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陶然所著的《洗牌的秘密》是一本对谋略经典《反经》的解读类读物。其依《反经》为纲,运用优美浅显的语言征引恰当多彩的事例,解读《反经》中的智慧谋略、领导哲学、处世技巧和人生感悟千载政局人生洗牌的秘密。
纵与横、经与纬、利与弊、进与退、古今钩距术、人生智慧书,古老秘笈教你洗出一手人生好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洗牌的秘密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纪陶然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纪陶然所著的《洗牌的秘密》是一本对谋略经典《反经》的解读类读物。其依《反经》为纲,运用优美浅显的语言征引恰当多彩的事例,解读《反经》中的智慧谋略、领导哲学、处世技巧和人生感悟千载政局人生洗牌的秘密。 纵与横、经与纬、利与弊、进与退、古今钩距术、人生智慧书,古老秘笈教你洗出一手人生好牌! 内容推荐 《洗牌的秘密》作者纪陶然在仔细研读《反经》的基础上,将本书中精华的原典提炼出来,用时下的语言进行注解,并征引浅显、恰当的事例加以论证,在确保原书原义原貌的前提下,消解了古代的作者与当代的读者由历史原因所造成的隔膜,使一般读者也可以轻轻松松在古代经典著作中汲取养料,加强了此书对今人生活的启发、指导意义。《洗牌的秘密》可读性、易读性、耐读性更强。 这是一部集合中国古代智慧谋略的大成之作;这是一部历朝帝王霸主秘不示人的成功笈略;这是一部可与资治通鉴并称经纬的治国经典。 目录 第一章 王霸门径一圣王刨业守业之术 一、君德——历史上的六种君主 二、臣行——正臣耶?邪臣耶? 三、德表——取天下者德为先 四、理乱——前世之乱后世师 第二章 审时度势——合宜趋势的机变之法 一、适变——圣人修备以待时 二、正论——百家之要在于变 三、惧戒——心存敬畏才无畏 四、时宜——善钓者钓人之心 第三章 剑走双锋——谋略的正反两面性 一、反经——冈事都有反面 二、是非——二十四道辩论题 三、霸图——经无好坏,僧有优劣1 四、七雄略——过犹不及,平衡为贵 五、三国权——利害之间求其权1 第四章 人贵于天——找到人才的最大价值点 一、大体——小老鼠的驭人术 二、任长——用人如用器 三、品目——给人才分类 四、量才——小才不可大用 五、知人——知人最不易 六、察相——观相辨人才 七、论士——如何留住人才 八、政体——人才为本,制度护航 第五章 过与不及——最难把握的是火候 一、诡信——有时诡诈是忠信 二、忠疑——忠奸复谁知 三、有无用——有用无用之间 四、恩生怨——最爱的人伤我最深 五、善亡——善不积不足以为善 六、难必——世人拜佛佛拜谁 第六章 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一、运命——命运是否握于手中 二、大私——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三、败功——失败都是成功之母吗 四、昏智——贪念乃智慧之大敌 五、卑政——蜡烛虽小,世不可缺 六、诡顺——守义于故主,方可事新主 第七章 原来如此——匪夷所思的逆向智慧 一、诡俗——世俗不等于事理 二、息辩——巧舌如簧与事实凿凿 三、量讨——标准决定过错 四、势运——大趋势与小气候 五、傲礼——傲礼可以重人 六、定名——名不正则言不顺 第八章 先利其器——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一、出军——细节决定成败 二、练士——钢铁须炼才能成 三、结营——内部结构要高效 四、道德——内不和则外必败 五、禁令——诸葛亮的治军七禁 六、将体——为将者须有五才 七、教战——不教而战谓之弃 八、伐交——孤立敌人就是壮大自己 第九章 搴旗取将——存己克敌的运筹谋略 一、天时——天人合一 无往不利 二、地形——近水楼台先得月 三、水火——冰火不讲庸面 四、五间——谍能抵百万兵 五、势略——彼竭我盈故克之 六、料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攻心——制人须攻其心 八、格形——打蛇打七寸 第十章 兵非诡道——正反辩证中的大智慧 一、蛇势——做一条常山之蛇 二、先胜——胜兵先胜而后战 三、围师——给对手一条活路 四、变通——兵法贵在变通 五、利害——置之死地而后生 六、奇兵——出奇方能制胜 七、掩发——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八、还师——危险往往在胜利之后 试读章节 一、君德——历史上的六种君主 即使是最昏庸的皇帝也希望别人称自己为明君。