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诗仙游踪(吴越江淮篇关中河东河南篇)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李秋弟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诗仙游踪》以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的游历与追求为经,以其浪漫主义名作和诸多纪实性的诗篇为纬,间以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逸闻趣事,涉及李白与历代咏怀古迹的名诗上千首、名胜数百处,既生动地介绍了祖国的许多名胜古迹,也从一个新的角度通俗地勾勒出李白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

《诗仙游踪》能够引导读者在“行万里路”中“读万卷书”,寻求真知,了解民情与传统文化,达到广识博物、陶冶情操的目的。作者李秋弟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对爱好历史和李白诗歌的人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是《诗仙游踪》的《吴越江淮篇 关中河东河南篇》。

内容推荐

李秋弟同志在大学读书时就探讨过《史记》精神与李白诗歌的关系,表现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此后,他对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学精神继续身体力行,他除了在科学普及方面多有成果外,更在走访历史故迹、进行实地考察方面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颇有些司马迁为创作《史记》而遍访历史故地,和李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熔铸自己独特的人格而大量寻访中国名山胜水的遗风。也正因此,才使他的这部《诗仙游踪》具有了知识丰富、叙事清晰、方位准确、言必有据的突出特色。

《诗仙游踪》以李白一生的游历与理想追求为经,以诗人诗歌涉及的风景名胜、重要古迹、历史典故为纬,既沿着诗仙李白的游踪介绍了祖国诸多的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知识,也多角度地显现了伟大诗人李白传奇一生的基本历程。《诗仙游踪》第一次出版于1996年,当时还只是一册20万字的小薄本;事隔15年之后,李秋弟同志又大规模地修改、重写了此书,到这次出版的时候就已经是长达60万言的皇皇巨著了。书中题目增加了近一倍,内容增加了约三分之二,而且每一章节都附有主要景点的摄影图片,图文并茂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本书是《诗仙游踪》的

目录

郫预衡题笺

王强题笺

李白游踪览胜示意图

李白吴趣江淮览胜示意图

李白关中河东河南览胜示意图

序,韩兆琦

前言

李白生平简谱

吴越江淮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

 一、钟山抱金陵,霸气昔腾发——金陵王气

 二、同居长千里,竹马弄青梅——长干雨花

 三、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石城春秋

 四、连帆过扬州,旷然散我愁——广陵一梦

 五、延陵有宝剑,价重干黄金——丹阳沸井

 六、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都梦断

 七、天竺森在眼,佳趣满吴洲——唐代杭州

 八、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浣纱溪石

 九、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富春钓台

 十、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鉴湖兰亭

 十一、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姥剡溪

 十二、何必探禹穴,逝将归蓬丘——禹王陵庙

 十三、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天台名胜

 十四、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凤台寻踪

 十五、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秦淮变迁

 十六、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北固瓜洲

 十七、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焦山金山

关中河东河南篇(今陕西山西及河南大部)

 十八、玉真之仙人,行云本无踪——终南楼观

 十九、秦王扫六合,诸侯尽两来——始皇遗迹

 二十、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有弓箭——黄帝寻踪

 二十一、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壶口龙门

 二十二、太华三芙蓉,明星玉女峰——华岳雄姿

 二十三、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磻溪钓台

 二十四、行来北京岁月深,晋祠流水如碧玉——晋祠杏花

 二十五、仆在雁门关,君为峨眉客——雁门北岳

 二十六、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嵩山颍水

 二十七、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伊阙胜迹

 二十八、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洛阳今昔

 二十九、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楚汉鸿沟

 三十、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长安宫苑

 三十一、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骊山温泉

 三十二、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唐代诸陵

 三十三、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霸陵灞桥

 三十四、角巾东出商山道,采秀行歌咏芝草——四皓墓祠

 三十五、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开封古迹

 三十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汉代帝陵

 三十七、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王屋济源

附录 本书所涉及风景名胜篇章索引(按音序)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西灵塔后来毁于火,最近一次复建是在20世纪90年代。现在的栖灵塔是根据刘禹锡与白居易的诗句“九层云外倚阑干”、“上到栖灵第九层”重建的一座九级宝塔。笔者以为,现在这座塔的高度绝对超过了李白登临时的那一座古塔。登上此塔,不仅扬州全城景物尽收眼底,而且可以远眺大江。现在塔内一层供奉着缅甸赠送的珍贵玉佛,表现着国际佛教交流的源远流长。

