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绵绵土/大师美文品读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牛汉
出版社 外国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沙漠里柔软而细的沙土,在沙漠里生活的人都知道,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人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

《绵绵土》中,作者牛汉以浓浓的感情做感情线索,用朴实而甘醇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广袤的北方平原的田园牧歌图,带我们找回久违的故乡的感觉。

内容推荐

牛汉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九月派”诗人群体的代表诗人,也是著名的学者和出版家。他的诗作蓬勃大气、充满力度,而他的一系列以幼年乡村生活为题材写作的散文则温暖醇厚,充满浓浓的乡音和乡情。《绵绵土》收入了大量牛汉描写幼年乡村生活和人生经历的文章,里面那种厚重、温暖的土地的颜色和家乡味道是现在居住在城市的钢筋水泥的人所缺乏的。牛汉用朴实而甘醇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广袤的北方平原的田园牧歌图,带我们找回久违的故乡的感觉。每篇文章都附有导读,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看点进行介绍,适合读者的阅读。书中还附录了“作者小传”,对牛汉的生平经历和思想主张进行介绍。《绵绵土》编校精良、插图精美、装帧精美,定价适中,是了解牛汉及其文章的一个好的选择。

目录

绵绵土/1

骡王爷/5

我偷了孔子的心——追念死去的第一个朋友/10

灯笼红/18

祖母的呼唤/22

我的第一本书/27

打枣的季节/33

心灵的呼吸/37

月夜和风筝/45

海琴/52

塑造梦的泥土/56

喂养小雀儿/62

掏甜根苗/68

去摘金针菜的路上/74

羊群回村的时候/82

秧歌进村/86

扫霁人儿/89

南山/93

沙漠/99

秃手伯/106

活着的伤疤/114

一斗绿豆/118

滹沱河和我/123

小栽根儿和我/130

一窠八哥的谜/135

小张老师(节选)/140

买年画出丑记/144

接羔/147

玉米浆饼/151

柳芽,春的清香/154

送牢饭和公鸡打鸣/158

离别故乡/164

苦香的,柳笛声声/174

含羞草的冤屈/177

童心/182

高粱情/187

试读章节

骡王爷

导读:

《骡王爷》写的是人和动物之间的神秘联系。

小孩子总爱做淘气的事。他们狂跑、摔跤、戏水,充溢的生命力让他们像得了多动症一般不肯沉静下来。这一回,七岁的“我”钻到了大车底下。谁能想到,一尺多深的车辙竟然是避寒圣地。作者和小伙伴在“热热的厚厚的细土”里沉入了“黑甜的真正的泥土梦的深处”。睡在细土里,做着泥土梦,这些孩子真是“地之子”。文章一开始的语气是舒缓的。

在车辙里沉睡毕竟危险。要不是骡子及时地收住脚步,三个孩子就会永远沉睡在泥土里了。作者用了两个很长的段落来讲他们获救的经过。一段是他们自己在现场的所见所闻,另一段是村里人事后的讲述。一开始是赶车老汉的挥鞭、骡子的止步、小孩子的飞跑,事情发生得极快。电光石火的一瞬间,最后定格为这样的一幅画面:骡子“让人胆寒的严厉的”目光、呆呆站在土坡上的孩子和又惊又怕的赶车老汉。画面再次动起来,就是老汉的怒斥和三个孩子的下跪。这是两段镜头感非常强的文字,节奏的变化恰如其分,大大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

骡子的表现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它严厉的目光,它鼻孔响亮地喷出的热气,它不停捣动的蹄子,都在诉说着什么。虽然它不能说话,但它是多么通人性的动物啊。

我的故乡,也可以说是我的童年世界里,把天上地下的神都叫做爷爷!老天爷,土地爷,财神爷,关老爷,灶王爷(不叫奶奶),牛王爷,马王爷,多得数不过来。祖母讲过一个骡子成不了神仙的故事,情节都忘了,只隐约记得一点,说:骡子的相貌和蹄腿都生得很威武气派,而且很能干活,但不算是正经牲口,它非驴非马,非公非母,命定是个苦命的奴才。神仙们有的骑马,有的骑驴,还有骑老虎狮子的,没见过一个骑骡子的。可是我从七岁那年起,就把骡子尊为神仙,叫它爷爷。我对祖母讲过我把骡子叫做爷爷的理由,祖母高兴地说:“该叫,该叫。”我一直不敢对母亲说。母亲不信鬼神,也不信什么命运,所以她才敢怀里揣着菜刀,单身冒险去谋杀阎锡山。我四十年代写过一首诗赞美母亲的英雄行径。在家里,我只在心里叫骡子为爷爷,不敢声张,它只是我的骡王爷。

