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权威学者迈克尔·H·哈特认为,在中国,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两个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但是从他们的功绩来看,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无疑是隋文帝杨坚。
他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他首次实行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开创了科举,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律法《开皇律》。不仅如此,他还建立了以隋朝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实现了千古传颂的“开皇之治”。
然而,《隋书》认为,隋文帝杨坚“好为小术,不达大体”,这是为何?毛泽东评价隋文帝的做法蕴藏大乱,这又是为何?
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1年最强人气讲史名家蒙曼在《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下)》中,为您解读人性真实的隋文帝杨坚,披露他成功上位的历史密码。
《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下)》以蒙曼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大隋风云》的讲稿为基础,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补充。风格通俗严谨,轻松易懂。全书具备专家功力、通人见识、文士笔法三大特点,史料翔实,分析严谨缜密。以问题引出故事,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以历史启迪智慧,还原了历史的本真与残酷,分析让人感到深刻真实,令人感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下)》讲述了杨坚在建立隋朝之后,两次平定后陈,统一了中国,正确处理了和突厥的关系,之后励精图治,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列举措,使国家出现了盛世景象。但是之后太子被废,骨肉相残,大臣被诛废,隋文帝本人也任情枉法,隋朝因此出现了“乱亡之兆”,一代隋文帝在史说的纷纭中辞世等相关内容。
因为太子杨勇任性,而晋王杨广善于表现,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感情的天平就不由自主地向杨广倾斜,甚至隐隐约约流露出一点更换太子的意思了。这让杨广觉得非常开心。但是,他也知道,废立太子可是一件大事,绝不是仅凭父母的感情倾向就能解决的问题。要想撼动太子的地位,必须有强大的势力支持才行。
什么样的支持才管用呢?既然改立太子既关系到家庭的前途,又关系到国家的命运,那么,来自家庭和朝廷这两方面的支持就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定要这两方面都有人给自己说话才行。在家庭内部,让谁给自己说话呢?杨广把突破口选在了母亲独孤皇后身上。
为什么选独孤皇后啊?因为独孤皇后不仅是六宫之主,而且在政治上对隋文帝影响非常大。
独孤皇后的政治影响力大到什么程度?可不是我们一般设想的吹吹枕头风,而是每天都和隋文帝一起上朝,直接参与政治决策。根据《隋书》记载,每次隋文帝上朝,独孤皇后必定陪同前往。但是,送到为止,绝不进朝堂。不进朝堂怎么参与决策呢?虽然独孤皇后人不进朝堂,她的心可全在朝堂上。她会派小宦官在朝堂听隋文帝处理公务,随时向她汇报大臣的上奏和隋文帝的批示情况,一旦她觉得有什么不妥,就会立刻派宦官传话,提供自己的意见。而文帝也往往会尊重她的高见。
这样一来,就连当时的人也难以分清到底什么决策是隋文帝的主意,什么决策是独孤皇后的主意,所以,宫里都把他们两人合称“二圣”。
一听“二圣”,可能大家有印象,唐朝的时候,唐高宗和武则天不也合称“二圣”吗?没错,武则天跟唐高宗合称“二圣”,那已经是翻唱了,真正的原创在独孤皇后这儿呢。不过,虽然都是合称“二圣”,独孤皇后跟武则天可不一样。她热衷政治,但是,价值观还比较正统,并没有武则天那么强烈的个人野心。
举个例子。独孤皇后不是影响力大吗?有的大臣就想讨好她,上奏说,根据《周礼》,百官之妻的命妇头衔都应该由皇后授予,现在,请求恢复古制,由皇后来册封命妇。这不是想给独孤皇后找一个出风头、露脸的机会吗!如果是武则天肯定会眉开眼笑地接受。但是,独孤皇后可不一样。
她不仅没有顺杆爬,反倒一口拒绝说:“以妇人与政,或从此渐,不可开其源也。”什么意思呢?她说,如果让皇后册封命妇,我恐怕会开了妇人参与国务活动的先河,甚至发展到干权乱政的程度,所以万万不可。也就是说,册封内外命妇是个擦边球,既可以说是妇女活动,又可以说是国务活动。我没有野心,也不愿打这个擦边球。
就这样,独孤皇后一方面积极为隋文帝贡献她的政治才华,另一方面则是牢牢把握尺度,甘做幕后英雄,这样的贤内助谁不爱呀?
