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描绘了一个充满悬疑的象征世界,主人翁“眼川”因妹妹生病从大城市回到村中,在封建传统的祭祀制度下,出现了重重悬疑。田天的指导老师、汉语言文学系主任龚义成老师在阅读完全部原稿后评说:“作品超越了田天19岁的心理,文本中看不到19岁这个年龄常常表现出的肤浅和生涩。文字常常让人读了有种惊悚的感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眼川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田天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小说描绘了一个充满悬疑的象征世界,主人翁“眼川”因妹妹生病从大城市回到村中,在封建传统的祭祀制度下,出现了重重悬疑。田天的指导老师、汉语言文学系主任龚义成老师在阅读完全部原稿后评说:“作品超越了田天19岁的心理,文本中看不到19岁这个年龄常常表现出的肤浅和生涩。文字常常让人读了有种惊悚的感觉。” 内容推荐 《眼川》是田天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眼川》讲述:因为妹妹的病而回到老家的小村庄,像是新的平静生活的开始。为去世的母亲扫墓后,姑姑为了平复兄妹的心情,将他俩带到了那个名叫“眼川”的小溪旁。美丽的景色吸引了他俩,但是异样的视线,却颤抖了哥哥的情绪。原本打算在这样宁静的小村庄里,平静度过父亲不在身边的日子,却发现,一切都不如期望。 医院里眼神空洞的少女,眼川旁莫名其妙的请求,让他的疑惑萌芽;即使是最亲的人去世,也不被允许参加的葬礼,将疑惑膨胀;误入的密室,那神秘而恐怖的场所与漠然的袭击者,将他们的疑惑化作恐惧!是自己正在接近什么,还是什么正在向自己迫近?鲜血,冰冷,逃亡。渴望拯救!在大雨中奔驰的车,将要开向什么地方…… 目录 (一)墓与川/1 (二)学校与医院/12 (三)若介与袖未/17 (四)镜与灯/24 (五)若叶与校园/28 (六)葬礼与规定/43 (七)洛兰与家/50 (八)袖未与狐/56 (九)若叶与若介/64 (十)若叶与储藏室/74 (十一)绷带与地下室/84 (十二)若叶与窗/91 (十三)墓与转角/100 (十四)洛兰与传说/108 (十五)若叶与房间/122 (十六)医院与坠落/134 (十七)梦境与平静/150 (十八)若叶与墓园/160 (十九)墓与事实/167 (二十)若叶与密室/182 (二十一)父与若介/191 (二十二)若叶与密室二/208 (二十三)目标与谜题/217 (二十四)若叶与班级旅行/227 (二十五)真相与逃/234 (二十六)死与信/246 (二十七)献祭与眼川/250 (二十八)若叶与陌路/263 (二十九)终焉之章/270 后记/278 试读章节 (一)墓与川 车,行驶在不宽的小路上,风口安静喷涌的白,散在车子里,失去了形色,却将周围冷却。肩头轻轻地沉了,靠在车窗,仿佛靠着的是向身后奔跑而过的山岩;消失在视线之后的,还有越过身边妹妹的另一面窗外泛蓝的天空。他闭上了眼,就像关掉了阳光的光,冰冷的玻璃,沁着不属于这个季节的温度,透过他的身体。 这个村子,或许本来应该不属于他的生活,但是妹妹忽然的疾病,让她承受了冰冷的刀,冰冷的钳子,还有冰冷的眼神,这让她不再适合都市的环境;而父亲似乎要开始一段漫长的研究,到一个他们兄妹亦知遥远的地方。这样的情况,也就使得他们来到了这里,他们将被寄养在村子里的外婆家,与姑姑和外婆住在一起。 听说,他们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从这里出去的,当然,他们没有这样的记忆。在他刚刚有记忆,而妹妹还未出生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就带着自己离开了这里,到了花两个小时车程走到镇上,再坐四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到达的都市。这样的背景,使他们刚刚回到这里时,根本没有在这里居住过的印象,就连那个和蔼地对他笑着,却说不出一句话的外婆,都认不出来了,只能寒暄一声“外婆”。倒是村子里的人都很热络,一见到回到村子上的旧人,都微笑着打着招呼,有些还走上来寒暄着,问问回来的情况。这让他很惊奇,毕竟和冷漠的都市比起来大有不同。不过在这里待了三天的父亲似乎一直没有惊讶的样子,大概是他曾经在这里待过的缘故,时间早已让他将这亲近沉淀。已经习惯了这样不属于城市的亲近,即使十多年都过去了,烙在骨子里的亲情,还是没有风干过。 他和妹妹坐在开着冷气的车里,那车被姑姑驾驶着,缓缓行在了无人迹的车道上。这已经距居所有了一点距离,但是还是驶在村子的界限里。这个村子不算特别大,但也绝对不小,他们似乎已经到了村子的边缘,因为在村子中央的地方,没有这样平整却少有人烟的车道。 车子的一面,是靠着山的,而另一面,似乎是忽然出现的一片田,在其他的地方,都是树林覆盖着的,只有这里显得有些光秃。