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集汇集了来自张林翰先生生前领导、朋友、同事以及亲戚、晚辈们的几十篇文章和题词。篇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林翰先生的工作、治学、为人、处事,洋溢着朋友们的深情厚谊。
全书包括纪念文章和附录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纪念文章又按内容分为师友篇、颂词、亲属篇、墓碑前的思念五部分。附录则包括林翰先生遗墨轶事和家史家风,使本书不仅在一个平面展开,而是向纵深发掘,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特色所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明月印爱心(张林翰纪念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惠敏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文集汇集了来自张林翰先生生前领导、朋友、同事以及亲戚、晚辈们的几十篇文章和题词。篇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林翰先生的工作、治学、为人、处事,洋溢着朋友们的深情厚谊。 全书包括纪念文章和附录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纪念文章又按内容分为师友篇、颂词、亲属篇、墓碑前的思念五部分。附录则包括林翰先生遗墨轶事和家史家风,使本书不仅在一个平面展开,而是向纵深发掘,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特色所在。 内容推荐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宗教工作者、研究者为党和国家的宗教工作毕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张林翰就是其中的一位。本文集汇集了宗教界知名人士、宗教学及学术界著名学者和宗教干部等方面对张林翰同志的回忆文章和题词,共60多篇(幅),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出张林翰是一位品德高尚、奉公廉洁、学识深湛、成绩卓著的优秀共产党员、宗教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文集值得宗教工作者、理论研究者阅读、珍藏。 目录 纪念文章 师友篇 张林翰同志与《世界宗教研究》——为纪念张林翰同志而作 一个刊物 一份文献 一种业绩——纪念张林翰先生 对张林翰同志的回忆 令人尊敬的林翰同志 怀念张林翰同志 我的良师益友张林翰同志 深切的怀念 宗教工作战线的一名优秀战士——怀念林翰同志 儒雅 正派 谨慎 谦虚——怀念老处长张林翰同志 清风明月犹传意——缅怀中国佛学院张林翰老教务长 永远的回忆——林翰教务长敬事业爱学生 令人敬仰的张林翰同志 忆张子林翰 林翰先生十年祭 一个有益於人民的人——我的诤友林翰同志 高风扬百代 亮节垂千秋——怀念张林翰二哥及二嫂 乡亲怀念林翰先生 一个热心集体事业的好同志——怀念李振凤同志 不是亲姐胜似亲姐——怀念李振凤大姐 我与奶奶相伴的日子——缅怀奶奶李振凤 亲属篇 缕缕哀思忆长辈——怀念二伯二妈 无尽的思念——回忆姑妈 “小妞子”的怀念——张大妈亲似母 忆表姑、姑父 指引我奋进——忆姑爷姑奶 我的二哥和二嫂 认真求是一丝不苟——记一向学风严谨的父亲 一把“芭蕉扇”——母亲的爱永放光芒 “敬”业为先“爱”民为本——访中国佛学院有感于父亲 任重道远务实向前——父亲的教诲鼓舞我前进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永远怀念我的爸爸妈妈 风雨同舟携手共进——怀念我的公公婆婆 是金子就要发光——回忆父亲为匡正文风所作出的努力 人格魅力永存——继承父母遗志,勇往直前 父亲十年祭——望窗外飞雪有感而作 终生难忘的教诲 知识渊博胸襟开阔——爸爸是我学习的榜样 妈妈教会我做“人”——妈妈,我想念你 温馨和谐沐心田——怀念岳父、岳母 忆往昔峥嵘岁月——怀念我的爸爸 默默无闻不图回报无私奉献——我的爷爷奶奶 深刻的印象终生的教诲永远的怀念——学习爷爷勤奋博学永不知足的品格 博学的爷爷聪慧的奶奶——怀念我的爷爷奶奶 我为外公的高尚品德而自豪——回忆、学习我的外公 甜蜜的回忆——外婆二、三事 人生的基石——回忆爷爷对我的启蒙和关爱 一对幸福可爱的老人——我的姥爷和姥姥 墓碑前的思念 给母亲的悼文 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纪念母亲辞世一周年 敞开心扉与父亲说说心里话——纪念父亲逝世七周年 和谐温馨进取的“家”——纪念父亲逝世八周年 清明的祭文——怀念父母亲 附录 附录一:林翰先生遗墨·轶事 (上)遗墨 赵悔深和南阳《前锋报》——悼念原《前锋报》的主笔李蕤同志 林翰先生1998年致友人的三封信 《教案史料选辑》说明 编纂出版大型图书应当注意质量——《中国近代史通鉴》读后 就《中国近代史通鉴》质量问题给戴逸先生的信 戴逸先生回函(附:回函影印件) 再论大型图书应当注意质量——与中国社科出版社王俊义总编商榷 在《世界宗教研究》创刊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追记) 给子孙们的一束信札 附:《钱本草》、《鲁褒传》 张林翰日记摘抄 (下)轶事 向家乡镇平县图书馆捐赠图书一万四千多册 林翰先生致镇平县委宣传部函 林翰先生致中共镇平县委函 林翰先生致镇平县图书馆函 家乡对林翰先生捐书捐款的反响 张林翰向家乡赠图书万余册 拳拳桑梓情 张林翰向家乡赠书 中共镇平县委宣传部为征集图书事2004年12月的信(摘抄) 附录二:家史家风 (上)家史 家史概略 父亲张四箴经历十年纪实(1939—1948年) (下)家风 手书影印件 后记 试读章节 令人敬仰的张林翰同志 马云福 张林翰同志原来是国务院宗教事务局(今国家宗教事务局)业务处处长,我认识他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1972年中央统战系统干校回京开展工作期间,那时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一个楼里暂时合署办公,我被分配到业务处,在张林翰处长的领导下工作。