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走出校门,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面试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有的毕业生一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憷,参加招聘面试,心里便忐忑不安。面对激烈的竞争,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有的毕业生过分注意自己的缺陷或不足,如身高不理想、相貌不佳、人际交往不擅长等,或是对自己所学专业抱有悲观看法。相应地,对自我能力评价过低,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长处。结果,在为自己定位时缺乏自信,即使自己完全能够胜任,也不敢去应聘那些高挑战、高薪酬的职位。 使这类人缺少积极参与择业的勇气和信心的是自卑心理,自卑心理让他们缺乏自信心,不愿主动与他人一较高下。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那么,如何消除自身的自卑心理,从而决胜职场呢?这就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
自卑心理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造成的。存在这一心理的人们,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成功后,自己便会有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而自信心的恢复需要有一个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应从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开始,通过不断的成功来表现自己和确立自信,来消除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表现自己时,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
有自卑感的人常常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因此,表现自己还得从磨炼自己的性格人手。有自卑感的大学生应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坚韧性、果断性及勇于进取等优秀品质,确立自信,以逐步克服自卑心理。
克服自卑心理可以通过努力奋斗,以某方面的成就来弥补自身的缺陷,从而消除心理上的自卑。生理上的补偿现象,如盲人尤明、聋者尤聪,这是大家常见的。其实,人还有心理上、才能上的补偿现象。勤能补拙、扬长补短,可以说是心理上、才能上的补偿作用。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请记住:只要工夫深,一定能赶上他人。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扬长补短。亚历山大、拿破仑,他们生来身材矮小,这自然是他们的短处。但他们并不因此自卑,而是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并立志在军事上取得成就。经过不断努力,最终他们都成功了。所以说,人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而要看自己愿不愿意改变。只要找到正确的补偿目标,就能克服自身的缺陷或者从另一方面得到补偿。
平时经常自我暗示,对于克服自卑心理也有极大的好处。这指的是个人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进行自助的方法。人的自我评价实际上就是人对自我的一种暗示作用,它与人的行为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消极的行为,而积极的暗示则带来积极的行动。每个人的智力相差并不是太大,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就应不断地暗示自己:“别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做好。”要始终坚信“我能行”、“我也能够做好”。成功了,自信心得到加强;失败了,我们也不应气馁,不妨告诉自己“胜败乃兵家常事,一定会想出办法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我们应该自信地接受自己的优点,但也不必忌讳自己的缺点,这样就能正确地与人比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时,也能看到自己如人之处或过人之处。伟人之所以难以高攀,就是因为众人在跪着看他。其实,最有意义的比较是自己跟自己比。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来确立自己的事业和人生道路,为此发奋努力,不断进步,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样一来,就不会被过去生活中的阴影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进而能够自信地面对求职。 20几岁的你,是不是因为畏惧而失去过很多难得的面试机会?那么,你究竟在畏惧什么呢?
担心被拒绝。初次求职的毕业生因为刚走向社会,迫切地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得到面试方的肯定。然而,这种愿望有多强烈,随之而来的畏惧就有多深。
如果得不到这份工作,结果将会怎样?如果不被认可该怎么办?这些问题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并对求职者的行为产生影响,其思路也会因此发生微妙的变化。而当你不再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热情来展示自己,而选择一味地追求得到承认和赢得赞许,那么你已处于求职的危险境地。你费尽心思讨他人欢喜,而丧失了自己的立场。最终,你将与近在眼前的成功机会擦肩而过。你被畏惧所左右,而不是让自己的才能把你领向成功的大门。
克服这种畏惧的最佳途径是大大方方地面对那些你认为会拒绝你的人。为什么呢?在多数情况下,这些人与你有些距离,因为与他们接触不多,你会凭空将一些虚幻的想法加在他们身上。但其实他们并不是全都如你想象得那样,拒人于千里之外。
对未来没有把握。因无法把握未来而裹足不前的例子俯拾皆是。1967年,瑞士手表制造商在其研究中心发明了电子石英表。然而,他们却拒绝了生产这种手表的建议。谁会要一块没有发条的手表呢?但10年之后,这一决策却使瑞士手表的市场占有率从65%下降到了不足10%。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日本公司利用瑞士公司的发明,大规模生产、推广了电子表,而瑞士公司最后什么好处也没有得到。这与部分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的求耻者是十分相似的。
与其他畏惧心理一样,对捉摸不定的未来的恐惧使你不愿轻易改变现状,对你而言,虽说可能目前的工作环境等多方面都不适合自己,但未知的将来却可能更加可怕,于是你宁愿忍受现在的痛苦而不去做什么改变。
聪明地冒险是对付这种畏惧的一剂良药。其实我们选择了求职就是选择了前进在通往未知未来的路上,为什么要裹足不前呢?
畏惧是一种心病,所以只能用“心药”。这药的配方就在求职者自己的心里。冷静地剖析自我,选择无畏,大声地向未来招手吧。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