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那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命运,改写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厚厚的史书上留下了让人震惊的感叹号。他们一生所建立的丰功伟绩足以与日月争光。他们——就是人们念在心里的大人物。
本书主要由我国数十位外交官撰写,李肇星主编而成,精选了67位美国、非洲和中东地区大人物的小故事,这其中有不懈奋斗的艰辛、功成名就的喜悦,也有所向披靡的英勇和挫折失败的痛苦。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仿佛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折射出这些大人物的人生百态。愿读者朋友们能从中汲取知识、获得奋斗的灵感和启迪。
他们是世人心目中的大人物,是目光聚集的焦点;围绕他们有许多神秘多彩的小故事。本书主要由我国数十位外交官撰写,李肇星主编而成,精选了67位美国、非洲和中东地区大人物的小故事,这其中有不懈奋斗的艰辛、功成名就的喜悦,也有所向披靡的英勇和挫折失败的痛苦。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仿佛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折射出这些大人物的人生百态。愿读者朋友们能从中汲取知识、获得奋斗的灵感和启迪。
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人物——本杰明·富兰克林(Beniamin Franklin,1706-1790),多才多艺却又极其谦虚。
他被称为“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在政治、外交、科技、语言文学等方面都取得卓越的成就。他一直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求学和做人态度,从没有把自己当成“伟人”。这一点,直到他最终去世都没有改变。在他的墓碑上,我们只看到镌刻着这样一行字:印刷工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出身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个小作坊主,主要以制造肥皂、蜡烛来养活家人。低廉的收人很难保证全家人的花费,所以,家境的贫寒迫使富兰克林仅仅读了两年书就不得不辍学,到附近一家印刷作坊当学徒工,而且一当就是十年。十年的印刷工经历,在他的意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直至生命终结,他一直以自己是印刷工自居。在艰苦的学徒期间,他并未放弃学习。他省吃俭用,从伙食费中省下钱来买书,通宵达旦地阅读。通过阅读大量书籍,他的视野得到开阔,心胸得到锤炼。他读书范围广泛,兼收并蓄,积累了相当的人生见解,为以后的从政和科学研究奠定了独特的基础。
贝多芬曾经说过:“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富兰克林没有被贫困吓倒,反而学到了很多社会知识。面对困难,如何对待,他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很多所谓“名人”,往往羞于提起自己以前的平凡经历。富兰克林敢于直面“印刷工”三个字,是因为他有豁达、包容、坦荡的胸怀。
在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后,富兰克林开始回报社会。
1731年,富兰克林创办了一份年刊,名叫《穷里查德的年鉴》,内容包罗万象,包含日历、大气预测、忠告、食谱等。其中的一些谚语、格言和箴言,非常实用,让生活在殖民地的居民大受裨益。
富兰克林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组织青年人创办了“共读社”,定期交流。经过不断壮大,“共读社”逐渐发展为“美国哲学会”;他还在费城帮助建立了公共图书馆、消防局和第一所大学,并使费城成为北美殖民地中第一座有路灯的城市。大量的社会活动让他认识到参与的快乐与重要性,他结交了很多民间朋友。当时,北美大陆争取独立的浪潮日益高涨。富兰克林积极投身于时代洪流,多次赴英国请愿,反对殖民暴政,要求废止印花税。独立战争爆发后,他参与起草《独立宣言》。一系列社会活动,使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活动经验,为日后从事外交工作奠定了基础。
美国建国后,他奉命出使法国,出色地巩固了美法联盟,稳固和保护了新生政权的根基。
1785年,富兰克林结束外交使命返美,当选宾夕法尼亚州长。他立刻在州内提倡民主民权,推动废奴运动。
