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所著的《大风歌(附光盘下王立群讲高祖刘邦)》是百家讲坛的文字版。本书讲述汉高祖刘邦如何从乡间无赖而成长为开国皇帝,分析了其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并重点阐释其领导智慧和用人之道,是所有心存鸿志的人都该认真研读的御人成业之王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风歌(附光盘下王立群讲高祖刘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立群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立群所著的《大风歌(附光盘下王立群讲高祖刘邦)》是百家讲坛的文字版。本书讲述汉高祖刘邦如何从乡间无赖而成长为开国皇帝,分析了其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并重点阐释其领导智慧和用人之道,是所有心存鸿志的人都该认真研读的御人成业之王道。 内容推荐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短时间(七年)内统一天下的皇帝。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皇帝。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善于利用宣传战打击政治对手的皇帝。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善于夺取政治制高点造成政治优势的皇帝。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作楚声短歌的皇帝,其《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王立群所著的《大风歌(附光盘下王立群讲高祖刘邦)》围绕着刘邦一生中的第一,叙述了其传奇的一生。《大风歌(附光盘下王立群讲高祖刘邦)》同时阐述了刘邦成功背后的智慧。 目录 哥俩好 老吕家的三位侯爷 幸运总是眷念有准备的人 聪明人张良 乱世文臣不值钱 大汉帝国第一功臣 姓刘的都有份儿 老子姓刘名太公 都是拆迁惹的祸 刘老三的太子梦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幸运儿张耳 骂人引发的血案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盖棺未必定论 拔出萝卜带出泥 高祖还乡 英雄暮年,折腾不已 布衣天子的多重形象 自信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有魅力才有势力 懂军事更要懂政治 马背上的皇帝 因材用人的学问 试读章节 知人善用成就大业 在政治方面和军事方面,刘邦都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这一切都跟他的知人善用紧密相关。说起这用人之道,刘邦可谓是骨灰级人物,很值得我们透析一番。 在我看来,刘邦的知人善用有几个大前提:一是有一双好眼睛;二是有一对好耳朵;三是有一副好头脑;四是有一支好队伍;五是有一个好心态。 绝不看走眼 有一双好眼睛,能慧眼识珠。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相当困难。 在汉初三杰中,刘邦最先发现了萧何的才华和忠诚,在相处一段时间后慢慢发掘出张良的才干,在萧何的引荐下寻到了韩信这匹“千里马”。所以,刘邦作为一个集团的领袖、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拥有一双慧眼。 军事奇才韩信当初投奔项梁,项梁不认他;改投项羽,项羽不认他;转会到刘邦那儿,刘邦也不认他。他最终能得到刘邦的重用,是因为萧何的发现,而刘邦又信任萧何的忠诚、才华与眼力。在萧何的鼎力推荐之下,刘邦任命韩信做了大将军,登坛拜将结束后找他谈话,这才确信萧何没有看走眼。 刘邦不仅看人独到,他还专门制定了一个人才信用评级制度,出了问题就把等级降低,有好的业绩就晋升。那么,他是按什么标准来评判级别的呢?一是才干,二是忠诚。 对才干,这个比较容易判断,有大才,有中才,有小才,有专才,大才大用,中才中用,小才小用,专才专用。那么,忠诚又该如何考量呢?关于这一点,刘邦自有办法,虽然司马迁没有告诉我们,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刘邦看来,一个人是否忠诚可靠与他的威胁性直接相关。