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之魂》成功地塑造了命运多舛、坚毅刚强、有血有肉的主人公方守卿的“草莽英雄”形象。作者王维颐从方守卿幼时写起:自幼丧母、遭悍匪欺凌、失去恋人、艰辛谋生、失去妻子、经历死亡……一生起伏跌宕,令人无限动容。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主人公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少年方守卿在入不敷出、饥饱难持的苦难日子里,表现出早熟的忍耐与毅力,后为生计,频繁地改变工作,先后干过货郎、贩卖食盐、摆渡、帮人运送烟土等活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困苦和艰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草根之魂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维颐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草根之魂》成功地塑造了命运多舛、坚毅刚强、有血有肉的主人公方守卿的“草莽英雄”形象。作者王维颐从方守卿幼时写起:自幼丧母、遭悍匪欺凌、失去恋人、艰辛谋生、失去妻子、经历死亡……一生起伏跌宕,令人无限动容。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主人公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少年方守卿在入不敷出、饥饱难持的苦难日子里,表现出早熟的忍耐与毅力,后为生计,频繁地改变工作,先后干过货郎、贩卖食盐、摆渡、帮人运送烟土等活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困苦和艰辛。 内容推荐 乡间少年方守卿自小失去母爱,与弟弟方守丰、父亲方修珍相依为命,靠挑着箩筐兜售小杂货的货郎行当勉强度日,在那入不敷出、饥饱难持的苦难日子里,方守卿只能忍痛割爱,毅然决然地斩断与青梅竹马长大的客栈老板女儿张美英之间的万千情丝,听从父亲的意见,迎娶本地富豪张继德的傻女儿为妻。 为了生计,方守卿先后从事过货郎、贩卖食盐、摆渡、帮人运送烟土等各式行当,不但不能养家糊口,反而屡遭迫害,伤痕累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心上人张美英一家惨遭土匪杀害,自己却不知去向;相依为命的傻媳妇为了保护家中财产亦遭土匪残杀;最后为生计所追只得落草为寇的方守卿又因为替土匪头目贩卖烟土而惹下杀身大祸……正所谓官逼民反,在正义与良知的内心煎熬中,血气方刚的乡间少年方守卿终于揭竿而起,怒杀十恶不赦的民团团长,成为远近闻名的土匪,但他“匪有匪道”,从不扰民滋事,荡平兼并大小上百个匪群,惩治了一大批地痞无赖,兴办义学,收留逃难百姓,真正做到了保护一方平安。 抗日战争爆发后,方守卿为了能够获取军火弹药,消灭入侵淮阳的日本鬼子,率领手下兄弟毅然接受国民党政府军第55军军长曹福林部的改编,暗中却与共产党员、救命恩人、游击队司令薛志刚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奋勇杀敌,终于打败了淮阳城里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 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部队悍然发动了大规模的内战。方守卿身在曹营心在汉,以民族气节为重,在没有征得曹福林的同意下,毅然决然地让出淮阳迎接薛志刚率领的八路军进城。此举惹恼了国民政府55军军长曹福林,设计将他骗出驻地杀害于漯河颍河畔。 王维颐所著的《草根之魂》故事惊心动魄、情节跌宕起伏,史料权威真实、描写形象生动,集历史、文学性于一身,融思想、可读性于一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以草根英雄为原型的传记题材历史小说。 