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雷暴云
1.1 大气电学基础
1.1.1 晴天大气电场
1.1.2 云雾、雷电与降水的电场特征
1.1.3 全球电路概念
1.2 雷暴云的发展与分类
1.2.1 雷暴的形成与发展
1.2.2 雷暴云的分类
1.3 雷暴云的起电机制
1.3.1 雷暴云起电机制的评判依据
1.3.2 感应起电机制
1.3.3 温差起电机制
1.3.4 破碎起电机制
1.3.5 对流起电机制
第2章 雷云荷电模型及其结构参数反演
2.1 经典偶极子类模型
2.1.1 偶极子模型
2.1.2 正偶极/三极模型
2.1.3 关于云顶屏蔽层的讨论
2.2 带电圆盘模型
2.3 雷云元线性加权模型
2.4 基于量子形态滤波器的地面电场监测数据降噪预处理
2.4.1 量子信息学相关概念
2.4.2 数学形态学基本原理
2.4.3 量子形态滤波器
2.4.4 仿真测试
2.4.5 雷云地面电场监测信号降噪
2.5 雷云荷电模型的量子反演
2.5.1 反演模型
2.5.2 量子反演算法
2.5.3 反演实验
第3章 闪电现象
3.1 云体击穿机制
3.1.1 长间隙放电理论
3.1.2 尖端放电机制
3.1.3 逃逸击穿机制
3.1.4 关于击穿相变的讨论
3.2 闪电的分类
3.2.1 按照闪电的表现形状分类
3.2.2 按照闪电的空间位置分类
3.3 地闪的物理特征
3.3.1 地闪的结构
3.3.2 下行负地闪过程
3.3.3 其他类型地闪的一些特性
3.4 下行梯级先导的通道特性
3.4.1 梯级先导通道的轴向电场
3.4.2 梯级先导通道内的电荷分布
第4章 雷电先导放电的数值模拟
4.1 分形
4.1.1 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
4.1.2 分形维数
4.1.3 分形维数的计算
4.1.4 雷电放电图像的分形特征
4.2 基于分形理论的雷电先导放电三维数值模拟方法
4.2.1 空间电势分布的计算
4.2.2 电介质击穿模型及其改进
4.2.3 地闪先导放电数值模拟算法的流程
4.2.4 关于分形边界上Dirichlet问题的讨论
4.2.5 数值模拟实验
4.3 介质击穿模型参数对分形模拟结果的影响
4.3.1 模拟结果的评价参数
4.3.2 概率指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4.3.3 通道内电场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4.3.4 电场击穿阈值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第5章 直击雷防护方法概述
5.1 基于引雷思想的直击雷防护方法
5.1.1 传统避雷针系统
5.1.2 提前流光发射装置
5.1.3 人工引雷技术
5.2 基于消雷思想的直击雷防护方法
5.2.1 地面消雷器
5.2.2 云中消雷
5.3 基于主动防雷思想的直击雷防护方法
第6章 局域屏蔽防雷击方法
6.1 局域屏蔽防雷击的基本思想
6.1.1 雷击点的选择性
6.1.2 静电场屏蔽与对消
6.2 局域屏蔽防雷击系统的构成
6.2.1 防护系统的构成
6.2.2 雷电电场实时监测设备
6.2.3 双极性直流高压电源
6.3 局域屏蔽防雷击系统的工作流程
6.3.1 防护系统的工作流程设计
6.3.2 防护系统工作流程的可靠性检验
6.4 有源防护装置及其结构优化设计
6.4.1 有源防护装置的工作状态分析
6.4.2 防护电极静电场分析的有限元算法
6.4.3 防护电极形状对附近电场的影响
6.4.4 有源防护装置结构配置的优化方法
第7章 直击雷防护装置防护效能评估方法
7.1 传统的直击雷防护装置防护效能评估方法
7.1.1 标准中单根避雷针(线)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
7.1.2 野外人工引雷实验
7.1.3 实验室缩比模型实验
7.2 直击雷防护装置防护效能数值评估方法
7.2.1 评估区域的建模方法
7.2.2 试验设置与雷击点的确定原则
7.2.3 评估算法的流程
7.3 单根避雷针系统的数值评估试验
7.3.1 接闪概率指数的标定
7.3.2 评估试验的雷电背景环境
7.3.3 数值评估结果及讨论
7.4 局域屏蔽防雷击系统的数值评估试验
7.4.1 局域屏蔽防雷击系统的评估试验设置
7.4.2 数值评估结果及讨论
7.4.3 有源防护装置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