我对张处长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不断展开而逐步加深。他是一位为人正直、诚恳、热情、道德高尚、工作积极负责、无私奉献的好领导。今天虽然他已经去世十周年,但在我的记忆中他的音容笑貌、德高望重、和蔼可亲的形象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令人敬仰,难以忘怀。 记得那是1972年12月,由于各个宗教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有的寺庙受到破坏,许多宗教教职人员遭到摧残,宗教政策也受到破坏,对于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如何开展工作?执行什么样的政策?如何执行?一概不清楚,此时单位由军代表掌控,选出了一个领导小组管理业务。在此情况下,原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肖贤法被选为领导小组组长,张林翰同志被选为五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肖贤法组长决定派张林翰处长率团前往一些地区进行调查,当时我作为伊斯兰教方面的代表参加了调查小组,我们于1972年12月8日离京赴上海、南京、扬州、杭州和浙江的天台县先后进行调查。在上海我们考察了伊斯兰教的小桃园清真寺、佛教的玉佛寺。在南京我们考察了佛教的金陵刻经处和栖霞山佛教圣地。在扬州考察了伊斯兰教著名古寺仙鹤寺、布哈丁墓(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平山堂,据载平山堂原系欧阳修的书舍,后是苏东坡在此吟诗作赋的地方,现已成为大庙。到杭州考察了佛教圣地灵隐寺和伊斯兰教的著名古寺凤凰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浙江天台县考察了天台山国清寺,该寺为著名佛教圣地,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常有来自东南亚、日本的香客前来敬香。其周围还有华顶寺、方广寺、塔头寺、高明寺等,有的寺已关闭,寺中和尚合并到国清寺。在考察中我们得知国清寺中有的文物被砸毁,有的丢失。张林翰同志对此深为惋惜和气愤,他严肃地对管理人员说:今后一定要保护好寺里的文物,有的属于重点文物可暂时收藏起来,以防止再丢失。 在此次调查中,各地的汇报都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即宗教政策。大家一致认为,目前究竟执行什么样的宗教政策很不明确,遇到政策性的问题太难了,如何解决,心中无数,于是只好向周边一些省区的宗教部门互相交流,摸索着应付,有些大的问题要请示中央,给中央打电话也打不通。张林翰同志表示,回去后我们一定向主管领导汇报,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的,中央一定会拿出一个正确的政策来的。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此次调查中,张林翰同志严格遵守国家所规定的出差开支制度,于是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是住招待所,只是到了上海,上海市委统战组安排我们住和平饭店,标准高一些。张林翰同志很不安,向上海方面提出希望住招待所。上海方面表示,招待所已经住满,无法安排,执意要我们住和平饭店,并且说因情况特殊住饭店也无问题,张林翰同志仍然不安,总觉得过意不去。因此本应在上海多住几天,结果只住了两天,将要考察的地方抓紧时间完成后于12月21日乘14次特快列车返回北京。 抵京后,张林翰同志出于此次调查任务的紧迫,马上就布置人到单位报到,次日便组织业务组全体人员听汇报,肖贤法组长主持。汇报后肖组长指示写两个报告上报中央,一是寺庙情况报告;二是各地宗教情况报告,并要求对一些问题提出我们的意见和看法。我被分工写第二个“各地宗教工作情况报告”。我因年轻缺乏写这方面报告的经验,张林翰处长手把手地教给我,应如何如何写,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记得他曾教给我说:写调查报告既要考虑到面,比如都到了哪些地方?调查了哪些问题?包括存在的问题、提出的问题等等要一一列出,使人看后有一个概貌,既有综观全局之感,同时又要重点突出一、二个问题,作为具体事例,要写得深、写得细,使人看后仿佛亲临其境,一目了然。在张林翰同志的指导下,我的报告总体上写得还算符合要求,未被否定。只是他给修改、润色了一些地方,报告便算完成了。此事,我从内心里感受很深,特别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张处长的循循善诱使我难以忘怀,所学到的经验使我不断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 张林翰同志虽然已经去世十周年,但我们对他的事迹却难以忘怀。他是我们永远的学习榜样。今天我们写文章纪念他、回忆他当年的业绩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旨在让后人们学习他宝贵的道德精神和高尚的作风,以便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张林翰同志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原副会长,现任顾问) 2010年2月 P55-58 序言 我年幼时常去表姐家,有机会与表姐夫林翰交谈,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多受教益。他出生在书香家庭,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更加天资敏悟勤奋好学,启蒙时期即能强记经史,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少年时,家乡土匪蜂起,乡里涂炭,只能就近求学,难以接触广阔天地。