目录 第一章 清末民初淮阳地 竖子出世多磨难 货郎寒窑娶贫妻 舅父怜姐养外甥 跟随父亲谋生路 路遇悍匪遭欺凌 辞别恋人非负心 迎娶痴妻缘家贫 势单穷酸难立锥 携同傻妻回娘家 改行贩盐遇劫难 立志习武做强人 道长出手命得救 土匪枪下痴妻亡 第二章 世事难料进牢狱 命不当绝遇贵人 船运烟土遭查扣 狱友相助出班房 岳丈慷慨救女婿 生死茫茫投民团 刘崇汉缺情寡义 方守卿喋血夺位 巧施妙计除石三 假意提亲灭殿光 明察暗访整队伍 善恶分明拔黑桩 陈家寨子遇情人 崭露头角埋祸根 第三章 情系乡亲保平安 杆首变成正规军 救济灾民办学校 招贤纳士播知识 守卿远虑增枪炮 彦民深谋收编策 民族危亡谋抗日 接受改编成国军 平民愤打死恶霸 管闲事治服泼妇 不吝钱财爱部下 借刀杀人报私仇 黄河决堤淹百姓 淮阳集会进牢房 第四章 黄泛区救灾办学 芦荡内率部抗敌 校长落难办民学 田津一郎设诊所 日奸行医笼络人 义士卧底搜情报 民族大义联国共 老子故乡走单骑 奸细揭纱露真容 淮阳沦陷血染湖 日军占领太昊陵 松本筑梦富士山 共党临危救方父 义弟叛变断手足 第五章 民族大义一肩担 正途直立身后碑 国共成立锄奸队 日伪报复袭冯塘 施计巧取枣红马 误打误撞严军纪 鬼子扫荡王庄村 民众拼死抗强敌 为保圣战抓劳工 白骨遍地张京庄 勇士夜袭太昊陵 鬼子命断开淮路 日本侵略成败局 方部受降太昊陵 国共反目起烽烟 逐鹿中原鏖战急 起义未成被囚禁 英雄枕岸看东流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货郎寒窑娶贫妻 舅父怜姐养外甥 在淮阳县城的东南边,大约20多公里,有一个叫做方楼的小村子,小村子里住着一位走街串巷,挑着箩筐靠贩卖针头线脑糊口的货郎——方修珍。方货郎因家中贫寒,直到30多岁才在全家人以及街坊邻里的帮衬下娶了王庄村的王氏为妻。 方修珍做的营生是再小不过的买卖,日子过得艰难自不必说。但他童叟无欺,落得了一个好名声。 1909年,王氏为方修珍生下一个儿子。人到中年的方修珍对这个孩子十分喜爱,为了让孩子结结实实地长大,他给孩子取了个小名,叫做“方砖”。村子里热心的私塾先生给孩子取了个学名方守卿。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孩子,长大之后真的像一块方砖一样,拍在了危害乡里的土匪和犯我国土的日寇的后脑勺上。 1911年,方修珍的第二个孩子方守丰也出生了,但后继有人的喜悦很快被生活的艰辛冲散了。跟其他的农民不同,方家的土地已经全部典卖干净,家里常常会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的艰辛,家务的操劳,让王氏患上了严重的痨病,但当时家里肚子都填不饱,又哪里有钱给她看病呢?可怜的王氏,带着对两个儿子的担忧,把方修珍叫到自己床前攥紧方修珍的手再三叮嘱说:“我对不起你,没能给你把两个孩子养大,我走后你一定要把两个孩子养大成人。”方修珍哽咽地流着眼泪说:“孩子他娘,你说的我全记下了。”站在一旁的方砖和方守丰也跟着哭了起来,好不凄凉。方王氏带着不能亲眼看着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娶妻生子的遗憾,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看在孩子和方修珍本分的份上,王氏娘家人帮衬着将老闺女殓葬入土,也没过分难为方修珍。 方修珍已经年近四十,为了养活孩子,只能挑着货郎担子四处奔波。为了方便照顾两个年幼不懂事的孩子,方修珍出去做生意的时候,把两个孩子放在前后两个箩筐里面,挑着孩子做生意。十里八乡的大娘大婶子可怜这两个没娘的孩子,看见孩子的衣服破了,就帮着缝两针,很多人还会从牙缝里面省下来一碗稀饭半拉饼子送给孩子吃。后来,孩子越来越大,方修珍也一天比一天衰老,加上昼夜操劳,实在挑不动两个孩子了,才让孩子跟在身边走。两个年幼的孩子根本无法跟上父亲的脚步,方修珍实在没有办法,为了两个孩子能吃上饭,讨个活命,只好找王氏的弟弟王运海商量,想把大儿子方砖寄养在他家。 王运海家境也不怎么好,但是,想到早早过世的妹妹,心生恻隐,说服家里人将这档子事答应了下来。 回家后,方修珍把小儿子叫到跟前说:“我今天送你哥哥到你舅舅家,你自己留在家不要到处乱跑,饿了锅里我给你留有粥,自己想着喝。”方守丰拉着爹的手,晃着身子说:“爹,我自己在家有点害怕,你也带我去吧。”方修珍两手扶住二儿子的双肩,脸一沉,严肃地说:“我是送你哥哥到你舅舅家吃白眼饭,你去了又多一张嘴,这不中!再说路又这么远,你身体吃不消,不怕累死你爹我呀?”守丰一看父亲真的生气了,低下头说:“爹,我听你的话,做个乖孩子。” “厨房里有粥,饿了别忘了喝。” “爹,我记住了。” 方修珍安顿好小儿子,领着大儿子方砖向王庄村走去。王庄村的王运海是方砖的舅舅,也是王氏的娘家——王姓大户,生活上不算富裕,但日子还过得去。当初王氏几乎是媒婆连哄带骗嫁进方家的,虽然王运海不待见这个妹夫,但一直关心姐姐和两个外甥。不看僧面看佛面,方砖便有了安身之所。方修珍临别时嘱咐方砖要听舅舅和妗子(舅妈)的话,不要惹事,多帮舅舅干活,不要欺负弟弟妹妹。方砖回答道:“知道了,爹,你快赶路吧!弟弟还在家呢!”方修珍迈出大门,方砖和舅舅妗子也跟着出来送,方砖依依不舍地望着爹远去的背影,锁紧眉头…… 方修珍急急忙忙往家赶。走到村口,模糊地看到一个小孩站在前边,走近一看是自己的小儿子方守丰。方修珍急忙将他抱起,说:“儿子,你咋站在这里呀?上午给你留的稀饭你喝了没有?”守丰眼里含着眼泪说:“喝了,我怕你不回来,家里就我自己,有点害怕。”方修珍抱着儿子亲了一口说:“傻孩子,我这不是回来了吗?