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人的一生都在丧失:母体、安全感、智齿、童年、敏锐、初夜、青春、信任、梦想、好奇心、单纯、伴侣、话语、权力、自由、健康、勇气、容颜、亲人、信仰、记忆、生命……甚至连“丧失”这个词本身,我们也无法把握,所以,放下心事,际会未来! 心理分析大师朱迪思·维奥斯特笔下的“个人心理编年史”! 适合全家共飨的家庭心理读物,值得一生阅读的心灵成长之书! 融合30多位心理分析专家观点,200多起经典案例! 《必要的丧失(25周年纪念版)》连续28周雄踞亚马逊图书畅销榜TOP10,蝉联《今日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美国再版10余次,译成32种文字,全球销量1000万册! 带我们走出依赖、偏执、欲念、纠结的心理沼泽! 内容推荐 这本《必要的丧失(25周年纪念版)》讲述为了成长我们必须要放弃的东西,不仅包括与所爱之人的分离,还包括我们有意无意的浪漫、梦想的破灭和期望的落空,追求自由、权力和安全感的幻想成为泡影,以及那个一度被认为是无坚不摧、青春永驻、永生不死的年轻自我的丧失。 这些丧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必不可少,因为失去、离别、放弃会使我们成熟,没有丧失便没有未来。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治疗专家,“缺失心理学之母”朱迪思·维奥斯特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不完美是我们人生各阶段不得不面对的。世上没有那么多的心想事成,世界不会围绕我们转动,但也不必对人生沮丧,编者要做的是翻开这本《必要的丧失(25周年纪念版)》,它会帮你真正地静下心来,让你拥有健康的心态。 目录 Part 1 最初的分离:脱离母体 Chapter 1 分离焦虑:“我要妈妈” Chapter 2 一体幻想:神秘的结合 Chapter 3 独立意识:大无畏的冒险家 Chapter 4 人格分歧:孤独的大写字母“I” Chapter 5 爱的限制:“我要吞了你,因为我是这么爱你” Part 2 成长的代价:内心冲突 Chapter 6 爱的分割: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宝宝 Chapter 7 危险欲望:从出生起就已然存在 Chapter 8 性别局限:当女孩成为女人 Chapter 9 内疚过度:我的植物死了,我就感到内疚 Chapter 10 责任领域:我们终于长大成人 Part 3 情感的挣扎:爱与哀伤 Chapter 11 理想褪色:生活是受约束的梦 Chapter 12 友情谅解:爱与嫉妒共存 Chapter 13 婚姻幻象:不要让期待变成失态 Chapter 14 放手孩子:“妈妈,现在去上学的不是我们——是我” Chapter 15 角色分配:你会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吗? Part 4 中年的疑惑:韶华已逝 Chapter 16 迎接哀伤:我无法接受,看着你的墓地…… Chapter 17 人到中年:成熟年代,别样情怀 Chapter 18 生命衰落:我变老了……变老了…… Chapter 19 走向死亡:这个世界会永远继续下去 Chapter 20 重建联系:我们接受了所有不完美却甜美的 试读章节 总有一天,我们是要和母亲分离的。 但是只有在我们做好准备的时候才可以与母亲分离——无论是我们主动离开她还是被她抛弃——否则分离就是最糟糕的一件事。 一个小男孩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恐惧而又痛苦。他那幼小的身躯有40%都被烧伤覆盖着。有人向他身上泼洒酒精而后把他投入火中,这太难以理解了。 他哭喊着,想要妈妈。 是他的妈妈把他投入火中的。 自己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和母亲在一起是否危险,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都不重要。母亲是伤害他还是拥抱他,都不重要。与母亲分离是最大的痛苦,即使母亲是一枚即将爆炸的炸弹,孩子也愿意扑进她的臂弯。 母亲的存在代表安全。害怕母亲离开是我们最早的恐惧。“只有婴儿才会如此。”儿科精神分析学家D.W.温尼科特写道。