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1941年夏天的火星(精)/诗人散文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家新 |
出版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王家新,著名诗人、批评家、翻译家。出生于湖北,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诗集《塔可夫斯基的树》、诗论随笔集《黄昏或黎明的诗人》等多种,出版译著《保罗·策兰诗文选》《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王家新译诗集》等。编选《当代欧美诗选》《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等。多次参加国际诗歌节和国际写作项目,并在国外大学讲学、做驻校诗人。曾获多种国内外文学奖。 目录 我的“第二自我” “永存我的话语” ——彼得堡诗歌记行 “我把茨维塔耶娃还给茨维塔耶娃” ——莫斯科诗歌记行 天赋与“第二次诞生” “夜太长。你们,给我词……” 生命翻到这一页 “在喇叭形涌来的河流气息中……” 关于“创造性翻译”教学 “鸟儿飞来并把我们当鸟儿问候” 百年新诗回望 读许立志的诗 一个伟大的诗人离去了 1941年夏天的火星 向梭罗致敬 2017“书业年度评选·翻译奖”获奖致辞 重返母语:《哈金新诗选》 写作,创伤与治愈 答雅典《周日论坛报》 关于《告别》一诗的创作 关于“诗与石头” 从一次旅行开始 诗歌的“内与外” “悲欣交集的功课” 我们所错过的布莱希特 关于长诗及《回答》 “只有真实的手写真实的诗” ——与青年诗人谈诗 一个时代的诗歌见证和记忆 ——纪念《诗歌报》(1984~1999) 精彩页 我的“第二自我” 谢谢未名诗歌节的邀请。这次诗歌节的主题“第二自我”挺好,很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实际上,我们也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我们总是处在一种与他者的深刻关联中,如按巴赫金的说法,甚至连我们的自我,也是一个“来自他者的礼物”。 下面我要讲的,正如一些朋友猜测的,正是策兰。从1991年秋冬到现在,我阅读、翻译和研究这位诗人已有二十年了。我不能说他就是我的“第二自我”,但很多时候他却“占据”了我的整个存在。要想抗拒这样一种吸力,对我来说也很难。这也就是多多有一次对我讲的:“你以为是你要翻译策兰吗?是他要你翻译他!” 还是让我举点儿例证,或是给出一些线索。去年年末,有一位长期遭受磨难的诗人朋友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使我深感悲痛。为悼念这位亡友,在他逝世后“头七”的那一天,我特意翻译了策兰的一首诗《安息日》。我们知道,策兰是犹太民族苦难的见证者和哀悼者,他的许多诗就是哀悼那些牺牲者的,纵然这是一种“不可能的哀悼”。以下是我对策兰这首诗的翻译: 安息日 在一条线上,在 那唯一的 线上,在那上面 你纺着——被它 绕着纺进 自由,绕着 纺进束缚。 巨硕的 纺锤站立 进入荒地,树林:来自于 地下,一道光 编入空气的 垫席,而你摆出餐具,为那些 空椅子,和它们 安息日的光辉—— 在屈身之中。 说来也是,这首诗好像一直在等待着我似的。在这之前,我译过策兰二三百首诗(策兰一生至少写有七百多首诗),但我并未留意到这首诗。在我想到要为亡友的“头七”写点儿什么而难以人眠时,我翻开约翰·费尔斯蒂纳编译的一本策兰诗文选,它一下子就出现了——它就这样为我出现了! 这真的使我深感惊异。 使我惊异的还在后面。今年3月,因为我的德文诗集出版,我受邀到德国莱比锡和柏林等地朗诵。在莱比锡地图上,我看见标有“莱比锡犹太纪念教堂”的标志,就很想去看看。但一到那里,还没有走近,我就被震动了:那个犹太教堂已不存在,它早在1938年11月9日“水晶之夜”里被纳粹分子焚毁,在这个废址上,只摆有上百把铜铸的空椅子,像是一场无声的哀悼仪式。 那一刻我在想,这不就是策兰的诗吗?这不就是策兰的诗在等着我吗? 也正是在那一刻,我更加明白了:我翻译策兰,就是为了这些空椅子和它们安息日的光辉——并且,是“在屈身之中”! 讲到这里,我还得谈谈对《安息日》一诗的具体翻译。对策兰的翻译,我其实一直是很严谨的,我要尽可能地达成“精确”,但对这首诗的结尾,我有很大变动。这首诗的结尾一句德文原诗为“Zu Ehren”(其英译为“In honor”),本来应译为“在尊敬之中”或“在荣耀之中”。