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马志国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马志国所著的《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讲述青春期孩子的内心事,那些羞涩的、隐秘的、羞于启齿的、不想说给家长听的孩子的心事,家长不懂的,我懂,家长想知道却又无从知道的,我来告诉你。是一本指导青春期孩子家长与孩子正确沟通有效交流的亲子教育类书,是一本探寻青春期孩子真实心灵的探秘书,也是一本青春期孩子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心灵发现的书。

内容推荐

一位母亲这样诉说自己的困惑:

如今的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好管了。就说我们女儿,小时候挺乖的,什么话都对我们说。自从上了中学,就对我们没话了,还常常一脸心事的样子。你问她,张口就是:别管我,说了您也不懂。您说,为什么如今孩子会这样?

一位父亲这样诉说自己的困惑:

如今的父母,真是越来越不好当了。就说我们十几岁的儿子,刚刚要长大,父母的话就不灵了,常常和我们对着干。我是大学毕业,自我感觉还是有一定修养的,却也为孩子着急上火。您说,为什么如今教育孩子这样难?

翻开《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我们会从中看到家长朋友们更多的困惑:

为什么孩子每到该考试的时候总是闹病?

为什么孩子与父母的亲子战争不断升级?

为什么好好的孩子却羡慕安眠地下的人?

为什么好好的孩子却陷入网瘾难以自拔?

为什么童星男孩却过早地星光黯淡了?

为什么勤学女孩却总是偷同学的书?

为什么亲子之间容易出现冲突和障碍?

为什么好好的女孩却总是要故意犯错?

为什么好好的男孩却总说自己身上有臭味?

为什么有的男孩女孩容易陷入恋师迷情?

……

家长朋友们为什么有这样多的“为什么”?原来,都是因为没能深入到孩子的内心,都是因为没能读懂孩子的心。

这本《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集作者马志国30余年的心理咨询与研究经验,书中有问题,有案例,有故事,具有可读性;有解析,有诊断,有探究,讲究科学性;有建议,有方法,有对策,突出实用性,帮你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只有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才能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爱与支持。帮助孩子心灵成长,何尝不是父母自己的成长?

目录

前言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代序 怎样走进孩子的心灵

第1章 学习的压力

 成功从心开始

 都是“第一名”惹的祸

 换个角度看分数

 升学了,名次却退步了

 儿子的自信丢在哪里

 女儿学不进去为哪般

 孩子到了高中学习为何滑坡

 女孩考试前闹病的秘密

 男孩高考前退学的背后

 帮孩子化解“考试焦虑”

 孩子要大考,家长怎么办

第2章 春情的萌动

 走过初春的季节

 如果发现儿子手淫了

 如果发现女儿初潮了

 是什么搅乱了女孩的心

 “您跟孩子说了什么”

 不断升级的“亲子战争”

 善待男孩女孩的初恋

 帮孩子做性冲动的主人

 大事不妙:儿子偷食禁果了

 晴天霹雳:女儿意外早孕了

 男孩为何担心艾滋病

第3章 成长的烦恼

 心中向上的力量

 女儿为何突然闹失眠

 儿子为何让人多劳神

 一个女孩日记的烦恼

 一个男孩出走的麻烦

 男孩:羡慕安眠地下的人

 女孩:关键时刻掉链子

 孩子面临新生适应期

 为孩子的心灵助长

 孩子该高二分班了

 “我真的没有病……”

第4章 人格的困扰

 性格就是命运

 别让孩子人格基础出偏

 男孩自信缺乏谁之过

 女孩动刀割腕为哪般

 自恋男孩的迷途知返

 孩子陷入网瘾的背后

 男孩为什么想出国留学

 女孩为什么想重读高三

 孩子有了一大堆问题

 童星为何过早星光暗淡了

 为乳房困扰的男孩

第5章 交往的误区

 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勤学孩子为何“偷书”

 “我帮助同学错了吗”

 孩子为何感到不安全

 “小小鸟”奇怪的“早恋”

 男孩心中的抱怨从哪里来

 同学偷了我的学习方法

 为什么孩子被孤立

 怎样学会握手言和

 女儿不敢看人怎么办

 孩子不满意老师怎么办

第6章 亲子的冲突

 亲子最好如朋友

 怎样让孩子敞开心扉

 “我就是不想见到他”

 亲子心障哪里来

 亲子冲突怎样化解

 成功父母的失败家教

 女儿为何总是故意犯错

 儿子为何疯狂地拿起菜刀

 “陪读部落”心病多

 单身母亲面对一个儿子

 非常母亲面对两个女儿

第7章 异常的心态

 心病还须心药医

 “恋师迷情”的背后

 希望脑子有病的男孩

 不断出现怪病的女孩

 男孩总说身上有“臭味”

