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津日报文艺周刊70年精品选(上下1949-2019)/天津日报创刊70周年丛书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将七十年来文艺周刊的散文和小说精品集结成册。1949年文学副刊“文艺周刊”诞生,刊发了大量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作品,为读者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本书收录了曾刊登在《文艺周刊》上的精品作品。这其中,不仅有名家的文学作品,也有文坛新秀的成名作,为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了新的灵感,深刻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本书导向健康,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目录
上册
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
论培养
短篇两则——为纪念敬爱的周总理而作
海员的家庭
缅怀茅盾老人
小兴安岭散记
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
过路
外科病房的姑娘们
故乡的小路

沿溪行
醒石
人淡如气——从另一角度谈孙犁
蹭戏
不受欢迎的花
獾坨和五叔
母爱
长寿碗——祖母百岁仙逝祭
孙犁就医志
沙海蜃景
盐工的节日
“三进山城”
草木一秋
这楼,真美
藤川先生
拥抱科学的诗人——悼念徐迟
童年
钓趣
雪后
紫砂壶
母亲的训诫
草(外一篇)
遥寄
玉烟杂记
与植物相处
出国
难忘老九和小川
凤凰女子
大山的价值
乱石堆前
住过山东
丁香
鸟瞰高原
我属虎
读杜偶拾
往事两题
重读红旗渠
爱女
女儿不读书
白洋淀
鸥盟
热诚与挚爱
上甘岭上祖国情
相信
母亲和书
兄弟在此相会
奇异的世界
忆昔津门行
怀念一个人
不忘铸工
二妗子
我与电
寻找娜塔莎
海滨降临的神迹
热爱生命
斯世有贤人——公园篇
一封短简——谨以此文缅怀诗人臧克家
天鹅之家
与棋老对话
我的祖母
杯中往事——迎新忆旧
三得意
你无处不在——纪念巴金
一座墓碑的诞生
战友黑子
在没有路的地方找到路
青涩忧伤
风中老槐
属于“晋南虎
我这一只“纸老虎”
约定
你真的是一只兔子吗?
桌山记忆
傻话
阅读是一生的事业
凹石——再读贾平凹
2013:蛇仙驾到
回忆孙犁同志
让文学的灯火照亮人心——纪念孙犁先生百年诞辰
闹钟
父亲的眼泪
一个木画框
慢慢相爱
唤声姐姐叫萧红
再生于猴年
什么是属相
红薯
父亲走后
蜂鸟筑巢是芳邻
诀别的军礼
我在1978年前后
下册
第一辑
养蜂人熊老雁

甜甜的泪水

小说三题
古大爷
银杏
迷人的脚灯又亮了
微变
女工轶事
小径掇遗(小说二题)
县委书记轶事
小小说二题
一个叫素月的女人
乡里乡亲
小儿王
兽医
我们手拉手(外一篇)
民间情怀
碎裂在2005年的瓦片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第二辑
铁树开了花
夜行车
深深的雨
远行
相约旧地
怀念妹妹小青
为何走开
媒人
纪晓岚故事新编
我的爱情与你无关

环城高速
第三辑
古董张
市井闲话(笔记小说二则)
光棍纪大爷
嘎调
铁锈红
水铺龙二
老猫
飞天鹞子传奇
12块门板——津门旧事
在传说中等待
棉纺宿舍
一味唐
天津记忆(二题)
全可人儿
津门盔头
正午的青花釉里红
闻香
后记
序言
王立文
《天津日报》创刊70周年,“文艺副刊”创刊70周年
。这份报纸对副刊的倚重和偏爱,从创刊号开始,已见端
倪,或者说,已经奠定了格局和基调。《天津日报》创刊
日,正值城市解放第三天。从道理上讲,政权交接后的第
一份报纸,既是政策传单,也是安民告示。那么多重大新
闻、民生政策,与全城百姓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需要
及时宣传和发布。而在当日,创刊号四版,给了新闻三块
版面。剩下的,整版给了“文艺副刊”!