他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没有母亲实际上无法生存。从表面看,分离的焦虑来自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人照顾,我们就会死去。 当然,父亲也能担当照看小孩的身份。我们将在第五章研究父亲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然而此处我要谈的是母亲,因为通常情况下都是母亲担当照看小孩的角色。无论母亲做什么我们都可以忍受,唯独不可以抛弃我们。 但是,我们都被母亲抛弃了。在我们还不知道她是否还回来之前,母亲就离开了。她离开我们去工作、去购物、去度假、去再生一个宝宝,或者在我们需要她的时候,她却不在我们身边。她抛弃了我们去过她自己的生活,一种我们以后不得不面对的生活。然而,当我们需要母亲而她又不在我们身边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需要母亲! 毫无疑问,我们要活下去。短暂的分离我们经受得起,但是由此引起的恐惧,会给我们今后的生活打下烙印。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尤其是六岁以前,如果我们太长时间离开我们需要并渴望的母亲,我们就会在情感上受到伤害,那种痛就像我们被淋上油而后投入火中那样。确实有人把这种幼年时期的离别比做大面积的烧伤或者创伤所引发的疼痛。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而且伤口的愈合却是艰难而又缓慢。这种伤害虽然不致命,但很有可能是永久的。 六六六 平日里,每当早晨儿子去上学,丈夫离家去工作,房门最后关上的那一刻,塞菜娜总是很心痛:“我感到孤独,我感觉自己被抛弃了,整个人都僵化了。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平复自己的心情。如果他们不回来了,将会发生什么事呢?” 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塞莱娜身在德国。当她只有六个月大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开始为了孩子们的温饱而东奔西跑。母亲每天离开家去排队领食物,还要与那些使犹太人的生活越发艰难的当局统治者谈判。因此,塞莱娜总是孤单地一个人,被圈在婴儿床里,饿了就喝瓶子里的奶。她若是哭了,等到几个小时后妈妈回来时,眼泪也已经干了。 认识塞菜娜的人都认为她是个好孩子——一个文静懂事、温柔可爱的女孩。如果你现在遇到她,你可能认为她是一个阳光快乐、无忧无虑、从未经历过丧失之痛的人。 但她体味过。 塞莱娜易于消沉。对于未知的事物她感到恐惧。“我不喜欢冒险,也不喜欢任何新事物。”她说她最早记得的事就是自己焦虑地等待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我对所有不熟悉的事物都很恐惧。”她说道。 她还害怕过多的责任——“我总是希望有人照顾我。”她既是一位贤妻良母,同时也希望从强壮稳健的丈夫和年岁比自己大一些的朋友身上得到母性的关怀。 女人们常常羡慕塞莱娜。她热情风趣,很有魅力。她会烘烤食物,缝制衣服;她喜欢音乐,喜欢开怀大笑。她是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P.B.K.联谊会的会员,她获得了两个硕士学位,有一份兼职的教书工作。她身材苗条,面庞清秀,有一双棕色的大眼睛。她与年轻时的奥黛丽·赫本十分相像。 不仅如此,她在年近五十时,依然拥有赫本年轻时的容貌,根本不像一个半老徐娘而更像是一个姑娘。然而最终,她却说道:“每天早晨我醒来的时候,都感到口中酸涩,腹部疼痛。” “那是愤怒,巨大的愤怒,”她说,“我感觉自己被骗了。” 塞莱娜无法接受这种想法。她为什么不为自己还活着而感到庆幸呢?她看到过六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而她所遭受的痛苦也无非就是缺少母亲的陪伴而已。她说,这种痛苦所带来的损害虽不致命,但是是永远的。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也就是在塞莱娜出生之后的这些岁月里,我们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失去母亲的巨大代价和丧失的痛苦——既包括失去当时的伤痛,也包含分离对将来所造成的后果,即便是很短时间的分离也包含在内。