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浪花有脚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卞毓方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卞毓方堪称一匹响当当的中国文坛“黑马”。他对中国的诗文阅读极广,虽然在散文创作中启动较晚,但其作品却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其笔下的文字境界高、视界宽、情感深。《浪花有脚》精心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张家界、泉州帆影、北大三老、总有波心一点光等,值得各位文学爱好者收藏诵读。

内容推荐

《校园散文经典系列:浪花有脚》是继东方出版中心畅销书《中学生推荐书系》之后的新进推出《走进校园经典》书系之一,主要收录了著名作家卞毓方的30多篇作品,包括张家界、泉州帆影、北大三老、总有波心一点光等。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流淌着情感融汇的涓涓细流,闪烁着思想碰撞的熠熠火光。

目录

张家界

三峡

黄山松

风云西津渡

瀑之魂

泉州帆影

烛影摇红

泉城听涛

烟云过眼

岁月游虹

夜窗外的美利坚

普林斯顿的咖啡小屋

夏威夷“无我梦中”

独钓一泓清波

犹太三星

权力与爱情

蓝天上的虹影

麦当娜:焦点女郎

跨过浅浅的台湾海峡

南风如水

一角海湾和三挂风帆

浪花有脚

渡水观音

罗尔纲:师门五年记

那些风花雪月的故事

妩媚得风流

雪冠

北大三老

古莲新韵

季羡林的“一塌糊涂”

饶宗颐:一座岛屿

南怀瑾:使鼓槌,敲老鼓

南怀瑾逸事

台北访李敖

冯其庸的南北西东

王蒙:喜对天下

贾平凹的土、浑、厚、慧

我看

张维迎:山村音乐会

卞祖善:如歌的行板

爱因斯坦的脑瓜并不太笨

管窥李政道

回望钱学森

陈省身:天地不为一格而拘

情系江河的黄万里

李开复:那个上课打瞌睡的男孩

空友

附录 峰峦之间的对话

试读章节

张家界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唯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唯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26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的附近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络。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古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捡一粒卵石作镇纸,留得这脉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20世纪70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濛濛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象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起勇气试它一试。

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三峡

城,为宜昌。关,为南津。久闻宜昌城乃三峡之起始,殊不知南津关乃三峡之门户,而三游洞又乃峡口之洞天福地,桃源胜境。卯年岁初,一个透明而微醺的半下午,友人为我补上了这迟来的一课。“三游”之谓,乃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首创“到此一游”。方是时,洞隐绝壁,俯临深壑,非梯架绳缒不可入,入则空阔轩敞,如传说中之神仙修炼之所。让人在造化之前感叹造化,攀登之余吟味攀登。三人各各赋诗题壁,自居易并作《三游洞序》,地以人彰,文以景著,后世,慕名而来者不绝如缕,若宋代,鼎鼎大名的,便有苏洵、苏轼、苏辙。“前游元白后三苏”,他们踩点,打前站,我们跟进,收获诗文和古迹,品味的是空灵,是超越,是“更上高峰发啸歌,风吹下界惊鸾鹤”。

是晚登上游轮,次晨起航,午前停泊“三峡人家”。乘缆车径取峰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现代科技给了你一双鹰的眼,这是一种高度,一种境界,让你恍悟那山势的干起百伏、山颜的干娇百媚,集纳了人类几乎所有层次的审美体验——从宇宙洪荒的造山运动到疑真疑幻的令牌石、灯影石,从悬河注壑的瀑布到曲似九回肠的溪涧,从色与彩的燃烧、流泻到光与影的追逐、纠缠。山中半日,世上千年——要千年的红尘浊世才能慢慢积累、领略。你从山巅一路玩赏到溪畔,赶紧打住,唯恐待久了拔不出脚。P1-3

序言

走近经典:当代散文的高端追求

古耜

经典化的概念应不应该与当代散文相衔接?这一问题涉及到时下文坛带有根本意味的分歧即“当代文学经典化究竟是不是伪命题”,所以,观点不同的论者很可能会作出截然相反的回答。

而在我看来,提出当代文学经典化,其真正的意义,恐怕不是匆匆忙忙地给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贴标签,排座次,下断语;而是要确立一种标高,倡导二种追求,形成一种风气。这种标高、追求和风气,对作家而言是创作上的“取法乎上”;对社会而言是接受上的披沙拣金。正是立足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把经典化概念引入当代散文,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

第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散文依旧保持着繁荣发展的态势,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扰。这突出表现为:一种透显着后现代意味的“全民写作”潮流,强势袭来且历久不衰。这一潮流尽管包含着现代散文所珍视的民间性、原生态、率真感和自由感;但同时也加剧了散文写作须警惕的杂芜感、粗鄙感、碎片化、极端化,乃至“去深度化”、“非艺术化”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当代散文如何同“全民写作”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交流,进而撷英咀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优化自身,便成了一项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