不过,这里确实没有种什么东西,只是零星的几株格外高长的草,还有的,就是奇形怪状却又丝毫没有艺术感的石头。哦,对了,还有一个破烂的稻草人,耷拉下脑袋,手臂却被木棍穿过支撑着,像是打算等待着阳光穿透自己的身体,一直烤到它的身子里,头顶那满是灰土的黑帽子,遮挡住头顶的太阳,像是唯一的东西,能够安慰它的燥热。 他们的车,是开往一片墓地。 那座墓地,似乎已经到了视线所及的地方,但却还有一段距离,延伸在眼前。他们去往墓地,为的是祭拜他俩的母亲。她曾经离开了这个地方,却在离开后没多久去世,似乎是因为一直以来的什么疾病。他还记得,母亲的眼睛日渐模糊着,最后靠着摸才能分辨自己的脸颊。而又忽然一天,父亲说,他要回去一趟,回到这个村子里,带着母亲。然后,母亲就再也没有在他们的眼前出现过,似乎家中留下轮廓的,也逐渐只剩下锁在书柜里的相片。 那乳白夹杂着青灰的石碑,向着他们走来,似乎逐渐靠近着他们的车子,如同一个个注视着他们的人,一动不动的,无言不语着。那竖起的木牌,仿佛行着不明出处,不知意义的礼,但终究平淡而有礼貌。它们从车不远的地方走过,却又随着视线渐行渐远。 墓园的停车场空空荡荡,他们走下了车。 “若叶,小心一点。”他打开着门,扶着妹妹走下车来。那染白的裙,被风轻轻扬起摆,贴在她的腿上。不远的知了声,载着夏天的气息,和着头顶的太阳。 “这天气还真是热!”姑姑“嘭”地把车门合上,眯着眼,抱怨着头顶精力旺盛的太阳,“今天真冷清啊!” 不知是不是这样的温度,这样的太阳,让人不愿意出来,在这样的时候。不过这样的抱怨也似乎有些不合情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在这样的日子去世。 他们走到墓园门前的水井前,拿着从守墓人手中接过的木桶和木瓢,将难得的冰冷的井水倒进桶里。 “把这水倒在身上一定很凉快!”姑姑舀起一瓢水,淋在了脚上,“啊……真舒服!”她跺了跺脚。水珠落在石子铺成的地上,不一会儿便干成深色的一片。 “你们也试试,这样比较凉快!”姑姑将瓢塞到他的手里。他望了望妹妹,妹妹笑着点了点头。他舀起水来,洒在妹妹穿着凉鞋的脚上。 “好凉!”妹妹打了一个寒战,缩着肩膀,跺了跺脚。 “哈哈哈……”姑姑在一旁笑开了颜。 他也笑着,又舀起一瓢。 水珠顺着腿流下,随着他的脚步,落在身后,落在看不见的地方。 林立的墓碑,仿佛跪坐在路旁的人,身后扎起的木牌,静默得如同闲暇的书简。听说这个木牌是按时间插上的,下葬时插上一个,此后的四十九天,每七天插上一个,再到一百天时插一个,一周年插一个,三周年插一个,所以望着那木牌的多少,大概就能知道这些墓碑立在这里的时间。 姑姑走在前方,四周张望着,似乎在寻找着母亲的位置,他和妹妹跟在身后,那水在拖鞋里虽然凉快,但不知从哪里粘在鞋板上的细沙细石子,也实在硌着难受。 P1-4 序言 文学的新希望 ——田天同学的小说《眼川》 樊星 这些年来,关于文坛不景气的说法时有所闻。不少知名作家好像“江郎才尽”,要么偃旗息鼓了,要么写出的作品虽然总不乏评论家的炒作嚷嚷,可还是难免成为过眼云烟。不过,如果将目光移向“文坛外”,就不难看见另一重景观:成千上万的青年作家、网络写手都在争相写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新锐之作。从无数青少年追捧的“青春文学”、“网络文学”到打工者追求的“打工文学”,都已经产生了引入注目的好作品,由此可见,普通人对文学的需要(倾诉的需要、交流的需要和成名的需要)以及网络空间的无限开展,正在开辟出一个新的文学天地和文学时代。 在这样的新浪潮中,有的教育家看准了文学教育的新机遇,于是在大学开办了“文学创作”特色班,目标就是培养青年作家。武昌理工学院自2010年开办了“文学创作”特色班以来。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是在范文琼老师的组织下,九位同学编写出一本《杀气腾腾美国史》,由目前国内最大的大众类民营图书公司——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策划,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楚天都市报》等媒体为此专门作过报道。接着,就是这本田天的小说《眼川》。这些成果,打开了文学教育的新思路。显示了当代青年做学问、写小说的可贵热情。由此联想到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渴望出书却找不着门的现状,想到许多大学的文学院办得缺少活力,有的学校甚至砍掉了学生、市场、就业前景都不看好的文学专业,就更感到有为“文学创作”特色班敲敲边鼓的必要了。其实,就我所知,至少在美国大学,“写作实践”是一门相当受欢迎的课程。美国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乔伊斯·卡洛尔.欧茨都是讲授文学写作的文学教授、驻校作家。近年来,国内多所大学也在学习美国的经验,请著名诗人、作家驻校写作、讲课。