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有暴风雪》是梁晓声著的中篇小说,获全国优秀小说奖。作品在粗犷、浓烈、严峻的气氛里,通过对知青生活、命运、成长、斗争的具体描绘,刻画了曹铁强、刘迈克、裴晓云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形象,热情讴歌了他们垦荒戍边、建设边疆的生活战斗风貌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小说以浓重的悲剧色彩,在创作中注入一种刚健雄浑之风,表现动乱年代与艰苦岁月中知识青年们的英雄主义主题。整个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浓郁,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1984年获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是几十万北大荒知青生活的一个缩影,曾感动了无数读者。
故事以北大荒某生产建设兵团八百多名知青是否可以返城为切入点,以细腻的笔触,多视角的表现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知青生活和成长历程。作品塑造了曹铁强、裴晓芸、刘迈克等一系列可亲可敬的知青形象,多层面地展示了这些优秀知识青年的感情世界以及他们命运的坎坷起伏,尤其可贵的是,面对时代悲剧,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体现出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九年,春节后,东北松嫩平原,仍然寒凝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一辆从黑河开往嫩江的长途汽车驶入孙吴县境内不久,突然刹住了。一头羊站在公路正中,拦住了汽车。司机不停地按喇叭,它一动也不动,像具石雕。司机只得跳下车去赶它。走近才发现,它用三条腿站立着。这显然是一只被狼伤害过的羊,它失去了整条后腿,胯上血肉模糊。司机不禁骇然倒退一步。羊,却突然僵硬地倒下了。一位乘客也跳下了车,走到司机身旁,踢了死羊一脚,肯定地说:“是兵团的羊。” 司机愕然地看着他。 乘客抬起手,朝远处一指:“都走光了,放羊的小伙子连羊群都没顾上移交。” 司机朝乘客指的方向望去,雪原上,几排泥草房低矮的轮廓,不见炊烟,不见人影,死寂异常,仿佛一处游牧部落的遗址——那里几天前还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连队。
乘客瞧着那只死羊:“奇怪,狼怎么没把它整个吃掉呢?”看了司机一眼,又说:“不捡白不捡,够吃几顿的,羊皮也小不了,我帮你搬到车上!”
“别,别……”司机皱起了眉,他觉得不是好预兆,用手势叫乘客把死羊拖到公路边去……
这辆长途汽车又开动了。
它开出不到一个小时,又第二次被拦住。
手提包和行李捆连接在一起,在公路上“筑”起两道“路障”。十几个人站在公路边。从衣着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建设兵团的知识青年,有男有女。
司机只得将车缓缓停下。
知青们有的搬开了“路障”,有的围住了汽车。
司机打开驾驶室车门,用商量的口气对他们说:“你们人不少,东西又多,先别急着上车,车上已经没有空地方了,等我动员一下乘客,给你们腾出点地方……”
一个男知青感激地说:“那你可真是个好人!”
司机砰地关上驾驶室车门,见“路障”已搬开,便呼地将车开过去了。
乘客中有人扭转身,朝后车窗看了一眼,说:“何必呢,大家互相挤一点,就可以让他们都上来了!”
“让他们上来,一路准没好事!”司机嘟哝一句,加快了车速。
司机忽然从车镜里看到有人骑马从后面追赶,顿时神色惊慌。骑马的人转眼赶上来,却并没有拦车,超车奔驰而去。
司机暗暗吁了口气。
汽车顺公路刚拐过一个山脚,几乎所有的乘客都和司机同时发现,三台拖拉机并列在公路上,四个人站在拖拉机前,三个抱着肩膀,一个牵着马,虎视眈眈地从车前窗瞪着司机。
这里附近也有一个生产建设兵团的连队。
“糟了!”司机叫苦一声,刹住车,双手从驾驶盘垂下,无可奈何而又忐忑不安地朝驾驶座上一靠。
一辆马车这时也从后面赶了上来,车上是刚才被甩下的十几个男女知青和他们的行李捆、手提包。
牵马的人走到车前,拉开驾驶室车门,对司机怒吼一声:“下来!”他是那十几个知青中的一个。
司机脸色苍白,十分惧怕,不敢下去。
有一个知青走过来,推开了那个牵马的,对司机说:“别害怕,他吓唬你,我们不会把你怎么样的。请你打开车门,让我们上车吧!车上有我们,再碰到拦车的知青,我们保你平安无事,顺利通过!” 羊剪绒的帽子底下露出两条短辫,一双俊秀的大眼睛恳求地望着司机。是个姑娘。
车门打开了……
汽车又路过了一个被遗弃在雪原上的生产建设兵团的连队。
又路过了一个……
当这辆长途汽车开到嫩江火车站时,天黑了。十几个知青拎上手提包和行李捆,跳下汽车,奔进了车站。
那个姑娘临走时还对司机说了声:“谢谢!”
