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这片热土,置身于那些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灿烂群星之中,我们的心灵一次次被感动,一次次受到强烈的震撼。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了解东风航天人创造的辉煌业绩,在共和国60华诞之际,我们撰写了《龙啸九天》这部纪实文学,献给伟大的祖国母亲。
本书主要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造的中国航天发射史上标志性的“十个第一”为线索,突出展现发射中心50年来创造的辉煌成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龙啸九天(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纪实)/七彩天路系列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管懿//王艳梅 |
出版社 | 中国宇航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生活在这片热土,置身于那些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灿烂群星之中,我们的心灵一次次被感动,一次次受到强烈的震撼。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了解东风航天人创造的辉煌业绩,在共和国60华诞之际,我们撰写了《龙啸九天》这部纪实文学,献给伟大的祖国母亲。 本书主要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造的中国航天发射史上标志性的“十个第一”为线索,突出展现发射中心50年来创造的辉煌成就。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造的中国航天发射史上标志性的“十个第一”为线索,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热情讴歌了一代代东风航天人扎根戈壁、赤诚报国、发愤图强、锐意创新、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十个第一”就是十座丰碑,串联起共和国航天事业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从一个个侧面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伟气魄,充分反映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军战略、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远见卓识,响亮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强决心。 点火!点火!一声声东方惊雷震撼着世界。当中国航天人把一枚枚火箭、一颗颗卫星、一艘艘飞船送上天宇的同时,也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高度,标记在太空之上。 航天人的荣耀将与山河同在!与共和国同在! 目录 第一章 大漠升起“争气弹” 1.第二十兵团神秘失踪 2.绝密筹建靶场 3.额济纳牧民搬迁 4.十万将士苦战大漠 5.再穷,也要有根打狗棍 6.液氧风波骤起 7.用国产燃料发射苏制导弹 8.首枚“争气弹”一箭穿空 第二章 惊天核爆震寰宇 1.失败是成功之母 2.邓小平视察基地 3.“娇小姐”和“哕唆汉”联姻难 4.周恩来五进场区 5.先“冷试”,后“热试” 6.一根小白毛的故事 7.聂荣臻坐镇发射场 8.阵地“七勇士” 9.“两弹”对接 10.地下室突然多出一个人 11.戈壁深处响惊雷 第三章 环球高歌《东方红》 1.不能一口气就想吃成个胖子 2.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 3.失踪的导弹惊动了周总理 4.卫星穿上“闪光裙” 5.发布《预先号令》 6.专家组成员进京“赶考” 7.发射前夜风云变幻 8.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9.太空惊现“中国星” 第四章 天外之星翩然归 1.一定要搞出中国自己的返回式卫星 2.布设“天罗地网” 3.张志勇一下子惊呆了 4.一根导线惹惨祸 5.三星高照迎新年 6.星耀大漠传捷报 7.返回式卫星有功 第五章 一石激起千重浪 1.新建导弹发射场 2.远洋测量船艰难出世 3.准备打一场攻坚战 4.远征大洋 5.新华社发布公告 6.刺破青天锷未残 7.迅即打捞数据舱 第六章 “一箭三星”铸辉煌 1.星箭分离技术攸关成败 2.星箭瞬间陨落 3.谁出了问题,就打谁的板子 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5.星光点亮大漠 第七章 走向世界展实力 1.与世界的第一次握手 2.洋人眼中的双城子发射场 3.筑巢引凤 4.请进来,走出去 5.跻身世界航天发射市场 6.不同寻常的1992年 7.瑞典人送来弗利亚卫星 8.不打不成交 9.一箭放“双星” 第八章 擎起中华第一舟 1.我们也要搞载人航天 2.目光,瞄准世界一流 3.大漠崛起航天港 4.培养人才迫在眉睫 5.发射场首次大合练 6.精彩的零高度逃逸试验 7.神舟一号:一飞冲天 8.神舟二号:一波三折 9.神舟三号:好风送我上九天 10.神舟四号:超低温下的风险决策 第九章 千古一梦今朝圆 1.全城总动员 2.张建启的心愿 3.编织天地安全网 4.不可原谅的“连环”错 5.载人首飞是否直播 6.问天阁的见面会 7.勇士出征自从容 8.馆长,明天见 9.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10.好戏刚刚开场 第十章 一船三星奏凯歌 1.热血沸腾迎战“神六” 2.八千公里运特燃 3.给金牌火箭挑“刺” 4.不辱使命挑大梁 5.发射场“花絮” 6.总指挥决断悬疑 7.敢叫天公助我行 8.勇士启程风雪中 9.大漠烽烟传旌旗 10.太空开心五日游 11.“神舟”改变神州 第十一章 决胜“神七”撼苍穹 1.点燃激情,传递梦想 2.未雨绸缪,决战决胜 3.崔吉俊临战受命 4.“神七”的三大使命 5.搞航天发射得有颗好心脏 6.舱外航天服按计划打包装船 7.“神七”航天员首次进场 8.我们期待你们凯旋 9.请相信,中国的航天员是最棒的 10.