当然,在皇帝面前,没有人不奉承其为明君,但是在暗地里,人们又是怎样评价历朝历代君主的呢?人们是如何将皇帝分为三六九等呢?东汉的史学家苟悦将君主分为六种,即“王主”、“治主”、“存主”、“衰主”、“危主”、“亡主”。“王主”可以统一四海,使天下太平;“治主”可以巩固、发展这种局面;“存主”就是守成之君,可以保住从祖上那里继承来的社稷;“衰主”可以在承平之时勉强守住基业,但一旦有变就无能为力了;“危主”将使国家濒临亡国的边缘;而“亡主”就是那种彻头彻尾的亡国之君了。 体正性仁,心明志同,动以为人,不以为己,是谓王主。 在给皇帝划分的“三六九等”中,最理想、最伟大的君主是“王主”。“王主”的特点是“体正性仁,心明志同,动以为人,不以为己”。天性仁慈,品行端正、一身正气这叫“体正性仁”;头脑清醒,志在天下大同,这叫“心明志同”;所有的举措都是为了人民,而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是“动以为人,不以为己”。做君主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可以看出,对于君主的最高境界的要求是道德方面的而非能力方面的。这是中国古代以德治国的特点之一。据说,有了这样德行的“王主”可以统一四海,使天下兴盛太平。但这样的道德家是否就具有统一四海,使天下兴盛太平的能力呢?由于政治的残酷性,恐怕很难。因此,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做到“王主”的君主几乎没有。 只有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可以做到。据说他们结网罟,教民渔猎,艺五谷,教民稼穑,尝百草,正姓氏,订婚嫁,与民同甘共苦,得到万民的爱戴。在即将去世时,将首领的地位传给有德者,而不是传给自家儿子。如尧年老时,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领位置让给舜;舜老时,如法炮制,传位于禹。显出这些氏族领袖们的大公无私。其实,在儒生们编造的这些美丽的神话后面,可能是一幕幕暴力与残忍表演。有一种说法认为尧执政后期,争夺权力者比比皆是,尧本人将争夺权力者之一的担朱予以囚禁。但是,却没有防住另一个:舜。舜杀光了尧的支持者和家人,逼尧退位。舜后来以治河不力为由,杀了大禹的父亲。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理由是,后者是争夺氏族部落联盟领袖的有力者。而大禹子承父业,终于将舜杀死。在后来禹取代舜夺取权力后,则对舜的部下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和报复。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逃到南方,仍不免一死。不过,这都是传说时代的事情,孰真孰假孰是孰非,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考究。 但是,能统一四海,使天下兴盛太平的君主历朝历代倒是不乏其人。但他们绝对不是“动以为人,不以为己”的“王主”。“王主”恐怕只存在于理论上,是后人对君主的美好愿望。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做到“体正性仁,心明志同”还勉强可以,但连观音菩萨也要食人间的香火,谁又能完全做到“动以为人,不以为己”呢?过于完善的道德等于虚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克己恕躬。好问力行,动以从义,不以从情,是谓治主。 “王主”只存在理论上,那么只好退而求其次,比“王主”低一等的君主是“治主”。 能克制自己的私欲,性格宽厚,能身体力行,勤学好问,办事遵循仁义的原则,不感情用事,、这是“治主”。——能带来一个盛世、治世的君主。“治主”的主要表现是克制情欲,忍痛割爱,将自己的私欲放在国家利益之下。如果说“王主”是神坛上的君主,可望而不可及,那么“治主”则走下了神坛,但仍然可遇而不可求。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创造了盛世、治世的君主都可以归到“治主”一列。如唐太宗李世民,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民众强大的力量,于是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可以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凡事为国家长远利益考虑,而在一定限度上按捺自己的私欲,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创造了“贞观之治”,这便是“治主”的代表。 