这些活动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可谓功德无量。 说到《眼川》,走的是近年颇为流行的“悬疑小说’’的路数:几个神神秘秘的人,一连串扑朔迷离的感觉,加上流血、死亡、灵魂这些令人惊悚的要素和大灾难的结局,一切足以扣人心弦,也显露出作者讲惊悚故事的才华。今天的青年作家为什么迷恋“悬疑小说”?除了“悬疑小说”本身的强烈诱惑力以外,是否也折射出某种难以回避的残酷现实?事实上,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常常与那些猝不及防的阴暗人生、残酷事件相遇,惊悚之余,是不得不感慨世事的无常、命运的无情的。另一方面,我也感到作者在追求惊悚效果之余的笔力不够集中。这也许与作者的阅历不够深厚、文字驾驭力不够老到有关,也是当下网络文学中相当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惊悚而惊悚,却没能开掘出更深厚的社会与人生底蕴。好在作者还年轻。如果作者有意在“悬疑小说”的路上继续走下去,就应该认真研读有关文学经典——从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的《四签名》、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到日本作家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人证》)、松本清张的《砂器》,还有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改编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当代美籍华人作家裘小龙的《红英之死》……从中揣摩如何在“悬疑小说”(“推理小说”也可以说是“悬疑小说”)中融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深刻的人生哲思。 见到田天的时候,他本人看起来没有作品中的那种冰冷和残酷,显得温和并且带着些羞涩,这种羞涩可能和他有限的人生阅历还是有些关系,看得出还需要磨练。交谈之后,我发现这个怀揣文学梦想、从湖北孝感到武汉上学的孩子是颇有自己的想法的,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独特并且深刻,很难让人相信他仅是一个还不到二十岁的学生。谈到文学,他说,每个单独的人都是没有价值的,缺少任何一个人,这个世界都会照样的运行,这在一个人的儿童时期,指着父母的结婚照片问自己在哪里的时候就会意识到,原来自己不在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切都还是发生得那么有条不紊。生命是一个忙里偷闲的产物,因而在价值上并没有什么值得关注,但是,每个人为了打破这种无价值的状态,便会需要在某个领域做出成绩,获得他人的认同,以充实自我的价值,而文学创作,便是其中的一种途径。这样的想法显得有些新颖,虽然可能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但也反映出了这个孩子对于文学与人生的思考。 听他的老师介绍说,这样一个年轻的学生,已经在《芳草》杂志上刊登了两篇小说,并且还获得过全国大学生文学创作大赛的三等奖和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让我不禁感慨,若是能够更加充实自己的生活阅历,相信他一定能够在这样的文学新浪潮中,在文学的道路上取得一番成绩。 期待着田天同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12年10月8日于武汉大学 后记 在很久以前,我就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从我创作校园题材的时候,到现在改走悬疑这个路子,这个想法从来没有断过。就像向妈妈学打毛线的姑娘,学会打一个花纹总是觉得有些不够,打再多也不够,而要自己完成了一件毛衣,那种难以名状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了。就在之前才看过一本名叫《无家可归的中学生》。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自传,看完之后我明白了感动是什么,所谓感动,实际上就是自己缺乏的东西在身上出现——越是缺乏的东西出现,越是能够让人深切的感动。 在我这算下来也有四年多的创作时光了,我自觉得最缺少的就是他人的认同,而这本书的面世,或许就已经是对我最大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就是我所受最深的感动。