更浪漫的是,按照史书记载,每天晚上隋文帝退朝的时候,独孤皇后必定早早等在朝堂门口了,两个人“同反燕寝,相顾欣然”。三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蜜月状态,这样的感情让我们这些千年之后的人都羡慕不已,可以想象,在当时,要想找一个能够影响隋文帝的人,不找独孤皇后还找谁呢!
这样看来,杨广想要在独孤皇后这里打开突破口确实是明智之举。问题是,怎样打开这个突破口呢?杨广是聪明人,他知道,面对独孤皇后这样睿智的女人,玩智谋是不行的,要想打动她,只能靠感情,靠母子亲情。
再平江南以后,杨广就担任扬州总管了。就在皇太子妃元氏死后不久,杨广回京省亲的假期也结束了,即将离开大兴城,回到扬州去。临行之前,杨广进宫跟母后辞行,一见到独孤皇后,他就扑倒在地,说:
臣镇守有限,方违颜色,臣子之恋,实结于心。一辞阶闼,无由侍奉,拜见之期,杳然未日。
什么意思呢?我假期结束了,我该回去工作了。一想到又要有好长时间,不能看到您慈祥的面容,我心里就难受啊。说完哭得呜呜咽咽,简直都抬不起头来。
这样的做法我们外人看可能觉得假了点,但是,天下哪有一个母亲会怀疑儿子对自己的感情啊。独孤皇后也被感动得潸然泪下,说:“汝在方镇,我又年老,今者之别,有切常离。”她说是啊,你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赴任了,我如今又老了。老到什么程度?其实独孤皇后那年才四十岁,但是在古代,这已经算是老了。我走了,你不要走,咱们俩隔得那么远,我也舍不得离开你啊。
杨广一看,感情气氛营造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告状了。他说:
臣性识愚下,常守平生昆弟之意,不知何罪,失爱东宫,恒蓄盛怒,欲加屠陷。每恐谗谮生于投杼,鸩毒遇于杯勺,是用勤忧积念,惧履危亡。
什么意思呢?我之所以这么伤心,除了不舍得离开您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不知道怎么把太子给得罪了。他见到我就咬牙切齿,杀气腾腾。我真怕他会在您和父皇面前进我的谗言,或者干脆派人给我下毒啊。所以我天天都忧心忡忡,就害怕哪一天再也见不到您了。
独孤皇后不是一直怀疑儿媳妇元氏是被太子杨勇毒死的吗?现在听说自己钟爱的二儿子杨广提到害怕被大哥投毒,一下子触到了她的心事,独孤皇后的怒气马上就爆发了。她说:
观地伐渐不可耐,我为伊索得元家女,望隆基业,竟不闻作夫妻,专宠阿云,使有如许豚犬。前新妇本无病痛,忽尔暴亡,遣人投药,致此天逝。事已如是,我亦不能穷治,何因复于汝处发如此意?我在尚尔,我死后,当鱼肉汝乎?每思东宫竟无正嫡,至尊千秋万岁之后,遣汝等兄弟向阿云儿前再拜问讯,此是几许大苦痛邪!
什么意思呢?“睨地伐”是杨勇的小名。她说睨地伐这孩子,越来越让我受不了了,我本来好好地替他娶了元家的女儿,指望他们两个能够兴家立业呢,没想到他对人家不理不睬,却专门去宠爱那个阿云,还跟她生了那么多猪崽子、狗崽子。前几天我这元氏儿媳妇,本来一点病都没有,忽然就死了,还不是他杨勇派人投毒所致吗?但是事已至此,我也没法深究,没想到,他又想在你这儿干同样的事情!我在的时候他尚且这样对待你,要是有一天我不在了,还不知道他要怎么作践你们兄弟几个呢。我每每一想到东宫居然没有一个出身好的后代,还要让你们兄弟在至尊千秋万岁之后,对着阿云生的那些狗崽子跪拜称臣,我的心里就不知道有多痛苦。说完之后,独孤皇后搂着杨广,哭成一团。
这样一来,杨广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母亲的心算是完全在他这边了,有母亲盯着,后宫这边他是不用操心了。
但是,在古代,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光是母亲支持不行,还得大臣支持。那么,大臣这边,谁会支持杨广呢?