富兰克林是社会活动家,更是出色的科学家。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对多彩的世界怀有浓厚的兴趣,毕生着迷于对大自然的探索。他很早就试图解开神秘的“电”的奥秘。在做了大量实验后,他发现,电是一种“流质”,当玻璃受到摩擦时,电流会进入玻璃,带上“正电”;当琥珀受摩擦时,电流就会流出琥珀,带上“负电”。细致的观察和大量的实验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正负电学说来解释电学实验的科学家。
关于他的实验,还有个传奇故事。那是在1752年的一个雷雨夏日,他冒着生命危险,做了一次轰动科学界的风筝引电实验。实验中,他利用风筝收集到从云层中产生的大量电火花,验证了雷电不是天空爆炸,更不是“上帝之火”,而是一种放电现象。利用科学知识,他随后发明了避雷针,“驯服”了雷电,他被人们誉为是将“天火”带到人间的“新普罗米修斯”。
富兰克林好学不倦。他自学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对电学、流体学、生物学、数学、化学、医学以及制造业新技术都颇有研究,造诣很深。他发明的玻璃琴、双光眼镜、高架取书器等工具,广受赞誉。他还提出过改革英文字母的建议,可以说涉猎广泛,行行出众。
1790年4月,当富兰克林走完他人生的第84个春秋时,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他的胸怀。墓碑上,那鲜亮的“印刷工富兰克林”,熠熠生辉,足以照亮每个人的心扉。
你以什么方式对待生活,生活就会以什么方式回报你。富兰克林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磨难,生活最终也以乐观的态度回馈他;富兰克林以饱学、勤学的求知态度对待科学,科学的殿堂也为他开启了一扇又一扇希望之门。
从富兰克林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启迪:人生的价值,要靠自己创造和争取,不论你是普通印刷工还是大人物。
P4-6
我上初中一年级时爱读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看到毛主席喜欢华盛顿等人的故事,我也开始对名人轶事感兴趣。
我1993-1995年任常驻联合国代表和1998-2001年任驻美大使期间,读了一些美国历史书,走访了美国50个州(我管这种走访叫浏览立体的书),听美国朋友讲了不少故事。
不当外长后,和外交部年轻同事闲谈的时间多了,有时交换一些美国大人物的小故事。大家觉得有的故事很有意思,能给人一些启发。我便约了几个忘年之交,以益于励志为宗旨,搜罗、编译了一本内容比较充实、文字比较简朴的“美国大人物小故事”。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这些“大人物”是否具有代表性?我想起了非洲。我曾于1970-1977年在驻肯尼亚使馆、1983-1985年在驻莱索托使馆工作,非洲是我在国外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我还访问过45个非洲国家。目前,非洲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但这里同样产生了不少享誉世界的大人物,他们的经历也颇有意义。
今年三月出差中东,我有意与当地同事聊一些中东人物的话题,使本书又增加了相关内容。
整理完这些小故事,我颇有感慨地发现,书中的主人公大多来自贫寒之家,都经历过坎坷,都顽强好学。看来,世界上许多民族都说苦难是最好的老师,并非偶然。
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生活条件较好的一代人正逐渐成长为社会栋梁,“90后”的生活学习条件就更好一点。这就更加需要我们记住胡锦涛主席几年前在西柏坡提出的关于务必继续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教导。这话当然应首先要求党员和国家公务员去落实,但对团员和广大青少年的针对性同样强。大家都应该为祖国、为人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希望书中的小故事能给不管哪个年龄层次的人都带来些许阅读快乐和思想启迪。
这本书得以问世,要感谢外交部政研司、亚非司、非洲司、美大司、干部司和外交学会的年轻同事们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写了初稿,也要感谢河南作家吕志勇为书稿在内容上做了补充,以及本书责任编辑逯宏宇、刘姗姗的统筹策划。实际上,这本书恐怕只能算许多大人物小故事的最初几篇。如果读者喜欢,真应该不断请人再写另外一些大人物的小故事。世界上不缺少大人物,更不缺少小故事。
40年前,大约1969年,在湖南省茶陵县的外交部“五七干校”,成为住上下铺的忘年之交的秦小梅和马孟玲(当时上小学)也为本书给予了热情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