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孩子的成功取决于父母1mm的转变
分类
作者 (韩)孙皙汉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小孩子能有什么压力、焦虑?父母给他吃、给他穿、供他上学……有些父母对孩子身体上的伤口非常敏感,却对他心灵的创伤熟视无睹。身体上的小小伤口经过简单的治疗便可痊愈,但心灵上的创伤却有可能成为孩子毕生的沉重负担。这种负担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粗暴,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影响孩子未来的幸福生活。

  本书作者儿童医学博士孙皙汉多年来针对儿童心理问题做咨询服务,教你从成长的角度来解读孩子的行为,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本书既有医学、心理学的依据,又通俗易懂,所有称职的父母都应该读本书。

内容推荐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逐渐长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但与此同时,孩子与父母之间却产生了难以察觉的1mm的心灵距离。任性、说谎、胆怯、厌学、暴力倾向、成绩下降、迷恋上网……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行为”,往往都源于这1mm的距离。

本书以生动的家庭故事为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分析儿童心理,教你从成长的角度来解读孩子的行为,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讲述沟通技巧,提供亲子交流的实用方法,帮你消弭与孩子的心灵隔阂,收获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学会理解和拥抱孩子的心灵吧!

目录

前言

1 如何拉近1mm的距离,抚平孩子的伤痛

 妈妈!你别走 / 分离焦虑

 乖巧中隐藏的愤怒 / 好孩子综合征

 戴着假面具的忧郁 / 隐匿性抑郁症

 多愁善感的孩子 /广泛性焦虑症

 孩子的悲伤需要治疗 / 哀悼抑郁症

 孤立,抹不去的创伤 / 集体孤立

 无法忍受的痛苦 /抽动障碍

 另一种留下伤痕的痛苦 /创伤后应激障碍

2 如何消除1mm的隔阂,理解孩子的行为

 胆怯的孩子,伤心的妈妈 / 表现焦虑

 自言自语的孩子 /幻想中的朋友

 不学所以学不好,还是学不好所以不学/学习障碍

 孩子的梦说明了什么 / 睡眠障碍

 偷窃是必经的成长过程吗 / 品行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 ADHD

 孩子为什么会逆反 / 对立违抗性障碍

3 如何应对1mm的变化,促进孩子的成长

 天生的气质可以改变吗 / 性格遗传

 批评也要讲究策略 / 定制批评

 智慧的战争 / 吵架与打架

 家庭教育已进入定制时代 / 构成育儿法

 伟大的礼物 / 读书习惯

 直升机父母与咨询师父母 / 依赖与独立

 魔鬼妈妈与天使妈妈 /矛盾情感

后记

试读章节

有时需要眼泪与安慰的“离别仪式”

孩子的分离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应对呢?

孩子产生分离焦虑时,首先应该审视一下,妈妈是否给予了充分、优质的养育。其中优质的养育更为重要。

即使妈妈一天到晚在家里照顾孩子,孩子还是有可能产生分离焦虑。如果妈妈经常对孩子说“你再这样妈妈就走了”、“不听话妈妈就把你从家里赶出去”等表示离别的威胁性话语,或者对孩子的感情起伏强烈,缺乏一贯性的养育态度,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的症状。

孩子无法预测妈妈什么时候会发脾气,什么时候心情会好转,就老是在妈妈身边转悠,努力观察妈妈的表情和行动。这种情况下,妈妈应当改变自己的养育方式。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难免会发火。但是父母应当牢记,无意中冲口而出的威胁性话语会对孩子造成莫大的伤害,这种伤害会长久地留在孩子的心中。

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父母虽然提供了充分、优质的养育,但由于客观原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双职工家庭。可以说,这些家庭的父母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育儿问题。

双职工家庭的父母应当尽量按固定时间上下班,让孩子明白与妈妈分离和重逢的时间有规律。和孩子道别的时间要尽可能长一些,由于急着上班,就瞒着孩子悄悄地溜走,或是为了让孩子早日适应,就匆匆忙忙地和孩子告别,都是不可取的做法。试试看,明天早上上班前和孩子举行一个眼泪与安慰的“离别仪式”。