一出生,就是新闻纸,也是文化纸、思想纸和情感纸
。隔着悠长时空,我无法揣度当时编委会的办报构想,只
能透过创刊号所传递的信息,想象她最初的模样:除了浓
郁的硝烟味,浓郁的油墨香,浓郁的主流色彩,还有更加
浓郁的文艺气息。是的,我们今天的这本选集,能够陈列
一大串作者的大名,可谓群星灿烂,而背后的办报团队,
细细数来,同样星光璀璨:从办报大家王亢之、朱九思、
范瑾等,到诗人、作家郭小川、方纪、孙犁……每一个名
字,都让我们怦然心动,需要仰视和膜拜。天津是中国共
产党人带领人民军队打下的第一座特大城市。《天津日报
》作为市委机关报,在那个特定的时间窗口,集中了当时
党内一批优秀的报人、有才华的文人,也集中了最先进的
思想、最富创造力的文字。这样想,才有合理的答案:这
份报纸清亮如许、情义绵长,是因为从最初的起点,就有
顶尖水平的团队,他们培植了报纸的底蕴和格调,也奠定
了她行稳致远的精神气质。
新闻攻、副刊守。这是金庸先生在天津日报社做客时
阐发的观点。想必也是这位“侠之大者”、文人兼报人的
办报秘籍。新闻姓新,没有攻,无法融入时代;副刊守正
,没有守,难以留住人心。著名报人赵超构认为,“新闻
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
看副刊”。这也是业内人常说的:靠新闻吸引读者,靠副
刊留住读者。在我看来,在新闻和副刊之间,新闻硬,副
刊软;新闻是前台,副刊是后院;新闻反映客观,副刊记
录主观;新闻回应共性的话题,副刊关心个体的思想;新
闻呈现时代的主干道,副刊铺陈人文的经纬线;新闻是急
迫的、显著的、当日事当日毕的“兵临城下”,副刊是从
容的、含蓄的、春风化雨式的“清风徐来”。新闻和副刊
的关系,不是一主一副,更像一体两面,彼兴此兴,共生
共荣。作为地方主流报纸,《天津日报》承担着城市日记
的独特角色,无疑是时代与个体互动的直观见证,也是世
道与人心交融的生动表达。《天津日报》从出生之日起,
一路凯歌行进,创造了许多个全国第一。其间,新闻的“
活鱼”抓得不少,文艺副刊同样居功至伟。
2002年,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出版第2000期的
时候,我们曾结集出版了《半个世纪的精彩》。时任社长
、总编辑张建星在序言中写道:《天津日报·文艺周刊》
之所以能经历风雨,长青不老,整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
就是因为我们《天津日报》真正地拥有孙犁。实际上,我
们真正拥有的,是孙犁等前辈开辟的基业、奠定的风骨和
播种的办报办刊理念。凡是读过孙犁先生文章的人,都会
被其中浸润的真诚、质朴和清新所感染。尤其在当下,我
们倡导“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新闻作品,我
能够想到的第一个标杆便是孙犁先生。这份骨子里的“雅
”和形态上的“俗”,浑然天成,“接地气”就是接人心
。70年来,《天津日报》文艺副刊聚拢了一批大师级的大
家名流,也扶持了一代代文艺新人脱颖而出,最宝贵的经
验或许就是人格感召,就是编者、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情感
通达和心心相印。
此次入选的名家,我不能逐一列举。这些大名在近现
代中国文学史上。几乎如雷贯耳、举足轻重,代表着不同
时期最活跃的思想生产、最新鲜的精神创造。正因为,心
中充满无边的虔诚和敬畏,我们无法排列他们的江湖名号
,只能根据作品的出场顺序即《天津日报》的见报时间编
纂这本集子。70年的厚重,70年的光华,负载在这些名字
上,负载在如水的文字中。随着我们指尖的翻动,这些名
字,这些文字,逶迤而来,一条星光铺就的河流,在历史
