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本书是讲述中国股市成长经历的实录。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为历史题材的文本,它既非按部就班的“编年体”,也不是座次分明的“纪传体”,而是一种“口述化”的历史。它的素材,脱胎于一部既“长”又“短”的电视纪录片——《中国股市记忆》,长达61集,每集却只有短短四分钟。在这部电视片中,那些对中国股市的发展举足轻重,或感悟最深切的人,亲口讲述20年间亲历的重大事件——或慷慨激越,或百转千回;或柳暗花明,或令人扼腕。和平铺直叙的描述相比,这些当事人的讲述,或许更能唤起投资人的共鸣。 本以“记忆”命名的书,记录的是中国股市成长历程中的吉光片羽,却也是中国股市20年历程中浴火涅檠的关键时刻。对于没有经历过的投资者而言,这些“陈年往事”并不仅仅是谈资的积累,而且蕴含着财富博弈的智慧,以及由失败探索出的经验,这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内容推荐 如果说,我们从1990年的1 2月份开始算起,那么到现在,中国股市已经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2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经是青年,但是对于中国股市来说不过是刚刚走出它的童年时代,少年的中国股市意气风发,成长的欲望不可抑制。回望来时路,有那么多的探索与开创,有那么多的艰辛与苦涩,值得我们去记忆。 这本书将和你一起去重温中国股市里的故事和故事里的中国股市。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三个三中全会,从改革开放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股市得以生存的政治环境。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之后,发行的第一张股票。 你知道第一个发行股票的企业是谁吗? 你知道这些企业发行股票背后的故事吗? 你见过最早的一批纸制股票都长得什么模样吗? 你见过还本付息、退股自由的股票吗? 我们会为你一一加以展示。 在这里,我们将带着你一起去结识第一位下单的红马甲。 你知道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出现在哪里吗? 你知道上海和深圳的证券交易所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吗? 你知道在我们的证券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零交易吗? 你知道第一次救市是怎么进行的吗? 你知道当年的T+0和放开涨停板给这个市场带来了什么吗? 你知道深圳“8·10”事件的来龙去脉吗? 在这里我们还将和大家一起去见证中国证券市场规范监管的曲折历程。 你知道第一个出局的上市公司是谁吗? 你知道第一个被公开谴责的公司又是谁吗? 你知道第一个被STPT的公司是谁吗? 你知道第一个被行政处罚的上市公司又是谁呢? 你知道第一个把上市公司推到被告席上的投资者又是谁呢? 在这里我们还愿意和大家共同去感受喜怒哀乐,共同去感悟成长成熟。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很多,感受很多很多……一般来说,讲故事总要先说很久很久以前,但是对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股市来说,不需要说很久很久,32年前,从1978年开始……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鸿蒙初辟 1.三中全会 2.第—块红砖 3.宝安和工展 4.天桥百货 5.小飞乐 6.沈阳交易市场 7.静安营业部 第二章 想想和转折 8.小平送股票 9.上海出了个杨百万 10.海归的梦想 第三章 一波三折的诞生 11.飞机上的两小时 12.深交所冷清的试营业 13.上证所开业 14.老八股和老五股 15.开市第一单 第四章 狂热与约束 16.股市零交易 17.涨停板放开了 18.文化广场卖股票 19.原野出局 20.“8·10”事件 21.成都有个“红庙子” 22.证监会成立 第五章 成长 23.基金起步 24.青啤卖到了香港 25.“打”新股 26.宝延风波 27.327事件 28.12道“金牌” 29.香港金融保卫战 30.“5·19” 31.国泰与君安 第六章 揭开黑幕 32.亿安百元噩梦 33.退市 34.券商生死录 35.庄家吕梁 36.红光骗术 37.琼民源骗局 38.兰州证券黑市 39.“魂断”蓝田 40.银广夏塌了 41.泰港:危险的游戏 第七章 监管风暴 42.与“赌”有关的争论 43.监管风暴 44.那些“逃亡者” 45.德隆崩塌 46.想拿赔款不容易 47.“南方”倒闭 48.杭萧钢构:天价合同的麻烦 49.股市“黑嘴” 第八章 看到春天 50.“6·24”井喷 51.年报上的“反对票” 52.开放式基金 53.“国九条” 54.中小板开板 55.ETF 56.股权分置改革/239 第九章 期待未来 57.6000点 58.创业板“修成正果” 59.股指期货 60.中国投资者 后记 试读章节 327事件 《真实的谎言》是1995年在中国上映的一部美国动作大片,它的投资高达1.2亿美元,就在这一年的上海,同样上演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动作大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对决的双方。其中一方是万国证券的老总管金生,他所领导的万国证券在当年一级市场的承销业务占到了全国总额的60%,在二级市场的经纪业务占到了全国总额的40%,可以说是无可争议的券商当中的带头大哥。当时有一句广告词说:“万国证券,证券王国”。 管金生的对手是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经开。管金生与中经开对决的标的就是国债期货的一种主力品种——1992年发行的,于1995年到期的三年期国库券,证券代码327。 