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未来经济之路(当前经济体系的缺陷及对策)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作者 (英)格雷厄姆·特纳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格雷厄姆·特纳是少数几名成功预测了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之一。在《未来经济之路(当前经济体系的缺陷及对策)》一书中,他将本次经济危机与1933年经济危机进行对比,以清晰明了的图表和有说服力的事实,为我们深刻阐述:经济体系的结构性缺陷致使资本过度积累,为经济危机埋下隐患;美国奥巴马政府的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策略未能有效抑制经济危机;银行国有化、对资本市场进行控制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方式;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等一系列挑战不容忽视,我们的经济需要彻底改变。

内容推荐

作者格雷厄姆·特纳是少数成功预测了本次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将2008年经济危机与1933年的经济危机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经济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导致的资本过度积累,追求高利润率带来的全球化行为,以及美国政府的自由主义市场决策,是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的根源,提出进行银行的国有化、对资本市场进行控制是抑制危机的有效方式。作者的分析简洁有说服力,本书《未来经济之路(当前经济体系的缺陷及对策)》内容涵盖本次经济危机的外在表现,深层次原因,以及未来经济的发展之路,是一本解读当前经济体系的优秀读物。

目录

导 言

 奥巴马的刺激经济措施

 展望未来

第1章 从贝尔斯登到经济衰退

 通胀危机

 英国央行的错误判断

 美联储的“老鹰”

 推高借贷成本

 央行的失误

 雷曼兄弟倒闭

 其他金融工具的援助

 继续扩大国有化

 英国银行的救助行动

 失业率增长

第2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资本困境

 抵押债券的破坏

 再度恶化的年

 “分裂”的美联储

 狭隘主义(目光短浅)

 转危为安,再度通胀

 “最后的”银行危机

 扩张的再通胀

 复苏来临

 操之过急

 英国再通胀

第3章 熊市中的政策失误

 衰退的预防

 政策的误用

 举措不当

 按揭利率开始下降

 再次失败的开始

 力挽狂澜

 量化宽松政策发挥作用

 债券泡沫

 结局

 伯南克暗无天日的一天

 拍卖狂潮

 理论和实践

第4章 全球化和竞次游戏

 政府承诺的空头支票

 企业寻求低成本劳动力

 竞次游戏

 零约束工资

第5章 衰退的结构化原因

 逐利的资本本性

 经济增长的抗衡因素

 发展中国家的腾飞

 殃及出口

 过度投资

 利润率与危机

第6章 存在缺陷的经济系统

 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宿命还是系统

第7章 奥巴马的危机

 摆脱债务陷阱

 国有化银行

 扩大国有化

 是否注销债务

第8章 突破历史

 民主问责制

 环境问题

试读章节

央行的失误

随着整体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各国央行表面上遇到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即使银行体系的崩溃成为更大的威胁,但它们已被紧张的债券投资人折腾得无能为力。减息可能导致债券收益率的恶性上涨。用减息来拯救银行将会被视为各国央行对通货膨胀无能为力的一个迹象。

这将推高贷款利率,尤其是美国的按揭贷款利率。美国的按揭贷款利率主要取决于长期存款利率,贷款致使国债收益率下降。许多企业贷款、消费者贷款、学生贷款及市政贷款也都取决于政府债券的收益率。

但是,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中存在一个重大缺陷。长久以来,各国央行已在跟随市场而非领导市场。决策者对金融市场心存敬畏,允许投资者心血来潮地决定他们的反应。市场并非总是正确的,也经常有错误的时候。而在关键时刻引导主流情绪正是各国央行的工作所在。允许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正如格林斯潘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网络狂潮时做的那样,只会增加自由放任模式所固有的不稳定因素。

贝尔斯登倒闭之后,央行可能进行了政策辩论,他们强力地辩称通货膨胀并不是主要的威胁,应该将政策侧重于稳定房价。通过阐述非对称的风险,在没有推高长期借贷成本和加速投资者信心崩溃的情况下,决策者可能已经能够降低短期利率。

如果市场没有接受这个前提,各国央行还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显而易见的武器。各国央行可以干预市场,“打压”长期利率。他们可以立场鲜明地反对流行的看法。