“三剑客”轻松自信飞苍穹 11.信步太空任遨游 第十二章 共和国不会忘记 1.元帅魂牵航天港 2.青山有幸埋忠骨 3.古来征战几人回 4.生如夏花永灿烂 5.风烟滚滚唱英雄 6.名利淡似杯中水 7.矢志航天无悔怨 8.献了终身献子孙 后记 试读章节 1949年10月1日,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毛泽东终于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然而,年轻的共和国外有列强虎视,内里百废待兴,战争的阴云时刻笼罩着中华大地。 就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周年之际——1950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收到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首相金日成和外务相朴永宪发来的加急电报,恳请中国出兵援助作战,以解邻邦之危。 唇亡齿寒。当“联合国军”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时,中国人民岂能漠然视之? 10月8日,毛主席正式发布《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胜利。” 朝鲜战场上,似从天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发动攻击,使“联合国军”不断遭到重创。 1952年12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视察朝鲜战场后,发表警告说:“我国会考虑不限制战争所使用的武器,而且不再仅仅限于朝鲜半岛的敌对行动。” 1954年12月1日,尼克松访问台湾回国不久,美国与台湾国民党当局在华盛顿正式签署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美国抡起“世界警察”的警棍,对中国进行核威慑。 不久,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柯斯蒂·梅勒将军便明目张胆地向全球吼叫:“在朝鲜没有适合于战略空军的目标,然而我会在中国适当的地方如满洲和俄国南部投下几枚核弹。在这些‘扑克游戏’中,我们应该下大赌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上将在《美台共同防御条约》送交参院投票表决时,说得更直截了当,他上书总统说,如果台湾海峡出现危机,建议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领导人,经历过遭受外国列强凌辱的苦难岁月,更富有民族正义感和忧患意识。1955年1月中旬,毛泽东主席命令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将军指挥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倚仗着密集的空中轰炸,向一江山岛发起了两栖进攻,最终击败了岛上的国民党驻军,一举解放了一江山岛,打了一场漂亮的现代战争。这不仅给蒋介石当头一闷棍,也在美国政府的屁股上捅了一刀。 这一举动在美国朝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1955年3月6日,白宫,总统椭圆形办公室。 艾森豪威尔与刚从台湾出访归来的国务卿杜勒斯进行了一次单独密谈。据30年后解密的《白宫备忘录》披露,两人当时在密室商定,如果金门、马祖的危机继续发展下去,就要对红色中国施行“核手术”,使其变成第二个广岛、长崎。 随后,杜勒斯在参院外交委员会上发表讲话时,情绪激昂地说:“我在台北呆了3天之后于昨天晚上回来。根据共同防御条约,我们同中华民国政府进行了磋商。今天,自由世界面临着比近来的任何一次挑战都更加有力的一种挑战。因此,我国政府决定实行大规模报复战略,用‘有效的新型大威力武器’去挫败中国的任何武装进攻。以可以忍受的代价换取最大限度的威慑。” 同年3月18日,军人出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美国民众发表电视讲话。他颇带弦外之音地称,核武器不仅是战略武器,也可以用于战术目的,为“和平”服务。言外之意,要对红色中国进行一场核战争,美国老百姓必须做好心理准备。 一柄“达摩克斯之剑”高悬在中国人民头上! 在废墟上诞生的新中国,能否发展自己的导弹和原子弹来对抗西方敌对势力的威胁,成为一个不小的难题。 和平只有靠和平的盾牌来捍卫! 1956年3月,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在当时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党中央、毛主席果断作出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英明决策。 1957年11月的一天,曾任志愿军火箭炮兵师政委的吕琳,正准备前往高等军事学院学习,突然接到炮兵司令员陈锡联和政委邱创成的紧急命令,要他马上回炮兵筹建导弹试验靶场,并派炮兵司令部俄文翻译夏铭智协助工作。 吕琳与随后奉调进京的总参谋部军械部第一军械科学试验靶场场长张贻祥少将,成为筹建我国导弹综合试验靶场最早的两位负责人。P2-3 序言 巴丹吉林沙漠以西的浩瀚戈壁,是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诞生之地,也是大自然赐予现代中国国防和航天事业的一份珍贵厚礼。1958年10月20日,党中央、毛主席亲自决策,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青山头一带创建我国第一个综合性导弹试验靶场。从此,一部中国国防和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宏卷在这里展开。 