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有看到这本书的人,也能够认同我,让我的感动延伸。 最开始想写这个故事,是因为在一次课上老师正好讲到关于习惯与习俗的问题,这让我有些联想。通常情况下,在一定范围之内,总会有属于这个小范围的一种“规则”,这个规则并不是文字化的条例与法律,但是所有在这个范围内的人都会有意无意的去遵守。这个“规则”,也可以算作一种集体状态下的“习惯”。这种规则、或者说是习惯,并不是在短暂的时间里形成的,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些少数人制定的,这种规则是在一种共同需要的状态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并且逐渐传承着,它还有一个归类,叫做“常识”。对于这个小范围内的人来说,这种规则是理所当然,但是外来的人,因为生长于一个不同的环境,所以有可能在这种不同的环境中看到许多对于自己来说“不合常理”的东西。意识有时是最灵活的,但有时候又是最顽固的,当这两种不同环境所形成的“常识”相碰撞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外来的一个人,对抗_个集体,是谁会同化谁,还是谁会伤害谁?这个,便是我的小说想要展示的东西。 这样的思考有一个简单的触发点,而确实很多小小的事情,都会触发我的思考,虽然很大程度上的思考都是常识层面的,显得有些浪费时间。但即使这样,我也总是先会以为自己蛮有深度,然后和寝室的同学辩论。但是事后想想,貌似这样的争论就像争论人为什么要两只脚走路一样愚蠢而又浪费时间。不过很庆幸的是,因为这样像是练习似的辩论,让我脑袋灵活不少,现实中的反应就是原本我脑袋里的路痴细胞,都被挤对走了,让我记路之类的生存能力提升不少。 刚进大学的时候,就有同学和老师在我的语言中找到些其他作家的影子,而我确实在最开始写作的时候,,受启蒙的方式便是模仿他人的笔法。还记得最开始模仿的是韩寒,因为在初高中交替的那个年纪里,周围的男生基本上都在看韩寒,而那个时候也正好是韩寒的热潮,所以这样也显得一切都理所当然。而在这之后,因为喜欢上了《萌芽》这本杂志,尤其喜欢的是里面文字辨识度很高的王若虚,也借着这股热情,便也模仿起他的文字来。王若虚的语言很帅气,叙述故事的文字像是将生活剧拍成了大片,而我模仿出来的一篇小说叫做《天堂》,曾在学校里的一本杂志上刊登了,算是当时刚进大学时最满意的作品。后来,借着喜欢看动画的劲头,看了一点日剧,偶然接触到《白夜行》的时候,便喜欢上了这种既是推理、又将着重点放在拷问人性上的风格。之后,看了《白夜行》的小说版本,更是被深深吸引,也以此为契机,接触到了他的更多文字作品。之后与凑佳苗等的接触,大致也差不多。,另外因为对推理类的感冒,也阅读了比较有名的江户川乱步系列和福尔摩斯系列。但是这种比较注重推理的小说,因为自己知识积累程度的不足,似乎总没法实践成功,也因此仍旧走回像《眼川》这样的并非搭桥探路式的正统推理小说,于是比较简单的一层层打开盒子似的悬疑小说。 虽然避免了很多知识性、技巧性的东西的小说,但对于它,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大概是因为为了这本书,我在三月开始的近两个多月里,以平均每天四五千字的速度忽略昼夜地写作。最多的时候每天有八千字,最少时候的字数也有三千多。白天上课的空闲就坐在电脑前,即使上课,又是也会带上一个本子,忽然有灵感的时候,就记录下来,回到寝室便马上敲到文档里;而在晚上,一般是创作的高潮期。或许搞文字的,多少都会有一种喜欢在夜里出没的习气,但是更确切的因素,是在夜里比较安静,也没有什么打扰的因素,所以创作起来更加有连贯性,思绪也更加清晰——当然,这是指的脑袋够清醒的时候,不过脑袋昏昏沉沉的时候,写出来的东西也有另一种“非理性”的味道。开个玩笑。我也有些惊异,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竟然没有太影响到正常的课程和学习,不过也许是因为挤的时间大多是原本就无事或者是休息的时候,所以还算是难得的值得庆幸。不过虽然创作的过程是享受的,但是也确实很费脑子,加上比原来略微少了些的夜里的睡觉时间,也算得上是疲惫。在这本书初稿写完之后,我狠下心来猛休息了几天,算是犒劳自己。不过本身,修改小说,也确实是需要沉淀一段时间的好。 知道这本书得到这次的出版机会之后,我激动的心情确实无以言表。这本书的成稿出来到听到能够出版的消息,中间隔了有四个多月,而其中还有历时两个月的暑假。人在空闲的时候就总是喜欢想七想八,所以在暑假的时间里,少了课业之类的束缚大脑,也就有更多时间花在这显得有些无谓的担忧上了,这本书到底有没有机会出版?假使真出版了,反响怎么样?我也就是这种性格,多虑。而比起我,老师和家人都实际得多。 对于这本书。我是很感谢老师和家人的,因为没有他们,这本书可能永远都只能存在我电脑的“我的文档”里,而不是变成铅字,变成一本实实在在的书。 