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奇异恩典(约翰·牛顿传)/历史与思想研究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约拿单·艾特肯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了18世纪政治史和宗教史上影响和贡献重大的、历代最受人喜爱的圣诗《奇异恩典》的作者约翰·牛顿如何从一个堕落的水手成长为受人爱戴的牧师,从一个邪恶的奴隶贩子转变为英国废奴运动领袖(他亦是著名政治家威伯福斯的精神导师,他们的合作对废奴运动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还记述了牛顿与妻子波琳浪漫的婚姻以及与著名诗人考珀不寻常的友谊,描画了牛顿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内容推荐

约翰·牛顿是历代最受人喜爱的圣诗《奇异恩典》的作者。本书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堕落的水手成长为受人爱戴的牧师,从一个邪恶的奴隶贩子转变为英国废奴运动领袖。因着这样的经历,他成为了18世纪英国政治史和宗教史上影响和贡献重大的人物。书中还记述了牛顿与妻子波琳浪漫的婚姻以及与著名诗人考珀不寻常的友谊,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显明了恩典如何仿若流水,总是自高而下,涌流到最低处。

目录

序言

致谢

前言:约翰·牛顿简介

1 灵性培养

2 初恋与首航

3 被迫服役

4 鞭笞与降职

5 交换

6 为奴在非洲

7 获救灰狗号

8 惹是生非与亵渎神明

9 死荫之旅

10 船上浪子

11 爱情与船主

12 布朗罗号的远航

13 书籍、肉体与灵魂之争

14 与波琳结婚

15 阿盖尔公爵号船长

16 非洲号首航

17 航海生涯结束

18 失业、灵感与祈祷

19 循道主义与物质主义

20 利物浦的生活

21 圣职呼召

22 第一次遭拒

23 疑虑重重

24 《真实的叙述》

25 终获任命

26 奥尼的第一印象

27 教区牧师

28 迁居的压力:与波琳一同祈祷

29 祈祷与《教会史》

30 与考珀的友谊

31 创造力与危机

32 《奇异恩典》

33 《奇异恩典》的影响

34 赢得友谊和影响大众

35 卷入政治?

36 家庭生活与健康烦恼

37 离开奥尼

38 到达伦敦

39 家庭、朋友和《辩护书》

40 折衷派社团与《弥赛亚》

41 威廉·威伯福斯的导师

42 与威伯福斯通信

43 废奴运动参与者

44 波琳去世

45 暮年与余响

46 大罪人与大救主

结语:约翰·牛顿的遗响

参考书目

缩写语的常用来源

原始资料和传记注释

试读章节

海洋流动在约翰·牛顿的血液中。他在泰晤士河边的威坪长大,那是一个近海的小镇,可以望见伦敦桥下的水域,划船到那儿很容易。这个滨海小城到处充斥着黑暗与邪恶,是酒鬼、妓女和海盗出没之地。1725年6月,在约翰·牛顿出生前一个月,该地的绞刑架上曾吊死了6名海盗。不过,在此生活的大多数人都还是老实本分的当地居民,依靠停泊在伦敦桥边的海船生活。船员、船上的杂货商、码头工人、下级水手、制帆工和船长们都在邻近这些狭窄的水边街道上找到了方便的栖身之地。在牛顿出生时,航海家詹姆斯·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和本特号(Bounty)船长威廉·布莱(William Bligh)及其暴动的船员都曾在威坪住过。他们受人瞩目纯粹因其声名狼藉。老约翰·牛顿船长和他们不一样,他在伦敦的海员群体中受人尊敬,就像科弗代尔(Coverdale)的英译版圣经《诗篇》107篇所说的那样,因为他是“在海上坐船,在大水中经理事务的”。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小约翰·牛顿自然而然会受到身边航海生活的影响。每当父亲的船靠岸,他都时不时地会被带到船上去。1736年,他刚刚11岁,就作为水手中的一员开始了前往西班牙的航海之旅。

不过,这次海上航行似乎并未让两位牛顿之间的关系有多大改善。事实上,从1736年到1742年间,五次环地中海的旅行对父子关系也未有太大的促进作用。船长一如既往地拿出拒人千里的严厉派头来,在他的观念中,父亲就不应该和儿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络。不过,在父亲的看顾下,十几岁的约翰·牛顿练就了一套扎实的航海基本功,并且多少有了一段在异域的奇妙经历。15岁那年,父亲为他在西班牙阿利坎特市(Alicante)一位商人那儿找了一份工作。那个职位前途远大,但牛顿几个月后就离职出走了,他后来写道:“倘若我行为端正,我本应大有前途,但当时我已经积习难改,我心思邪恶,而且愚昧至极。”