 女孩总听到有人骂“脏话”

 孩子为何被噩梦惊醒

 咬指甲的中学生

 男孩为何偷偷穿裙子

 我的儿子是恋物癖吗

 我的女儿是同性恋吗

第8章 家庭测试

 透视亲子关系

 你是个怎样的父亲

 你是个怎样的母亲

 你的孩子是怎样的人

 你们的亲子关系怎样

 你们对孩子的期望适当吗

后记

试读章节

都是“第一名”惹的祸

15岁的初三男孩,总是闹头疼,而且竟然闹到浑身上下都是病了。可是,医生的检查结果却是没问题。而且,只要回到家里,就一切都好了。男孩到底怎么了?

心理症状:简直浑身上下都是病

这一天,一对母子预约后来访。男孩是个初中生,15岁。三个月前,年后的一天,男孩一家人开车去滑雪场滑雪。偏巧在滑雪场上,男孩的腰被什么撞了一下。起初父母没太在意,可随后男孩却说,疼痛的感觉从腰往上蹿到了脑子,弄得脑子疼痛起来了。过了两天,男孩说腰不疼了,可头还疼,在学校里甚至头疼得晕倒过。这下父母紧张起来,赶紧带男孩去看医生。先看了骨科,又看了神经科,后来还看了中医科。看了本地的医院,又看了外地的医院。可以说该看的都看了,该检查的都检查了。可医生都说没问题,腰没问题,脑子更没问题。

最后,男孩的母亲告诉我说:可是,孩子还是总闹头疼,而且,慢慢地,不仅头疼,胸口也不好了,总闹胸闷,胃口也不好了,总要呕吐,嗨,简直浑身上下都是病了。在学校里,甚至上下楼都要两三个同学搀扶。可是,让我们奇怪的是,不管孩子怎样闹病,只要从学校接回家里来,就一切都好了。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孩子没病闹病是不是装病?

心理把脉:为躲避压力而扮演病人

从心理角度说,这种没病闹病的行为,叫作扮演病人。扮演病人,在心理学上叫作“躯体化现象”,就是在遇到生活困境难以面对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让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用一句形象的说法,叫作心病跑到身体上。人们生活中的许多病症,都是心理压力的躯体化。这是人在进行自我心理防卫,以减轻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人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都是建立在潜意识中的,是不知不觉中使用的。扮演病人是无意的,是潜意识的活动,装病是有意的,是思想意识里的活动。男孩的没病闹病,就是这种躯体化现象,不是装病,而是扮演病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男孩扮演病人?

通过进一步的沟通我了解到,男孩从小就很聪明,小学一直是尖子生,小升初考试全校第一名。为了男孩有更好的发展,家里想方设法,给男孩联系了大城市的一所重点中学。而且,男孩自己也很有虚荣心,很想到大城市的重点学校读书。可是这样一来,男孩在原来学校的第一名没有了,一下子找不到感觉了。男孩从小的第一名,更多的是靠天赋,不是靠汗水。面对“第一不再”的局面,男孩仍然不知道什么叫刻苦努力,却开始时常闹病,不是肚子疼,就是头疼,总要断断续续地休病假。

没办法,男孩初二又回到家乡的普通中学。在普通校里,男孩的优势又显示出来了,又找回了第一名,于是,男孩倒也平静了一阵子。很快,到了毕业班,男孩也意识到关键时刻到了。可是,眼看中考越来越近了,却关键时刻掉链子,男孩越来越经常闹病了。而且,自从滑雪时被碰了一下,头疼症状越来越严重,简直不能正常上学了。

现在,男孩扮演病人的原因找到了。

男孩之所以要扮演病人,就是他遇到了难以面对的心理压力。男孩的压力就是“第一名”。一个成了“第一专业户”的学生,感到第一名难保了,而且中考越来越近,心理压力自然越来越大了。这如何面对?人的心理压力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病症就成了最合适不过的心灵避难所。男孩扮演病人,都是为了靠装病躲避压力。

人一旦有了闹病的需要,就会找到闹病的机会。男孩找到的机会就是“滑雪被撞了一下”。不言而喻,所谓机会不过是一个借口。所以,没有这个“机会”,还可以找到别的“机会”,需要闹病了是不愁找不到“机会”的。

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很多压力,但是,并不是要让大家都装病。男孩为什么会以扮演病人这种消极的方式来逃避压力呢?

