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是个性很强的民族,有共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为了与日本人得体地交往,实现互惠双赢,对其大有研究之必要。
写这样一本关于日本人的书,是作者多年的夙愿,也想以此作为自己一生从事日语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归纳和总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解读日本与日本人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刘金钊 |
出版社 | 大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日本民族是个性很强的民族,有共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为了与日本人得体地交往,实现互惠双赢,对其大有研究之必要。 写这样一本关于日本人的书,是作者多年的夙愿,也想以此作为自己一生从事日语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归纳和总结。 内容推荐 日本民族是个性很强的民族,有共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为了与日本人得体地交往,实现互惠双赢,对其大有研究之必要。 本书主要从六个方面为读者研究了日本和日本文化,以及在中日交流中凸显的两国不同的国性与民性:概观日本与日本人、日本人的表征、探究日本人、日本人PK中国人、中日交流的昨天·今天·明天、中日交流最重要的历史见证。 目录 第一章 概观日本与日本人 第一节 日本概况 第二节 日本都道府县概况及特点 第三节 日本的“三大之最” 第四节 日本国的起源 第五节 日本人的起源 第六节 日语的起源 第七节 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八节 日本人的国民性 第九节 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的文化特征 第十节 日本文化点描 第十一节 从世界水平看日本 第十二节 创建日本的十大功臣 第二章 日本人的表征 第一节 从表征看日本人的主要性格 第二节 从地区看日本人的不同性格 第三节 格式化的日本人 第四节 日本人的集团主义和“和为贵”意识 第五节 日本人的竞争意识 第六节 日本人的人情观 第七节 日本人的“权者顺从”意识 第八节 日本人的距离意识 第九节 日本人的自然观 第十节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第十一节 日本人的美德 第十二节 日本人的宗教意识 第十三节 日本人的生死观 第十四节 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 第三章 探究日本人 第一节 为什么日本人与人交谈时不正视对方 第二节 为什么日本人交谈时不喜欢和对方靠近 第三节 为什么彬彬有礼的日本人去国外旅行时一反常态 第四节 为什么日本人车上不让座 第五节 为什么日本人不能通融 第六节 为什么日本人喜欢暧昧 第七节 为什么日本人拘泥于礼节 第八节 为什么日本男士下班后不按时回家 第九节 为什么日本人决定事情要花费大量时间 第十节 为什么日本人决定的事情很难改变 第十一节 为什么日本人自尊心强 第十二节 为什么日本人视顾客为上帝 第十三节 为什么日本上司经常厉声训斥部下 第十四节 为什么日本上司关心部下的私生活 第四章 日本人PK中国人 第一节 “急躁”PK“沉稳” 第二节 “含蓄”PK“直率” 第三节 “冷漠”PK“热情” 第四节 “单纯”PK“复杂” 第五节 “死板”PK“灵活” 第六节 “小气”PK“大度” 第七节 “保守”PK“开放” 第八节 “理性”PK“感性” 第九节 “紧张”PK“放松” 第十节 “和”PK“斗” 第十一节 “文化型”PK“政治型” 第十二节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主要特点 第五章 中日交流的昨天·今天·明天 第一节 中日交流的历史 第二节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年表 第三节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领导人互访 第四节 日本政府对华援助概况 第五节 中日关系重要文献 第六节 中日贸易关系年表 第七节 中日贸易现状 第八节 日资企业在中国 第九节 日资企业的中国员工的工资概况 第十节 中日留学生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第十一节 从数字看中日关系 第十二节 从民意调查看当前中日关系 第十三节 中日关系的现状与展望 第六章 中日交流最重要的历史见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的联合声明》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 三、《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四、《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五、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的演讲《为了友谊与合作》 六、福田康夫首相访华演讲《共创未来》 七、胡锦涛主席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 八、麻生太郎首相在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招待会上的致辞《我对日中关系的信念》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日本是个有独特个性的民族,日本文化的特点也极其鲜明。