至于量化宽松政策的情况,在《经济危机:自由市场的末路》一书第9章中提到一项直接瞄准长期借贷成本的政策。这将向慌乱的投资者发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他们的通货预期是言过其实的、错误的。这将显示出各国央行决定把保持银行稳定和阻止经济衰退放在首位。由于“跑在曲线的前面”,他们将会赢得声誉。

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损失逐步增加,投资者意识到他们和决策者打错了算盘。通货紧缩而非通货膨胀才是主要的风险。两个阵营(认为通货紧缩是主要威胁的少数派和重现20世纪70年代物价飞涨的周期的多数派)之间一直在争鸣,不时激烈地论战。

事实上,即使在2008年初夏,通货紧缩威胁的证据已经俯拾皆是了。试图在春季退税以振兴美国经济的措施未能成功。工资仍然受到挤压,信贷市场的紧张势态已蔓延至商品价格。

但是,中央银行拒绝让步。伦敦银行同业拆借率——货币市场上银行之间互相借贷的利率,在2008年夏天仍然持续走高。由于多次注人流动性资金,伦敦银行同业拆借率从2007年8月开始下降。这应该已经警告决策者他们没有降息是错误的。

坐失良机。股市开始下跌。投资者和银行在房地产市场的损失是复杂的,包括股票、公司债券和无数其他杠杆投资的陡降逆转。资产价格的崩溃已经失去了控制。

雷曼兄弟倒闭

没有什么比雷曼兄弟更能体现这种失控的损失。这并不是什么秘密,美国的投资银行一直在努力剥离不良资产,以使最关键的债务杠杆比率下降。与北岩银行一样,雷曼兄弟的问题众所周知。曾有无数的机会稳定雷曼兄弟。韩国开发银行曾想注资雷曼兄弟,以挽救这个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巨头。

雷曼兄弟的总裁理查德·福尔德颤抖着坚持要一个更好的报价,但报价被撤回。截至2008年9月13日至14日,雷曼兄弟的股价仅在当年暴跌9496。当英国巴克莱银行和美国银行被允许竞购雷曼兄弟的残壳时,美国当局管理下的华尔街已相当于一个汽车跳蚤市场。  美国财政部部长汉克·保尔森无意使雷曼兄弟国有化,请求银行提供援救。但是,到周日晚,仍没有银行出价。由于意识到股票市场将会在周一早晨上演毁灭性的抛售,击垮其余3个投资银行的股价,美林银行躲进了美国银行的保护之下。除了申请破产,雷曼兄弟已别无选择。

许多大型机构投资者持有的雷曼兄弟的资产已被托管。它们被迫清算其他资产,以弥补被冻结的预计为总额为44亿美元的雷曼兄弟的资产。恐慌性的抛售引发了金融市场的一蹶不振。 《金融时报》的两个直言不讳的记者断言雷曼兄弟破产是自由市场的胜利。一位记者追问:“如果雷曼兄弟没有破产,而是平安无事,将会怎样?”另一位记者明确表示:“我很高兴财政部部长汉克·保尔森没有理会我的建议……拒绝援助雷曼兄弟。您猜怎么着?噩梦并没有在周一结束。”

他们很快被证明是错误的。在数小时内,全球最大的保险提供商——美国保险集团的违约事件呈螺旋式上升。硕果仅存的另外两家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史丹利的股价也开始下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摩根史丹利的总裁麦晋桁(John Mack)抨击市场空头方做低银行股价。对冲基金从银行借款,抛售他们未持有的股票,希望从下跌的股票市场中获利。然而,摩根史丹利是对冲基金最大的放贷者,只要对冲基金是针对其他公司,出售他们的股份,摩根史丹利就很乐意与他们合作。一旦对冲基金瞄准美国的六大投行之一,抗议的呼声便高过头顶。

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完全误判了雷曼兄弟破产的后遗症。雷曼兄弟在一个金融市场体系中,由于其实在过于庞大且和金融机构联系紧密而不能垮台。雷曼兄弟在东京的子公司破产说明了其倒塌的规模之大。由于具有3-4万亿日元或324亿美元的负债,这成为日本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