正像牛顿自己所描述的那样,他的任性和悖逆已经初露端倪。1736年,他的父亲从海上回家之后,对长子身上表现出的这种令人忧虑的性情未给予太多的关注,他的心思更多地投入到刚刚出生的儿子威廉·牛顿身上了,这是他和托马西娜的孩子。也许家人对那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的偏爱令约翰·牛顿生出怨恨,他变得愈发地粗野任性。他交了一群坏朋友,在大街上横冲直撞,满嘴污言秽语。不过,他并未完全离弃从母亲那里学到的宗教训诫。牛顿似乎想用敬虔来平衡过错,他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宗教书籍的阅读中。对他颇有吸引力的一本书是本杰明·班尼特(BenjaminBennett)的《基督徒祈祷室》(The Christian Oratory),他热心地追随着本杰明介绍的祈祷和读经法。两个偶然事件让他看到上帝神圣的看顾,让青春期的牛顿的内心产生了波动,使他暂时明辨了信仰的方向。

第一个插曲是一个小小的骑马事件。12岁那年,在埃塞克斯乡下,牛顿从马上摔了下来。他爬起来的时候,发现一根从灌木篱墙后面穿出来的尖利的长钉子,离他的脚只有几英寸,他差一点就被铁钉刺穿,这件事让他由衷地感谢主基督。他赞美恩慈的上帝让他死里逃生,他意识到自己不配面见施审判的创造主,他为此忏悔了好一阵,想要改邪归正。但是不久,他又重蹈覆辙,做出他所说的那种“亵渎行为”,表现出“更深的邪恶”。

第二件让他的良心产生震动的事是:一个星期天下午,他打算和一个朋友一起去参观如今被称作战舰的东西,这艘战舰停靠在长滩附近泰晤士河口。牛顿与朋友约定在码头见面,因为途中耽搁了一会儿,他迟到了几分钟,结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舰的大艇驶出码头。不过,他的懊丧马上就变成了惊恐,那艘大艇撞到了水下障碍物,瞬间破裂,大部分乘客都被淹死了。参加葬礼的时候,牛顿心中大受震动,这不仅因为朋友遽然离世的悲剧,还因为他在不经意间竟然逃过一劫。牛顿把这件事归于上天的眷顾,他再一次下决心与世界、肉体和邪恶断绝关系。这次他有整整两年活在忏悔之中,他以禁欲主义的态度持续地禁食、静思、祈祷和读经。可是,这种本应令其圣洁虔诚的生活方式却反而让他生出无成就、无价值的感觉,他说:“这种信仰真是糟糕透顶,它让我变得郁郁寡欢、封闭孤僻、百无一用。”

作为对愁肠百结之生活的一种缓解,牛顿在满足感官欲望的需要还是满足对属灵读物的渴慕两者之间犹疑徘徊。这种状况注定会导致不平衡,因为二者的力量势均力敌、平分秋色。不过,他还是找到了一种平衡——他说服自己说,有一本宗教读物可以被看作是所有属灵智慧的集大成之书,这就是沙夫兹伯里伯爵三世(the third Earl of Shaftesbury)的《品性论》(Characteristicks)第二卷,这位自由主义哲学家主张应该很方便地改造上帝的律法以适应人性的软弱。牛顿被书中一篇名为“狂想曲”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他甚至能逐字地背诵其长达88页的内容,但这种记忆天赋与其理解才能不成正比。沙夫兹伯里的“狂想曲”为放纵行为大开自由、方便之门,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牛顿来说,它相当具有吸引力。他说:“我认为作者是一位最富宗教情怀的人,我只要跟随他就很快乐了。”18世纪40年代,受到“狂想曲”迷人内容的蛊惑,牛顿开始有了种种自我放纵的迹象,其情形就像20世纪60年代新纪元运动中的嬉皮士。他变成了一个放浪形骸的人、一个神秘主义者——“我耽于冥想生活的虚幻之境,宗教、哲学和消极情绪彼此混杂,对那种积极进取、勤勉工作的想法深恶痛绝”,这很好地概括了他当时的生活态度。