走,咱们回家去。” 第二天一大早,方修珍依旧带着小儿子继续走街串巷,生活依旧那样艰难,生意好的时候勉强可以填饱肚子。大多数情况下,父子俩有时一天赚不到糊口的钱。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平淡无奇。 方守丰11岁的那年,年近50岁的方修珍身体每况愈下,加上常年风里来雨里去地奔波,落下了一身的疾病。 一天,方修珍带着儿子守丰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将路两旁的树叶纷纷刮了下来。方修珍抬头向天上一看,只见天色无光,一片黑云,青隐隐地,说:“哎呀,要下雨了。”一言未了,一道电光崩出,顷刻间电闪雷鸣,天空中划出几道白光,紧接着轰隆隆一个炸雷,震得人心胆碎。顷刻之间,半空中的大雨如盆倾泻。方修珍急忙拿起他平时遮盖货物的雨布给方守丰披上。自己挑着货物继续赶路,方守丰紧跟在后面。没一会儿,方修珍和他的货物就被大雨浇了个透。父子俩到家以后,急忙把担子放下,把湿衣服脱了晾在屋里的绳子上,又拿来毛巾相互擦干雨水。方修珍就让守丰上床休息,自言自语地说:“这大雨好像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哟”。守丰躺在床上左翻右翻睡不着,因为回到家里一直没有吃东西。过了一会儿他说:“爹,我饿了。”方修珍过来安慰说:“儿子,床上是盘磨,躺下就不饿,快睡吧,一会儿睡着了就不饿了。” 这晚,方修珍躺在床上不住地咳嗽,脸色焦黄,额头上布满黄豆大小的汗珠。一早起来,方修珍依然收拾好货担,准备出门。突然,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扑通”一声晕倒在地,一旁的方守丰吓坏了,边哭边说:“爹,你咋了?你咋了?爹,你在家歇着,让我去卖货吧!”一边赶紧拿来毛巾擦汗。 方修珍爬起来,躺回到床上,看着懂事的孩子,叹了口气,伸手抚摸着方守丰的头说:“不行啊,孩子,你岁数还小呢,货挑子又这么重,还是我去吧。”说着,就用手支撑起身子,发出一阵剧烈地咳嗽。 方守丰连忙扶着父亲躺下,给爹爹盖好被子,对父亲说:“爹,您放心吧,我能行,您就安心在家休息吧。” 方修珍看着儿子稚嫩的脸,问孩子:“你真的能行吗?”方守丰一脸稚气地挺了挺胸脯,坚定地对父亲说:“俺能行,您就放心吧。”方修珍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好吧,你把锅里那半块饼子带上,出去别惹事,多说好话,挨几句骂也别还嘴。” “爹!我记住了。” P1-3 序言 拨开历史的迷雾为民间英雄招魂 ——序长篇小说《草根之魂》 谭五昌 故事性是长篇历史小说的基本标杆,好的历史小说一般来讲故事性都是很强的,它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读者在读完作品后,自然也就能够从中受益了。青年作家王维颐深谙此道,《草根之魂》就是这样一部故事性非常强的历史小说,或者更准确点说,一部英雄传奇小说。 很显然,青年作家王维颐对历史小说的创作具有相当的经验,他在创作方法、艺术形式、思想倾向和人物描写等方面都做了较为成功的尝试,他让《草根之魂》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参与到中国现代性民族国家的想象建构中,并将小说主人翁放置在飘摇动荡的年代里锻造淬火,以此塑造出草根英雄(民间英雄)的大智大勇和超乎常人的独特形象,充分展现出大力弘扬英雄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主题意向。 《草根之魂》由五个篇章组构而成,每章之下有几个小章节,全书共32节,属于标准的章回体式的写作。这种方式很适合受众对中国传统小说的阅读习惯,一个章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能做到承上启下,非常便于读者的间歇性阅读。我认为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在叙事模式上对传统小说技法的继承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有利于生动地讲述一位民间英雄的传奇故事。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命运多舛、坚毅刚强、有血有肉的主人公方守卿的“草莽英雄”形象。作者从方守卿幼时写起:自幼丧母、遭悍匪欺凌、失去恋人、艰辛谋生、失去妻子、经历死亡……一生起伏跌宕,令人无限动容。