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世纪星空下/文化生活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日)阿部谨也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史学家眼中的中世纪,由于封建割据、争战频繁,不仅生产与技术发展停滞,庶民社会及人文艺术也普遍处于贫瘠荒凉的景况。这种荒凉,也表现在相关文献的稀少上。对一般读者来说,这本《中世纪星空下》是少数整理汇编的史料中,较具可读性的作品。

作者阿部谨也是专攻西方中世纪社会史的日本学者,在他的多本中世纪著作中,本书特别以散文式的短篇随笔,描绘扫烟囱人、剥皮者、贱民、澡堂、兄弟团等个别的社会角色,但整体读来,却可以勾勒出中世纪的庶民社会中,关于生死、老病、宗教、宇宙等更高层次的文化概貌。

内容推荐

生活在今天的人也许无法想象,“拥有财产并在都市中受人尊敬时,丢下一切,将自己的生命交付于朝圣之旅”,但对生活在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人们而言,这却是每日生活的目标。

不能实际参加朝圣之旅的人也会将自己托付给兄弟团,只希望在自己死后,灵魂能够获得解救,因为他们不能想象在无法确认人与人之间的无形纽带下活下去。

以这样的意义来说,中世纪的都市可说是旅行者的临时居所,但这样的话,便不禁要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现在的都市是个怎样的居所?旅行又有什么意义呢?

阿部谨也,一位享誉国际的中世纪史学者,以充满亲和力的随笔形式书写出十到十三世纪之间,西方中小型城市迅速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巨大转变。《中世纪星空下》的三十五篇短文均为动人的中世纪故事,将中世纪写得如此感性,也是《中世纪星空下》的独特之处。内容包括中世纪的生活、人和人之间的连结、历史学的支柱等内容。

目录

从东方的眼睛看西方——阿部谨也与西方中世纪史(代序)

第一章 中世纪的生活

我的旅程,中世纪之旅

和石头息息相关的中1R纪人——西欧世界和石头的传承

中世纪星空下

中世纪的讽刺作品

架在莱茵河上的桥

关于“百年历”

农夫亚当及牧人耶稣

厄伦史皮格尔及驴子

在鞋子中放人泥土发誓

澡堂

中世纪人的眼泪

中世纪之死

第二章 人和人之间的连结

现今存在的中世纪市民意识——支持欧洲深层的工匠组织

关于蓝色星期一的起源

关于中世纪贱民身份的成立

黄色的标志——犹太人受歧视的象征

欧洲扫烟囱的人

狼人传说

照顾病患的兄弟团

中世纪欧洲的啤酒酿造

和舒伯特相遇

听着自动管弦乐琴演奏

钟声连结的世界

大教堂的世界

第三章 历史学的支柱

一句话——背后的历史

在文化的底流

探求知识的愉快及日本的学问——向近代欧洲的“协会”学习

自由集会的时代

西德的地域研究史及资料馆

“无缘所”及“和平的场所”

避难所的思想

对中世纪的关心

文化暗部的崛起——历史学的课题

今日的历史学

柳田国男之于我——于“百年冥诞”纪念

解说研究社会史的魅力/网野善彦

文章初次发表处一览

文献目录

试读章节

澡堂

若想要快快乐乐地过一天,那就去澡堂吧。

若想要快快乐乐地过一个月,就杀一只猪吧,

若想要快快乐乐地过一年,就娶个年轻的老婆吧。(16世纪)

第一次探访欧洲时,最烦恼的就是寻找公共澡堂了。住在没有浴室的便宜房子里,去到大街上找寻公众澡堂,看到写着市营澡堂的招牌,进去一看竟然是游泳池。慢慢熟悉以后,才知道在那地方有单间的浴缸,要先将身体洗干净后,才能进入游泳池;也发现火车站里有澡堂设备,在那之前,我一直觉得很奇妙,欧洲的大都市里,那么多的外国劳工到底都在哪里洗澡。

大约就在同时,汉堡市的报纸上,登载了一篇德国人洗澡次数的调查报告,报告中说很多人一个月只洗一次澡。在我下榻处的家庭成员,通常在晚间赴约前洗澡,但是他们没有睡前洗澡的习惯。别说是男女混浴,除了北欧之外,几乎完全没有多人在大浴池共浴的机会。

但是,不用追溯到罗马时期,光是追溯到16世纪,不论哪一个德国的城市都可见公共澡堂,不论有钱人或是贫穷人,就连乞丐也有机会洗澡。男女混浴也绝对不是罕见的事;在婚礼后新郎新娘带着观礼客人,一同到城里的公共澡堂人浴的光景,也是屡屡可见。像这种景象,在16世纪后半叶差不多已经见不到了,这个变化究竟有什么背景呢?乍看极微妙的事端背后,也隐藏着足以改变欧洲人际之间关系的理由。

