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昆仑著,许达哲、高红卫主编的《王永志院士传记》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成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引起了举国上下的一片欢腾,在炎黄子孙心中留下的是一抹抹永远亮丽的阳光,在浩瀚太空留下的是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雄壮飞天曲。
伟大而执着的创造,永远联系着不懈、动人的追求。在航天员的身后,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巨大支持,是无数航天人的默默奉献!而在这英雄的航天人群体中,有一位高擎载人航天工程技术帅旗的科学家,他就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永志院士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姚昆仑 |
出版社 | 中国宇航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姚昆仑著,许达哲、高红卫主编的《王永志院士传记》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成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引起了举国上下的一片欢腾,在炎黄子孙心中留下的是一抹抹永远亮丽的阳光,在浩瀚太空留下的是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雄壮飞天曲。 伟大而执着的创造,永远联系着不懈、动人的追求。在航天员的身后,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巨大支持,是无数航天人的默默奉献!而在这英雄的航天人群体中,有一位高擎载人航天工程技术帅旗的科学家,他就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 内容推荐 姚昆仑著,许达哲、高红卫主编的《王永志院士传记》以传记形式,生动翔实地记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旨在弘扬王永志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文化财产。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时雨润苗 1.童年的天空 2.哭着闹着要上学 3.热心的刘老师 4.追求进步事业 5.走出八面城镇 6.立志学航空 7.信步清华园 8.留学预备班 第二章 负笈苏联 1.莫斯科航空学院 2.难忘的火箭年 3.毛主席接见留学生 4.改学火箭专业 5.崇敬的航天大师 6.导师的爱徒 7.心系祖国 第三章 大漠砺志 1.到第一线去 2.走进戈壁滩 3.酒泉导弹试验基地 4.才华初显 5.研制中程导弹 6.洲际导弹首飞 第四章 无悔年华 1.返回式卫星 2.行舟逆流中 3.同步通信卫星工程的呼唤 4.逆境书佳作 5.恢复工作 6.挂帅第二代远程战略导弹 7.汇入改革大潮 8.开拓谱新篇 9.新院长的战略思维 第五章 筹策天梯 1.运筹“长二捆” 2.竞争中标 3.500多个日日夜夜 4.擎天发射架 5.奋力排险 6.高昂的龙头 7.未来的天梯 第六章 酝酿蓝图 1.久远的梦想 2.绝不能得而复失 3.“863计划”带来曙光 4.从飞船起步 5.率团出访苏联 6.构想空间实验室 第七章 历史决策 1.新的使命 2.可行性论证 3.飞船的三舱构型 4.“三垂”模式 5.海上救生 6.“三步走”方案 7.中央专委的首肯 8.历史性决策 9.执掌技术帅旗 第八章 创新之路 1.工程总体和七大系统. 2.不上动物试验 3.决意“三垂” 4.选址主着陆场 5.飞行轨道设计 6.倚天铸长箭 7.众志造神舟 8.精心布置测控通信网. 9.空间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平台 第九章 安全至上 1.强化顶层设计队伍 2.为设计建章立制 3.软件工程化管理 4.深入实际解决问题 5.不带问题出厂,不留隐患上天 6.(34+X)个问题 7.确保着陆安全. 第十章 飞天圆梦 1.“神舟”巡天. 2.首次载人飞行放行准则. 3.请你们放心 4.大漠中的航天明珠 5.庄重的承诺 6.航天英雄出征 7.翱翔的神舟 8.为你的凯旋落泪 第十一章 构建天宫 1.拉开新序幕 2.高级顾问 3.论证空间站 4.空间站的中国特色 5.迈向空间站 第十二章 坦荡情怀 1.情系家乡 2.感恩的心 3.重视领军人才培养 4.为普及航天知识出力献策 5.人生佳侣 6.良好的口碑 7.心中的遗憾 第十三章 永志霄汉 1.为成功欢歌 2.荣誉属于大家 3.“王永志星” 4.永恒的航天情 王永志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天,高洁神圣,有月的明媚,有星的闪烁,有银河的壮观,有太多的未知期待探索; 天,如诗如画,它联系着人类许许多多美好的梦想,它蕴藏着太多太多神奇的传说 千百年来,人类幻想通过神奇的山峰、通过药物、通过神禽异兽等为自己叩开天庭大门,与天上的神仙握手共欢,享受天堂中那富庶多彩、如梦如幻般的生活! 幻想终究是幻想。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远;不临深渊,不知地之深厚。人类飞天路漫漫,科技毕竟能补天!在不懈的追求中,人类向茫茫太空吹响一曲曲进军的号角。1961年4月12日,苏联的加加林第一次实现了人类飞天的伟大壮举,开始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时代! 大河奔流,一泻千里。素有飞天梦想的中华民族,对飞天的探索与追求,似冬的孕育,如春的生机,像夏的翠绿,有秋的灿烂。尽管这追求与探索之路是那么的艰难曲折、坎坷漫长,但都动摇不了对这种探求的渴望和决心,都改变不了成功的辉煌。 20世纪60年代,年轻的共和国开始了她实现祖先飞天梦的探索,自主研制的导弹开启了航天的序幕。 20世纪70年代,“714工程”唤起了民族飞天的激情,但随即消遁于历史的尘雾中。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研制试验的科技工作者们,开始了艰苦攻关、漫漫求索之路。 利箭破空,大漠金风送爽;秋江流静,弱水胡杨迎喜。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载着中华民族干百年的梦、载着亿万华夏儿女的希望,飞向太空;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载着费俊龙和聂海胜发射升空,验证了多人多天飞行能力和舱间转移技术;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载着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成功发射,翟志刚成为空间出舱活动的首位中国人; 2011年9月29日,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发射升空,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倾情一吻,突破了空间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2012年6月中旬与20l3年6月中旬,天宫一号又分别迎来了载着景海鹏、刘旺、刘洋的神舟九号飞船和载着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的神舟十号飞船,刘洋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首位女航天员,中国人进驻了自己亲手建造的天上宫阙,翩然而飞; 这些任务的完成,为建造空间站、开展大规模的空间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成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引起了举国上下的一片欢腾,在炎黄子孙心中留下的是一抹抹永远亮丽的阳光,在浩瀚太空留下的是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雄壮飞天曲。 