我们大人都明白上班不能迟到,但孩子还不能理解这一点。因此,妈妈应当留出充足的时间来和孩子面对面地说话、告别。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孩子会撒娇、耍赖,缠着妈妈不让走。但只要经常重复这个过程,孩子就会逐渐适应。慢慢地,孩子就不再排斥妈妈去上班了,而是愉快地和妈妈告别。

上班的时候,妈妈可以时不时地给孩子打个电话,让他感受到妈妈的存在。应当让孩子明白分离只是暂时的,妈妈不会永远消失,而是马上就会回来和他在一起,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安心。这时,应当在孩子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尽量具体地说明,例如,“你去小伙伴家里玩一会儿,妈妈就回来了。”“天黑了妈妈就会回来,到时候我们一起洗个澡吧。”这种具体、明确的话对孩子有很好的安抚作用。

当孩子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分离焦虑,或原本较轻的分离焦虑症状突然加重,肯定有环境因素的影响。

最常见的情况是弟弟妹妹的降生。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小宝宝,孩子生怕妈妈的爱被夺走,便整天缠着妈妈,一刻也不愿离开。此时,妈妈应当有意识地通过语言和行动表达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使孩子明白,即使多了一个宝宝,妈妈对他的爱也不会改变。

其次是孩子受伤或生病住院的时候。孩子身体不舒服,自然比平时更期待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如果这种期待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不安。此时,为了安抚孩子的不安心理,妈妈应当细心地照料孩子,向孩子传达“妈妈会一直陪在你身边照顾你,直到你好起来”的信息。

孩子的分离焦虑有时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

即使孩子对于分离的不安没有发展成为分离性焦虑障碍,但如果这种消极情绪没能得到适当缓解,孩子经常处于不安的状态之中,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忧愁,长大以后可能会形成消极、悲观的性格。孩子与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也会变得不稳定,尤其是当妈妈以不正确的方式来应对他的焦虑时。

为了克服分离焦虑,有的孩子会刻意排斥与妈妈的依恋关系,形成回避型人格,与此相反,有的孩子会更执拗于与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形成执拗型人格。无论哪种情形,比起那些与妈妈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的孩子,这两种性格的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都更容易出现各种精神病理症状。

孩子自己也应当学会一些克服分离焦虑的方法。首先,妈妈应当使孩子明白:

“妈妈非常爱我,在这个世界上,我也最喜欢妈妈,但妈妈和我是不同的两个人,她不能时时刻刻陪在我身边。因为妈妈除了照顾我,还要帮助爸爸,要上班、做家务、照顾兄弟姐妹。妈妈也像我一样有好朋友,有时候也要和朋友们见面,度过快乐的时光。家里缺了什么东西,妈妈还得去商场、超市买。”

此外,还要让孩子相信:妈妈的一天非常忙碌,但无论妈妈在做什么,她的心里始终想念着我。

妈妈可以经常和孩子说:

“哲洙今天在学校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吧?”

“哲洙一定很听老师的话。”

“哲洙一个人也会乖乖做作业的,是吧?”

这些话语会告诉孩子,妈妈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他、爱他。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妈妈在我的心中,我也在妈妈的心中。孩子相信并记住这一点后,即使妈妈暂时不在身边,他也不会感到不安了。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小的时候,当妈妈不在家,我们独自待在空荡荡的房子里时,心里是多么的不安和无助,当妈妈回来,又是多么的高兴和安心啊!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就像一座巨大而稳固的高山,只要妈妈在身边,孩子就觉得那是世上最大的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然会逐渐独立,但“妈妈永远在我心中,我也永远在妈妈心中”这一信念,会成为孩子一生最大的力量源泉。P11-14

序言

近年来,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许多父母的关注。这意味着与过去相比,人们开始更多地为孩子未来的生活质量着想。

但是,也有一些父母依然抱着陈旧的观念:小孩子能有什么压力和焦虑?父母给他吃、给他穿、供他上学,不像我小时候……

压力和焦虑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使他们生病,而且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并直接关系到孩子长大以后的生活质量。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i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俗称多动症)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最典型的行为障碍,学龄儿童的患病率约为5%~10%。感到有压力和焦虑的孩子无法独自找出原因,也没有能力自行应对,因此迫切需要来自身边人的帮助,尤其是父母的帮助。但大多数父母在发现孩子行为异常时,通常是加以训斥,甚至施以体罚,这种现象无疑令人十分痛心。