P2-3

序言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差不多每天面对家长朋友们的困惑。

那次,全国网上家长学校举办的“好爸好妈大讲堂”,请我做关于青春期孩子心理与家庭教育的讲座。互动过程中,我再次真切地感受了家长朋友的困惑。

一位母亲这样诉说自己的困惑:

如今的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好管了。就说我们女儿,小时候挺乖的,什么话都对我们说。自从上了中学,就对我们没话了,还常常一脸心事的样子。你问她,张口就是:别管我,说了您也不懂。您说,为什么如今孩子会这样?

一位父亲这样诉说自己的困惑:

如今的父母,真是越来越不好当了。就说我们十几岁的儿子,刚刚要长大,父母的话就不灵了,常常和我们对着干。我大学毕业,自我感觉还是有一定修养的,却也为孩子着急上火。您说,为什么如今教育孩子这样难?

翻开本书,我们会从中看到家长朋友们更多的困惑:

为什么孩子每到该考试的时候总是闹病?

为什么孩子与父母的亲子战争不断升级?

为什么好好的孩子却羡慕安眠地下的人?

为什么好好的孩子却陷入网瘾难以自拔?

为什么童星男孩却过早地星光黯淡了?

为什么勤学女孩却总是偷同学的书?

为什么亲子之间容易出现冲突和障碍?

为什么好好的女孩却总是要故意犯错?

为什么好好的男孩却总说自己身上有臭味?

为什么有的男孩女孩容易陷入恋师迷情?

……

家长朋友们为什么有这样多的“为什么”?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则寓言:一把沉重的铁锁挂在大门上。一个人走过来,拿一根铁棒连撬带砸,不管用怎样的力气,都打不开锁。另一个人走过来,拿出一把小小的钥匙,放进锁孔轻轻一转,“咔嚓”一声,锁开了。等两个人走了,迷惑不解的大铁棒问小钥匙:“为什么我用那么大力气都打不开锁,你却轻轻一下就可以打开呢?”小钥匙回答说:“因为我能深入它的内心。”

原来,家长朋友们之所以有那么多困惑,都是因为没能深入到孩子的内心,都是因为没能读懂孩子的心。

那么,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怎样才能读懂孩子的心?

一是靠直接经验,就是多回忆一下自己的想当年,多唤回一些自己的青春期。激活了自己想当年内心的直接经验,就容易读懂孩子。二是靠间接经验,就是多读书,多读读有关青春期孩子心理的书,多读读有关青春期孩子家庭教育的书。书中的间接经验,也会帮我们读懂孩子。

现在,翻开这本书,正好帮家长朋友们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知道了太多心理求询者的亲子故事。正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让这本书有了鲜明的特点:书中有问题,有案例,有故事,具有可读性;书中有解析,有诊断,有探究,讲究科学性;书中有建议,有方法,有对策,突出实用性。当然,按照通例,故事中隐去了当事人的真实姓名、住址等信息,对有些内容做了必要的技术性处理。全书按亲子心理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有若干话题。最后一部分,还提供了一组家庭教育的亲子心理自测量表。

好,让我们一同深入进去,深入青春期孩子们的内心,读懂孩子们的心。

马志国

癸巳初春于空心斋

后记

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快30个年头了。这些年来,很多报刊约我开办了心理咨询专栏。为此,应报刊之约,1994年我自费开通了周六晚的心理咨询专线,为求询者提供无偿服务。后来,我们心理健康中心也开通了心理咨询专线。但那是工作时间,很多求询者还是愿意在周六晚上与我交流。

就这样,每到周六晚,我总是守候着我的心理咨询专线,通过电波和求询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转眼,差不多20个年头了,心理咨询专线陪我走过了并不短暂的岁月,陪我度过了无数周六晚的时光,不管冬夏与春秋,不论阴晴与雨雪。

漫长的20年,你这条心理咨询专线从来没有间断过?不,不敢这样说。

那次,我年迈的父母同时住院了。到了周六傍晚的时候,老人说,今天是星期六,这里有你的弟妹们,你去吧。老人知道,周六晚是我接听咨询电话的时间。没有什么高尚,只是想到那么多求询者期待着与我通话,不能让人家失望。

然而,我的心理咨询专线还是曾经停机了一年。

2009年11月20日,一场大病光顾了我,让我病倒在床,只能头不离枕地躺在床上,一躺就躺了个春夏秋冬,我整整一年不能接听咨询专线。2010年11月20日,正好周六。病情好转的我,决定重新开机,虽然还不能坐在电话机旁,却可以让电话机安坐我的床头了。一年后躺在床上重新拿起耳机,感慨很多很多。更感慨的是,电话刚刚重新开通的一刻,就有铃声响起,就有求询者打进电话来——一个久病之人,依然被人需要,依然能为人做点事!那种感觉,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有人说心理咨询师是精神垃圾箱。不是的,不是这样的,能够倾听心灵是心理咨询师的福缘。真的。有时候,求询者拨通专线真的是先送来真诚的祝福:马老师过年好!马老师中秋快乐!让我过年的日子多了一份幸福,让我中秋的月夜多了一份朗润。有时候,求询者通过专线反馈给我那么多好消息:马老师,我考进重点大学了;马老师,我们和孩子关系和好如初了;马老师,我们家里重新找回了温馨……