16世纪前,施舍入浴(Seelbad,balnea animarum)为欧洲的人浴形态之一。这个形态在基督教的教义中,视为一种捐赠的形态,它和施合给穷人面包或是饮料的行为相同。刚开始为富人给予穷人或是病人沐浴的机会,后来渐渐演变成都市中的制度。一般的捐赠者在自己死后招待一次或是死后一年内,每月招待贫民到澡堂沐浴一次,偶尔也有不限制期限,只在遗嘱中交代一年招待三到四次的。捐赠者将一定的金额委托交付给教会或市镇当局。接受施舍到澡堂洗澡的穷人,则要为捐赠者的灵魂救赎而祷告。当澡堂为穷人开放时,澡堂主人会在小道上边走边摇铃,在艾尔福特市是这样喊的:“救灵浴就要开始了。圣堂参事会员先生开放了好浴池。想洗澡的人一律免费。”听到这个呼声的穷人就会聚集到澡堂前来。每个城市开放的时间不同,有的订定星期二、四、五三天为穷人专用洗澡日。因习惯上,手工艺工匠的洗澡日为星期六。有时候,对穷人开放澡堂的同时,他们也学维也纳那样,招待面包及葡萄酒。

不用说也知道,这种习惯是来自于基督教的教义。有人说,是衍生自通过对穷人施合的善行,补偿在世上犯下的罪孽,进而保证在死后的世界得到救赎的行为。但是富人对穷人施舍的习惯,其实在基督教成立前就其来有自。换句话说,它是根植于互惠关系、赠与关系。只会凝聚财富者不过是个吝啬之徒,但如用这些财富招待众人的话,则可达到崇高地位;基督教就在这种互惠关系中,设定了死后世界的救赎和为待救者祈祷的循环关系。自古以来,水就被视为有洗净污秽的力量,所以澡堂正是作为净化身体的适当场所,穷人在洗净自己身体后好为捐赠者祈祷。

16世纪的公共澡堂衰退的原因,除了木材价格的腾涨、梅毒流行等理由之外,还可举出其他因素。但是这些直接原因背后,还包括了施舍行为的变化。1525年路德在写给汉斯·敏克维兹(Hans yon Minkwitz)的信中,提到了敏克维兹父亲的施合行为,他写道:“以施舍为目的开放澡堂,也是件令我感到愉快的事情,但是我不愿意将此视为一种灵魂救赎的施舍行为。不如说是仿效耶稣在晚餐宴席中,为门徒们洗脚一样。”这个时候,将开放澡堂当作施舍行为,只不过是偶发事件罢了,而澡堂本身也在渐渐的衰颓中。

中世纪的澡堂乃是公众场所。杀人者在赎完罪后,要到被害者家属入浴的澡堂露脸。在澡堂中起争执而伤害对方的人,将被处两倍的罚金。在澡堂中窃盗者,将被处以死刑。欠了债被债主追讨的人,只有在澡堂内不会被逮捕。澡堂是一个和平的区域,同时也是避难所。

澡堂就和酒吧一样,人们可以在此聚集,毫无拘束地谈话,所以宗教改革及农民战争的时期,都是在澡堂里计划起义的细节。因此有时澡堂也被批评为是叛乱者的窝巢。

具有这些功能的澡堂,却仍然衰颓,其背后不光只是因为木材价格腾涨及梅毒流行等直接原因,应是约束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公共权威变质所致。这使得基督教建立的互惠(赠与)循环在这个时候终于面临解体;但这是否也象征着允许一人独行于圣和俗之间的新形态公共权威宣告成立呢?

P64-67

序言

从东方的眼睛看西方——阿部谨也与西方中世纪史

王思迅(台湾如果出版社总编辑)

对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西方的中世纪一直是个令人敬畏的领域。这种敬畏来自于这个时代的繁琐复杂,也来自于它无可回避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谈主宰世界两百多年的西方文化,多半仅从16世纪的欧洲环境际遇发端,以为从那个时代开始即能解释一切,忽视中世纪所提供的历史基础,但这是一种架空的史观。但若要真正触及中世纪,这从4、5世纪开始,长达一千多年的漫漫长路,又让人不知从何下手。稍微认真一点的学者,哪怕只是想概论性地介绍,通常也要用七八百页的篇幅方能呈现轮廓,而用功的读者纵使决心看完如此巨著,仍会感叹重点庞杂而不知如何串连成为一个体或面。

这似乎是中世纪历史难以避免的困难。但也因为如此,我们对篇幅适中,又能在某一面向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的书籍,总会充满好感,大加赞赏。只是这类书籍并不多见。之前赫伊津哈(JohanHuizinga,1872—1945)的《中世纪的衰落》,把复杂的史料归纳成几个诠释力很强的思想观念,以此勾勒14、15世纪欧洲人的价值世界,此书以简御繁,不带学究气,又有中文简体译本,因此很受读者喜欢。可惜书中议论侧重中世纪的末期,又有许多观念属于美学与艺术领域,对中世纪核心时期,也就是10到13世纪这一段,以及社会史方面着墨较少,让人颇感意犹未尽。不过,巧合的是,这一遗憾刚好可以由日本学者阿部谨也的著作完全弥补。