历经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在这片茫茫戈壁滩建成了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综合性航天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迄今,这里已成功发射44颗卫星、4艘无人飞船和3艘载人飞船,进行了近千枚火箭发射试验,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和武器装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个第一”,为创立“两弹一星”伟业和实现中华民族飞天夙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960年9月,成功用国产燃料发射了第一枚苏制近程弹道导弹; 1960年11月,成功发射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弹道导弹; 1966年10月,第一次成功实施在本国国土上进行的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1970年4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5年11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 1980年5月,第一次成功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1981年9月,第一次成功完成中国“一箭三星”发射; 1987年8月,第一次成功为国外提供卫星发射搭载服务; 1999年11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神舟号试验飞船; 2003年10月,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邓小平同志曾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东风”——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戈壁小城,她半个世纪的征程,正是中国国防尖端科技和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缩影,她以“十个第一”的辉煌构成了邓小平同志这段至理名言的凝重注脚。“发射”是这个戈壁小城永恒的主题,“点火”、“起飞”是她最动听的词汇。她用一声声“点火”的号令,点旺民族复兴的火炬;她用一幅幅壮丽起飞的图景,推动中国科技水平的升腾;她用一次次完美的发射,不断把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托举到新的高度。 “东风航天”已经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名片和响亮品牌! 这个品牌是物质的品牌,展现的是中国人的能力和实力。东风航天人在草木不生的戈壁滩白手起家,历经50余年的艰苦努力,将发射中心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中国航天第一港”。目前,发射中心拥有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建成了具有多个发射工位、多种射向,可同时进行飞船、卫星和火箭发射的综合性试验场;发射成功率居于世界前列;构建了测发测控配套、首区落区一体、组织指挥模式和质量控制手段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靶场体系;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据处理中心和软件评测中心等科研机构,先后获国家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800余项;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这些实实在在的建设成就,支撑了历史的辉煌,为发展“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事业建立了历史功勋,同时也为进一步和平开发空间资源、造福人类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个品牌也是精神的品牌,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在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东风航天人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始终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忠诚使命重于一切”的价值追求,在缺水少氧、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戈壁荒漠,安营扎寨,艰苦创业,以“干成别人不能干的事、做精别人能做的事”的拼搏精神和顽强作风,发射了一系列“争气弹”、“争气星”、“争气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荡气回肠、撼天动地的壮丽凯歌,培育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使发射中心成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向世界展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窗口”。这些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传统基因,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骨,蕴含着当代中国人自信、创新的生命风采,展示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导弹腾空、卫星上天,到中国航天员漫步太空,每一次重大发射任务,都是一颗精神“原子弹”,成为振民心、扬国威、壮军威的伟大壮举。 这个品牌更是国家的品牌,展现的是党的力量、国家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始终高度关注这个边陲小城,关怀着东风航天人。1970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亲切接见了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代表。1965年至1966年,周恩来总理先后五次到这里视察,并亲自提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科研试验“16字方针”。