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文明绵延最长的文明大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以其特有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世界七大文明古国都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中断了,有的落伍了,只有中国文化从山到今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仍然屹垃于吐界民族文化之林,继续为世界和人类文化作着贡献。这是中国文化一个突出的特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永平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世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文明绵延最长的文明大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以其特有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世界七大文明古国都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中断了,有的落伍了,只有中国文化从山到今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仍然屹垃于吐界民族文化之林,继续为世界和人类文化作着贡献。这是中国文化一个突出的特点。 内容推荐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与创遣。中国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样法,同时也蕴含着她的情感、智慧和民族精神,数千年来,历风雨而不衰,遭浩劫而弥坚,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已提供了不竭的生命源泉,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是我们今天应当加以批判继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豪迈的时代与灿烂的文化 第一节 大一统新时代提供的沃土 一、壮阔的舞台 二、有为的时代 三、繁盛的社会 第二节 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一、以儒学为正宗,三教并重、多教共存的政策 二、从钳制异端学说到唐武宗、周世宗的灭佛 三、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崇文重才政策的形成 四、大一统文化组织的建立与重大文化工程的开展 第三节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一、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文化结构的调整与社会的变更 第二章 高昂壮阔的时代精神 第一节 开明宽松的文化氛围 第二节 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 第三节 丰腴富丽的独特风格 一、健康浓烈的审美情趣 二、多彩热烈的生活情调 三、高屋建瓴的恢宏气魄 第三章 冲突与融通 第一节 三教的冲突与进一步融合 一、儒释论争和士大夫的反佛 二、佛道之争与统治集团的政争 三、三教论议与三教融合 第二节 佛说歧异殊途同归 一、“判教”方式上的分歧 二、修持方法上的差异 三、理论学说上的区别 四、对“异端”的讨伐 五、佛教各宗派的融合 第三节 从南北文化之争到吏治与文学之争 一、南北文化之争 二、围绕进士科所展开的文化论争 三、吏治与文学之争 第四章 交汇·撷英·辐射 第一节 “和同为一家”:各族文化的交汇 一、隋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二、汉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三、少数民族对隋唐文化的贡献 第二节 长鲸吸百川:域外英华的东渐 一、中西交通史上的辉煌时代 二、唐文化对域外文化的吸收与改造 第三节 万国拜冕旒:隋唐文化的向外辐射 一、隋唐文化与东亚文明 二、隋唐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第五章 哲学光华 第一节 承上启下的儒学 一、王通和他的《中说》 二、啖、赵新经学运动 三、韩愈、李翱的卫道理论 第二节 朴素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 一、吕才、李华的反世俗迷信思想 二、卢藏用、李筌的“天人观” 三、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观” 四、皮日休的无神论与《无能子》的自然观 五、罗隐的反君主专制思想 第三节 谶纬符命和宗教思想 一、谶纬符命的宗教化 二、道教思想的义理化 三、佛教哲学的中国化 第六章 各种宗教的竞相传播 第一节 佛教的兴旺 一、狂热的崇佛与灭佛 二、佛教经籍的翻译与撰述 三、佛教宗派的全面繁荣 第二节 道教的风行 一、崇道高潮迭起 二、道派的兴盛融合 第三节 外来新宗教的传播 一、祆教的流传 二、景教的流行 三、摩尼教的传播 四、伊斯兰教的初传 第四节 民间淫祠巫鬼祭祀 第七章 伦理道德观的局部更新 第一节 相对松动的等级观 第二节 较为开明的婚恋观 第三节 出世与人世的人生观 第四节 禁锢色彩淡薄的妇女观 第八章 教育与科举 第一节 以官学为主体的教育体制 一、官学的兴盛 二、官学的体制 三、私学的勃兴 四、留学生教育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入仕途径的多元化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背景 二、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三、吏部铨选与入仕途径的多元化 第三节 进士科与唐代文学 一、进士科的一枝独秀 二、进士行卷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第四节 科举制与唐代知识分子 一、科举制度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活力 二、科举制对知识分子思想文化活动的影响 第九章 史学的卓越成就 第一节 史馆修史制度及其成就 一、史馆修史制度的确立 二、从实录、国史到《旧唐书》 第二节 “六书二史”与官修前代“正史”传统的开创 一、官修前代“正史”举措的出台与背景 二、“六书”的特点与价值 三、李延寿与《南史》、《北史》 第三节 