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至70年代《红岩》因符合主流话语方式,成为可以合法存在的文本代表。它出版后即被改编成话剧、地方戏、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上个世纪90年代是继60年代又一个《红岩》改编热潮期,电影、电视剧、歌剧、电子游戏、大型主题巡展纷纷亮相。它的改编勾勒出从十七年文艺的“英雄崇拜”到新世纪的“消费革命”的脉络,呈现出中国“政治/文学一体化”到多元文化格局的变迁。因为每次改编都是对原文本的重新解读和话语再生产,包含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改编主体的各自“前理解”视阈,《红岩》及其改编文本隐含的文化意义超越了审美意义,它提供了历史、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对话平台。本文以《红岩》及其改编文本为研究对象,围绕十七年文化机制的特征,把作品放入整个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史中加以审视,通过多种意识形态话语在文本中产生的摩擦和张力,挖掘十七年“经典”革命小说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