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系统各异的东西方文化并存和混合的产物。用我的话来说,不妨叫做“杂交文化”,又觉“杂交”一词有些不雅,那就不妨叫做“综合文化”。 关于“综合文化”的反映,其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比如政治体制,日本既学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又保留了传统的天皇制度,属于新旧政治的混合体。在衣食住方面,与“洋”结合,和服加西装,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间加西式客厅。在宗教信仰方面,神佛合一,既拜神又拜佛。再看语言文字,与“中”“洋”结合,既有从中国借来的汉字,又有独创的平假名、片假名,近年来又大量增加了罗马字,如此复杂的语言文字世界罕见。 日本文化具有“多重性”的原因,主要是来自日本人对异国文化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本国文化也具有异常的保护心理。日语里有“和魂汉才”和“和魂洋才”的说法,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日本人对东西方先进文化的渴望和借鉴原则。在固守“和魂”的原则下,贪婪地吸收东西方先进文化于一身。套用毛主席的一句话,那便是“中为和用”、“洋为和用”。 日本人身居岛国,不受外侵,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吸收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这是日本人长期养成的性格特点。 2.均一性 日本文化不受地区和宗教的限制,具有普遍性和均一性。有句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意思是说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不能说日本各地的风俗习惯没有差别,但是比较之下差别较小,各地的风俗习惯、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大同小异。就饮食而言,南自冲绳,北至北海道,日本没有一个地方不把“生鱼片”和“寿司”作为美味佳肴的,也没有一个地方不吃“生鸡蛋”、不喝“大酱汤”的。 狭窄的国土,众多的人口,日本人长期以来养成了意志统一、行为一致的习惯,这可以说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普遍性的主要原因。 3.日本化 日本人具有模仿的天赋、改良的能力。早在平安时代,日本人就以中国的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假名,完善了日语的书写形式。 镰仓佛教也是日本人把佛教改良为日本佛教的例证。6世纪,即镰仓时代,佛教传到日本,当时的佛教大师法然和其弟子亲孪根据日本人的信仰习惯改良了印度佛教,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深化了日本的宗教活动。 到现代,日本文化成为世界各国文化的结合体,借鉴外国的东西,进行精心的改良,已是“不和不中不洋”的另类产物,具有日本独特的风格。举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日本人对中国菜肴情有独钟,以横滨中华街为代表的中华餐馆数不胜数,品其味道,感觉早已失去了中餐的原汁原味,可是却完全符合日本人的口味。为此,日本人津津乐道中华菜肴的妙处。近年来,我国国内也出现了很多日式餐馆,我们中国人对日餐的要求就两个字,那就是“正宗”,追求原汁原味。可是,日本人却不然,对外国菜追求原汁原味的想法基本不存在,只要符合自己的口味就是“正宗”。日本有一个著名的饺子连锁店叫“王将”,其店铺遍布日本,物美价廉,深受大众欢迎。其实,中国人一看就知道,那不叫什么“饺子”,在中国叫“锅贴”,只是和中国的锅贴相比,个头小了点儿,馅儿少了点儿罢了,可是日本人一直认为这就是中国的饺子。 我们在借鉴外国时,以前常说的一句话是“洋为中用”,意思是说,对外国的东西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国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己所用。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人嘴上虽然没这么说,但做得却恰到好处。甚至可以说,模仿和改良已变成日本人的本能。 4.现实性 日本人是最重视现实利益的,这点集中表现在宗教信仰方面。信仰宗教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定要虔诚。还有一个大忌,那就是不能同时信神又信佛。如果同时信奉神和佛,那就等于“一仆二主”,很难“摆平”。但是,日本人信仰宗教的原则却是“兼而得之”,很多人同时拜神又拜佛。