车站内、站台上、候车室里,几百名知青在等待列车。他们随身所带的手提包、行李捆堆积得像小山。焦急、茫然、惆怅、沉思、冷漠、凄凉、庆幸、肃穆、严峻……各种各样的神色和表情,呈现在一张张男女知青疲惫的脸上。他们有的人从连队到这里,需要四五天。和伙伴们失散了的,大声呼喊着,奔来跑去。丢掉了什么东西的,在别人的手提包或行李堆中翻找着,惹起一片片斥责、争吵。
托运处更加混乱,吹毛求疵的手续,认真过分的查看,咒骂、哀求、抗议、威胁……
角落里,在破碎了镜子的立柜旁,一个知青和一个身份不明的旅客正做着一笔买卖:
“三十元……”
“三十元?!我从连队辛辛苦苦折腾到这儿,要不是无法托运我才舍不得…一”
“三十五!再多一元也不加!”
“好,好,三十五就三十五!”
卖了立柜的知青,接过钱就走。刚走了几步,又转回来,还给对方钱,大声说:“不卖了!”抬腿一脚,大头鞋将立柜踢了个窟窿。接着又是一脚,又一个窟窿……
一个怀里抱着孩子的女知青跑过来阻拦,用上海口音嚷叫着:“你疯了!好端端的一个立柜,泄啥气!”
“哇……”孩子哭了……
列车进站了。
几百名知青像狩猎一只庞大的野兽般,包围了每一节车厢的车门、窗口。
手提包、行李捆,纷纷从打开的窗口塞进车厢。
等不及从车门挤上车的,就从窗口爬。
“孩子别从窗口……”
已经塞进去了。
车厢里传出孩子的哭声……
另一个窗口,一场难舍难分的离别!
姑娘在站台上,小伙子在车厢内。小伙子从窗口探出身,姑娘拽住他的胳膊,哭着、喊着:“我不放你走!我不放你走!我不放你……”
小伙子泪流满面。
几个知识青年同情地望着他们。
有人摇着头,轻轻地说:“北大荒姑娘……”
车站上的广播喇叭响了:“各位旅客请注意,本次列车晚点四小时……下面广播天气预报,嫩江地区,零下二十四度;黑河地区,气温继续下降;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今夜有暴风雪……”
这是北大荒四十余万知识青年大返城期间的一个夜晚,在东北最北边陲,在驼峰山上,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师三团工程连战士裴晓芸,今夜第一次在边境哨位上站岗。
“六号坐标”矗立在积雪皑皑的驼峰山顶,它被寒冬包裹了一层霜的外壳,远远望去,通体反射着镀银般的冷冽的光。P1-5
与共和国同龄的人们在其少年时代都一直自豪地认为他们生逢其时,能够和新中国一起成长是多大的幸福。当代青年人的青春多和“美丽”一词相会,而在那时毛主席“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声音激荡起了豪情万丈,“壮丽”的未来幻影成了那一代人青春的代名词。我也是这一批人当中的一个。
怀旧,很容易被人视为你已经老了。在建国60年来临之前,我和我的同事们决定策划出版一套纪念性图书,我们还是想到把历史的轨迹整理成经典。知青的岁月、农场的风雨以及军旅的烽火刻骨铭心,几乎是一代人青春的全部,也是共和国60年历史中重要的历史时段,用苦难和壮烈的文学艺术记录和纪念这一时期会给后人留下具有震憾的真实生活,怀旧,也就和责任结合在一起了。
近年来,高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当今的青年一代,图像信息在他们阅读里占了相当的比率。对于我们出版人来说,仅仅沿用过去的传统方式复制原著,显然很难扩大它的影响和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我们马上想到了连环画。连环画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也曾出现了一个创作高峰,几乎所有的优秀画家都用手中的笔参与了绘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说,它们本来就和文学原著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兄弟。现在如果把杰出的文学作品和它的杰出的连环画作品在同一版本聚合,编成一种新的图文绘本,让艺术元素和文学描述产生互动的阅读效果,正和时代特色相符合。这一创意很快也得到我国优秀作家和画家支持和配合,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些书。当然在编制作品时,出版人的工作付出大大超出我们的当初设想。可是,能用更多的信息量来丰富和加强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和感悟始终牵绕着编者的心。这一次,文学家、画家、出版人的合作是感触灵魂的合作,其实也是追逐灵魂的合作,希望我们三方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念那个时代。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 李新
200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