的天空中,璀璨明丽,浩浩荡荡。雨果曾经写过莱茵河:
“这条具有天意的河流,似乎也是一条具有象征性的河流
。在它流经的山坡、河道和地区,可以说,它是文明的形
象,它已经为文明出了那么多的力,它还要给文明继续效
力。”《天津日报》文艺副刊,也是这样一条文化“莱茵
河”。她的天意,她的象征性,在众多热爱她的人心目中
,不仅见证一份报纸的似水流年,更流经时代的山川河海
,流经我们的情感脉络,澎湃起伏,生生不息。
当然,这些文字不可避免地黏附时代的烙印。这是她
们的局限性,也正是她们与生活、与人性密切粘连的血肉
感。我们认为,对文字最好的尊重,就是原汁原味地保存
下来,让读者尽情享用自助大餐。而于我们最大的挑战,
即便客人自助,也需要厨师对食材精挑细选。这同样是一
项浩大的工程。负责这项工作的宋曙光同志和张晓阳同志
,常年经营
导语
本选集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散文,下册为小说。散文作品的筛选是从1949年1月17日《天津日报》创刊起始,截止于2018年年底。小说分三辑。第一辑选入的作品不分题材,以质优作标准,不乏力作,包括梁斌文学奖获奖作品;第二辑以2003年开始刊发的“全国小说名家新作巡展”作品为主,这个专栏的作品连续刊登了将近十年,名家荟萃,佳作迭出;第三辑是津味小说专辑。
本书能够陈列一大串作者的大名,可谓群星灿烂,而背后的办报团队,细细数来,同样星光璀璨:从办报大家王亢之、朱九思、范瑾等,到诗人、作家郭小川、方纪、孙犁……每一个名字,都让我们怦然心动,需要仰视和膜拜。
后记
宋曙光
今年夏天似乎格外闷热,大暑、溽暑、酷暑,哪个用
词都不过分。在这样的暑热里校阅书稿,心情不仅没有感
到烦躁,反而竟使心态沉静下来,就如同置身浓荫覆盖的
百花园,观花嗅香、听泉沐雨,直觉得有一股清凉入心。
这些新排的文字,累计将近六十万字,它们穿风越雨,重
新集结,以崭新的姿容展现鲜活的生命。那是从春天开始
,富有仪式感的启动是在报社资料室进行,一摞摞的副刊
合订本被掀动,纸与墨的幽香阵阵袭来,那是只有编者才
会有的味觉,属于职业嗅觉,这也是新闻纸独有的魅力。
编纂工作充满了神圣,书的命名更具有厚重感:纪念
《天津日报》创刊70周年丛书。这是《天津日报》文艺副
刊自创办以来,第一次以如此大的规模——一套两卷四册
,精选出版所刊发的优秀作品,如果没有几十年的历史积
淀,没有几代编辑的薪火传递,没有作者作家持之以恒的
支持,就不会有这套沉甸甸的丛书。今天,当这些经过了
历史风雨检验的作品,再次出现在读者面前。它们彰显的
是党报文艺副刊园地的丰厚底蕴、文化蕴含和顽强生命力
。这是历史和新时代赋予《天津日报》的光荣1
2019年1月17日,注定是一个值得纪念和庆贺的日子
。这一天,中共天津市委机关报《天津日报》迎来了70周
年诞辰,同时,《天津日报》的文艺副刊也有了自己70载
的风雨途程。这是一段非凡的岁月,也是《天津日报》历
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回首过往,70年的时光真像是倏忽
而过,但历史还是留下了记忆、片段、细节。时间的长河
大浪淘沙,然而那些鲜亮的记忆、生动的片段、情感的细
节,却终将会留存下来,在不断前进和成长的过程中闪耀
光芒。
纪念《天津日报》创刊70周年丛书,分为“文艺周刊
”和“满庭芳”两卷,“文艺周刊”卷则又分上下两册,
上册为散文,下册为小说。其中,散文作品的筛选是从
1949年1月17日《天津日报》创刊起始,截止于2018年年
底,鉴于在纪念“文艺周刊”创刊50周年时,曾经编选过
一册散文集《半个世纪的精彩》,凡已入选此书者原则上
便不再选入,又考虑当年编选时受字数所限,有些篇章未
能选入,故此次又做了新的补充、增选。此外,对“文艺
周刊”名专栏“散文苑”及“作家生肖笔会”专版的作品