约翰·牛顿船长对儿子的观念与想法毫无欣赏之意。由于对儿子适于航海生涯不抱希望,他为牛顿找了一份在岸上的工作,把他推荐给密友约瑟夫·曼内斯特(Joseph Manesty)。他是利物浦一位成功的商人,后来在约翰·牛顿的生活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不过,在最初的相处中,在未来的老板面前,17岁的约翰·牛顿的表现还是相当糟糕的,其原因在于,。牛顿像这个年龄的其他年轻人一样,有了平生第一次令其辗转反侧的经历——他堕入了情网。

约瑟夫·曼内斯特提供给他的工作有一个大好前途。约翰·牛顿需要到牙买加去,在曼内斯特的一座甘蔗种植园里受训做主管。一旦牛顿学会了如何监管奴隶,如何加工甘蔗,他就可以自己做种植园主了。可以保证,他一定会过上舒适的生活,有机会积累大笔财富。

牛顿满怀热情地接受了这个建议。然而,在启航赴牙买加的前几天,他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改变了他的生活,信是亡母的表妹和密友伊丽莎白·卡特莱特写来的。1732年,伊丽莎白·牛顿就是在她的家中去世的。

牛顿太太的去世使牛顿和卡特莱特两家人的关系趋于冷淡,牛顿船长匆忙再婚似乎也导致了彼此的冷战。不过,经过10年的疏于往来后,卡特莱特一家还是发来了邀请,请约翰到他们在肯特郡查塔姆的家中去做客。

约翰·牛顿正准备到肯特去一趟,他后来把这件巧合看作是其生活中一个幸运的转折点。牛顿船长本来要让儿子到肯特郡梅德斯通镇(Maidstone)办一些生意上的事,小牛顿就把父亲允准的这次出差扩大到造访卡特莱特一家。

这次拜访差点儿未能成行。办完父亲要他在梅德斯通做的事后,牛顿犹豫是否应尽快赶回家,因为他对卡特莱特家的邀请“并无多大兴趣”,最后还是决定顺路去看看。1742年12月12日一个寒冷的冬夜,在回埃塞克斯的途中,他发现那里距卡特莱特家只有不到半英里的路程,于是他拐入一条小路,敲开了卡特莱特家的门。给他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卡特莱特家的长女玛丽,通常大家叫她波琳。

约翰和波琳从来不知道,两个人的母亲伊丽莎白·牛顿和伊丽莎白·卡特莱特曾经说起过希望有一天她们的孩子能有幸结为夫妻。她们说这话的时候,两个孩子一个6岁,一个3岁。妈妈们之间说的这种婚配几乎都是开玩笑,可以想见,两个做母亲的谁也没把这话当真,她们也都没想到约翰·牛顿与波琳的初次见面,竟会让他如此心潮澎湃。牛顿后来写道:“从我第一眼看到她之后,我内心的激情就再也没有消褪过。”

他们初次见面时,波琳只有13岁。约翰·牛顿感觉一腔衷情无法向她倾诉。尽管丘比特的箭有力地刺进了他的心房,他后来描述说那是“激烈而庄重的情感……胸中仿佛有一团压抑的火苗……其激烈程度和浪漫小说作家们所想象的不相上下”,但是对于心中炽烈的爱恋之情,他半点儿也不敢透露。他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延长他在卡特莱特家逗留的时间,一开始是几个小时,然后是几天,最后竟然连续住了三个星期。这种耽搁给他将要在牙买加开始的工作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他没能及时赶到利物浦搭约瑟夫·曼内斯特的船出发,反而在卡特莱特家流连,故意错过启航日期。对波琳的暗恋完全征服了他,使他取消了精心设计的大好前途,那本来有可能让他成为一名种植园的管理者和庄园主。他解释说:“当我重新考虑所有计划的时候,我发现牙买加太远了,只能四五年回来一次,我根本不可能在那儿生活下去,于是决定放弃。”

对于约翰·牛顿来说,他真正难以面对和向其解释这个决定和这份痴情的人就是他的父亲了。可以理解,当牛顿船长发现儿子错失了终生在牙买加工作的机会,他会怎样大发雷霆。不过,父亲的震怒平息得比约翰设想的要快。也许船长的失望受到一种希望的缓解,毕竟孩子还可以跟着他从事航海业,因此,他打算再尝试一次,把这个任性的儿子栽培成一名海员。他把约翰安排到一条在亚德里亚海航行的船上,船主是他的好朋友。这是他第七次海上航行,这一回,约翰·牛顿不再作为船长的儿子受到保护了。身为一名普通水手,他必须寻找立足的机会。