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因为援助贝尔斯登而遭到了严厉的批评。美国的另一家投资银行深陷漩涡证明了美国官员已经无能为力,这助长了道德风险。他们应该采取强硬行动,否则银行将会继续吸纳过多的风险。这将永远不会有繁荣和萧条的周期终结。而批评家希望市场顺其自然。

但是,允许投资银行借贷巨额的债务就是一个失败的监管。人们一直忽视了放松管制的体制和自由放任的政府的行为正在创造危机。2004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为美国投资银行清除了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以前资产债务率的上限为12,美国投资银行现在被允许更大的倍数使资产负债表更加膨胀。因为投资银行在金融市场增加了它们的债务,这个所谓的杠杆比率飙升至30:1。

附和于拒绝拯救雷曼兄弟的喧闹,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银行倒闭给市场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导致了一个u形逆转。在雷曼兄弟倒闭后还不到48小时,美国保险集团因政府注资850亿美元而解困,并且被迅速国有化。但悲剧仍在继续,高盛和摩根史丹利将会步其后尘。但是,如果它们未能被收归国有,其余银行的股价将加速暴跌。投资者干脆转移到下一个陷入困境的银行,而且他们有许多选择。美国财政部部长汉克·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他们转而向国会求救。

P31-34

序言

银行将调整一些抵押政策以便平息人们的批评。但在私人领域,他们的首要职责仍然是对股东负责。银行将继续大量收回房屋,绝大多数转交拍卖行拍卖。2009年4月,美国10个主要城市的平均房价已从最高点下降了33.6%。从高峰下跌60%的缩水似乎不再是毫无可能的事情。若房价下跌70%,就将会使价格降至自1987年之后那种闻所未闻的水平。然而,这种纸面财富的毁灭将会进一步抑制经济的复苏。

奥巴马总统最初几个月通过的政策并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他将不得不改变政策路线。奥巴马政府不能将一切都归咎于布什时代的错误。继雷曼兄弟倒闭之后,失业率大幅上升并不是现任总统的错。但是,奥巴马总统会因推行与前任同样失败的经济政策致使失业总人数再创新高,而被人们所关注。

奥巴马政府公开的意图是使银行保持在私营经济领域内,而且政府仍然执著于自由市场的意识形态。奥巴马是一个中间派,但他周围全是“亲市场”的经济学家,如美联储前任主席保罗·沃尔克。在总统竞选期间,沃尔克强烈支持奥巴马。奥巴马呼吁民众发起一场变革运动,但是,在打破20世纪80年代美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方面,并无其他人做出更多贡献。

美国的失败在于决心让银行继续留在私营领域。由于不受任何管束,银行将继续推动普遍性的资产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美国将会为奥巴马政府的意识形态、教条主义付出沉重的代价。

但是,这种危机从根源上并不能仅仅通过银行国有化而解决。我写的上一本书——《经济危机:自由市场的末路》(The Credit Crunch),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全球化和降低劳动成本是西方经济体中债务不断积聚的罪魁祸首。贷款存在增加的可能性,是因为廉价的进口产品维持着低通货膨胀。跨国公司垄断的出现、外包及劳动成本的降低加强了这个循环周期。

低通货膨胀使房地产泡沫成为可能。但是,工资保持低水平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推动器。若把债务负担简单地看做监管的失误或者由宽松的货币政策所致,这就忽略了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十分明显的政策失误。这个失误使一系列银行由失败转变为深陷衰退的困境。这并非单纯是个人的失策,但批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其他决策者未能及时做出反应是无可厚非的,他们显然失误了。

历史正在重演。从2007年开始的许多政策错误与20世纪30年代初所犯的错误一样,这些错误把一次股市崩盘恶化为一次经济衰退。现在的政策失误已经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并没有从大萧条中吸取教训。一项始于胡佛总统继于罗斯福总统的通货再膨胀政策确保了经济恢复,尽管这项政策最终在1937年被搁置起来。2009年的这些政策仍然不足以扭转经济低迷的现状。

如果我们不能从历史中学习,那么现在正是深刻思考这场危机根源的时候了。政策错误并不是由个人所控制的。央行官员和政治家们没有预测到近在眼前的危机,是因为他们信奉“大型公司的统治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的经济哲学。如果他们理解大公司在刺激债务泡沫时的作用,那么他们很可能已经迅速应对崩溃的房价了。

