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定。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内容广博,门类杂多,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弟子规》全书共360句,总计1080字。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纂而成,阐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等方面应该遵守的规则。
高云萍、林孝暸、郑云鹏编著的《<礼记><弟子规>选读》精选种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特点的《礼记》和《弟子规》,分别加以通俗明白的解说与注释,以期满足各种文化水平读者的需要。
高云萍、林孝暸、郑云鹏编著的《<礼记><弟子规>选读》对《礼记》的选读,主要侧重其中所蕴含的对当下社会意义较大的儒家精神的选读,并尽量联系现实,以期对个人修养起到指导作用。围绕解读的主题,我们将《礼记》内容分解为“礼的精神”、“修身进德”、“人伦之常”、“天人之际”以及“为政以德”五个部分,以便读者品味其中的儒家精神。 《<礼记><弟子规>选读》对《弟子规》的解读,主要侧重于对其背后所蕴含的儒家精神的解读,同时还配以适当的人物故事。希望结合这些具体的故事,可以使人获得更具体的生命体悟。另外,为了解读的方便,我们将《弟子规》内容分解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及“行有余力则学文”五个部分;除“总叙”部分内容外,其余部分每四句编为一条,总计八十八条。
一、礼的精神
【原文】
礼从宜,使从俗。(《曲礼》上第一)
【译文】
依礼行事要适合事理,(尤如)出使的人要尊重顺应当地的风俗。
【解读】
礼不是教条,是与时俱进、历劫常新的,而非一成不变。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贵在变通,能正确适应具体情况的就是礼。礼之用和为贵,要以恭敬礼貌的态度为主,礼节仪式则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而施为。当时的情况适宜用什么样的礼节,就用什么样的礼节。各地风俗不同,必须入境随俗。千古不变的是礼的精神,具体的礼节是要趋变应时的。只要知道礼节是表示尊敬、有长幼之次序、有尊卑之分别这个总原则就行了。
大凡言礼之人,往往失于拘谨,所以用“从宜”、“从俗”二语来警示。
【原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①人,不辞费②。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曲礼》上第一)
【简注】
①说(yue):同悦。 ②辞费:说了不做叫辞费。
【译文】
礼是用来决定人与人关系的亲疏、判断事情的嫌疑、区别物类的同异、明辨道理的是非的。礼,不胡乱取悦、讨好人,不说多余的话。礼,不逾越节度,不侵犯侮辱,不轻佻亲狎。修养自身、实践所言,叫作善行。行为有修养,说话合于道理,这是礼的本质。礼,只听说要主动向人取法学习,没听说硬让人取法学习的。礼,只听说学礼者要前来学习,没听说授礼者跑上门去传授的。
【解读】
选段阐述了礼的社会作用,礼的具体体现与特征以及学礼的原则。
礼实质上就是各种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各行其所当行之事,不逾其矩。礼作为塑造、规定、限制人的行为的基本准则,用来培养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
合于礼的君子是不会随便取悦于人的,因为礼是实践的。仁德的君子,平常言行必然心口合一,绝无暖昧求荣的态度,无逾节、侵侮、好狎这三种不良习惯。
礼是自觉自发地主动学习的,应是想学礼的人主动地到懂礼的老师那去学,不需要也不应该由懂礼的教师主动去教那些不懂礼的人,因为不愿来学,去教也无益,所以“不闻往教”。
【原文】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①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②、退让以明礼。(《曲礼》上第一)
【简注】
①宦学:“宦”指为吏者,“学”指学习六艺者。孙希旦日:“宦,谓已仕而学者;学,谓未仕而学者。” ②撙(zun)节:节制。
【译文】
道德仁义,不依礼而行(若没有礼)就不能实行、完成;教导训诫、端正风俗,不依礼而行(若没有礼)就不能完备;分辨争讼,不依礼而行(若没有礼)就不能决断是非曲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不依礼而行(若没有礼)就不能确定尊卑、长幼的名分;为学习做官、学习道艺而从师学习,不依礼而行(若没有礼)师生之间就不能亲近和睦;上朝、治理军队、做官、执行法令,不依礼而行(若没有礼)就没有威严,(会导致)一事无成;无论是特别的祭祀还是定期的祭祀,供奉鬼神时,不依礼而行(若没有礼)就会显得不虔诚、不庄重。因此君子一定要抱持恭敬、节制、退让的态度,以发扬礼义。
【解读】
这一大段文字具体而详尽地阐述了礼的社会功用:礼是秩序,是诸事之本。
P5-7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与核心。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和思想学说以及由此构建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曾起过决定性作用。儒家思想和文化不仅激荡千年,还影响当世,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人文血脉、处事态度和生活方式,并对整个人类文明尤其是东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浙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脉绵长,儒风隆盛,名贤辈出,王充、吕祖谦、陈亮、叶适、王阳明、刘宗周、黄宗羲、龚自珍、章太炎、马一浮等,都无愧为中国思想天空中的闪亮星座。他们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以民为本的经世情怀、会通儒道佛的恢弘气魄,至今仍令人敬仰、给人启迪、予人激励。面对这样一笔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好、弘扬好、研究好,是摆在当代浙江人面前的重大使命。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大力弘扬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贵德重义的仁爱情怀,十分有利于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培养青少年树立自强、奉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结合中国国情、浙江省情,以具有时代特点的形式普及儒学、传播儒学,如何打破古文与白话的隔阂,以当代人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说儒学的思想和精神,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令人高兴的是,浙江省儒学学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就有志于儒学普及工作,并策划出版了这套《儒学普及小丛书》。这套丛书立足于“小”,着力于“精”,既有史,又有论,既囊括了儒学的主要经典,又提炼出读者关心的儒学理论与实践问题加以解答,并精选了几种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特点的蒙学读物,分别加以通俗明白的解说与注释,以期满足各种文化水平读者的需要,不失为儒学普及工作的一种有益尝试。衷心希望浙江的学术界和文化界今后有更多这样的尝试和努力,相信社会各界也会对这种弘扬传统文化的善举给予大力支持。
是为序。
浙江省省长 吕祖善
2011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