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界教改潮流
分类
作者 李英丽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学校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世界教改潮流》(作者李英丽)立足素质教育的学理,探析课堂教学的变革,反思课堂教学实践,重新审视素质教育理论,在实践和理论的互动中探讨我国教育的现实与未来。

希望本书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在完善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等方面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内容推荐

《世界教改潮流》(作者李英丽)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是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校长、一线教师们集思广益、辛勤笔耕的结晶。

《世界教改潮流》以“传统的教育智慧,最新的教育理论”为立足点,汇集著名教育学家、知名教师的经典教育文论。

目录

一、英国: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英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现代英国中学课程设置

 英国的STS课程

 英国小学的校外活动与语言技能教育

 英国中等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存在的问题

 英国基础教育学生评价

 中小学校长岗位的职业化要求

 教师“人职与发展档案”制度

二、法国:为了全体学生成功

 促进教育平等

 法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

 法国的校长培训

 法国“动手做”实验活动

 学校德育的目标、形式、管理及途径

 法国的个性化教学改革

 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

三、韩国:确立“以人为本”的教改方向

 改革“开放型自律学校”的办学方向

 小学新型课程实行“遂行评价制”

 改革教育人事制度:实行首席教师制

 精英高中残忍的“时间战教育”

 学校教育中强化“仁性教育”

 多样的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新加坡教育改革与展望

 不断修正的新加坡小学教育改革

 新加坡“学校家庭教育计划”

 从基础阶段开始的“天才教育计划”

 新加坡中小学教育未来的蓝图

五、俄罗斯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俄罗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演进

 课程改革关注生活,使学生成为理解者

 当前俄罗斯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教学过程及其活动方式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区域化和多元化新走向

六、德国中小学课程改革

 中小学课程的演变与发展历程

 国际化与信息化的教学内容改革

 中小学教学评价与激励

 德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七、新世纪的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特征

 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学习时间”

 关注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校课程实践中的策略转变

 中学里开放的“性”教育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色

八、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

 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

 严格具体的管理规定

 新颖别致的处罚检讨书

 课堂讨论培养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以探索为基础的科学教育

 丰富多彩的课余假日活动

 从娃娃抓起的诚信教育

 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注重社区参与的法制教育

试读章节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体规则。它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一直是西方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始终是西方教育理论的中心论题。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教学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学。

英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都分别拥有相应的教育行政领导权,属中央与地方合作制。因此,就课程开发来说,中央与地方分别承担着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自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至二战前,英国的初等教育逐渐形成了较完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义务教育体制。这种体制一方面保障了大部分儿童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但受教育的儿童却并未真正获得个体的全面发展。究其原因则主要是英国的初等教育课程与工业革命前相比仍然并未获得较大的发展,即课程依旧是古老的读、写、算,尽管诸如语法、历史、地理和缝纫等课程也曾一度出现,但所占比重甚微。另外,作为学校教育双轨制发祥地之一的,英国在二战前仍未形成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有效衔接,中学每年以考试的方式(11岁考试)仅向小学毕业生提供25%的免费入学名额,对于家境贫寒的绝大多数小学毕业生来说,只能通过这种严格的考试方可获得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而11岁考试的科目仅限于算术和书面英语,这样在应试的驱动下,小学的课程结构长期表现为算术、英语等基础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其他课程则被缩减到极小的程度,这种方式的“应试教育”使小学教学的内容的深度得到了加强,而其广度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1902年前,英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中等国民教育制度。1902年《巴尔福法案》、1918年《费舍法案》和1944年《巴特勒法案》(《中等教育法》)的相继颁布与实施,使英国真正确立了中等国民教育制度。在这一过程中,英国初步创立了一种公立中学——文法中学。这种学校的课程结构承袭了私立文法中学和公学的传统,即以语言(古典语和现代语)、数学和科学为主,其他课程相对较少,且课程目标指向于为升人大学做准备。

尽管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在本世纪初的美国已拥有了广泛的市场,但在英国的传播却延迟到二战以后。另外,1944年《巴特勒法案》将英国的中等教育学校体系分为技术中学、现代中学和文法中学三部分。以新的中等教育体制为依托,以进步主义为理念指导,战后初期英国的小学课程进行了结构的调整,以儿童为中心的经验课程被纳入到小学课程体系中来,学科课程的科目也得到了明显增加,如宗教、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卫生、美术、音乐和体育等。这种儿童中心课程的确立与发展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末。在这一进程中,由于1l岁考试仍然作为选拔或对儿童进行分类的依据和手段存在,因此,60年代以前,英国小学教育的应试倾向依旧严重,表现在小学课程结构方面,算术和英语仍居主导地位,其他课程仅作为辅助性内容存在,并未真正发挥其培养儿童个性的作用。为了彻底根除1l岁考试对初等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始,英国废除了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考试制度,由此儿童中心课程得以全面确立。鉴于。这种课程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经验的获得,因而经验课程、综合课程和非正规课程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综合课程一方面是表现为综合的学科,另一方面表现为主题活动;非正规课程是正规课程相对的概念,它以某种目标为依据,采取不固定的课程内容选择与编排的方式实施教学。据70年代的调查统计,英国约有70%的低年级(5~7岁)学生和50%的高年级(8-12岁)学生接受这种课程的教学。