据统计,在近1.3亿日本人口中,信仰宗教的统计人数竞达4亿之多,说明这些人中很多属于“一仆二主”。其实,日本人自己心里也明白,这种违反常规的做法,信也等于不信。事实上,除少数人以外,绝大多数的日本人是不信教的。求神拜佛只不过是一种精神寄托,遇事求个心态安稳。比如,高考前很多考生都要到神社或寺院祷告、求签,如果求了个上上签,那就心态轻松。如果求到的是下下签,据说只要把它拴在旁边的树上,就可以逢凶化吉了。总之,只要你去求了、拜了,花上500日元(求签一般需要500日元),就会心安理得,永保平安。 日本人过年时,有一个重要日程安排,那就是新年钟声敲响之后必定要去神社参拜,日语叫做……。在新年伊始就去参拜神社,这已成为日本人的固定习俗。 有一年,我在日本赶上了过新年,抱着入乡随俗的想法,也想凑一把热闹,新年钟声响过之后就兴冲冲地赶到了驻地附近的神社。到那儿一看,可真像逛庙会,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拥挤不堪,根本就抢不上去。后来听说,很多人早在两三个小时之前就已经排队静候了。可见,日本人为了自身的现实利益向神佛讨个平安的心情是何等的迫切! 众所周知,日本人在科学研究方面,一贯轻视理论研究,而十分重视应用技术的开发,在规化改良和质量上下功夫,这也是考虑现实利益的集中表现。 以上,简要地归纳了日本文化的主要特征。其实,因为日本人不仅大量地吸收了东西方的先进文化,同时还保持着自身的传统文化,所以现象比较复杂,以上几点归纳实难概观。P69-71 序言 我清楚地知道,面对国人论日本人,如果失去“立场”,就会有为日本人涂脂抹粉之嫌,难免引起非议甚至众怒。为数不少的国人因为历史等问题已经对日本人形成了固定看法,我的一些朋友常开玩笑地对我说:“学什么不好?非学日语!亲日派吧?”听得出来,其言外之意似乎是因为学日语,我也无辜受到牵连。可以理解,我们对无端蒙受的那段悲惨历史实在是刻骨铭心!我常常耐心地对他们解释说:“我不是亲日派,也不是反日派,争取做个知日派吧。既然学了日语,就应该为中日交流作点儿贡献。”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借用江泽民总书记的一句话“以史为鉴,放眼未来”。这是江泽民总书记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于1998年11月25日至30日首次访问日本时,在早稻田大学的演讲题目。我当时在驻日使馆工作,有幸现场聆听,受益匪浅,至今仍记忆犹新。“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并且为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为了我国的繁荣昌盛,放眼未来就是识大体、顾大局”是我国对日本的基本外交原则。胡锦涛主席在早稻田大学演讲时说得好:“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在学习外语这个问题上,我们存在一个错误倾向,一般是和哪个国家关系好就一窝蜂地学习哪个国家的语言。二十世纪60年代,我们称苏联为“老大哥”,当时举国上下学俄语。说起来我也是学俄语出身,上了大学才盲目地学了日语。还是周恩来总理站得高、看得远,早在1964年,我们和日本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时候,就提出了创办大连日语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对日交流人才。今天的大连外国语学院,已经是国内外闻名的日语教育基地。试想,如果没有当时的大连日语专科学校,怎么会有今天的大连外国语学院呢? 学日语的人一般都知道《菊花与刀》这本书,此书是由美国人类文化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于1946年撰写出版的。这本书在日本一经翻译出版,立即受到日本人的广泛关注,一度成为畅销书。此书被称为是研究日本与日本人的精辟论著,至今仍陈列在日本大大小小的书店内。她在这本书中对日本人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分析,并把日本文化概括为羞耻文化。所谓“羞耻文化”,是指日本人喜欢来自外界的评论,并且很在意外界的评价,其言行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干扰和左右。有例为证,凡是去过日本的外国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踏上日本国土,日本人除了礼节性的寒暄以外,经常会问:对日本的印象如何?)、对日本人怎么看?能吃生鱼片吗?等等。可见,喜欢外来的评论是日本民族的一个显著特点,有日本学者将其归纳为……,意思是说日本人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左右,有效仿他人的特点。 …… 在我国国内,虽然学日语的人数仅次于韩国,居世界第二位,日语教师队伍也很庞大,但关于日本与日本人的研究,却很少有人问津,相关论著更是凤毛麟角。在中日两国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如此不毛之现状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在日本,对中国人的褒贬暂且不论,关于中国人是何许人也?