一个孩子离开母亲会表现出分离反应,在母子相见之后这种反应也会持续很久,具体表现在吃饭睡觉会出现问题,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甚至孩子所使用的单词量也会减少。更离谱的是,这个孩子在六个月大的时候便会经常泪眼汪汪、一脸愁容,而且还会表现出面色凝重、忧郁消沉的样子。与上面所提到的状况密切相连的是一种痛苦的情感——分离焦虑。它包括母亲不在身边而孩子需要独自面对危险时的恐惧,也包括母亲在侧而孩子害怕再次失去而表现出的恐惧。 我十分了解这些症状和恐惧,因为它们在我四岁住院的时候伴随了我三个月。当时医院严格限制探访病人的时间,所以在那三个月里我基本上都没有和妈妈在一起。后来,我的病痊愈了,但是住院所引发的后果却折磨了我好几年。分离焦虑在我身上的表现,便是我有了一个新习惯——梦游,而且直到十五六岁,我才不再梦游。 有一次,在我六岁时的一个温暖的秋夜,父母都不在家。这令我十分痛苦。我在睡梦中爬下床,漫步走进客厅,悄悄绕过正在打瞌睡的保姆,然后打开前门走了出去。我在沉睡中走到拐角,穿过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最后到达了我梦游旅程的目的地—一消防站。 一个消防员看到了我。他异常惊讶,为了不吓到我,他用十分温柔的语气问道:“你想要什么,小姑娘?” 后来有人告诉我,我当时毫不犹豫、清楚大声地回答说:“我想要消防员帮我找到妈妈。” P3-5 序言 从事了近二十年关于儿童和成年人内心世界的写作之后,我决定对人类心理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我选了一所精神分析学院进行学习,因为我相信,虽然精神分析法尚有种种不足,但它在我们是什么以及我们为什么会有某种行为方面还是道出了真知灼见。从其最佳成果来看,精神分析学说不过是用另一种方法教我们那些我们已经从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学到的东西;就其最佳成果而言,精神分析学说在密切关注我们每一个令人惊异的人类成员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的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概括总结。 经过六年的学习,我于1981年成为华盛顿精神分析研究所的研究员。该所属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开创的国际教学和训练机构网络中的一员。在那六年里,我还在几个精神病治疗机构里工作和研究——在一间儿童精神病房做助手、担任情感受挫少年的创作教师、在两个针对成年人实施个人精神疗法的诊所担任医师。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发现所有的人——无论院内还是院外——都在与丧失做斗争。因此,丧失已成为我不得不着墨的题材。 说到丧失,我们便会想到我们所爱的人的逝去。其实丧失所包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死亡只是其中的一种缘由。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因各种原因而丧失,如离开、被离弃、改变、放弃、谋求发展。丧失不仅包括与所爱之人的分离,还包含我们有意无意的浪漫梦想的破灭和期望的落空,追求自由、权力和安全感的幻想成为泡影,以及那个一度被认为是无坚不摧、青壹永驻、永生不死的年轻自我的丧失。 衰老、赢弱、不容置喙的死亡,这些都是我一直研究的丧失——这些终生的丧失,这些必要的丧失,当现实铺陈于眼前,而我们又无所逃匿的丧失…… 母亲要离开我们,而我们也要离开她; 母亲的爱永远不能为我们所独享; 伤害我们的东西总是得不到我们的青睐; 我们在本质上都是孤独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别人和我们自己都是爱与恨、善与恶的混合体; 一个女孩无论多么聪慧、美丽、迷人,她都不能嫁给她的父亲; 我们的选择会因身体结构和内疚而受限; 任何人际关系都有裂痕; 在这个星球上我们的存在不会永恒; 我们根本无力保护自己和所爱的人——我们无法免除危险和疼 痛,无法避免时间的流逝和容颜憔悴,无法避免死亡的来临和必要的丧失。 这些丧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普遍存在、无法避免、不可阻挡。同时,这些丧失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失去、离别、放弃会使我们成熟。 