在一个集体中,如果领导者能够做到“克己恕躬,好问力行,动以从义,不以从情”,这个集体想不发展都难呢。 勤事守业,不敢怠荒,动以先公,不以先私,是谓存主。 勤政爱民,对于先辈传下来的事业兢兢业业,不敢有半点怠慢,处理国家大事能做到先公后私,这是“存主”。这样的君主虽然不能带领国家走到太平盛世的局面,但坐稳江山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没有问题的。 如明成祖朱棣去世以后,面对明代社会由创业向守成的转变,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仁宣两朝,在人才的选拔及使用上采取了一系列较为合理的措施,使得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上众多的名臣,如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在整顿吏治,恢复发展经济,安定民生等方面多有建树。仁宗、宣宗在位期间成为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他们就是“存主”中较好的代表,可以成为准“治主”。 如果说“王主”几乎不存在,“治主”只是像宝石般点缀在历史长河中,可遇而不可求,那么“存主”则在每个国运稍长些的王朝都能出现的君主。他们是中规中矩的领导者,没有轰轰烈烈的政绩,但尽职尽责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差强人意而已。 P3-5 序言 一言可为帝王师,一言能敌百万兵,有诸? 这个问题吸引着历代欲成大事者孜孜不倦的探求。 1289年前,刚刚年满十八岁,生性倜傥、居于蜀中的李白也在苦苦寻找着答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离自己家乡不远的梓州有一位隐士号叫东严子,每日养鸟侍禽、读书击剑、不问世事,但著有一部奇书——《儒门经济长短录》,若窥得此书,可为伊尹、姜尚那样的帝王之师。李白马上起身前去拜访。这位东严子便是赵蕤,《儒门经济长短录》(后世称为《长短经》),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反经》。 李白见到赵蕤,一下子被眼前这位鹤发童颜的隐者所吸引。赵蕤好击剑任侠,学贯古今,不仅前朝后代人物故事谈起来滔滔不绝,而且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以至占卜看相,也无不知晓。他生活也极其有趣;在山中,养着上千只各种各样的鸟。李白对这位老师敬佩得五体投地;赵蕤对这个负有不羁之才的弟子也十分赏识。二人闲时以驯养奇禽、击剑、博弈为戏,闷时则饮酒开怀,遂成忘年之交。时人将赵蕤和李白被并称为蜀中二杰,谓之“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赵蕤倾囊而赠,将自己的绝学《儒门经济长短录》悉数传授给李白。该书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和阴阳家思想之大成,是黑白杂糅之书,并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交错纵横,蔚然成章。“经济”,是经世济民之意。其包含的范围,从国家的治乱盛衰到民众的布帛菽粟,都在其中。可以这样说,关注“经济”,是中国土人有忧患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有历史见解的优良传统之一,不论其入仕与否。所以赵蕤虽是“明皇屡征不起”的隐士,依然十分关注“经济”。而此书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长短”二字。所谓“长短”,泛指“是非、得失、长短、优劣”,说明此书是在运用逆向思维,反方面讲谋略的作用,其灵魂精华全在一个“反”字上,一分为二地分析古今谋略的得失利弊,读来令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这也就是后世将此书简称为《反经》的原因。 师徒二人纵谈古今盛衰治乱,品评历代杰出人物。这些人的名字连带着他们的传奇深深印入李白心中。“少任侠,十五好剑术,手刃数人”的李白越发有了非凡的抱负和盖世的雄心,越发坚定了不走科举的决心。