(P1-4) 导语 “诗人散文”,是区别于其他散文作者所著散文的一个专有概念,因诗人独特的观照方式和特有的表达方式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 世界上许多著名诗人,在散文创作中亦享有盛誉,展示了“诗人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 本套丛书作者皆为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在诗歌创作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他们的散文作品亦代表了中国“诗人散文”的最高水平,展示了中国“诗人散文”的艺术风采。 本书收录了《百年新诗回望》《向梭罗致敬》《我们所错过的布莱希特》等作品。 序言 已经记不得是在北京 还是石家庄,也忘了谈了 几次,反正建国兄和我第 一次提起要策划出版“诗 人散文”系列图书的时候 ,我就没有半点儿犹豫— —这事值得做。而擅长写 作散文的商震兄对此更是 没有异议,在石家庄的一 个宾馆里,他一边吸着烟 一边谈论着编选的细节。 “诗人散文”是一种处 于隐蔽状态的写作,也是 一直被忽视的写作传统。 美国桂冠诗人、1987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 瑟夫·布罗茨基有一篇广 为人知的文章《诗人与散 文》,我第一次读到的时 候印象最深的是如下这句 话:“谁也不知道诗人转 写散文给诗歌带来了多大 的损失;不过有一点却是 可以肯定的,也即散文因 此大受裨益。”此文其他 的内容就不多说了,很值 得诗人们深入读读。 收入此次“诗人散文” 第一季的本来是八个人, 可惜朵渔的那一本因为一 些原因最终未能出版,殊 为遗憾,再次向朵渔兄表 达歉意。其间,我也曾向 一些诗人约稿,但因为一 些主客观原因,最终与大 家见面的是翟永明、王家 新、大解、商震、张执浩 、雷平阳和我。 在我看来,“诗人散文 ”是一个特殊而充满了可 能性的文体,并非等同于 “诗人的散文”“诗人写的 散文”,或者说并不是“诗 人”那里次于“诗歌”的二 等属性的文体——因为从 常理看来一个诗人的第一 要义自然是写诗,然后才 是其他的。这样,“散文” 就成了等而下之的“诗歌” 的下脚料和衍生品。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 这样的吗? 肯定不是。 与此同时,诗人写作 散文也不是为了展示具备 写作“跨文体”的能力。 我们还有必要把“诗人 散文”和一般作家写的散 文区别开来。这样说只是 为了强调“诗人散文”的特 殊性,而并非意味着这是 没有问题的特殊飞地。 在我们的文学胃口被 不断败坏,沮丧的阅读经 验一再上演时,是否存在 着散文的“新因子”?看看 时下的某些散文吧——琐 碎的世故、温情的自欺、 文化的贩卖、历史的解说 词、道德化的仿品、思想 的余唾、专断的民粹、低 级的励志、作料过期的心 灵鸡汤……由此,我所指 认的“诗人散文”正是为了 强化散文同样应该具备写 作难度和精神难度。 诗人的散文必须是和 他的诗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相互 替代,两者都具有诗学的 合法性和独立品质。至于 诗人为什么要写作散文, 其最终动因在于他能够在 散文的表达中找到不属于 或不同于诗歌的东西。这 一点至关重要。这也正是 我们今天着意强调“诗人 散文”作为一种不同于一 般意义上的散文的特质和 必要性。 诗人身份和散文写作 两者之间是双向往返和彼 此借重的关系。这也是对 散文惯有界限、分野的重 新思考。“诗人散文”在内 质和边界上都更为自由也 更为开放,自然也更能凸 显一个诗人精神肖像的多 样性。 应该注意到很多的“诗 人散文”具有“反散文”的 特征,而“反散文”无疑是 另一种“返回散文”的有效 途径。这正是“诗人散文” 的活力和有效性所在,比 如“不可被散文消解的诗 性”“一个词在上下文中的 特殊重力”,比如“专注的 思考”、对“不言而喻的东 西的省略”以及对“兴奋心 情下潜存的危险”的警惕 和自省。 我们还看到一个趋势 ,在一部分诗人那里,诗 歌渐渐写不动了,反而散 文甚至小说写得越来越起 劲儿。那么,这说明了什 么?说明他已经不再是一 个诗人了吗?说明散文真 的是一种“老年文体”吗? 对此,我更想听听大家的 看法。 我期待着花山文艺出 版社能够将“诗人散文”这 一出版计划继续实施下去 ,让更多的“诗人散文”与 读者朋友们见面。 2019年秋于八里庄鲁 院 内容推荐 诗人从诗的角度,以散文的笔触书写,散文所呈现出的气质与诗歌风格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语言从多个角度切入单一意象的外壳,试图抵达它的多重含蕴,难言的沉郁之气更是贯穿于字里行间,增强了打动人心的力量,作品内蕴深沉,真诚坚强,直指人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