杨广凭借自己高超的演技,赢得了独孤皇后的信任,这当然是一大胜利。可是在古代,废立太子不仅是家庭大事,还是朝廷大事。那么在大臣这边,谁会支持杨广呢?
隋初朝廷说话最算数的是所谓“四贵”,也就是高频、苏威、虞庆则、杨雄。但是,到了开皇九年(589)平定江南以后,这个格局就变了,杨素的地位迅速蹿升,而苏威、虞庆则、杨雄则先后失宠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朝廷里说话最管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高频,一个是杨素。如果他们也能支持杨广的话,这个事就差不多算成了。
问题是,这两个人会不会支持他呢?杨广先得分析一下。高颍会不会支持他呢?恐怕不会。三个原因:
第一,高颍为人方正,不太可能参与这样的阴谋。
第二,高颍已经是位极入臣,再参加政治阴谋也没有什么好处。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高颍的儿子娶了太子杨勇的女儿,和太子是亲家,不可能不帮杨勇说话。 高颍不会支持,那杨素有没有可能呢?杨素倒是很有可能的。为什么啊?
第一,杨素为人才大于德,好做奇事,好建奇功,这样的人原则性不强,敢于冒险。
第二,跟高颍相比,杨素在政治上还有上升空间,所以,可以用权力来诱惑他。
这么一番分析之后,杨广就把拉拢的重点就放在杨素身上了。问题是,图谋废立可是个掉脑袋的事情,怎样才能让杨素同意入伙呢?
杨广回到扬州之后,马上就找人商量去了。谁呢?宇文述。宇文述又是何许人啊?此人是隋朝名将,也参加过晋王杨广领衔的平陈战役,算是杨广的下属。杨广觉得他头脑灵活,就把他留在身边,当了寿州刺史,同时也兼任杨广的狗头军师。
杨广见到宇文述,就把自己的想法向他和盘托出了。那么,宇文述怎么回答的呢?宇文述说:
素之谋者,唯其弟约。述雅知约,请朝京师,与约相见,共图废立。
什么意思啊?他说:大王您的军师是我,而杨素的军师是他的弟弟杨约。您要是想让杨素给您办事,先得说服杨约。而我恰好认识杨约,所以,请您让我到京师去吧,我去先会会杨约再说。杨广一听太高兴了,赶紧给宇文述打点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让他进京了。
宇文述一到大兴城,就开始琢磨了,怎么样才能拉杨约下水呢?
一般拉人下水,最常用的就是两个手段,一个是金钱,一个是美色。不过,到杨约这里,美色就免了。
为什么呢?因为此人小时候淘气爬树,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摔成了宦官,从此对美色免疫了。不过可能也正因为身体有缺陷吧,他的智力发育格外好,心思缜密,性格阴鸷。杨素本来眼高于顶,难得瞧得起谁,但是,对他这个弟弟倒是言听计从。
既然对美色免疫,那就用金钱收买吧。宇文述回到京城之后,就请杨约吃饭,把从扬州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金银宝器都摆在旁边。宇文述贪财呀,一边吃,一边不住地瞟这些好东西。
P107-113
五一的时候乘火车过九江,听江涛声浩荡,不由想起隋文帝。当年,大隋的军队就在这里集结,准备过江伐陈。那些从蒙古草原或者黄土高原上走下来的将士们,面对这汤汤流水,是怎样的心情呢?
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在缔造一段崭新的中国史?
还有,他们的统帅隋文帝杨坚,是否足够意识到了自己这个决策的历史价值呢?