当我把这本书的初稿完成的时候,是先交给龚义成老师看的,龚老师一直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做学问的人,对于小说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并且对学生尽心尽力,总想把自己的所学,倾数地教给我们。我是在下了他的课时将稿子交给他的,而他从下课之后便回去开始阅读了,而当那打印的原稿重新被交到我手上时,上面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让我有些意外,龚老师竞然花了如此大的心力,为我这可能压根就不会见天日的小说;而当我读完修改建议之后,也着实丰富了我的语言,扩展了我的思路,让我有了更多的想法。为这本书出了相当大力气的,当然还有范文琼老师,她应该算得上是这本书的再生父母,因为是她给我从其他角度提了不少建议,并且为这本书的出版,跑了不少地方,无论是学校还是出版社,还有为这本书做推荐的名家老师们,都是范老师联系并将我的稿件发去的。虽然范老师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有很多让她繁忙的事情,但这本书,还有她的学生,都被她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无时无刻不让她费心费神。一样费了不少心的,还有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也在这里表示感谢。 还有我的父母与姚叔叔,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一直支持着我,为了我、为了我的这本书,费尽心力。因为我家在孝感,而我在武汉上学,承担本书出版的长江文艺出版社也在武汉,为了这本书,他们无数次从孝感到武汉往返,为了这本书的顺利出版而奔波。我常常说自己在这段时间里一定多了不少白发,但实际上,这段时间里,或许会增加更多白发的,是他们。我总是觉得自己很成熟,会考虑很多,想到很多,但是,只能“想到”或许才只是幼稚的一个阶段,如果没有家人帮助,这本书的出版,或许只能是我这四年大学生涯的一个美好而不可及的梦。当然,说到这本书也仅仅是一个方面,在生活中,家人更是支持我走了这么多年。人们总会觉得,谈到金钱总是粗鄙的,尤其是在情感上加上金钱这个词汇,但是,金钱确实是最能让人铭记的东西。若说到家里人从幼儿园到大学现在,在学业上为我付出的金钱,绝对足够他们过得比现在更舒服,但是他们选择了养育我,给我更好的教育环境,并且将看着我的成长当做他们的幸福,这一点,足以让每一个孩子感动一生。我要在这里,为家人说一声谢谢,一声在生活中从未说过的谢谢,也带着这个不成才的儿子的抱歉。 在大学的前两年里,我已经先后在《芳草》杂志上发表小说《始末》和《枯墙》,并且以散文《下雨》获得了一次全国大学生写作比赛的三等奖,还参与了已出版的小说《杀气腾腾美国史》的写作,再加上这本书,略微算是有点成绩。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创作梦想实现的第一步,谁也说不准这会是我的倒数第几步,或许我还会走下去,或许因为什么原因我只能停在这里,但是,只要前面还有能够下脚的地方,哪怕是即将融化的冰砖,’我也会朝着这方向走着。我是幸运者,因为我得到了这一次宝贵的出版自己小说的机会,这样就足够了——这样还并未足够,我仍旧希望自己能够有下一本书出来,或者下下本,只要我的大脑还会转,我的手指还能动。现在我还年轻,无论是写作还是其他的什么,总会有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而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增加,我相信自己一定会更加成熟,无论是作品,还是其他的什么。 田天 2012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几个神神秘秘的人,一连串扑朔迷离的感觉,加上流血、死亡、灵魂这些令人惊悚的要素和大灾难的结局,一切足以扣人心弦,也显露出作者讲惊悚故事的才华。 ——樊星 《眼川》的作者善于吊人胃口,往往在我们自觉已看穿谜底的时候却峰回路转,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他抛出来的一个又一个谜题吸引。他让你探知谜底的欲望雪球一样滚动,当谜底炸开,你得到的是惊愕,同时也是事关生命的思考。 ——葛红兵 小说发展到今天,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各种奇树生长的森林世界。如果用传统的小说阅读习惯读田天的《眼川》,我们或许会感到一种不适应。但是就像森林中有松柏,同样也有竹梅,还有形色各异的其他树种。在这样丰富的森林之中,《眼川》或许就是其中新鲜而又成长着的一株。 ——范文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