这本书阐释得与失之间的重要联系,讲述了为了成长我们所要放弃的东西。 人的成长之路由放弃铺筑而成。终其一生,我们都通过放弃成长着。我们放弃深交挚谊,我们放弃自己曾经珍爱的东西。无论是我们的梦想还是我们所钟情的人,我们都必须面对永远无法实现和无法拥有的现实。情感的投入会使我们易受丧失之痛。有时,不管我们多么聪明,都必定面临丧失的结局。 我们曾经邀请一个八岁的男孩就丧失一词给出自己的哲学评论。这个寡言少语的孩子回答道:“断奶。”的确,无论身处哪个年龄段,我们都会认同——丧失是艰难的、痛苦的。还是让我们来继续讨论丧失使人成熟这一观点吧。 实际上,我倾向于这样一种命题:我们对于生命核心的理解就是我们对于丧失的理解。所以我在本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我们成了什么样的人以及过着哪种生活都是由我们的丧失经历决定的,无论这些经历是好还是坏。 现在,我不是一个精神分析学家,而且我也并未试图以这种身份写作;如果弗洛伊德主义者是指那些坚决拥护弗洛伊德信条而拒绝任何修正和变化的人,那我也不是一名严格的弗洛伊德主义者。但我完全拥护弗洛伊德的这一观点——我们的那些充斥着美好希望、恐惧和情感的过去栖身于我们的现在,我们的潜意识(我们意识之外的部分)拥有巨大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事件。我也认同弗洛伊德的另一观点——意识、自我理解以及我们对自己所做之事的认知,能够扩大我们的选择范围,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本书的准备阶段,我阅读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和大批精神分析学家的作品,同时我还参考了许多诗人、哲学家和小说家在丧失方面直接或间接的观点,这些使我受益匪浅。此外,我还大量取材于自己作为女孩、女人、妻子、母亲、女儿、姐姐和朋友的个人经历。我与多位精神分析学家讨论过他们的病人,与病人谈论他们的分析结果,与大量未来的读者谈论那些为抵押贷款、牙周炎、性生活、子女的前途、爱与死亡而焦虑的已婚之人。实际上,我更换了所有人的名字,但那些名人除外,因为他们的经历某种程度上可以证明丧失具有普遍性。 丧失确实是普遍存在的,我在本书的四个部分中分别对各种丧失进行了研究。 从脱离母体、依赖母亲到逐步成为独立的自我,这个过程中,丧失必不可少。 权力受到限制,潜能得不到发挥;遵从各种要求,承认理想落空,在这些事情上,丧失如影随形。 因为不完美就是现实,所以我们不再期望理想化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放弃,也是一种丧失。 丧失种类繁多——许多事情都蕴含着丧失:我们的下半生、最终的失去、离别、放弃。 研究这些丧失,并不是为了像《通过丧失取胜》或《丧失之乐》那样,为丧失开出一剂良方。正如我们年轻的哲学家所说的“断奶”,探讨丧失,是为了研究成长与丧失之间的密切关系。面对丧失,我们的反应方式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开启了智慧之门,踏上了充满希望的改变之路。 朱迪思·维奥斯特 书评(媒体评论) 作家朱迪思·维奥斯特在这本包罗万象、看似闲聊似的图书中融合了个人经验、经典文献以及精神分析理论,证明了青春的逝去、爱人的离去、亲人的离世等一连串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丧失,都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坦然并积极地接受它,对我们的身心成长有重大意义。 ——【美】《出版家周刊》 这本书的作者维奥斯特女士对缺失心理的研究十分透彻,30多位心理分析专家的观点,200多个经典案例,帮助读者突破心理障碍,实现自我疗愈。是一本经典之作。 ——【美】《纽约时报》 作者维奥斯特女士在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这一智慧:我们终将失去我们爱的每一个人,可能是他们先去世,也可能是我们。承认这一事实并不病态。相反,它可以成为感恩和欣赏的起点。随着我们面对丧失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心灵可以变得更强大。 ——【美】亚马逊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