下面说说我为什么要把骡子尊为神,叫它爷爷。得仔细地讲,否则大家莫名其妙,以为我是荣格说的那种迷恋童年的精神病患者,在痴情地说着梦话或鬼话。

我的故乡地处高寒的晋东北半山区,离雁门关和五台山都不远。一到深秋,太阳在天上像一个熟透的大红柿子滚落到山那边,晚霞正如一摊烂柿子泥。冷风立刻吹得人直打哆嗦。但在野地里玩耍成性的男孩子们,不肯穿上衣裳,仍赤条条地跑去跑来,或者在五道庙门口的空场上,连喊带叫地摔跤。人一旦静止下来,便想找个避风的地方去暖暖身子。

每年的这个季节,寒节与中秋节之间,孩子们都晓得有个地方异常地暖和,那是个十分隐秘的地方,而且要冒着风险,它就是村边官道上被大车碾压成的一段深深的车道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车辙。由于路面坑坑洼洼的,有一段夏天常聚成一汪水,有时变成烂泥坑,秋天之后,泥坑才渐渐干涸,被车轱轳碾成绵细的泥土,有一尺多深,枯夏旱天赤脚蹚过去,脚心烧得生疼。

五六十年之后的今天,仍记得清清楚楚:七岁那年,入秋之后,在滹沱河游了最后一回水,一上岸,浑身冷嗖嗖的,我和二蛮、元贞几个小伙伴一阵风跑向官道,钻进上面说的那个温暖的绵细的土窝窝里。让一个小孩子瞭哨,看见有大车过来,喊叫一声,我们立马钻出来让车过去。车沟里的土固然绵细如粉末,但颜色黑灰,还有一股熏人的牲口粪尿味。对我们来说,牲口粪不算臭,尿味却直熏得人憋气。然而这一点点气味,只要挨过一会就香臭不分,全闻不见了,仿佛我们也变成一摊臭泥。这时只有一窝热热的厚厚的细土,让我们裸赤的肌体里里外外地得到享受。太阳下山好久,天暗了下来,这个暖和的土窝窝,一时仍冷却不了,小身子深深地埋伏在里面,连心肝五脏都透热透热的了。这时人常常迷迷糊糊地陷入一个黑甜的真正的泥土梦的深处。

人像溶化成梦似的,不知过了多长时间……

梦境天崩地裂!浑身火辣辣地被什么抽打得痛醒过来。一个赶大车的老汉,叭叭地挥着牛筋鞭子,朝我们几个狠狠抽下来,身子疼得钻心,我们飞跑到路边一个土坡上,这才看明白,为我们瞭哨的小孩儿不知到哪里去了。大车停在离我们只有一步远的地方。一匹高大的棕红色的骡子兀立着,吁喘着白气,两只明亮的大眼睛朝我们射来让人胆寒的严厉的光芒。赶车的老汉把我们痛骂了好一顿,他说要找我们的爹妈去告状,“不是我这匹老骡子眼明心善,你们这几个早已叫车轱轳碾成肉饼,去见阎王爷了。”赶车的一定惊吓坏了,他坐在路边抽了好几袋烟。他真是个好老汉,几次走近那匹骡子跟前,用手抚摩骡子汗湿的光亮的颈部,回头大声朝我们喊:“还不给骡子跪下来,是它救了你们的命!”我们三个一齐跪了下来,我不由地叫了一声“骡王爷”!

当天晚上,才晓得骡子救我们的详细经过。

村里人说,天快暗下来,那拉炭的老汉想尽快回家,叭叭叭地一路扬鞭,一路吆喝,车走得很快,当大车赶到了我们的温暖的土窝窝的一瞬间,骡子猛然收住蹄腿,一动不动,同时咴咴地仰天长啸起来,显然是想唤醒面前的几个沉睡的生命。老汉一鞭一鞭地抽打骡子,那骡子死也不肯迈步,耳朵被抽出血,还是不动,赶车的老汉坐在车上,感到有些怪,朝前朝下看看,什么也没有发现。想想看,我们几个孩子只把脸露在土外面,脸上蒙了一层土,灰灰的一片,天又有些昏暗,真分不出是人还是土。但长“夜眼” 的骡子眼尖,看见有一个孩子在车道沟里蠕动了一下,也许闻到了人的气息,骡子仰起头朝后稳住了车。只要骡子再迈一步,我们几个必定死在车轮之下,世界上就不再有我了。