电话咨询给我传来福音,当面咨询更让我收获多多。

一个高三女孩因为心理障碍已经休学一年,重读高三时旧病复发,女孩预感前程难保,预约后紧急来访。合作大约半年左右,女孩终于顺利走过高三。高考结束后,女孩再次来访,告诉我她上了重点线,感谢我帮她找到了希望的未来……

一对父母为上中学的孩子来访,愁苦挂在脸上。卧病在床的我本不想接待,却不忍袖手,就躺在床上接待了他们的来访。不仅我们的咨询会话让他们看到了孩子的希望,而且,他们看我久病在床的人居然满脸阳光,他们脸上的愁苦也渐渐散去。后来的好消息是,孩子走过了迷途,家庭走过了困境……

就是这样,当求询者终于走过心灵误区的时候,当求询者又看到了希望的阳光的时候,当求询者又鼓起生活的勇气的时候,当求询者走向新生活的好消息传来的时候,那种欣慰让我感到真的收获了很多很多。

对了,关于我的病,请放心。正如很多朋友所说:“您的病一定会好起来,因为您帮助了那么多人。”感恩天地人,现在我真的都好了,就在这本书定稿的日子,就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已经重新上班,正常工作接待咨询来访了!

这本书与读者见面,得感谢诸多的助缘。

感谢常艳春先生的恳切访谈。家教心理话题,是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在电视节目中做嘉宾的时候,我们经常聊起这个话题;在接受报刊记者采访的时候,我们也经常聊起这个话题。特约记者常艳春先生的访谈录《怎样走进孩子的心灵》,转达了我想说给家长朋友的话,正好作为代序。如果还要在这里说什么,一句话:教育孩子,先要了解孩子。这本书,正好帮你了解男孩女孩那些事。

感谢心理求询者的真诚沟通。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多年来接待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求询者,知道了很多心理求询者的亲子故事。正是那么多求询者的亲子故事,推动着我在家教心理咨询实践中不断深入,深人地读懂孩子们的心。

感谢编辑朋友的友好合作。说起这本书的写作,还是去年的时候,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孟欣玫老师向我约稿,问我有没有时间。欣玫老师是很出色的策划编辑,是我早有合作的好朋友,岂能没有时间?于是,就开始了这个选题的愉快合作。在成书的过程中,王金强责任编辑对书稿文字做了精心的编辑。

感谢我的妻子骆志霞的默默支持。妻子是我们的家务部长,不,是我们的家务总理。说到妻子的支持,似乎不过柴米油盐。但是,没有妻子柴米油盐的支持,没有妻子点点滴滴、时时刻刻的支持,别的不说,写作忙起来找不到北的日子,你饿了吃什么?你渴了喝什么?不吃不喝,你还写什么?您说,能不感谢我们的家务总理?

书中难免不足甚至谬误,那是个人的水平所限,欢迎读者指正,我这里先致谢了。当然,作为心理咨询师,也愿意为面临家教难题、婚恋困扰、职业压力、人际麻烦、情感迷路的朋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如果来信,请寄天津市宝坻区邮政16信箱,邮编:301800,或发E-mail:tjbdmzg@sina.com;如果来电,请在周六晚7~10点拨通022-29228042,或在工作日拨通022-29228627;如果来访,请别忘了一定事先预约!

马志国

癸巳春月记于空心斋

书评(媒体评论)

我有幸读到了马志国老师的书稿,感到这样的书太符合家长的需要了。书里面的故事,离自己很近,就像自己家里的故事。我的孩子正读中学,许多困扰我的问题,都从书中找到了答案。我相信,更多的家长朋友会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天津 于丽娜

我可以说是马志国老师的粉丝了。自从看过一次马老师做嘉宾的电视节目,就开始留意他的文章和书。真没有想到,心理学的东西可以写得这样好读。读马老师的书,看不到专家的架子,就像听他拉家常,又句句都说到家庭教育的点子上。

——河北 刘丹

读马志国老师的书,就像把一位很专业的家教心理顾问请到了自己家。

——上海 韩玉霞

马志国老师是一位名不虚传的心理咨询师。我们的孩子因为心理问题休学一年,在无助中读到了马老师写的家教心理的书,千里迢迢找到马老师进行心理咨询。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在马老师的帮助下孩子终于重返校园了。

——湖南 赵海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7: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