1995年2月,有市场传闻,财政部有可能会提高327的保值贴补率,但是管金生不这么看,他决定带领万国证券做空,而有财政部背景的中经开则选择了做多。时间到了2月23号,传闻得到了证实,面值百元的327将按照148.5元钱来兑付,管金生有点懵了。 这天上午一开盘,中经开是步步紧逼,曾经一度把327的价格拉高到了150块钱。 到下午4时22分,空方突然发难,先以50万口把327的价位从151.30元打压到150元,然后争分夺秒连续用几十万口的空单把327的价位打到148元,最后在尾市以一个730万口的巨大卖单把价位打到147.40元。全场目瞪口呆! 在这天交易的最后七八分钟,万国证券一共砸出了1056万口的卖单,面值高达2112亿,而当时所有327才值240亿。 当天晚上,上证所经过紧急磋商,最终裁定万国证券恶意违规,并宣布当天最后八分钟所有有关327的交易无效,各会员单位之间协议平仓,万国证券就此赔进去了16个亿。 1995年5月17日,证监会副主席李剑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期货交易试点。 1997年2月3号,管金生以受贿和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申银证券接手重组万国证券。 2003年之后,管金生保外就医,赋闲在家。 1995年在中国还上映过一部美国大片,叫《阿甘正传》。它其中的一句台词是这样讲的,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滋味。 327国债期货 327国债期货是19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为240亿元,1995年6月到期兑付,利率是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贴补率,但财政部是否对之实行保值贴补,并不确定。1995年2月后,其价格一直在147.80元和148.30元之间徘徊,但随着对财政部是否实行保值贴补的猜测和分歧,327国债期货价格发生大幅变动。以万国证券公司为代表的空方主力认为1995年1月起通货膨胀已见顶回落,不会贴息,坚决做空,而其对手方中经开则依据物价翘尾、周边市场“327”品种价格普遍高于上海以及提前了解财政部决策动向等因素,坚决做多,不断推升价位。 保值贴补率 保值贴补率即同期物价上涨率和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差额。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88年9月发布的有关三年以上居民定期存款保值贴补的规定,三年期以上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加上保值贴补率,应相当于同期的物价上涨幅度,即储户的三年、五年、八年定期储蓄存款期满时,银行除按规定的利率付息外,还要按保值贴补率付一笔钱给储户,以保证存款不因物价上涨而贬值。保值贴补率=(存款到期时物价指数/存入时物价指数—1—利率×存期/存期×100%)。由于国家曾对一些三年、五年期的国债发行承诺保值,因此,保值贴补率的高低对全部国债的价格有很大影响。 实施保值贴补率可以在高通胀时期解决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倒挂(即负利率)问题,改变居民通货膨胀预期,我国曾于上世纪50年代初和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两次实行居民保值储蓄,对稳定居民储蓄消费行为、抑制通货膨胀,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P135-140 序言 故事里的中国股市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 刘鸿儒 我常常回忆起证监会的诞生和成长,以及我在证监会那艰辛而快乐的700多个日日夜夜。 我常说,我们是开荒、修路、铺轨道,开了荒,修了路,铺上轨道以后,后面的人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开快车了,所以比较辛苦,也可能走弯路。 1992年,由于前几年股票市场的示范效应,全国都掀起了“股票热”,最终引发了深圳的“8·10”事件。“8·10”事件表明,股票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哪怕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都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甚至是带来政治风险。 深圳“8·10”事件的出现,震动了各有关部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也感到了问题的紧迫性,意识到成立一个专门监管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就采取了特殊的办法,加快了研究建立统一监管机构的步伐。 朱镕基找我谈话,要我出山,担任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我说这是火山口上的工作,不好做也干不长。他说,责任不要你承担,我来承担。我说,出了事哪有让总理出来承担的,当然我要承担。要干,就要做好思想准备,勇于承担风险的责任和各种想象不到的后果。当时我便答应了。 1990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飞机上和我谈话时,我曾经认真地表示过,请相信我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会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资本市场的道路。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再大的压力,甚至再大的打击,我也要拼着这条老命,义无反顾地把这项改革推进下去。 