二十四桥大约是现今扬州知名度最高的胜景,但也是疑问最多的景点。在李白生活的唐代,似乎还没有这些疑问。然而,就是因为没有问题,所以就没有人去详细记载或描述什么。因此,杜牧的一首诗《寄扬州韩绰判官》,只是描述了自己记忆中的扬州胜景: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音韵悠然,意境隽永,还暗含着对老友的一点调侃,千百年来被人们传唱不衰,杜牧的名字由此与二十四桥、与扬州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但是,也因为此诗中没有确切的量词,因而给后人留下许多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二十四桥”在哪里?它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唐代以后,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笔者倾向于二十四桥是虚指扬州之桥,进而代指扬州城的说法,因为这样的理解,才更有诗味。

如今在瘦西湖上重建的汉白玉小桥,已经成为一座谜和数字的载体。笔者第一次去扬州时,此桥刚刚建成不久。当时桥旁还立有说明标牌,称此桥长24米,有栏杆24根,台阶24级等,当时觉得这种刻意的关于“二十四”的说明真的有些蛇足……但近年笔者再次游览瘦西湖时,发现那块说明标牌已经取消了——这样也好,因为二十四桥的含义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与其因说不清楚而导致误解,还不如任其朦胧着为妙。当然,这个至今仍然显得有些虚幻的二十四桥之谜,现在能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玉桥去承载,尽管压缩了人们的想象空间,笔者以为也还是不错的。

宋代词人姜夔鉴于扬州城屡遭兵火,感慨世事沧桑,于此写下著名词作《扬州慢》,其中有佳句叹曰:

……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说到扬州,也不能不提一下对扬州的开发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又做出许多荒唐事的隋炀帝杨广。

平心而论,论文采与武功,甚至某些行事风格,隋炀帝与唐太宗都十分相似,甚至在残杀手足夺取帝位方面,二人简直是如出一辙,只是隋炀帝不似唐太宗做得那样血腥。事实是,在隋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在保护宗教上,在文化修养方面,在发展经济上,隋炀帝都做过一些很好的事情。而人们之所以将唐太宗称为“明主”、“英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开创了百余年大治的局面,是其嫡亲子孙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而隋炀帝却是个“亡国之君”,自然没人为他说什么好话,引起干百年来夸大其词的批评乃至攻击,以及毫无道理的造谣式的谩骂也就不足为怪了。

例如,多数人将隋炀帝的败亡归咎于开凿大运河。但是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提出了不同论点: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二首·其一》

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部下宇文化及缢死于江都宫。初殡于宫内的流珠堂,后改葬于城西北五里的吴公台下。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渊以帝礼重新葬炀帝于雷塘今址。

隋炀帝陵位于今扬州西北7公里处,属于槐泗镇。晚唐时,隋炀帝陵虽然荒芜,尚有诗人凭吊,以后战乱频起,遂湮没于荒草之中,以致近千年几乎无人能够辨识此一杯土究竟为何物!一个皇帝的墓地湮没无闻竟然长达千年,未免让人感到可悲可叹。

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学者阮元经过考证,发现此处一个叫做“皇墓墩”的地方竟然是隋炀帝陵,遂为其重立墓碑。碑高1.85米、宽0.8米、厚0.18米,上镌隶书“隋炀帝陵”,由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在20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又对其进行了修缮,恢复了陵园内的墓道和墓台。现在的隋炀帝陵内也算得上林木葱郁,内外鸟鸣阵阵,是一处可以实地感受天下兴亡、世事沧桑的所在。

隋炀帝还有一处空空如也的陵墓,坐落在陕西成阳城西50公里处的武功县武功镇落阳村,这是他为自己正式营造的陵墓。不过,因为他被宇文化及杀死在扬州,无由迁葬回京城,于是此地就只留下了一座空坟。

令人感到有些惊奇的是,据说隋炀帝陵在几次重修后都遭到了雷击,更有传说隋炀帝陵一再被雷电劈棺暴尸,屡葬屡暴。暴尸一事,无从考稽。但陵园遭雷击却是事实。最近一次雷击的痕迹,笔者在游览此地时在陵园管理人员处得到了确认。

对此,因果论者将其归于隋炀帝罪恶不容于天地。但是,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其实也很好解释:隋炀帝陵所在之处是荒芜的旷野,平地起陵,周边并无比它更加高大的建筑,受到雷电袭击的几率自然很高。而且,此地既称“雷塘”,想必与雷电频发有关。将炀帝“依帝礼”重葬,结果是唐高祖赢得了宽厚的好名声;但“葬于雷塘”,无论如何值得思量——如果当时此地即此名,那么唐代统治者是否别有用心,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扬州城有长达干余年的繁华,也遭受了至少两次几乎将其毁灭殆尽的重大战火。在这两次军事抗争中,扬州军民的碧血丹心与日月同辉……