史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刘知几与《史通》 一、史家自觉意识的萌醒 二、批判精神与求实精神 三、《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体系 第四节 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通典》 一、经世致用的学术旨趣 二、《通典》在历史编撰学上的创新 三、杜佑的历史进化观 第五节 多角度展现隋唐风采的其他史学名著 一、《唐律疏议》、《大唐六典》与《唐会要》 二、《元和郡县图志》 三、《大唐西域记》、《蛮书》及其他 四、《贞观政要》与杂史、笔记 第十章 空前繁荣的诗坛文苑 第一节 文学精神与时代气质 第二节 承前启后的隋代诗歌 第三节 生气勃勃的初唐诗坛 第四节 百花怒放的盛唐诗坛 第五节 余香不绝的中晚唐诗坛 第六节 唐五代词 第七节 古文运动与韩、柳 第八节 唐人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十一章 美不胜收的艺术宝库 第一节 “穷丹青之妙”开一代新风 第二节 石窟与雕塑的黄金时代 一、敦煌石窟的成就及其他石窟 二、墓葬雕塑 三、著名雕塑家 第三节 诸体兼备的书法艺术 一、兼有南北,光大二王 二、欧、虞、褚的书法成就 三、张、李、颜的书法成就 四、沈、柳的书法成就 五、书论 第四节 八方乐奏万般舞姿 一、乐舞机构的设置和管理 二、从《七部乐》、《九部乐》到《十部乐》的发展看宫廷乐舞 三、健美多姿的各族舞蹈 四、戏剧的发展 五、民谣、民乐与民间音乐比赛 第十二章 科技的辉煌成就 第一节 建树颇多的天文历算 一、浑天仪的改进 二、僧一行与子午线的实测 三、历法的改定 四、数学的进步 第二节 农业科技和水利事业新成就 一、农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二、水利事业的新成就 第三节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第四节 精湛的手工业技术 一、雕版印刷术的成熟 二、唐三彩与金银器 三、火药的发明 第五节 凝聚时代精神的建筑 一、都市建筑 二、安济桥与其他桥梁 三、寺塔建筑 第十三章 社会风俗与时尚 第一节 尚武与游侠 第二节 重生与厚死 第三节 胡气氤氲的衣食 第四节 岁时节令的庆祝活动 一、除夕、元旦、人日和元宵节 二、上巳、寒食和清明节 三、端午龙舟竞渡 四、乞巧——牛郎、织女相会的节日 五、社日民俗活动 六、中秋赏月 七、重阳登高 第五节 丰富多彩的游艺 一、球戏的盛况 二、“雅戏”——棋艺 三、壮士裸袒猛相扑——角抵 四、拔拒抵长河——拔河 五、万里秋千习俗同 六、自解凌波不畏沉——游泳 七、杂技的进一步风行 八、马戏和幻术 九、种类繁多的杂游戏 十、出门俱是看花人 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封建国家政治开明,国力强盛,疆域扩大,社会经济高度繁荣,从而为推出气度恢宏的隋唐五代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壮阔的舞台 当世界文明演进的步伐迈入6世纪末和7世纪初时,在东亚大陆,相继升腾起杨隋和李唐两条巨龙,将中华文化推向空前隆盛的新时代。 这是一个令人艳羡的时期,它为中华文化奏响高昂的主旋律,提供了壮阔的历史舞台。 公元581年,出身关陇贵族军事集团、涌动着少数民族血液的“胡化,,汉人杨坚,代周建隋,号称隋文帝。他以雄才大略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的气魄,首先降伏了强大的北邻突厥,继而又于公元589年,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捣毁了偏安江南的腐朽的陈王朝,统一了中国,从而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300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他的继承者隋炀帝杨广继续开边拓土,击败了雄踞西藩的吐谷浑,进一步密切了与西域的关系,并派人到台湾加强了其与内地的联系。建立起了东临日本海,西跨塔里木盆地,北至蒙古高原,南到印度支那半岛北部,东西9300里,南北14815里的隋帝国,国势号称极盛。 继之而起的唐王朝的疆域更加扩大,唐帝国不仅彻底打败了北方和西北方的强邻突厥,有效地对西域和漠北实施了行政权,而且和雄踞雪域高原的吐蕃王朝结成甥舅之好,又与南诏、回纥、渤海等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友好关系。其势力极盛时,东至朝鲜半岛,西至中亚细亚,北至西伯利亚,南至印度支那。“前王不辟之士,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州县。”这种强盛的局面一直维持到安史之乱爆发以后。 统治者还以开明的胸怀和多样化的怀柔羁縻手段,使得多民族归附。唐天子不仅是汉人的皇帝,而且被“诸蕃君长”尊为“天可汗”,成为各民族的最高共主。从而形成各民族共同创造隋唐文化的态势。 在如此辽阔的疆域里和大一统王朝的保障下,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重新开通。隋唐王朝为了保障丝路的畅通,都曾经营西域。隋炀帝打败吐谷浑后,在其故地设置了河源(青海湖南)、西海(青海湖西)、鄯善(新疆罗布泊西南)、且末(今新疆且末)四郡,调发戍卒,大兴屯田,以捍卫到西域的商路;同时,派裴矩驻于张掖,往来于武威、张掖之间,以主管与西域的联系及商业交通事宜。大业中,西域地方“相率而来朝者四十余国,帝因置西戎校尉,以应接之”。又命薛世雄筑伊吾城,捍卫交通。西域和内地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裴矩的《西域图记》中,就详细记载了到达地中海东岸的三条大道。唐王朝在打败西突厥后,先后设立安西四镇和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对西域各地实施了有效的统治,同时又在与吐蕃和东突厥争夺对西域的统治权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到玄宗时,唐朝的势力越过葱岭直达中亚细亚。这样在唐前期一百多年的时期里,唐王朝始终维持了丝路的畅通,“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孔道,玄奘西行取经就是循丝路而往来的。 与前代相比,隋唐五代时期对外交流的重要孔道,还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当时的广州成为中国南方的国际大都会,波斯、阿拉伯、南洋、东南亚以及欧洲、东非各国的商人,纷纷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中国人也有循此路南下西去游历的,如义净游历南洋及印度各地就是走的这条路。