船上的生活让约翰·牛顿变得粗野冥顽。无论在海上航行还是靠岸休息,他从同船那些品行不佳的水手那儿学会了喝酒和咒骂,这是他最糟糕的恶习,就像他自述的:“尽管我还没堕落到放荡的地步,但我正在朝着远离上帝的方向大步前行。”

牛顿的大步逃离被一个小插曲所阻止,他后来把这看作是上帝伸手介入的又一个例证。这个插曲以梦的形式出现,里面充满了神秘的超自然事物。梦中的场景发生在威尼斯港口,牛顿所在的船刚刚在那儿停泊过。牛顿梦见自己深夜在甲板上站岗,他看见一个陌生人走到他面前,送给他一枚戒指。送礼物的人郑重地提醒说,只要牛顿完好地保存这个礼物,他就能获得幸福和成功,但是如果丢了它,那么他的生活将会十分悲惨。牛顿记下了对方的提醒,把戒指戴到手指上,那位赠送者随即消失了。在梦里又出现了一个超自然的形象,他劝牛顿把戒指扔掉,牛顿刚把它摘下来扔到船外,威尼斯后面的山峦便进放出火焰。随后,牛顿认出第二个说话的人就是“我的诱惑者”,他把戒指扔掉了,也就是自行切断了上帝赐给他的恩典,这个梦立时变成一个令他无比痛苦的噩梦。然而,这时第三个人彤出现了,他熄灭了山上的火焰,从船上跳入威尼斯港口的水下,找回了那枚戒指。当牛顿问是否他还可以把戒指拿回来时,那个人拒绝把戒指还给他,但告诉他说:“我会替你保存,无论何时需要,我都会为了你的益处出示它。”然后牛顿便醒了。

P7-11

序言

本译丛选择现代西方学者的思想史研究经典为译介对象。迄今为止,国内译介西方学术著作主要有两类:一是西方思想的经典著作,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等等;二是现代西方思想家诠释西方思想史的著作,例如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等等。然而,国内学术界对基于专业专精于学术富有思想底蕴的学者型的阐释性著作却甚少重视,缺乏译介。这就忽视了西方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一维,也无益于西方思想史的真实呈现。西方学术界的实际情况却是相反:学者们更重视富有启发性的专业研究著作。这些著作本着思想的历史作历史的发微,使思想史的客观、绵延和更新的真实脉络得到呈现。本译丛希望弥补这一空缺,挑选富有学术内涵、可读性强、关联性广、思想空间宏阔的学者型研究经典,以呈献于中国学术界。

本丛书以“历史与思想”为名,在于显明真实地把握思想脉络须基于历史的把捉方式,而不是着意于把一切思想史都诠释为当代史。唯有真实地接近思想的历史,才可能真实地接近历史鲜活的涌动。

本丛书选译的著作以两次地中海文明为基本视野。基于地中海的宽度,希腊、罗马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多维交融、冲突转化、洗尽民族的有限性,终能呈现其普世价值。公元1世纪至6世纪是第一次地中海文明的发力时期,公元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则是西方文明的第二次发力。这两次文明的发生、成熟以及充分展示,显示了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所贡献的不同向度,体现了西方思想传统的复杂、厚实、张力和反思力。本丛书所选的著作均以地中海为区域文明的眼光,作者们以整体的历史意识来显示不同时期思想的活力。所选的著作以此为着眼点,呈现社会历史、宗教、哲学和生活方式的内在交融,从而把思想还原为历史的生活方式。

主编章雪富

2008年12月16日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逼真地重现了约翰·牛顿这位几乎被人遗忘的信心伟人,并确立了他在改变西方历史进程中应有的地位。

——罗伯特·拉普顿(Robert Lupton)

写一部新的传记是对约翰·牛顿逝世和奴隶贸易废除200周年的最好纪念。废除奴隶贸易是威伯福斯的成就,而牛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书能深入到传主的内心世界,见解深刻。生动又不乏学术性,是传记大师约拿单·艾特肯的杰作。这部传记与传主一样,可谓充满了戏剧性。

—一J.I.巴刻(J.I.Packer)

恩典常常环绕在羞耻恶行周围……救赎之恩可以将那无法抹除的过去加以利用和改造,提供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这本书的出现就是一个明证。

——杨腓力(Philip Yancey)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9: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