伟大而执着的创造,永远联系着不懈、动人的追求。在航天员的身后,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巨大支持,是无数航天人的默默奉献!而在这英雄的航天人群体中,有一位高擎载人航天工程技术帅旗的科学家,他就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P1-2) 序言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版《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后记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一飞冲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王永志院士由于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重大贡献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期间,我有幸认识了王永志院士,同时被他的成长经历和优秀事迹所深深感动。 王永志是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他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多个奖项,200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2010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 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王永志便投身于中国航天事业,在几个航天型号的研制中,他从技术干部到技术骨干再到技术领军人,善于、勇于创新,攻克了无数技术堡垒,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他爱国敬业,博采众长,赢得了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和赞誉。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花甲之年的王永志受命担任总设计师。在10多年的艰难探索中,他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全体航天人的智慧,着眼于高起点自主创新,一步一步地延伸上天的天梯,终于不辱使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2006年后,王永志院士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高级顾问,在我国空间站的论证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创新发展费尽心力。 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组织撰写《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丛书》(第二辑),其时我已完成了《袁隆平院士传记》的出版,袁隆平研究的是杂交水稻,水稻根植于大地;而王永志院士研究的是航天,航天则囊括浩渺天宇,我想完成这两位“天地英雄”的传记工作,于是主动提出撰写王永志院士的传记,并幸运地承担了这项任务。 载人航天工程属于高科技领域,涉及工程学科范围很广。首先自己得阅读诸如世界航天史和中国航天史、火箭原理、航天器的运行和太空环境,以及天文学等多方面的资料,给自己进行科普教育,扫清知识上的外围障碍。从2005年起,我开始了传记的调研和采访工作。由于王永志院士工作的特殊性,介绍他的文章甚少,可供参考的资料也不多,而他当时在航天一线,工作繁忙,惜时如金,好不容易见缝插针找到三个半天的访谈时间。非常有限的采访互动和他的谦虚,是难以深入发掘他的精辟思想和感人故事的。 很多专家听说要为王总写传,慨然应允接受采访并提供相关的材料,但也是因科研工作繁忙一拖再拖,部分专家是在我的催促“冒犯”下才挤出不宽裕的时间接受采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光选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贵田先生,原长征二号F火箭第二任总指挥黄春平、第二任总设计师刘竹生、飞船副总设计师郑松辉、飞船副总设计师潘腾、发射场原副总指挥邢春圃等领导和专家们讲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讲解了书中涉及的航天技术问题,同时也对本书提出了要求,寄予了厚望。杨利伟等航天员还亲笔写了他们对王永志院士的高度评价之辞。 为使本书能全面、准确地介绍王永志院士的成长经历、创新精神、人格魅力和卓越贡献,我还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王总的家乡昌图县、辽宁实验中学等地,采访了有关人员,并查阅了王总在中小学期间的有关学习资料,这些采访活动无疑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转眼第一版已经出版了8年,期间我国又陆续发射了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活动、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为建造中国空间站做了坚实铺垫。本书再版修订中,对原版部分章节做了简略增删,并添加了王永志院士在发射神舟六号飞船后的主要工作,以及在论证和推进中国空间站建造方面的主要贡献,使本书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书稿出来后,王永志院士及夫人王丹阳研究员、助手李少宁先生等对本书进行了认真审读、增删,校正了其中的技术数据和情节,并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见。再版付梓之际,对所有提供帮助、支持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中国宇航出版社及张铁钧副总编辑、黄莘编辑的精心策划和编辑加工深表谢意! 王永志院士是航天领域有大智慧、大魄力的专家之一,在技术上他洞悉前沿、慎重精微,被誉为航天系统的“福将”。从王永志院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发展的壮观历程,看到了一代代航天人矢志创新、艰苦奋斗、创造旷世奇迹的历史。在此祝福王永志院士龙马精神,继续演绎美丽人生和不断鸣响航天科技的黄钟大吕! 作者 2016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把个人理想和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必将得到永不枯竭的前进动力。” “我深感荣幸,国家给我机会实现自己人生的三大梦想:研制导弹武器,保卫祖国;研制运载火箭,发展高技术;把中国人送上太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建造地外天宫。” “载人航天团队感言:‘使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使命因艰巨而光荣,生命因奋斗而精彩。’” “宇宙是无边无际的,探索宇宙的活动也是没有尽期的。现在人类只是迈出了一小步,更壮丽的事业还在前头。” ——王永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