1966年3月,邓小平同志亲临发射中心视察。1992年8月、2002年3月,江泽民同志两次亲临视察,为发射中心题名“东风航天城”,并题词勉励科技人员和部队官兵“当科技尖兵、做航天先锋”。2003年10月、2008年9月,胡锦涛同志亲临发射中心视察我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和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50余年来,先后有80多位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到发射中心视察指导。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奠基人之一——聂荣臻元帅,对发射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把这里作为永久的宿营地。发射中心的建设发展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伟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无不是聚全民之心、举全国之力、集整个国防科技和航天战线的智慧和创造而凝结形成的丰硕果实。发射中心创造的历史业绩,正是对“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展示和生动诠释。党的关怀、人民的支持、航天战线的大团结和大协作,永远是东风航天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 天路迢迢,任重道远。新时期的东风航天人将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身居大漠,志在天宇,继续用智慧和创造为富国强军添翼,用忠诚和奉献为民族复兴助推!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009年10月1日 后记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东风航天人身居戈壁,情注航天,紧盯世界科技前沿,锐意创新,发愤图强,用青春、智慧、忠诚,乃至生命铺就了中华民族的通天之路,托起了中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壮丽腾飞。 什么是真正的航天人?就是在安全与风险面前,选择奉献的人;在安逸与拼搏中,选择拼搏的人;在逃避与承担中,选择承担的人。 为了祖国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多少人告别繁华的城市,放弃优厚的条件,远离温馨的家庭,来到荒凉艰苦的戈壁滩而无怨无悔; 为了祖国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多少人跋涉在被称作“死亡之海”的大沙漠中,任务再重压不倒,技术再难挡不住,环境再苦摧不垮; 为了祖国的强大、民族的振兴,一代代东风航天人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多少人推迟婚期,多少人父母病故不能回去料理,多少人妻子分娩不能照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点火!点火!一声声东方惊雷震撼着世界。当中国航天人把一枚枚火箭、一颗颗卫星、一艘艘飞船送上天宇的同时,也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高度,标记在太空之上。 生活在这片热土,置身于那些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灿烂群星之中,我们的心灵一次次被感动,一次次受到强烈的震撼。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了解东风航天人创造的辉煌业绩,在共和国60华诞之际,我们撰写了《龙啸九天》这部纪实文学,献给伟大的祖国母亲。 本书主要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造的中国航天发射史上标志性的“十个第一”为线索,突出展现发射中心50年来创造的辉煌成就。“十个第一”就是十座丰碑,串联起共和国航天事业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从一个个侧面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伟气魄,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军战略、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远见卓识,响亮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强决心。 航天人的荣耀将与山河同在!与共和国同在!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第一章至第七章参考了众多的史料,以及于庆田、刘庆贵、李鸣生、梁东元、聂少勇等同志的有关文章,同时还得到了发射中心领导和许多老首长的悉心指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政治部主任吴卫林、副主任南整军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感谢新华社记者孙彦新、李宣良,总装备部网络中心主任屈伟民,发射中心张会民、唐浩哲、徐建波、黄从军、胡玉玺、车荣忠、曾国锋、赵金正、张宝泉、俞嘉、舒才林、余浩、王继军等同志提供有关资料;感谢孙锦云、李培义、秦宪安、王琦、王舜、贺耀祖、孙存建、许海晗、梁杰、杨志远、杜胜、石中华、许京木、童吉平、余清华、李玉建、杨斌、李树新、杨新梅、吕红宁、马晓玲、高魁、杨丰九、刘辉、杨先华、路永仁、胡方远、张兴华、杨贺、龙欣等同志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图片,使本书增色不少。最后,感谢发射中心驻北京办事处全体战友的帮助。 由于时间仓促,对史实的记述难免有所遗漏。限于经验和水平不足,书中还有不少疏漏,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9年10月2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