之类的书刊为数相当可观,尽管有的缺乏客观性,但日本人对中国与中国人的研究却很盛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和日本的交流日益广泛,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成百万留学大军高举“学习日本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的旗帜,东渡日本,形成了历史上的第三次留日热潮。各行各业的领导人士、技术人员也频繁进行访问考察、招商引资等等,可谓往来不断。在中国,日资企业数以万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地。如此近似于零距离的频繁接触,如果互不了解其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必然会导致话不投机、商谈不果、事倍功半。事实上,长期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虽然持有定居的签证,甚至人籍之后更名改姓,但时至今日,仍为和日本人“格格不入”而感到苦恼。日语专业的毕业生进入日资企业后,时常心神不安,游离不定,试着换了几家之后,最后谈起感受,就是干干脆脆的三个字“不开心”。 我们常常高喊:“要学习日本的科学管理经验!”确实,日本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经济便跃居世界前列,其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必有奥妙,这点早已引起各国经济、经营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得出了基本定论。日本企业经营的三大法宝,经研究被认为是“终身雇佣”、“论资排辈”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对于这些,我们好像是研究不够,知之甚少。比如:国企改革,我觉得问题主要在于经营管理,本来靠自己应该可以做好,绝不能说和国外合资是唯一出路!难道我们就没有自己的办法了吗?这些年,我们总结来总结去,好像经济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锅饭”,说人家外国人都是靠竞争吃饭,所以我们为了打破“大锅饭”,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大力倡导引进竞争机制、实行竞聘上岗、实行合同制等等。对此,我并非持反对态度,只是有些担心,但愿是“杞人忧天”吧!我总在想,竞争需要有严格的规则,比如百米比赛不仅有电子起跑器的监控,还可以做药物检查。而这种摸不着、看不见的竞争,如果规则不明、人为因素过多,那么,会不会引起人心混乱呢?事实上,不能说没有这样的苗头。到底是应该提倡配合还是应该强调竞争?对比日本,很显然日本是重视前者。当然,学习外国的经验要结合我们的国情、民情,需要认真思考、研究,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太够。 日本民族是个性很强的民族,有共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为了与日本人得体地交往,实现互惠双赢,我认为对其大有研究之必要。 写一本关于日本人的书,是我多年的夙愿,也想以此作为我一生从事日语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归纳和总结。动笔之前,曾反复考虑是用日语还是用中文撰写的问题,考虑到和日本人交往已不仅仅限于日语界的业内人士,所以选定了中文。书中难免会出现日语词句,将随处在篇中注释、标明。 写这样一本书,对我来说算是孩童学步,好在我有多年教授日语和指导硕士研究生的经验,有在中国驻日本使馆工作的经历,这次又受聘在日本武藏野学院大学做研究生院的专任教授,积累了一些理性和感性的认识,所以才敢斗胆提笔,良莠与否任凭世人评说,只要能给广大读者一些有益的启迪,也算是了却了我的一份心愿。 刘金钊 2009年6月 于日本狭山市 书评(媒体评论) 孔子曰:“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人的交流况且如此,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交流更是必然。我们只有更多地了解对方与自己的不同,并且理解和尊重这种不同,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和睦相处。刘金钊老师的这本书正是我们能够“等身大”地了解日本的一本好书。 ——徐一平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 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日两国地理相邻,《陈书·后主记》中有“一衣带水”一词,比喻这种一水之隔的近邻关系,后来这个词几乎固定用来指中日邻邦。中日两国文化相通,又有一词曰“同文同种”,虽稍嫌夸大,也几近事实。然而,我们对日本的认识也许还相当肤浅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对日本与日本人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并作出客观公允的判断,更绝非易事。因此,捧读金钊教授的大作,感慨良多,获益匪浅。 ——王健宜 南开大学日语系/主任·教授 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教育部日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