那个曾经叫普六茹那罗延的孩子。那个沾染了一身胡气、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拼命想建立一个理想政府,想要像自己心目中的圣君一样君临天下的皇帝。因为理想高远,所以,他克己复礼、励精图治。这让他远远地超越了侪辈,成为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英主之一;也让他的王朝能够凌驾于乱象丛生的魏晋南北朝之上,和唐朝一起,共同构成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以功业而言,这是一个配得上“千古一帝”称号的皇帝。
但是,这只是隋文帝的一面。正如惊世的武功、焕然的典章、干云的豪气,也只是隋朝的一面一样。隋文帝的另一面,是冷硬与无趣吧。他有一点音乐素养,谱过两支曲子,一支叫《天高》,一支叫《地厚》。曲子的韵律早已无从知晓,但是,其精神基调,据说是在赞美帝王之道与后妃之德。
这样的艺术品位与生活情趣,争如唐朝的风流天子李隆基!当年,李隆基潇洒地对大臣讲,“吾得贵妃,如得至宝”,一曲《得宝子》由此诞生。一个一脸严肃,一个满面春风;一个谆谆教诲,一个浅吟低唱。谁能阻止我们私心爱慕李三郎呢!甚至连他和杨贵妃的不伦之恋,我们都能拔高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绝唱,而隋文帝终其一生,和老妻独孤伽罗同眠同起,言笑晏晏,反倒成为怕老婆的笑柄。
哎,人啊人。
然而,我并非一味在给隋文帝鸣不平。我知道,人们不太喜欢隋文帝,并不真的是因为他为人过于严肃,更不是因为他坚守一夫一妻的道德原则。而是因为他的内心缺乏一种柔度,缺乏一种对人的真实同情。他有理想,就要求全国人民跟他一样有理想;他有道德,就要求全国人民和他一样有道德。而且,在内容与程度上都不允许有任何差异。这种信念过了头,就把人变成了机器。
这种机器一般的感觉,体现在他苛责儿子,不教而杀上;也体现在他为了确保仓库的存粮量,宁可和人民一起逃荒,也不肯开仓放粮上;甚至,还体现在里坊森列、严整如棋局般的大兴城上。他建立了那么多好制度,却没有真正弄清楚,所有的制度都是为人服务的。
恰恰相反,他一心希望,把所有的人都约束在规范之下,而当这个规范无限大的时候,人就会被压缩得无限小,小到如同蚂蚁一般,这不就成了时代之殇吗!
这样的价值取向,让隋文帝可以成为一位有为的君主,但却不是有道的君主,更不会是有情的君主。这样的统治方式,也使整个大隋王朝陷入了一种只有气度而没有温度的迷局。这是隋朝如流星般焕发出瞬间光彩的依据,同时也是它如流星般瞬间陨落的根源。
由隋文帝又不免想到隋炀帝。我在微博里说,隋朝最有魅力的两位男士,一位是隋炀帝,一位是隋炀帝的功臣——杨素。
难道不是吗?谁不知道风尘三侠的故事呢?红拂女、李靖和虬髯客,多么迷人的武侠经典!问题是,如果没有杨素放行,身为杨府家妓的红拂怎么能夜奔成功呢‘!谁又不知道破镜重圆的故事呢?落魄的徐德言,已经沦为侍妾的乐昌公主,如果不是杨素慷慨玉成,单凭一块破镜,一段痴情,怎么敌得过世事沧桑,陵谷变迁!隋炀帝就更不用说了,那样的美男子,那样的大诗人。“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慷慨质朴,直逼魏武帝曹操。难怪他会自负地说:“天下皆谓朕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这样的霸气,这样的才情,再配上东狩西巡、依红偎翠的事迹,谁能否认他的魅力呢?
可是,就是这样两位潇洒倜傥的美男子,就是这些熠熠生辉的风流佳话,却也拖着那么浓厚的阴影!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杨素的慈悲时,会不会想起他的敢死队中,那些只许进不许退的普通战士?或者,当我们陶醉于隋炀帝的风采时,会不会想起在他改天换地的急政之下,那些扔下锄头,离开家乡,开河筑堤,转死沟壑的平凡农夫呢?慷慨悲歌的英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很难发出声音的愚夫愚妇吧,但是,一旦他们发出声音,那可就是惊天动地的呐喊了。
这呐喊声最后消失在唐朝,消失在唐朝初年的仁政里。其实,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唐承隋制。唐朝保留了隋朝所有的好制度,只是增加了一条“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深刻认识而已。常常听人议论唐朝的豪迈气象,但是,我倒觉得,隋朝是刚,唐朝是柔;隋朝是骨,唐朝是肉。刚柔并济、骨肉相连的时候,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段——隋唐盛世才真正诞生。千载之后的我们,面对这段历史,除了惊叹与艳羡之外,是否还可以有更深的思考呢?