我们从地上爬起来,一起拥到骡子那里,摸摸它汗涔涔的头部,哇哇地都哭了起来,仿佛生命又一次得到诞生。

骡子既然晓得救人,它一定有一颗仁慈的心灵,当我们跪在它面前,抚摩它的颈部,它心里不知想些什么?我只听见它的鼻孔很响亮地喷着白色的热气,还看见它的蹄子不停地捣动着,它一定是在跟我们说话哩,说什么不知道,但大意我明白,它说:“我很高兴。”

那个夏天,我用胶泥塑造了许多动物,我想塑一匹骡子。我到东古城挖了一篮子胶泥,那里荒芜的树丛中有一个洞穴,里面的胶泥质地异常好,棕红透亮,正好塑那匹棕红的骡子。这里的胶泥,父亲说,城里的孔夫子、财神爷,还有许多庙里的神都是取的这里的胶泥塑的。我心里想,用塑神的胶泥塑这匹有灵性的骡子,一定能塑出一个真神。现在,我写这篇散文,词语为什么这么土,因为我总想着必须用胶泥塑骡王爷!

六十多年过去了,许多神都已死亡,骡王爷却神一样地活在我心里。

P5-9

序言

经典阅读永远不能被取代

温儒敏

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的“大师美文品读书系”选收了鲁迅、周作人、朱自清、老舍、冰心等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的经典散文名篇,可以作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选本。类似的作品选很多,这一本是专为中小学生选的,在篇目选取上充分考虑了中小学生的接受程度,每一篇还附有导读,帮助小读者进入阅读状态,找到欣赏作品的方法与途径。同学们可以把这本书作为课外读本,也可以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部分。希望这套书能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促进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我乐意向年轻的读者推荐这套书。

和以往相比,现今中小学生的阅读趋向已大不相同,很多同学感兴趣的可能是当下的流行读物,如某些靠商业运作包装起来的明星作家的著作。我能理解,这些作品贴近你们的生活,往,主能畅快地说出你们想说的话,幽默、调侃,有可读性。读这样的作品会感到很“酷”,很放松,难怪年轻的读者都喜欢。就像在夏天吃冰淇淋,多痛快呀!流行读物大都像是冰淇淋,给人娱乐和刺激,适当读一些是可以的,甚至是有益的。如果完全不让孩子们读,会把读书搞得很功利,也会扼杀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另外,流行文化的适当消费,也有利于青年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要求年轻人不去接触这些流行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应当给孩子们一点自主选择的阅读空间,容许他们读一些包括流行读物在内的“闲书”。

但这应当是适度的“消费”,毕竟冰淇淋代替不了主食,不能拿冰淇淋当饭吃,流行时尚的阅读也不能代替高雅的经典的阅读。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年轻人既要接触时尚,又要尽量把持自己,而不是被动地卷进流行文化,才能逐步培养纯正的阅读口味和习惯。读书还是要读经典和格调高雅的作品为主。

同学们会说,现在干扰实在太多,静下心来读书不容易。其实读书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可以不断滋养人生提升精神的方式。只不过国人太过忙乱,太过浮躁,缺少读书的氛围。记得早些年我旅居欧洲时,时常坐地铁或者火车,很多人一上车就非常安静地掏出书本来读,很少有人大声谈话或者打手机,和咱们这里的情况很不一样。这是习惯问题,也可以说是文化素质问题。读书是需要氛围的,学校里老师让大家读书,可是很多同学回到家里,氛围就不太好,家人整天不是看电视就是打麻将,孩子们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还真的需要有些“定力”。我们是在一个看电视打麻将打手机成风成瘾的国度里提倡阅读风尚的,谈何容易?但作为个人,只要有毅力,就能尽量想办法营造一个可以读书的氛围。关键是要珍惜时间,把读书当做一种持之有恒的生活内容,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我常为某些年轻人的虚掷光阴感到可惜。我住的小区附近有个群租的院落,夏天晚上,,总见到许多青年人坐在院子里,各自埋头玩手机游戏,一玩就是几个小时。休息时玩点游戏可以放松身心,无可非议。但乐此不疲,太沉迷了,则对身心不利,而且也太可惜了时间。何不利用这大好光阴给自己充电,学好本事?还有,很多中学生抱怨课业重,时间少,可是一上网就不下来。读书要是有这份痴迷劲,那就不得了了。看来不能全抱怨环境,自己能珍惜时间,有意识培养读书的心境,就很好,也很重要。