本书围绕我所接触到的一些实例,介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焦虑、障碍的种类与应对方法,并提出了正确的育儿方法。

当胎儿还在母亲体内的时候,就开始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孕妇与婆婆的矛盾、与丈夫的不和、工作上的压力、经济上的困难、对意外怀孕的排斥感,等等,都会一一被胎儿感知。

如果孕妇受到了精神困扰,就会导致供给胎儿的氧气和养分发生异常变化,并分泌“压力激素”,严重影响胎儿的大脑和身体发育。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婴儿,吃不好、睡不稳、时常哭闹,而且极易发展成敏感乖僻或自由散漫的性情。近年来,多动症患儿激增,也能从这里找到一部分原因。

婴儿从出生到1周岁这一阶段,吃、睡、排泄是最重要的3件事。如果这3种关乎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婴儿就会对世界产生最初的信任感。再加上母亲的安抚与关爱,婴儿就会生活在安宁、美好的“刺激”之中,远离不安与痛苦。

但是,如果最基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婴儿便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就会用哭来表达这种焦虑情绪。

这一时期的焦虑直接影响到婴儿的身体发育与智能发展,因此,父母一定要给予密切的关注。

过了1周岁以后,宝宝开始学习走路、说话和自己吃饭。以前,这一切都是由妈妈帮助的,而从现在开始,宝宝逐渐独立了。宝宝在独立过程中不断重复着错误与失败,这也是焦虑的来源。

排便训练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在排便训练时,如果父母过多地管束和责骂宝宝,宝宝就会产生羞耻感和对世界的不信任感,还会对自己缺乏信心。

再如,这时的宝宝还不懂得等待,“延迟满足需求”的能力没有发育完全,当他们不能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哭闹、耍赖。

这一时期的宝宝如果产生了焦虑情绪,除了哭以外,还会出现怕羞、胆怯、不安、做噩梦、逆反、愤怒、攻击性行为等各种各样的反应。  要使孩子很好地适应成长过程中的压力和焦虑,最重要的是妈妈要给予足够的关爱与鼓励。

孩子满3周岁时,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飞速发展,虽然他们还不具备成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已经能够形成自己的逻辑,进行思考、判断和行动。

在这一时期,孩子感受到的典型焦虑是“嫉妒与竞争”,最突出的表现是与弟弟妹妹展开争夺父母关爱的激战。通常哥哥、姐姐的焦虑情绪更为明显,弟弟或妹妹出生后,哥哥或姐姐会表现出婴儿一般的行为。之所以出现这种“倒退现象”,是由于他们害怕弟弟或妹妹夺走父母的爱。

此外,因洗漱、吃饭、睡觉等生活习惯问题与妈妈“战斗”、与其他同龄孩子吵架等,也是产生焦虑的重要原因。

即使焦虑综合征没有发展为疾病,孩子也会感觉到精神上的痛苦,幼小的心灵深受伤害,这些都将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事实上,完全消除孩子的焦虑是不可能的。相反,可以让孩子保持适度的焦虑,并在克服焦虑的过程中健康成长。问题的关键在于,因焦虑而产生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应当如何解决。

世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上好大学、有好工作,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努力学习、进入一流大学、拥有高薪工作就够了吗?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名牌高中、大学、研究生院的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新闻媒体上有关“社会精英”的各种犯罪行为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可以说,如果孩子的心理不健康,那么他们毕生的努力就可能在刹那间化为乌有。

养育孩子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吧?其实,严格说来,“孩子不是我,而是别人”,孩子和父母并不是思想一致的一体,而是分别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孩子是那么可爱,我们心甘情愿为他付出所有的一切。但孩子与父母之间,却有着令人难以察觉的1mm的心灵距离。这短短1mm的距离可能会成为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使父母与孩子反目成仇,而跨过这1mm的距离,也可能使两代人像最好的朋友一样亲密无间。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努力探索、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消除1mm的心灵距离,这比英才教育、早期留学、上一流大学、找优越工作都更为重要、更为优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