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主人公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少年方守卿在入不敷出、饥饱难持的苦难日子里,表现出早熟的忍耐与毅力,后为生计,频繁地改变工作,先后干过货郎、贩卖食盐、摆渡、帮人运送烟土等活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困苦和艰辛,在生活的艰辛中,方守卿不断遭受迫害,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成长和独立的代价是巨大的:他不断被迫面对爱人、亲人的离去,自己一次次被现实逼到生活的死角。但主人公的成长史也是与命运的抗争史,迫于生计,方守卿为替土匪头目贩卖烟土而惹下杀身大祸,死里逃生的方守卿终于揭竿而起,怒杀了当地十恶不赦的民团团长,成为远近闻名的土匪。但自小遭人欺凌的方守卿不敢沦落为一般的平庸土匪,他利用土匪的身份,反而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先后荡平兼并大小上百个匪群,惩治了一大批地痞无赖,同时兴办义学,收留逃难百姓,造福一方百姓,保护一方平安。方守卿的选择成就了他自己,他不仅成为了他自己认可的英雄,更成为了别人眼里的英雄。 王维颐的小说具有历史小说或传奇小说(它们常常叠合在一起)的鲜明特征,因此,我在写作这篇序言时,自然而然地把它归纳到历史小说这个大的范畴来进行文本的分析。顾名思义,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以反应一定时期某一社会群体的生活风貌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形式。一般来说,作品中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是有相对应的历史根据的,当然,作为小说,允许作者进行适当的虚构并加以艺术化,以起到更好地启示和教育读者的作用。 时势造英雄,抗日战争爆发后,方守卿率领手下兄弟投入抗战中,奋勇杀敌,守护了淮阳城一片安宁。这是方守卿一生中最为辉煌荣耀的时刻,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在此呼之欲出了。然而,在抗战结束后,方守卿被国民党军官曹福林杀害于漯河颍河畔,从此他就被定格为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了。 王维颐用传统小说的形式为主人翁方守卿立身后碑,实际上是作者以对良知与正义的坚守拨开历史的迷雾,为方守卿这样的最具“草根”品质的民间英雄进行一次精神的招魂。作者运用平民化的眼光与叙述立场,将人物放置在一个大时代背景之下,以真实历史资料为背景,对于底层人民的不幸遭际给予了同情,对于他们与命运的抗争精神则给予了赞赏与钦佩,因之也可以称为一部关于底层人民命运的乡土叙事小说。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一个底层劳动人民跌宕起伏的一生放置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动荡背景里,将方守卿这一人物在底层的卑微地位,以及他日后位居风口浪尖处的魄力都描写得非常生动详尽。主人公方守卿所经历的,正是近现代中国所经历的历史风云。主人公方守卿对正义和良知的选择,正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历史的更迭中所做出的选择一样。 本书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人事为骨干题材的小说,为历史小说做了一次很好的诠释,作者将个人、历史与时代三者相结合,创作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历史传奇小说,又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格调相结合起来,艺术化地展开了从明末清初到抗日战争这一时段大气磅礴、广阔多彩的人物斗争与历史画卷,创造了众多既具历史特色又富浪漫色彩的英雄形象与悲剧人物。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语言质朴、精练,对事件、景致的叙述与描写生动形象,作品充满古典传奇小说艺术风味,读来颇有余味。 