南宋末年,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和都统姜才领导扬州军民,面对残暴的蒙古铁骑,威武不屈;面对宋代已降皇帝的令其投降的诏书以及皇太后谢氏亲自出面劝降,直言“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并焚书焚诏,射使斩使,拒绝元军招降和皇太后谢道清及皇帝谕降达八九次之多。当时有一个叫做汪元量的音乐工作者在国破家亡之际,写诗讽刺这种皇太后和皇帝下诏命令臣子投降敌人的行为:

花底传筹杀六更,风吹庭燎灭还明。

侍臣奏罢降元表,臣妾佥名谢道清。P20-22

序言

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一本大书,祖国的壮美山河与辉煌历史也是一本大书,汉代的司马迁和唐代的李白就是善于从这两本大书汲取营养、取得成就而成为伟大的历史文化名人。在中国历史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精神的实践和传承,造就了一代代的英才。

李秋弟同志在大学读书时就探讨过《史记》精神与李白诗歌的关系,表现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此后,他对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学精神继续身体力行,他除了在科学普及方面多有成果外,更在走访历史故迹、进行实地考察方面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颇有些司马迁为创作《史记》而遍访历史故地,和李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熔铸自己独特的人格而大量寻访中国名山胜水的遗风。也正因此,才使他的这部《诗仙游踪》具有了知识丰富、叙事清晰、方位准确、言必有据的突出特色。

《诗仙游踪》以李白一生的游历与理想追求为经,以诗人诗歌涉及的风景名胜、重要古迹、历史典故为纬,既沿着诗仙李白的游踪介绍了祖国诸多的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知识,也多角度地显现了伟大诗人李白传奇一生的基本历程。《诗仙游踪》第一次出版于1996年,当时还只是一册20万字的小薄本;事隔15年之后,李秋弟同志又大规模地修改、重写了此书,到这次出版的时候就已经是长达60万言的皇皇巨著了。书中题目增加了近一倍,内容增加了约三分之二,而且每一章节都附有主要景点的摄影图片,图文并茂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李白“一生好人名山游”,作者追寻李白的游踪,实地考察了李白诗歌涉及的绝大多数古迹。对于个别由于条件所限不能实地造访的名胜,作者也总是通过与当地友人交流以及查阅、比对、研究大量的文献,力求叙述得真实、准确、可靠。例如,他在书中对李白故里和李白的几个长居之地所作的介绍,就是综合了多家观点,根据实地考察的第一手材料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的;他在介绍太白为九华山、五松山取名以及对桃花潭一带实地景象的描绘,和他对《赠汪伦》一诗的分析,都证据确凿、光景历历,令人读来饶有兴味他探讨李白南至衡山、九疑,北至太原、幽燕的章节,也可以使读者得到不少历史、地理乃至科学方面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李白生平和唐代历史文化的了解。又如,书中对于屡经迁址的屈原故里准确地描述说:“从原址的香溪口处向东迁至长江南岸,它背倚三峡副坝,与黄陵庙一西一东,形成了坝区的主要景点”,这些都是不到实地考察并经过认真琢磨所难以说清楚的。

又如,对李白赋诗怀念张良的下邳古城,作者较为详细地叙述和分析了它在秦汉三国时乃至隋唐时的辉煌,以及最后湮没的原因和过程。对于张良所封的“留”地,更是根据历史记载和周边地理环境的分析以及古人的有关诗文,作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和推论,为人们寻访英雄故地提供了相当准确的地理坐标。对于李白诗中所述金陵征虏亭的方位,作者不仅实地考察访问了遗址,还引述了《建康志》的记载以及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金陵怀古》作为佐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其地理参考坐标——吴国冶城遗址的方位,进行了比较严谨的逻辑推理,作出了不同于一些辞书和唐诗注解且能够以理服人的判断。

此外,书中还很注意对彼此相似、相反、相互关联的景点、景物进行相互比较,相互连带的介绍,从而使人由此及彼,相互关联地加深对许多知识、景物的认识。如他在叙述完长江天门之险后总结性地写道:

祖国江河之上的天设之门,李白见过的也实在不算少了,从诗人的作品中看,仅在

长江之上他就至少欣赏过三座。它们分别是:三峡入口处的夔门,出口处的荆门,以及

此处的天门。万里长江上有许多类似门的关口,就好像诗人那一波三折的人生之旅。

这种抒情性的议论,反复地隐现在长篇的写景、叙事之中,既起到了一种阶段性的提点作用,又往往使人能得到一种画龙点睛似的顿悟式的愉悦之感。

《诗仙游踪》主要是讲李白一生所游览的行经之地,但本书的写法却远未停留于对李白一生所行经之地的简单、平面的描写与叙述,而是贯穿着上下几千年、贯穿着自然山水与人类社会的巨大沧桑变化来进行考察与描述的。书中讲述的每一座城镇、每一处湖山、每一个景点,都联系着上古中古,联系着李白的当时,以及在李白以后的一千二百多年间所发生的自然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等。诸如对成都古代城池、古代园林的变迁,对南京、镇江一带长江水面的变化,对流传于河北涿鹿的黄帝传说,对邺城“六朝故都”的描述等等,都收集了许多翔实的考古资料,简明而准确地讲清了有关景点和有关人物、故事的来龙去脉,令读之者眼界大开。

作者多年从事青少年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特别是他的摄影家视角,使其文史研究有了不同于别人的新视野和严谨而形象的表达方式。作者十余年的精力,使这部形似休闲的知识性读物凝聚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乃至科学知识,做到了集文学、历史、文化旅游和科学知识为一体。

我一生从事古代文史的教学与研究,也曾去过许多地方参观考察,但读过李秋弟同志的这部《诗仙游踪》后,就深深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差距了,我的确从这部著作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它使我以前许多不清晰的地理概念,变得清晰起来;它使我以前许多未曾注意的历史人物与历史地理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起来。这部书不仅对研究李白、喜爱李白的读者与专家有用,而是对古代文史的研究者与爱好者,以及对喜欢旅游与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士都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

祝贺李秋弟同志的《诗仙游踪》的增订再版,我们期待着李秋弟同志发挥自己博学多艺的特长,继续为读者奉献更多的好作品,为祖国的文化繁荣作出更多的贡献。

韩兆琦

二○一○年秋于京师园

后记

李白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名人,是诗歌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传奇式的一生和无与伦比的浪漫诗篇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他的思想与诗歌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笔者在求学时第一次通读李白诗集,就为诗人的才华,更为诗人的坎坷命运和执著追求所感动,写下了一首古体长诗:

我爱李太白,忧民复忧国。

诗章慨然有正气,不媚权贵弃云乐。

入京旋复去,蓬蒿金殿屡磨折。

一生好豪饮,醉吟起壮歌。

才大难为用,终身遭坎坷。

宫闱识遍权贵丑,清白羞与浊同列。

自然拂尽君臣意,赐金还山归世界。

身在江湖怀君恩,文章一片忧国心。

指斥汉庭失德智,借鲸扫地类愚人。

安史乱起长安小,九州攘攘声扰扰。

明皇蒙尘固应得,百姓何罪血沾草?

君子志在复长城,投笔佩剑事戎征。

忧国竟以危国论,报国招得祸国名。

《万愤词》、《百忧章》,

备述人间委曲情,愤国忧民恨难消。

诗仙入世为谁来?青莲亦有诗史在。

清新子夜吴歌曲,悲凉《乌栖》、《乌夜啼》。

《蜀道难》、《将进酒》,英风豪气几人有?

《古风》尽述平生志,文史政论五十九。

我推太白为诗圣,七咏五叹皆绝声。

林泉名山携书剑,江湖处处留遗踪。

雄思豪论惊风雨,凄凉委婉写世情。

壮士请缨从军乐,盛世思危有不平。

叹君年老逢大厄,文星惨然江东没。

大鹏中天殒,长空黯失色,

忧民泪尽日,大地涌悲歌。

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曾这样评价李白在文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集》)这可以理解为,李白诗歌不仅在表现形式上融合了庄子散文的汪洋恣肆和屈原《离骚》的奇幻瑰丽风格,而且在思想上将庄子“等死生、齐万物”的思想和屈原忧国忧民、“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熔铸为一体,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他有时像屈原一样面对夜空问天,有时会根据现实的不平质疑经典,甚至因此对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宗法社会秩序和道德楷模的尧、舜、禹的神圣故事都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庄子和屈原的思想往往是中国知识分子反礼教、反权威、追求独立的人格和独特个性的重要思想基础,而李白在诗歌中将二者“并之以为心”形成的独特精神,对后世更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李白的爱国情怀是始终不渝的。诗人从少年时立下“安黎元”之志起,就开始了一生不懈的追求。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能够如愿以偿地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政治家,但却留下了足以使国人感到骄傲的壮丽诗篇。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李白优秀的山水诗和记游诗,生动形象地描摹了祖国名山大川雄奇壮丽的景色,激发了多少人的爱国情怀!它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笔者求学之初,即钟情于祖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唐诗中充满真情与浪漫色彩的李白作品。通过学习李白的诗歌,不仅汲取了许多古代文化、地理知识,形象、艺术地了解了祖国山川的风貌,也越发为祖国文化的灿烂和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到由衷的自豪!我想,我的同胞,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如果能够在认真诵读李白名诗的同时,以“行万里路”的精神,探访一下诗人在神州各地的游踪,也一定会深有同感并有所收获的。