,此次选入篇什多有倾斜。
小说部分稍有难度,一是从未做过编选、出版工作,
二是有些作品难免带有时代烙印。于是,小说作品是从
1979年元月,“文艺周刊”复刊后开始挑选,但是数量仍
然巨大,只好排列成三辑,分辑遴选。第一辑选入的作品
不分题材,以质优作标准,不乏力作,包括梁斌文学奖获
奖作品;第二辑以2003年开始刊发的“全国小说名家新作
巡展”作品为主,这个专栏的作品连续刊登了将近十年,
名家荟萃,佳作迭出;第三辑是津味小说专辑,由于作品
数量过多。不得不从“津味小说联展”“津味小说撷英”
“津味小说甲午年赛”“津味小说丁酉年赛”等历次津味
小说征稿活动的作品中,选拔更为突出者。
散文和小说的篇目终于开列出来了,只是字数均远远
超出印刷底线,必须忍痛割爱。于是乎,又连续做了三次
删除,直到删得手软,才渐渐趋近可容之量。这个夏天,
外面骄阳似火,室内却是清凉润心,那些熟稔的文字,一
篇篇地摊开在桌案上,深情地讲述我们曾经共同的故事。
每一篇作品,几乎都能勾起往事的回忆,有些小说的内容
至今都深记于心,改过的题目、删去的文字、修改的情节
,甚至见报的版式,都在眼前一一浮现。我们的作者朋友
,年老的和年轻的,有名的与无名的,都团结、聚拢在我
们周围,为了保证版面质量,需要不断地到他们的家中、
单位、宾馆(闭门创作)去约稿……不知不觉间,10年、
20年、30年过去了,编者与作者的情谊就是这样结成的。
是的,翻阅煌煌如巨著的“文艺周刊”合订本,仿佛
战士重返疆场,农夫又回田园,重温昔日烟云,再嗅果蔬
馨香,不禁万般滋味涌上心头。我怀念那些逝去的至爱前
辈、想念并肩工作过的同仁,寄望现今仍在园圃的年轻耕
者,牢记我们共有的执著与信念,继续用辛勤的汗水与心
血,浇灌这块富有传统的副刊园地,孙犁先生永远是我们
的旗帜和榜样,他的编辑思想、编辑作风,将作为我们永
远的遵循。
在编选的散文集中,特别选入了《天津日报》两任前
总编辑及一位编委的文章,他们均以第一手资料,讲述了
孙犁在工作、生活及与病魔抗争的故事,内容真实可信,
不论在当年还是今后,这些篇章都应是孙犁研究的重要成
果。早在1997年,“文艺周刊”就刊发了作家陈冲的散文
《大山的价值》,从多层面为病逝的作家贾大山,给予了
极高的评价。还有一些年轻作者的作品,都曾荣获过不同
级别的奖项,以及被各地报刊转载,对他们的创作起到过
激励作用,此次亦一并选入散文集中。
小说集内容丰富,可读性极强,值得一提的是第三辑
津味小说,尽管字数所限,筛掉了一些作品,但整体优势
仍然突出,显示出津籍作家致力于本土写作的巨大潜力。
几十
精彩页
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
方纪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在我们目前的创作中,语言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今天我只能就下面三点,说说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第一,文字和语言。
第二,学习劳动人民的语言。
第三,方言问题。
同许多爱好文学的青年朋友们谈起,都说弄文学是件难事。理由呢?是中国的文字太难了!认识它,就要下很多工夫,下很大本钱。书读少了,驾驭不了文字;读多了,又要受它的限制——这种情形的确有的。
但这种说法,首先是因为不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是文字的安排。过去许多人都是把文学看作拼凑文字的事情,如从前作八股说“之乎者也矣焉哉,安排对了中秀才”,就正是这种意思。
这种情形,是由于中国的文字和语言距离太远的缘故。远到说的话不能写成文字。写成的文字念起来听不懂!