写好一部现实题材的小说并不容易,写好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更不容易,因为你不但要熟悉历史,还要懂得运用、取舍、升华历史,既不能把它写成一篇史料的汇总,也不能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般地走笔,既要有文学性的描述,又要很好地把握住历史的真实,王维颐整体上较为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从书中人物、环境、情节描写的细致生动不难看出,作者花了大量时间去搜集、整理、阅读资料,并走访了当地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历史对话,和作品人物对话,行文时基本做到了历史史料和艺术构思的优化整合,从而较好地彰显本书的非凡立意,是一部具有较强可读性、讴歌地方性民间英雄人物的长篇历史小说。希望作者在以后的小说创作中,在艺术表现与审美趣味上更加向现代性倾斜,以便进一步拓展其小说的阅读与想象空间。是为序。 2014年5月18日深夜至翌日凌晨写于北京京师园 后记 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占去我三年的大部分时间才写出来,现在我可以长嘘一口气,暂时从沉重的思考中解脱出来。但也更坚定了写作第二部书的决心。 写纪实作品的确很难,因为需要广泛地走访、查阅历史资料,不然会失之于张冠李戴的胡编乱造。在我走访很多知情者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以下问题:(一)由于讲述人大部分年事已高,记忆力模糊,以致时间、地点、队伍番号错位,人物有时也张冠李戴。(二)由于亲身经历人生于特殊年代,有的无法正确表达,很多记忆形成模糊、避重就轻、没有主题。(三)由于亲身经历者因年龄不同,有的只靠少儿时期在方守卿所办的学校读了几年书,知道的也是一知半解。(四)档案资料虽出自权威也未必可靠,如在各个县志资料里介绍漏洞百出,诸多不一致。由此可见引用资料要慎之又慎,不然难免以讹传讹。所以,我对所谓的资料,原则上采取只参考不轻易引用的态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本书总算脱稿,在出版前又怕错漏百出以讹传讹,于是打出小样征询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在得到充分肯定后,才敢交给出版机构审定。在这部纪实文学作品里,真实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争取独立所做出的巨大牺牲,这场超越意识形态的民族卫国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完全是各民族党派不计前嫌、团结一致、统一用生命换来的结果。所以,缅怀先烈、铭记功勋,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职责。 在出版的写作过程中,不得不提起曾给予我帮助的人:总参某部领导郭宪主任、大唐电信潘清君、民政办的潘梓朝、河南省驻京办吴喜文,著名作家刘震云、郭建梅夫妇,魏征艳、刘皎、张庆超以及王志辉。 作为一名治史者,要有一颗“爱之不溢其美,憎之不增”的平常心,这样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干扰,去再现一部公正的历史。然而。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对这样一个历史画卷的把握可能不够,因而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还望读者不吝赐教。 此书得以顺利出版,多蒙北师大青年新锐评论家谭五昌、中国文史出版社作家编辑全秋生、北京市东城区美协主席张广志、北京画院张敬斋书记,中国老年协会副会长、画家魏峰,宋庄国画院院长余峰、画家许国立、画家许元庆、书法家刘兴贵以及画家李小强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王维颐2014年5月20日凌晨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人事为骨干题材的小说,为历史小说做了一次很好的诠释,作者将个人、历史与时代三者相结合,创作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历史传奇小说,又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格调相结合起来,艺术化地展开了从明末清初到抗日战争这一时段大气磅礴、广阔多彩的人物斗争与历史画卷,创造了众多既具历史特色又富浪漫色彩的英雄形象与悲剧人物。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语言质朴、精练,对事件、景致的叙述与描写生动形象,作品充满古典传奇小说艺术风味,读来颇有余味。 ——新锐文学评论家 谭武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