第一次召开证监会职工大会,我开门见山讲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做我们这个工作,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股市下跌快了,下面有意见,怕被套牢;股市上涨快了,上面有意见,怕影响社会安定:不涨也不跌,上下都有意见,人家会说你办的不像市场,因此永远是会有意见的。 第二句话是,我们是第一代拓荒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我们的任务就是开荒、修路、铺轨道,基础打好了,后来人就可以稳稳当当地开快车了。这是我们应有的思想准备,也是光荣的职责。换句话说,挨骂是肯定的,挨了骂但给后人打下了好的基础,提供了好的条件,开出一条好路来,也是我们的幸福,这是值得的。 到今天我也这么想。 说股市里的故事非常有意思,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纪念资本市场二十年特别节目《中国股市记忆》我经常看,这个节目做得不错。从故事里,人们看到了股市的方方面面,微观的宏观的层面都能看到,而且生动。当然也有需要调整的地方,但是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这样一些年轻人在做这样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认为是很好的。《冰与火——中国股市记忆》的书充实了更多当时背景的介绍,一个个带着浓厚的特定时期色彩的故事,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不仅让我们重温了历史,了解了中国股市的来龙去脉,而且让喜欢思考的人们能用更理性的眼光看待还在成长着的中国股市,对投资者很有帮助,对年轻一代学习和借鉴历史经验,很有益处。 后记 不能被遗忘的记忆 ●《中国股市记忆》总导演 郝鹏洲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就是2010年我每天的工作状态。 坦白地说,在制作《中国股市记忆》之前,没有想到20年的记忆是如此的精彩,更没想到实现起来是那样的痛苦。 想梳理这段历史由来已久,2003年和一些朋友聊天时,就想做,按照《十三本记》制作十三集,但之后就不了了之。2008年的时候,我们制作了一期20分钟的专题片《股市十八年》,算是接触了一些参与过中国股市创立的人物,像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上海证券交易所首任总经理尉文渊、深圳证券交易所首任副总经理王健、联办总干事王波明,以及曾任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的李青原等等。这部专题片在深圳播放时,现场鸦雀无声,甚至有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播放结束后现场掌声一片。 2010年是新中国股市20周年。年初的时候,《中国股市记忆》这样的回顾性节目自然就被提上了拍摄日程。 接下来几个月时间都是在做资料收集的工作,最终,我们收集了近万张图片,近百件珍贵文物,录制了100多位当事人长达12000分钟的珍贵资料。这样大规模的全国收集,这样全面的人言、物证,前所未有。有一次正巧遇上一位平面媒体的同行,他说,兄弟,现在市场这么浮躁,但你们能静下心来做这么枯燥却有意义的事,真好。 其实,节目的制作过程用“枯燥”这个词是完全不够的,台本一次次被改写,演播室方案一次次被推翻,表现形式一次次被否决,让我感到的是痛苦甚至绝望。有朋友开导我说别这样为难自己,但是在我看来,如果不难就肯定出不来精品,出不了受欢迎的片子。 透露些内幕。实际上刚开始这节目的名称是《中国股市档案》,制片人吴小杰认为“档案”太正、太冷,而“记忆”会更贴近,角度更低。因此后来改成了《中国股市记忆》。 在对这20年的梳理中,我发现无论对老百姓还是决策层,对个人还是国家而言,都是最难以忘记的一段历史: 艰难的诞生之痛、前途未卜的煎熬、一锤定音的巨大勇气、懵懂的狂欢、从天堂到地狱的绝望、寻找理性的探索…… 这种种,都是一个民族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每天我都会仔细看一张张照片,反复聆听每一位讲述者的话语,有时候我似乎也进入到了那个年代,进入到了这个事件,变成了一个亲历者,我敬佩那些目光远大的决策者,敢为天下先的开创者,我感动那些普普通通,对中国经济充满希望的投资者。痛恨那些红口白牙,坑蒙拐骗的造假者。我相信经过经过这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不会再有关的讨论,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们已经摸着石头过了河。 《中国股市记忆》打动了人们,很快,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证券营业部、商场、写字楼的电视前都聚集着大量的观众。 观众最多的反馈是“看得不过瘾”,因为时间限制,我们无法将更多精彩内容放进4分钟的短片中,无法满足人们了解更多股市片段的渴望,于是,很自然地,我们想到了用书来承载更多记忆,于是,有了《冰与火——中国股市记忆》这本书。 在这里要感谢很多人对《中国股市记忆》节目以及这本书的支持与厚爱: 现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先生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并对节目制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先生不仅接受7我们的专访,还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并提供了部分珍贵的照片。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华夏基金管理公司都给《中国股市记忆》提供了专业的支持。 我们还要感谢媒体同行给我们提供的帮助,更要感谢许许多多的知名和不知名的人们,是他们无私地奉献了许多珍贵的照片、文物和故事,才使得《中国股市记忆》如此地贴近历史。 股市还在继续,我们的《中国股市记忆》也还在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