忘记自己的生日是有点奇怪,但问题的关键是刘嘉无法认真听杜梅的解释,她也不想去真正理解杜梅的想法。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像刘嘉这样的人,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跟这种人在一起,无论你与他们认识多久,无论你如何向他们表白,对方根本不会听你的解释,因为他们可能根本就不关心你的想法,拒绝去真正了解你。刘嘉毫无疑问是这样的人。她先是直截了当地抹杀了杜梅的真实想法,之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对杜梅作出了判断,硬说杜梅是假装吃惊。只要她认为别人是这样想的,就一定要强加到别人头上。
他们还很喜欢拿出一副很老练或者很专业的样子对别人品头论足,说三道四,随意地给出结论性的评语。刘嘉很轻率地给杜梅下了结论,说她就是喜欢装腔作势。但是刘嘉真的了解杜梅吗?在她给出评语的时候,她假装自己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一眼看穿杜梅的心思,所以也就有资格做杜梅的辅导员,指导她如何为人处事。
也许你会认为像刘嘉这种人只不过是性格上刚愎自用,或者是跟你沟通不畅,互相不理解。但是美国心理学者帕萃丝·埃文斯却提醒你,其实他们是在试图控制你,让你按他们的想法思考,按他们喜欢的方式行事。漠视你的真实意愿,对你擅加评价,通过这种微妙而不易察觉的方式,他们正试图将你控制在他们手中——随意支配你的时间、空间、资源,甚至生命。
有趣的是,在我们现实的社会中,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被人控制。他们在少年时期总是受到父母莫名其妙的奚落:“小傻瓜,不要跟我顶嘴!”“你怎么总是这么自私!”“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搞不明白。”而那些个性被压制的孩子们早已放弃了自己的意愿,还盲目地认同父母的说法:这么做完全是为了他好。
成年以后,又会有很多“好心人”站出来,问都不问你一声就替你拿主意。你的领导、老师、朋友、亲人不断地而且随随便便地给你各种各样的评语。有些你听起来很顺耳,有些却在讲你这儿有缺点,那儿有问题,不管好听不好听,给出这些评语的人都在试图让你按照他们的想法做事。如果对方是专家、企业的CEO这样的权威人士,特别是如果他们有良好的目的,大家就更容易相信他们对我们下的定义是正确的。绝不会意识到他们也可能在侵犯自己。
P4-5
自从人类诞生在这个星球上,探索未知的一切就成了人类必修的功课。而这种探索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个方向,一是指向人以外的一切自然万物的自然科学,一是指向人内心的人文社会科学。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上,这两种探索并行不悖,甚至对人类内心的探索还要更引人注目一些,无数的宗教人士、哲学家、伦理学家成为一时一世的英雄。
但是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自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成为世界的主宰,普通人的内心也就被悄然地遗忘了。是的,我们知道透过天文望远镜可以洞悉亿万光年以外的太空奇观,我们知道钻进潜水球可以拜访深不可测的海沟居民,我们知道正负电子对撞机可以把原子核轰得四分五裂,我们知道通过在基因上做手脚就可以像上帝般创造生命。我们的科学可以无所畏惧地驰骋在宇宙的边缘、原子的狭缝间,从亿万年前的洪水到人类灭绝后的生物无不了然于胸。唯有一样却始终难以触及,那就是探索这宇宙万物的人。
我们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去向何方;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生,凭何而死;我们不知道自己除了有血有肉,与飞禽走兽还有什么区别;我们不知道将会对彼此做出些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我们不知道情感和思想究竟能够走多远。自然科学无法解释我们对自己的疑问,能帮助我们的只有人文社会科学。
我们需要哲学、历史、文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研究“人”——这个地球上最伟大、最复杂,也是最难以理解的生物——的学问。
也许你会不以为然,因为早已有成百上千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学者孜孜不倦地在各自的领域耕耘,学术成果百花齐放,汗牛充栋。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学者们使用的似乎是一种普罗大众无法听懂的论文式语言。长久以来,学术界以各种各样讳莫如深的学术术语和写作规范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隔离墙,将好奇的大众挡在外面。
学者们这样做也许有他们的理由,因为这种规范和术语有助于他们彼此交流和促进。渐渐地,他们也忘记了如何用大众语言讲故事,尽管他们的研究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心得,却根本无法讲给父老乡亲们听。而群众们则伤透了心,既然你不能告诉我你研究了些什么,那我只能认为你什么也没做,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于是,我们的社会就发生了断裂,一边是学者们自说自话,一边是普罗大众嗤之以鼻。
近几年来兴起的“草根史学”尤其令人不安。不少非历史学专业人士对历史学研究非常傲慢,有些人以为用嬉笑怒骂的文学语言讲述历史故事就是历史学,钻研深入一些的人以为通读了二十五史和几本古人笔记就能还原历史真面貌。于是在公众面前,殿堂里的历史学和历史学家都被“草根史学”所颠覆,甚至是骂倒。
不可否认,“草根史学”在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甚至对于目前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作用。然而,“草根史学”的先天不足在于,它只能告诉读者们历史是怎样发生的,却说不出历史为什么是这样发生的。而后者才是真正的历史学研究要做的。
笔者自揣能够读懂专家学者们的学术语言,碰巧又比较喜欢为普罗大众讲故事,愿做一名论文语言和大众语言之间的翻译,架设一座学术界和普罗大众之间的桥梁。笔者希望告诉普通读者,学术界其实有很多很有趣的成果,大学课堂上教授们也讲过很多奇妙的故事,同时也希望能够提醒学术界,学术成果也可以写得很华丽,很好看,很有可读性,让普通读者喜欢。愿笔者的努力能够改变公众对学术界的不良印象。 本书由一系列短篇科普文章组成,绝不就事论事,或者仅仅描述奇谈怪事,通常的谋篇布局是提出一个读者熟悉却又常常忽视的问题,引起思考,然后讲述一段历史或者社会现象,最后用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原理解答为什么。
每一篇文章基本上都会提出一个令读者感到震撼或者颠覆性的观点。其实这些观点很可能在学术界内已经不算新鲜,但是对普通读者来说仍然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大多数文章的观点、说法都来自于某一位或者某一群专家学者多年严肃治学的成果,绝非轻言戏说。
出于对学术规范的敬畏,笔者在此郑重声明:本书文章并非学术论文,而是向中等教育程度以上的读者介绍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成果的科普作品,为保证可读性,有些地方或许不够严谨,希望诸君勿以论文规范苛求。本书所论均非本人研究成果,本人所做工作仅限文字传达,为免著作权纠纷,已尽可能地在文中对论点引自何人加以说明,若仍有遗漏、不妥和冒犯之处,本人在此致以歉意。
《偷窥心理学家的书桌》由笑阳所著,本书呈现出的是一篇篇独特性、严谨性与生动性并重的别致“小文”,旨在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性问题、心理困境、心理陷阱等心理学现象加以解释,并探讨了人类内心深处难以察觉的阴暗面。
之所以为“另眼人文系列”中的一本,在于本书展现了隐藏在正统心理学背后的故事,试图在普罗大众和学术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即:丛书揭示了心理学研究的一系列最新成果,并回避了大众无法听懂的论文式的叙述语言,为读者娓娓道来数十篇颇有深意的心理学故事。
《偷窥心理学家的书桌》由笑阳所著,作者眼光犀利,分析视角独特,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抱有批判的精神,颇能开拓读者看待问题的视角;图书内容丰富,行文有趣,却不乏警示性,可读性很强。
本书展现了隐藏在正统心理学背后的故事,试图在普罗大众和学术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