他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遍干诸侯、从布衣一跃成为卿相,做帝王之师。 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告别了赵蕤,“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实现纵横理想之旅。此后他结交诸侯、觐见天子、辅佐永王,都是要将在《反经》中学到的本领付诸实践。然《反经》对李白最大的影响还是他的文学。在盛唐的天际,李白的诗歌横空出世,其纵横气质、道骨仙资、任侠风范,迥异于前朝、当时、后代的所有作家,为中国的文学平添一抹清靓的色彩。要了解一个人就要看他读了什么书,《反经》无疑是塑造李白个性的一本旷世奇书。 唐宋以降,《反经》成为两本领导者政治教育必修的参考书之一,另一本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以历史故事为主线,从正面把治国安邦的谋略贯穿其中,而《反经》以从逆向、反方面讲谋略为主线,将历史故事贯穿其中,用于证明作者所讲的谋略。这样使得谋略的讲解更具条理性和启发性。《反经》共十九万言,在纸的使用和雕版印刷还不发达的唐代,无疑为皇皇巨著。之所以内容如此丰富,是因为这部巨著是“述而不作”的抄纂文献,书中十八万言都是明征暗引自先秦至唐的一百一十余种图书。其中不乏对《孙武兵法》、《太公兵法》、《素书》、《六韬》、《司马法》、《尉缭子》、《三略》、《申鉴》等重要谋略文献的运用与品评,甚至一些失传的谋略典籍只能在《反经》中找到。这一特性使得《反经》成为一部集合中国古代智慧谋略的大成之作。从学习谋略的意义上来说,《反经》比《资治通鉴》更具实用价值。 另外,《反经》的思想颇具人民性。它公然倡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主不可无德,无德则君臣易位。”这些言论及书中对古圣先贤智慧的论述使得此书具有强大的煽动性,令人读来颇有热血沸腾要做一番大事的欲求。因此,历代统治者虽然都将《反经》作为统治教材反复研读,却对其讳莫如深,避而不谈,使《反经》沉于皇宫禁苑之中,成为御用读物,一般人难窥其貌。《反经》在清代被编入《四库全书》,纪晓岚为此书作了提要,乾隆皇帝亲自题诗,并亲自加注,概述此书,可见其重视程度。 民国以后,据不完全统计,一共出版了大约六十种关于《反经》的图书。这些图书大多使用《反经》的原名——《长短经》。199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个《长短经》全译本,第一次以该书中的一个篇名作为全书的书名——《反经》。从此《反经》这一名号逐渐深入人心。1999年,岳麓书社出版了此书的全译本,多达一千余页。这是目前最具学术品位的一个译本。 但是这些版本也有自己的缺点——完全按照流传版本翻译。一方面由于历史的隔膜,望文生义的直译方式降低了该书的实用、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该书在一千三百年的流传中难免以讹传讹出现纰漏,这些纰漏如果不深加考证,则无法弥补。如该书《理乱篇》中介绍了国家的九种风气,总称之为“九风”。但具体介绍的时候就只有“八风”,就连清朝纪晓岚编订四库全书收入此书时也就只有八风,我们所能见到的此书的每个版本就是学术性再强,考证再严密,也都缺一风。是赵蕤当时数错了,还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遗漏了一风? 基于这些问题,笔者在仔细研读此书的基础上,将本书中精华的原典提炼出来,用时下的语言进行注解,并征引浅显、恰当的事例加以论证,在确保原书原义原貌的前提下,消解了古代的作者与当代的读者由历史原因所造成的隔膜,使一般读者也可以轻轻松松在古代经典著作中汲取养料,加强了此书对今人生活的启发、指导意义。可读性、易读性、耐读性更强。 同时,笔者还广泛留意近年来这对《反经》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反经》原典校勘辨伪、查漏补缺。如上面所提到的“九风”的问题,有学者指出此处引自古书《申鉴》,《申鉴》中还保存着“九风”的全部内容。笔者便根据这一学术成果及时在《反经》中将“九风”补齐。类似的例证还有许多,这些工作是《反经》流传一千多年来,所有版本不曾做过的。 这是一部塑造诗仙李白纵横气质的旷世奇书; 这是一部集合中国古代智慧谋略的大成之作; 这是一部历朝帝王霸主秘不示人的成功笈略; 这是一部可与资治通鉴并称经纬的治国经典。 希望此书能够有益于当今的读者。 纪陶然 威海 三泠芭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