幸有辛亥革命志士彭公禹廷弃官为民,回乡领导剿匪办地方自治,提倡进步,兴办教育,请来不少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进步教师。三、四年间把宛西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村村无讼、家家有余”,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涌现出大批进步知识青年。林翰就是在这时进入新创办的宛西中学,受到新思潮的陶冶,接受了马列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唤起民众。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进入内迁宛西的省立开封(高级)师范学校深造。这里师生多从日本占领区逃难出来,国难更家仇,抗日思潮高涨。他在这里既受到都市带来的新思懑的感染又受到抗日活动的锻炼。他们这些青年共产党员,进入社会多数从事教育工作,经他们共同努力,占据宣传阵地,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把抗战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广大群众同仇敌忾。这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和仇视,40年代宛西地下党遭到疯狂镇压,组织被破坏殆尽。林翰不幸被捕,经各方营救出狱,失去与党组织的联系。但他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更坚定了革命意志,1942年他参与进步人士李静之在国统区南阳创办进步报刊《前锋报》,并任编辑部主任,参与主要政论的撰稿工作,主导抗日救亡和民主进步,与共产党的主张相呼应。该报新闻报道真实可信,政治主张进步,深受豫西、鄂北及陕东南民众的欢迎。林翰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献身革命事业,勤奋工作,且能孜孜不倦的研读中外典籍,历经磨难和斗争,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成为一个评论家、学者,为而后在中共河南省委(豫西区委)的《豫西日报》、中南局《长江日报》开拓性工作打下基础。随着国家的发展,他总能适应工作性质的改变,干一行爱一行。在国务院(政务院)文教委工作中,尤其在宗教委(宗教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期间,都结合工作深入研究课题,著述和评论都受到学术界的好评。他为人恬淡、自然,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疾恶如仇。他在这个急剧变动的时代总能站在浪潮前列,为民主、科学和社会主义鞠躬尽瘁。他生活朴素,淡泊名利,作风正派,笃守传统美德。 表姐李振凤从小跟着我奶奶,待我比亲弟弟还要亲,至今,她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她孝敬公婆,善待妯娌,关爱丈夫,对人宽容大度,协助公婆把那样一个大家庭调理得和和睦睦,深得家人敬重和邻里的称赞。她结婚后,丈夫还在上学,她把一切需要准备的物品安排的停停当当,丈夫得以专心读书。随丈夫出来后,就承担起全部家务和教育子女的重担。她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对伦理处世的哲理却明明白白,待人接物温文尔雅,教育子女循循善诱。这也使林翰没有后顾之忧,而专心工作和做学问。 二位老人已经仙逝了,他们的人品、事迹,我们将永志不忘。 (作者是二炮研究所研究员) 2009年10月25日 后记 出版《张林翰纪念文集》的想法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让后辈人继承并光大林翰先生和夫人振凤女士的高尚品德,弘扬“知识传家,自立自强,睦邻友好,乐善好施”的家风,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有益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人。 本文集的资料收集和征稿工作是从2009年8月中旬开始的。短短几个月汇集了来自林翰先生生前领导、朋友、同事以及亲戚、晚辈们的几十篇文章和题词。这些作者在文化程度、年龄层次、身份职务方面虽有所不同,但为“缅怀林翰先生”的共同主题走到一起,实在难得。篇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林翰先生的工作、治学、为人、处事,洋溢着朋友们的深情厚谊。有些年高体弱的朋友虽未能撰稿,但心里却一直对《张林翰纪念文集》的编写和出版给予极大关注。所有这些充满的都是真挚的爱,体现的都是温暖的心。 编写《张林翰纪念文集》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为此,多次到国家图书馆、林翰先生生前所在单位以及河南省中共南阳地区工委等进行调查、访问,很多亲戚、乡亲做了大量工作。我们还非常荣幸地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兼中国佛学院院长传印法师及诸多长者、朋友们的指点、帮助,使文集能够顺利成书。 借此《张林翰纪念文集》出版的机会,我衷心感谢长者们和朋友们对林翰先生生前的情谊和身后的缅怀,感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宗教事务局、社科院宗教所、中国佛学院及有关单位提供的帮助;感谢宗教文化出版社的同志热情相助;感谢所有为此书付出辛劳的长者们朋友们!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本人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恳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张惠敏 2010年3月于北京木樨地“容膝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