这种语言和文字的距离,是谁造成的呢?说起来话长,但归总一句话,是中国过去的反动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因为要统治人民,就不愿人民有知识,所以要把文字弄得很难,很艰深,于是文字和知识就为统治阶级所专有。但是中国的老百姓,历来都能把中国话说得清楚明白。
这种情形,就使得中国广大劳苦人民和文学绝了缘,同时,也限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五四爱国运动时候提倡过白话文学,抗战前提倡过大众语文学,近些年来又流行使用方言写文章,这都是为了使文字和语言接近,使文学和人民接近的。以后,文学的语言更加进步,人民的文化逐渐提高,再加上中国文字的改革,文学和人民的距离就可以消灭了。
因此我们说:文学是用人民的语言写的。能说话,会写字的,就都有成为作家的可能——当然,我说的是可能,因为要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来,还要有其他条件。
我说这个问题的目的在哪里呢?就是说:我们要学文学,首先要很好地学习人民的语言。要不我们只记住一些熟套子,而且大半是死人讲过的话,怎么能说明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呢?近来我在看稿子和看学生的作文时,就常感到许多人不是用活人的语言写文章,而是在那里拼凑方块字。这是我们学习写作中的一大障碍。
现在要讲到第二个问题了:学习什么样的语言呢?到现在还有些老先生哼哼古文,也有学校里和知识分子所讲的学生腔,自然还有工人农民所讲的话,那么我们学习哪一种呢?
在大家听起来,也许是不学前一种,不学后一种,要学中间那一种。但是要我说,却是不学第一种,不学第二种,偏要学第三种——学习劳动人民的语言。
有些人也许奇怪:工人农民的话都是“老粗”话,又粗又俗,讲起来怪不受听,为什么要学他们的话呢?我记得一位中学生告诉我:“解放区的小说,一翻开就是大伯大娘的,真俗气!”这便是受反动统治阶级的欺骗,形成的一种知识分子偏见。这种偏见,在有些人说来,不仅是语言上的偏见,还是一种阶级偏见。因为他们不仅不喜欢劳动人民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不喜欢劳动人民!他们忘了我们说的话是谁创造的了。
语言是谁创造的呢?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当中创造的。
最近大家都学了社会发展史,在社会发展史第15页上讲道:“劳动扩大了眼界,创造了协同一致的共同动作的必要,发音分明的语言也有必要了,语言器官的相适应的发展,便渐渐满足了这一需要。”这不明明是说语言是人们在劳动当中创造出来的吗? ’
因此只有在劳动当中创造出来的语言,才能反映劳动的真实,只有用劳动人民的语言,才能正确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高尔基也说过,“劳动刺激思维,思维把劳动的经验转化为语言”,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学习劳动人民的语言,并不是说从一个工人农民口头上抄下一段话来就算文学。从人民的语言到文学的语言还有一个加工的过程。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作家的创造过程。
怎么加工呢?是不是按照知识分子的爱好把它们加工得文绉绉的呢?如果谁要这样做,就定准要失败!历史上许多文人走这条路,都失败了,我们不应该重复。我们的加工,应该从新的观点出发。我们对劳动人民的语言施行加工,不是为了占有它,而是为了正确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并且提高和教育劳动人民的目的去加工的。因此就要求准确、单纯,让劳动人民看得懂,听得懂。这就是要把人民口头语言中那些重复的,偶然的,无意义的,发音不正确的部分去掉,而把其中正确的,精练的,含义明白的,和音节响亮的部分保留下来,并且为着说明某一事物的目的,把它重新加以组织。这样,人民的语言就变成了文学的语言。在吸收和加工过程中,特别应该注意那些包含着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经验和正确反映他们思想状态的成语,同时要注意劳动人民语言中的语气、语势,因为那里面包含着说话者的情绪和在一定情绪下语言的组织方法。
劳动人民的语言,是文学语言的唯一源泉,必须认真学习。当然,这并不是说,就不可以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书本上中国古人的语言和外国人的语言也都可以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