央行官员和政治家们认为公司经营良好,所以经济运行基本稳定。他们看不到异常之处。因而,他们没有发现这个他们曾经帮忙设计和试图控制的体系的瑕疵,直到系统脱离他们的掌控。

央行官员和政治家们试图重新集结,使用传统的政策武器。短期内他们的行动取得了成功。但是,自2007年年初以来,每一次危机都缩小了下一次金融市场动荡时,政府和央行可以调控的范围。当世界经济再次开始下滑时,当前的货币政策将无路可走。

仅仅国家控制是不够的,当然它也不是万能的。大公司和金融巨头往往利用国家的力量来增强他们的优势。国家干预将维持现状。民主问责制意味着不只是政府要对问题负责,这种制度已在工作场所和公共机构实行,这意味着拒绝股东模式,股东们无权使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以自由贸易的名义削减劳动力成本、压低工资和推动债务累积。民主问责制还意味着银行为它们的掠夺性行为负责——将资本投放在国外,使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陷入更深的危机。

而且,这意味着政府和大企业无法回避它们所忽视的对地球最大的威胁——气候变暖。信贷紧缩加剧了决策者拘泥于一个过时的经济意识形态的错误。我们不应心存任何幻想,认为这些政府有应对减少碳排放这个挑战的能力和意愿。

这本书是一个终极警告。它表明我们的政策制定者犯错了,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愚蠢。他们引领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因为他们无法看到经济体系的缺陷。对利润的盲目追求引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房地产市场崩溃。这种利润导向扭曲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包括对工人斗争,以及决策者的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的认识。这也可能给地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第1章,从贝尔斯登的崩溃开始介绍。这一章叙述了2008年春夏两季,美国中央银行和政府的政策直接导致了雷曼兄弟的倒闭。第二大投资银行在政策实行后的6个月内消亡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后果却是灾难性的。

第2章,介绍了避免灾难性后果的发生,时间仍然是充裕的。当美国经济开始漫长而缓慢的复苏时,美联储在2008年的应对措施与1932年的截然不同。这是错误且低效的。而且,美国2009年上半年实行的政策也成为经济复苏的一个巨大障碍。

第3章,我们指出美国央行和政府都没有理解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应对危机的处方。凯恩斯并不提倡在危机显露出第一个迹象时便运用财政政策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但是,政治家们绝望地坚持着他们不可信的模型,以致他们扭曲了凯恩斯的主张,并以此为他们自己的应对之策辩护。他们对历史的误解加重了危机的程度。

第4章,我们发出警告:尽管信贷紧缩,但势不可当的全球化所带来的破坏性力量并没有消失。事实上,这种破坏性力量正在加强,并将会逐渐削弱政府和中央银行推动经济复苏的能力。

第5章,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眼光来看待危机。2008年经济紧缩的动态和许多公司背负的巨大的产能过剩凸显了资本主义的关键问题——永无止境地追求市场份额和过度积累。

第6章,我们在马克思批判和凯恩斯政策之间做了一些比较。决策者们最终并未从20世纪30年代初的危机中吸取一些甚至最基本的教训,这并非一己之错。相反,这反映了经济体系中根深蒂固的问题。

第7章,我们认为奥巴马政府可能发现,如果银行不国有化,那么将无法摆脱目前的债务陷阱。事实上,使银行进入公共领域将起到“断路器”的作用。这会是一个应对持续的通货紧缩和飙升的房屋收回率更有效的政策武器。银行国有化已经成为一个必需的政策武器。但是,奥巴马政府将会在意识形态上反对这一步,这将使美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继续恶化。

第8章,我们提供一些真正改变的建议。如何在经济中实行一次根本性转变,从而使经济在繁荣和衰退之间正常振荡。一些其他的解决方案必定收效甚微。这些方案是由那些没有预料到最近的恶性事件,只是希望保持现状的政治家们和央行官员们提出的。

读者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其中很多值得商榷和探讨。关键是民主问责制力度减弱,这个问题引发了大讨论,使得变革得以实现,避免了重复过去30年的错误之路。今天的年轻一代将会为我们的集体性错误付出数年的代价。我们有责任使真正的变革行之有效,结束这种萧条。但在这实现之前,我们必须解决目前的危机。  ——截选自导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