为此,笔者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研读李白作品和学习文化历史地理知识的心得,以及在各地探访名人遗迹和山水胜景时的所思所感,整理编写成这本书,奉献给和我一样喜欢唐诗,热爱祖国文化传统及爱好旅游的朋友们。

笔者认为,李白一生以个性鲜明的方式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点是更接近现代人的。他在“行万里路”中的创作生涯,更像是为现代人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文化求知之旅提供了一个可供直接模仿的范本。

本书此次增补的题目约为百分之五十,增订修改的内容超过初版的三分之二,而且增加了大量的实景图片。笔者在书中引用了许多名篇的原文,主要是为了便于读者一册在手,讽咏有据;而对原文没有作过多的注解和阐发,一是因为李白的多数诗篇本来就明白如话,今人读起来也不会有什么障碍——即使是其中的一些典故和特定背景,结合本书对相关历史地理知识的叙述,也完全可以读瞳;二是因为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其要旨和精神,每个读者自可心领神会;三是想节省一点篇幅,使本书更接近一本可随时翻阅的旅游手册——之所以将全书一分为三,也多半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本书的初版曾得到郑一奇等先生的支持指导。本次增订再版,也受到北京师范大学师长的鼓励和帮助。韩兆琦教授审阅了全部书稿并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现在呈现于读者面前的一些章节,就是在韩先生的直接启发下得以完善的。韩先生在序言中对本书的赞誉之词,更多地是对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求知精神和方式的肯定和鼓励,是对笔者深研古代文化典籍的一种鞭策,也是对后学的指导和期盼。

特别要提到的是,在2010年年初,著名文史学者郭预衡教授以九十高龄为本书的增订再版题写了书名。令笔者万分遗憾的是,郭先生没有看到本书的正式出版就于当年夏季仙逝了。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诸多师友的大力支持,张开逊、李英杰、郑壬杰、杨少春、包建民、陶振宗、田兵等曾为笔者提供了部分资料和照片,吴文虎、陈晨、陈合力、何龙、胡扬政、李声笑、张彤、李朝军、甘南雄、吕洪斌、龚正伟、刘贤忠、王先华、苑铁东、翟端恩、马嵘、王义华等曾为笔者在各地实地考证提供了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中央财经大学的王强教授为本书做了题笺,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有关编辑也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这里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书中的李白游历简谱是参考了郭沫若、詹锳、朱金城、瞿蜕园、安旗、薛天纬、郁贤皓并日本学者笕久美子等多家李白研究的成果和新、旧《唐书》、《资治通鉴》以及翦伯赞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沈起炜编著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的相关内容而形成的,其中有选择地列出的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背景和与李白诗歌相关的人物及其他信息,可以使读者加深对李白思想发展和诗歌内容的理解。

最后应该说的是,本书虽然尽可能多地增加了新鲜内容,订正了一些问题,希望对读者深入了解李白诗歌和祖国的历史文化有所帮助,但囿于个人见闻与经历,书中一定还会有一些不妥乃至谬误之处,衷心希望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李秋弟

2011年春记于旅途

书评(媒体评论)

《诗仙游踪》内容丰富、方位准确、叙事清晰、言必有据,讲清了与李白相关的诸多景点的自然地理变迁和有关人物、故事的来龙去脉,可令读者眼界大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韩兆琦

《诗仙游踪》结合作者读书旅行的所见所思,以通俗的文字记述探讨了与李白相关的诸多历史、文化知识,可使读者增益见闻。

——清华大学教授 吴文虎

当我吟诵着“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佳句,在大诗人李白墓前凭吊的时候,我对他的一生充满了强烈的敬意与好奇。因此,我认为《诗仙游踪》是一本可以让我们与诗仙一起神游天下的好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孙云晓

《诗仙游踪》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阅读此书,不自觉间就会深入到李白和唐诗的世界,如目睹其景,如耳闻其声,轻松畅游于历史山川之间。

——《大众摄影》副社长、执行主编 郑壬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