阿部谨也在日本历史学界是深受尊崇的大师级学者,他早年留学德国,专攻西方中世纪的社会史,凭着过人的语言天分和努力,直接搜罗研究中世纪的地方史料,真积力久深造有得,个人著作有《哈美仑的吹笛手》、《德国中世纪后期的世界》、《刑吏的社会史》等三十余本,另有译作《西洋中世纪的女人》等七本,是东方学者中极少数能在此领域自成一家之言,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人。

阿部谨也的学术生涯中,大约以中世纪庶民社会研究最为其得力处,无论他面对的主题是旅人、贱民、僧侣、骑士,或是刑罚、城市、性别、生死信仰等,这些成绩都奠基于他面向广阔又独特的庶民社会的基础研究上。

例如其脍炙人口的《哈美仑的吹笛手》一书,表面上是对德国中世纪某城镇一百多名儿童集体失踪的事件作各方面的史料考证,以及探索其如何形成“斑衣吹笛人”故事传说的演变轨迹,然而仔细阅读后就会发觉,这书总是先通过中世纪庶民社会的生活实况、经济条件、城乡关系,与其信仰习俗和生命感受等各方面的背景说明,以此先垫高个别史料的诠释视野。换句话说,阿部先生深知个别史料总要在综合成明确的历史脉络后,才能真正呈现意义。所以他在同一批史料中所能得到的结论也总比他人来得更深更广。而读者在这一“由博返约”的史料诠释过程中,也受惠于这清晰的厉史脉络,常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又因此得到许多意料之外的理解。

虽然只读一书,收获却有如胸怀一整套的中世纪社会百科全书,这就是阿部谨也文章迷人的地方。

《中世纪星空下》是阿部谨也另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书为了能给一般社会大众阅读,省去许多学术论辩,一方面展现作者充满亲和力的随笔书写,另一方面也深入浅出地说明10世纪到13世纪间,西方中小型城市迅速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巨大转变。从这一角度去把握中世纪的历史内涵,必然比个别认识骑士制度、修道院或封建制度更能把握时代的意义,也更能明白中世纪遗留给现代社会的影响为何。

阿部先生在书中说,在10世纪以后,由于农村生产力逐步提高,欧洲各地形成了数百个小型城市,这些城市的主要建立者是各行业的手艺匠人,虽然他们的人数比例低于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力,但却是建立与运作城市规则的人,也就是所谓拥有市民权利的人。因为城市的普遍建立,所以一种不同于传统农村的新型态社会关系也跟着建立,并逐步扩大规模与影响。举例而言,当时城市的基本运作规范来自于行会制度,任何手艺人都依其业别组成行会,并在生产与销售上制订共同遵守的规章。各行会自行推选代表与纠举人,赋予极大权力裁决彼此的利益矛盾,也按条例对违规者施以惩处。不但如此,行会还涉入会员的日常生活,举凡聚餐宴会、急难救助、休假旅行与私德名誉等,都有许多必须遵守的规定,也就是说,人的生活必须完全融入行会的共同体,才能既尽义务又享受权利与荣誉。当然,也由此跟城市其他不具权力身份的游民,以及乡村的农民作出明显的区别。而各行会的自治组织,又集合成整体城市的自治组织,掌理更大的权力事宜。这一由下而上的行会共同体生活组织,就是现代社会所谓“市民意识”的由来。

东方的城市历史并无西方这种广泛连结的自治经验,所以一百多年前严复在翻译“sociology”一词时,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字眼,故译成“群学”,而日本学者尝试以“人间”、“世间”等三十几种不同字眼翻译“society”,几经论辩,最后才确定为“社会”。阿部谨也对此则更进一步论说,日本并无西方那种既普遍又合一的“社会”观念,只有局限在由生活圈中的人际关系所组成的“世间”观念,所以研究社会史时不能原封不动把西方的社会观念移植到东方来。这个说法看似惊世骇俗,但从中世纪城市观念推导而下,若不是深切掌握其历史神髓,也得不出这样大胆的结论。

本书是阿部谨也的历史著作首次被翻译成中文。我们当初决定翻译此书的时间是2005年底,译者之一的李玉满住在京都,因为翻译中遇到许多欧洲文献上的困难,曾想初稿完成后前往东京拜访讨论,并邀其为中文版写序,想不到2006年9月作者不幸辞世,徒留遗憾。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作一敲门砖,不但让大家注意到这位学人在中世纪历史研究上的贡献,也让我们有机会从一“东方的眼睛”去看西方的历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