这个人如果威胁到我,那就不可靠;如果极大地威胁到我,那就很不可靠;如果完全没有威胁到我,那就可靠啦!听起来或许太过儿戏,事实上却是高招,现实中刘邦也是这样干的。 韩信大才,战功卓著,无人可比,刘邦对他最不信任,所以大用大疑。和韩信同病相怜的还有彭越、黥布等,都是才华出众,但都被刘邦视为极具威胁的一方诸侯。 萧何有才也有权,把后方根据地经营得很到位,因为即便是他心无二致,但刘邦还是对他有过三次猜忌。总的来说,刘邦对萧何还是很了解的,所以是大用小疑。 张良大才,肯定要大用。张良一生不带兵,只出谋划策,身体又不好,经常请病假,在刘邦看来没有任何威胁,所以一直大用不疑。 周勃、灌婴、夏侯婴,这些人叫中才,手中的权力都不足以对刘邦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所以刘邦对他们是重用不疑。 疑和信都取决于刘邦自己的认定,认定取决于判断,判断又取决于众臣的表现和能耐。每个人都有特长,在基本评级完成之后,就须要擅用其所长。譬如,张良点子多就担任身边的谋士,萧何会治国理财就负责管理后勤,韩信会领兵打仗就派去第一线,郦食其巧言善辩就做个说客,陆贾能说会写那就尽其所长,或为说客,或著书立说……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一双好眼睛”的所带来的好效果。刘邦知道怎么判断一个人,并用其所长。当然,他偶尔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对谁呢?他老婆吕雉,他就始终都没看明白。吕后曾经为刘邦建立帝业、铲除异姓诸侯王做了不少事,深得刘邦信任。然而就在刘邦死后不久,工于心计的吕后曾一度大肆诛杀异己,提拔亲信,大权独揽。吕后的擅权几乎撼动了刘邦苦心创建的大汉基业。当然,刘邦对吕后的误判只是个案,他的眼力依然是常人远不能及的。 听人劝吃饱饭 刘邦不仅有一双好眼睛,还有一双好耳朵,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善听下级意见;二是善听不同意见;三是能听出谁的意见正确。这三条都不容易做到。 先来看善听下级意见。娄敬作为普通新兵求见刘邦,直言不讳地说,洛阳不适合做都城,应当建都长安,刘邦将信将疑,经过张良的论证,证明娄敬所言极是,刘邦当天就迁了都。通常情况,一个普通士兵是见不到皇上的,更何况意见还被皇上采纳,这是相当不易的。 娄敬不是一个特例,刘邦在攻打南阳之时,听取了南阳郡守门客陈恢的建议,用“约降”的办法和平解放了南阳。一个门客给他提建议,他照样能听进去,的的确确是善听下级意见。 再来看,善听不同意见。不同意见是很难听的,毕竟忠言逆耳嘛。刘邦进入咸阳,原本想住进秦宫,好在听了人劝,最后不得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再比如,刘邦曾说过,儒生最没用,能带兵打仗才是硬道理。随何站出来质问他,当年你派兵五万,加上五千骑兵,能把九江王黥布打下来吗?刘邦说不能。随何说,你五万步兵、五千骑兵都搞不定一个九江王黥布,而我一个人带上二十个随从,到那儿一游说,九江王黥布就归降于你,你为什么说儒生没有用呢?刘邦听后立马放下身段:“五方图子之功。”刘邦虽然说着我正在考虑你的功劳,实际上他早给忘了,现在人家一提,他便想起来了,当年随何的确立了大功,于是任命随何为护军中卫。刘邦能认账,能听取不同意见的确不易。 最后来讲,能听出谁的意见正确。当领导并不是言听计从就是好的,而需要辨别是非,作出正确判断。韩信被人告发谋反之时,刘邦手下所有将领都说,“坑竖子耳”,赶快发兵把他灭掉。尽管众人意见完全一致,可刘邦一听就知道这个意见绝不正确,下面嗷嗷叫的没有一个是韩信的对手,所以当即予以否定,然后找到陈平商量,用陈平的计谋把问题解决了。 P306-309 书评(媒体评论) 刘邦的用人之道比他(项羽)好,所以有萧何、张良、韩信,曹参、樊哙、陈平等文武百官跟随左右,而项羽仅有一个范增,也用不好,最后只好成为孤家寡人。 ——毛泽东 他总是需要献策者。他善于采纳别人的智慧。有多个献策者,他就选择最好的策略。刘邦有这种选择的能力。刘邦的能力还在于,他具有能激发别人为他献计献策的人格。 ——(日)司马辽太郎《项羽与刘邦》 人类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刘邦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英)约瑟·汤恩比《展望二十一世纪——汤恩比和池田大作对话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