而要完成这项任务,无论精英散文家还是大众写作者,都需要付出多方面的探索与努力,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条,便是坚持对经典的敬畏,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起经典意识与经典诉求。因为只有这样,色彩缭乱、音质嘈杂却又生机勃勃的“全民写作”,才有可能获得正确引领和有效提升,并最终聚集和呈显自身的正能量;也只有这样,当下的散文创作,才有可能面对无边的喧嚣与扰攘,保持一种精神言说所必须的清醒、睿智与高蹈,进而叩问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第二,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散文的突出特征之一,是文体的边缘性和兼容性,即:它可以自我为圆心,同文史哲经诸领域几乎所有的现象与话题,作自由亦自然的融通与嫁接,从而直接准确地传递作家的所闻所见、所知所感和所思所悟。这种得天独厚的文体优势,决定了散文对于一个民族经典的生成,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古今中外的思想和文化元典大都以散文形式存在,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从这样的背景和事实出发,今天的散文家在创作实践中,理应有一种“与史同行”的庄严感和责任感,理应多一点自觉的经典意识和执着的经典追求,也就是说,要尽其所能,增添笔下作品的经典品质和经典元素,使其形成走向经典的积极态势——毋庸讳言,对于绝大多数当代写作者而言,跻身未来的经典之林,只有小之又小的概率。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放弃必成经典的盲目自信,也可以忽略谁是经典的无效纷争,只是绝对不能没有走近经典的虔诚态度。

对于当代散文来说,引入经典化概念既然理直气壮,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把握经典化规律,推动经典化进程,便显得至关重要。有论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一个大浪淘沙,自然而然的过程。言外之意,文学经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动呈现。这样的说法仿佛有些道理,只是一旦质之以中国散文经典生成的历史,即可发现,它把问题简单化、粗疏化了。事实上,散文乃至一切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内在机制,或者正如西哲所言,是一种隐藏了权力关系的积极运作和话语表达。  不是吗?陶渊明的辞赋散文在作家生活的东晋就已传布,但此后数百年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它的名声远播得益于宋代苏东坡的鼎力褒扬。由此可见,作家与作品的经典化,与文坛巨擘的发现和推举大有关系。唐宋八大家固然久负盛名,只是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确立身份,却以明人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为标志,这分明告诉人们,优秀的选本是作家作品进入经典的又一重要路径。鲁迅的散文和杂文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经典,而在它不断经典化的过程中,革命领袖毛泽东的高度赞赏,无疑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它说明文学经典的出现,有时也需要体制和权力的扶持。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也许算得上离我们最近的经典或准经典。这篇作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赢得普遍的声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它的一再进入各类校园,频频收入各种教材、教案与试题。这又形成一种启示:文学教育是散文成为经典的强大有力的推手……无须再作胪陈,仅凭上述,我们已经触到了散文走向经典的奥妙之门。

正因为如此,散文界应当悉心研究与经典化密切相关的诸多因素,深入总结它们的特征、功能和作用,从而在走近经典的过程中,保持更多的洞彻、从容与自由。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散文经典化过程中,权力关系等因素所起的作用,固然是显著的、重要的,但终究不带有根本性和决定性。散文史上的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作家或一篇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最终取决于其自身的品质——如果否定这一点,神圣的散文经典将失去应有的尊严,从而沦为可以任意炒作或“打造”的流行读物。

那么,什么是经典散文应当具备的品质?这无疑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其中的难点不仅在于经典散文的命名是相对的;而且人们对经典的理解也常常见仁见智,相距甚远。这里,我只能依据自己的经典认知以及对经典散文的阅读,谈点简单概括的想法:一,经典散文的题旨和内容,无疑应该深深植根于民族和时代的生活与文化之中,应该积极反映或表现这个民族和时代的现实景观与精神风貌,由此构成一种历史镜鉴和社会良知;除此之外,它还必须超越具体的时空条件,去探究生命终极和人类发展,去寻找一些更具普遍意义的东西,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开放性和召唤性。二,经典散文大都承载强健丰沛的人性内涵,善于表现复杂曲折的精神轨迹。其笔墨所致,可以照亮人性最幽深的洞穴,也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草滩。一部经典散文不啻于精彩细密而又变化有致的精神图谱,足以让世代读者感同身受,最终认识和提升自我。三,经典散文在“说什么”和“怎么说”两个方面,必须具有强劲的原创性。就前者而言,它应该有效地拓展人类的视野,同时为民族和时代提供崭新的视角与话题;依后者而论,它能够让读者惊异地发现,文章还可以这么写,进而领略表达的智慧和语言的美丽。而所有这些随着时光的推移,还会繁衍出新的言说主题和话语方式,直到无尽的将来。

在话语多元,选择多样,秩序重构的今天,走近经典是散文创作不可或缺的高端追求。尽管“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但“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依然要朝着经典的高度攀援。

书评(媒体评论)

我曾经感叹过这样的一句话:看小说,要看李国文的作品;看散文,要看卞毓方的作品。若干年过去了,竟然不仅没人出来指责,倒有不少人赞同我的话。这令我安慰。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何建明

卞家散文常常在文中揭示我们人生和人性中的困惑的东西,隐秘的东西,使作品有了另外的维度,实在是难能可贵。

——著名作家 贾平凹

毓方之所以肯下苦功夫,惨淡经营而又能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他腹笥充盈,对中国的诗文阅读极广,又兼浩气盈胸,见识卓荦。此外,他还有一个作家所必须具有的灵感。

——已故国学大师、散文家 季羡林

跟随真诚的作家,走进散文园林,享受阅读快乐,采集人生营养,种好真善美的心田。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魏书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