1944年以国家法律形式确立下来的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成为英国公立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这三种学校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教育目标的差异,而其差异又通过课程结构的差异具体表现出来。文法中学以为学生升人大学作准备为目标,开设英国语言和文学、现代外语、古典语、化学、物理、生物、宗教、体育、音乐、美术、木工或金工等,高年级的课程门类有所削减,但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选修课程。依据其教育目标,文法中学的课程结构表现为:必修课所占比重大于选修课,学术课程大于职业课程,且古典语和现代外语课时量较大,科学课程地位突出且分科开设。现代中学以学生将来的生活作准备为目标,实施普通教育,具有普遍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等特征,开设英语、数学、历史、地理、理科、体育、宗教、音乐、美术、家政等课程。其课程结构主要表现为:注重基础学科,尤其英语和数学地位突出;体育和职业课程所占比重较大,科学课程较小且大都不分科开设,现代外语较少或没有。技术中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教育目标,在低年级开设的课程与现代中学无大差异,但自第五年始,则将学生分为四科,分别提供四种课程,即理科课程、设计科课程、商科课程和人文科课程。显然,三类中学课程的差异将使学生自少年时代起就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这对于尚未明显表现出个性倾向性和职业兴趣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不公平和不科学的。尽管英国随后建立的综合中学将这三类课程纳入其中,并试图以此消除三者的差异,但依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并设置相应课程的做法,仍不能实现其最终的意图。

鉴于全国课程条块分明和儿童中心主义倾向的极端化,进人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终于进行了一次彻底性的改革,即颁布实施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此次改革的中心内容之一是推行国家统一课程,减少和取消杂乱的地方课程,试图使学生的学习保持在相对一致的层面上,从而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尽管这次改革方案在推行中遇到了许多新的实际问题,人们对它的修正仍在进行中,但通过国家统一课程的推行使中小学都确立了稳定统一的课程体系。小学课程由宗教和国家课程组成,其中国家课程包括三门核心课程(数学、英语、科学)和六门基础课程(历史、地理、设计与技术、艺术、音乐、体育)。英国小学课程,重视自由平等观念。英国民族倾向保守,故其课程显示出传统的人文主义,对教学科目及教学时间,一向很少变动。其特点是:

(1)实行普通教育阶段的全国统一课程计划。小学统一开设英语、数学、科学3门核心课程,及历史、地理、技术、音乐、美术、体育6门基础课程,保证了课程的基础性、基本性、平衡性、宽广性及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2)把宗教课列为小学的必修课。通过宗教课,不仅向学生灌输有关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而且使学生获得有关良好行为的知识和习惯。

(3)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更加重视实施技术教育。“科学’’是小学生必修的3门核心课程之一,“技术”是6门基础课程之一,学生要投入相当一部分时间学习。把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课程并列,技术与历史、地理等课程并列,提到同等位置。P2-4

序言

学校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是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校长、一线教师们集思广益、辛勤笔耕的结晶。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独立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代教育应该使学生获得扎扎实实的知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好教与学的互动性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实际,使读者所学知识便于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二是针对性较强,主要面向师范生和一线中小学老师、班主任、校长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三是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尤其与“新课改”联系密切;

四是实用性强,重点介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与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五是互动性强,既有利于学生学,又有利于教师教;

六是注重时代性,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学校教学及其教育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以“传统的教育智慧,最新的教育理论”为立足点,汇集著名教育学家、知名教师的经典教育文论,共同领略著名专家学术研究风范,引领我们进入教改理论与实践前沿,分享最新教育研究成果,把握创新教育理念脉搏,感悟前瞻性的教育思想。

在理论上,素质教育必然要求课程与教学的变革,逻辑上来说,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要求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在实践上,素质教育也确实带来了课程与教学实践的一系列变化。那么,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看待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不得不探讨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不得不解决的实践问题。本书立足素质教育的学理,探析课堂教学的变革,反思课堂教学实践,重新审视素质教育理论,在实践和理论的互动中探讨我国教育的现实与未来。

希望本书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在完善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等方面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时间、经验的关系,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广大读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界人士批评指正。

本书编委会

2012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