写到这里,我再一次深感幸福,探索历史的幸福。历史总让人升腾起理想,又让人产生回到现实的力量。就是这深邃而厚重的历史让我们知道,不管理想有多高远,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都得一步步走过,不能跑,更不能飞;也是同样的历史让我们知道,如果没有高远的理想,我们甚至连下一步都无从落脚,而只能在歧路徘徊。
蒙曼
2011年6月于京西寓所
后记当然可以涵盖很多内容。但是,面对这本书,我只想表达感谢。
感谢我的编导——张长虹女士。跟她合作总是那么愉快。家里人说,只要听到我一边打电话一边哈哈笑,就知道电话那头,必定是张长虹。真的,他们一次都没猜错过。我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经常完不成任务,交不上稿子,长虹总是适度地施压,让我感觉到动力;但是同时,也总是适度地宽容,让我感觉到温暖。有一次我问她,几年下来,我变了吗?她说,变了,变得更有人情味了。我想,那是因为,我们慢慢从合作伙伴变成朋友了吧。和我这样一个慢热的人交朋友最需要耐心,这一点,雷厉风行,有丈夫气概的长虹做到了。
感谢化妆师杨静女士。美丽、温柔与善良那么完美地统一在她身上。我跟她开玩笑说,每次到百家讲坛,都希望能坐在你的化妆椅上,任你一直画下去,永远不要结束。确实,她手里的笔墨是用来诠释美的,而她的温言软语则诠释着善和真。真善美,这不是我们永恒的眷恋和追求吗!
感谢制片人聂丛丛女士。我们私交不多,但每次打交道,都能体会到,这是一个有温情,也有热情的人。出书的事,她比我还着急,比我还细致,让我在不经意、不期然中体会到感动,还有什么样的感动比这更可遇而不可求呢!
感谢出版社的责编王华女士,感谢为本书制作煞费苦心的王元平先生、朱晓鹏先生、杨帆女士。出书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一个月以来,元平和他的同事们都在为了这本小书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多时候,我并不真的了解他们到底付出了多少劳动,但是,我知道,这本书同样凝结着他们的心血。
感谢我在前几本书中一直没有提到的人——我的父母。本质上讲,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感情都藏在心里,羞于出口。而且,我一直觉得,大恩不言谢,他们给我的已经太多太多,如果只说一声谢谢,那简直就是轻慢和亵渎。但是现在,我意识到,爱是需要说出口的,即使这出口的爱根本无法报答他们于万一。感谢爸爸,总为我的讲课操心,时时愿意提供意见和建议,即使被我粗暴地打断和拒绝,也从来不生气、不灰心,下一次还会提醒我,小心翼翼地提醒我。感谢妈妈,总是为我的身体操心,怕我衣服穿得不够多冻着,怕我吃饭不及时饿着。事实上,妈妈对我上百家讲坛最持消极态度,因为怕我讲课多了累着!这几年,有父母在身边照顾,我已经增长了十斤以上幸福的脂肪。可是,只有妈妈还觉得我瘦,因为在她的心目中,我永远都是那个赢弱的孩子。是的,我要感谢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他们忘我地工作,给我树立了敬业的标杆;现在,他们年过花甲,还在勉力支撑着我的生活和情感,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和勇气。
还有,感谢我的朋友马晓英女士。我们的友谊已经经历了十五年的风雨。这十五年间,我算不出来,我们讨论过多少问题,吵了多少架,叉握手言欢了多少次。回首一起走过的如歌岁月,似水流年,我只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观众、听众和读者。也许,我真的是天生的老师吧,教书不仅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狂热的爱好和最重要的精神支撑。所以,当你们观看、倾听和阅读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帮我实现我的人生意义。
所有我提到和未能提到的,让我的生活焕发光彩的亲人和朋友们。感谢你们,也祝福你们。
她是为讲坛而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被她举重若轻地娓娓道来,让人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易中天
蒙曼思路十分清晰,对事物的剖析丝丝入理,张弛有度,既能道出我心中能见能想之处,又能更深一步,探幽入微,想人所未想,见人所未见。其犀利深刻让人好生敬佩,更兼语言幽默风趣,妙趣横生,既有名言警句发人深省,又有风趣点评让人忍俊不禁。
——读者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