还有的同学已经不习惯看书,他们可能认为,现在是影视时代、网络时代、图像时代,看电视上网读图也是学习,这是时代的变化。的确,影视、网络和图像扩大了人们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但不要忘了,这些都不能取代文字书的阅读,尤其是文学的阅读。比起其他接受方式,读书可能更有选择性,也更个人化,更需要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介入。就拿电视来说,虽然可以选择频道和节目,但欣赏过程一般都是比较被动的,你不可能像阅读一本书那样可以或慢或快,甚至可以停下来或翻回去边读边做思考。读书所能获得的文字的感觉,也是一般影视所没有的。同样,上网和读图,也较难获得书本阅读的那种独有的效果(网上读书也是一种文字阅读,另当别论)。所以影视、网络再发达,也仍然需要阅读。

就学生而言,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最重要的途径,这可能就是终生受益的好的品位,一种可以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生活方式。读书的兴趣需要长期培养,需要磨性子,是一个漫长的涵养过程。现在的情况是,小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刚上初中也还可以,可是上到初三,特别是高中,就很少读书,全在应付中考和高考了。许多“九○后”、“○○后”读书的兴趣用得上“每况愈下”这个词。这也不全怪青少年,语文教学也有责任。本来语文这门课应该是能培养阅读兴趣的,人文的、感性的、审美的内容,都会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但现在语文课教得太琐碎、太技术化、太功利,就是瞄准中考与高考,成了技能性的培训,甚至连课外阅读也全都纳入考试的目标,哪里还谈得上读书兴趣?面对这种状况,同学们也有些无奈。怎么办?光唱“高调”恐怕不行,我建议兼顾一点,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书读得多了,思维活跃,语感增强,语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所以我很赞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那句话: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我想,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大师美文品读书系”这套鉴赏性质的书的出版,是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与要求的。

这套书所选的大都是现代文学经典名篇,我还想说说经典问题。我知道很多同学不太喜欢读经典,这并不奇怪,甚至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经典和你们有历史距离,语言和形式可能隔膜,当然也有年龄因素,你们的生活经验与理解力限制了对经典的理解。加上你们比较好奇,有叛逆性,学校与老师越要求你们读“分内”的经典,你们就可能越不喜欢,反而青睐那些“恶搞”的“无厘头式”的作品。特别在网上,自由发表不受拘束,调侃、嘲弄和颠覆的言论方式可以大行其道;视频技术的出现,更使得“糟改”和“恶搞”经典作品成为时髦的风尚,这些也都可能影响到青少年的思维与表达。

如何拉近学生和经典的距离,让同学们能以更加生动亲切的方式(包括网络和影视等等)来接近经典,是教育者包括负责任’的媒体与文化商家应当考虑的课题。

我在大学教书,发现许多同学在中学阶段除了应对考试,读书其实很少,对经典作品接触相当有限;即使有所接触,也不见得是经典原作,可能也就是上网读一些好玩的轻松的东西,包括前面说的那些“恶搞”的文字。这很容易受到那种价值消解、相对主义甚至游戏人生的思想影响,而且把阅读品位给败坏了,真有“终生受损”的危险。当今许多人都在抱怨风气不好,物质上虽然比较富足了,可是整个生活品质未见得提高,虚无、玩世、粗鄙的空气弥漫周遭。那些肆意颠覆和解构经典的垃圾出版物和传媒作品,在造成社会生活粗鄙化方面难辞其咎。

我们需要经典,是因为经典作品积淀了人类的智慧,可以不断启示人们对文化价值的理解,这也是经典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传世的原因。正因为经典被能不断注入不同时代人们的阐释,所以能成为寄植民族精神的某种象征,显示某种文化价值的存在。没有自己经典的民族是可悲的,没有经过经典熏陶的人生是可惜的,因为有了经典,人们才更感觉到文化的存在与分量,更富于智慧。经典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存在物对于民族精神建构有极端重要性。当然,经典都是在某一特定时代产生的,会带有她特定的时代烙印,甚至可能有局限性,有不适应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成分。我们接受经典,要有感情,还要有理性,对经典的某些不适合当今社会的部分,应当采取批判的眼光,但那也是同情的理解,我们主要是吸纳经典中那些体现人类智慧的部分。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的“大师美文品读书系”这套书选收的是现代经典名篇,那么让我们珍惜、尊重,并从中获取智慧吧。

2011年8月8日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山东大学一级特聘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