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攻陷了河西、陇右,控制了西域,西北陆路贸易逐渐衰落,而东南海上贸易转盛,“海上丝路”更加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此外,还有“唐蕃古道”,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就是循此道下嫁吐蕃国王的;西南丝绸之路,出川、黔、滇,直达缅甸、孟加拉湾,德宗时,骠国王派遣大型歌舞乐团访唐,就是走的这条路;往来新罗、日本的海路,频繁的遣唐使以及鉴真东渡,走的就是这条路。这些对外交往的孔道,无不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为了加强全国的统一和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隋炀帝还开凿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将全国经济文化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空前辽阔的疆域和强盛的大一统帝国,使隋唐时人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时代豪迈感,激发了他们进行文化创造的活力。李白一生浪迹天涯,写下了大量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随征文人,出入边塞,歌颂祖国边疆的雄伟辽阔;吴道子、张旭那奔涌而出的创作冲动;僧一行、南宫说实测子午线长度的空前壮举,无不得益于大一统帝国所提供的壮阔的历史舞台。 二、有为的时代 隋唐五代时期还是一个充满了进取精神的有为时代。从隋文帝代周建隋、统一中国,到隋炀帝开边拓土、将隋帝国推向鼎盛,再从唐高祖重建一统王朝,到唐太宗君臣推出“贞观之治”,以及千古唯一女皇武则天的出现,唐玄宗时“开元盛世”的形成,以至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和唐武宗的“会昌削藩”,直到五代后周太祖、周世宗的改革,几乎是不停顿地再现政治新气象,为隋唐五代时期文化的创造提供了适宜的政治环境。 隋文帝建国以后,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改革了官制,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取士制度;改革府兵制度,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革去旧律的残忍条文,制定了相对宽简的法律制度。他还厉行节俭政治,一度造成政治上清明的新气象,《隋书·高祖纪》说他:“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使隋王朝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世。隋炀帝尽管是人所公认的暴君,但他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进行改革,在许多方面,他所进行改革的规模和深度甚至超过了隋文帝。唐代史臣说:“炀帝即位,多所改革。”他设立进士科,发展了科举制度,影响所及整个封建社会后期长达1300余年;他还好学、有文才,重视文化建设,对于消除和弥合南北文化上的差异和对立、真正实现全国文化心理上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王朝建立以后,唐高祖、太宗、高宗全面改革了隋末弊政,继承和发展了三省六部制,改革了府兵制,大力发展科举制,修订唐律,建立了严密的法律制度,律、令、格、式互为补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代中华法系。尤其是唐太宗,这位千古明君,对唐初的改革贡献尤大,他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一大批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辅佐下,制定了“偃武修文”的政策,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从谏如流,注意照顾到地主阶级各阶层和各地域集团的利益,在文化上制定了较为开明的政策,形成了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清明统治——“贞观之治”。推动了唐代文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P7-10 序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欲理解中国文化,舍其历史无由。而欲理解中国文化史,界定文化的概念,梳理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脉络、特质及其研究状况,又是十分必要的。爰作是序。 一、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问题是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的概念,迄无统一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邀请各国学者讨论什么是“文化”,也未取得共识。据统计,有关文化的概念,多达数百种,人们见智见仁,莫衷一是。 从西方的历史上看,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古代。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古老的文化概念,是由约两千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提出来的,它从拉丁文译成英文是“culture is the philosophy-or cultivation-of the mind”。汉译为“文化是心灵的哲学(修养)”。其中cultivation本义是耕种,引申意为耕种一栽培一培养一修养。这可谓哲学的文化概念。它强调文化是人类心灵的创造物,并视文化是一个趋向品德修养终极目标的动态的创造过程。 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有代表性的是艺术的文化概念:“文化是艺术的总称。”它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们提出来的,强调文化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自由的创造。 第三个时期是19世纪。其间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文化概念。一是英国著名学者阿诺德在1869年出版的《文化和无政府状态》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就是追求我们的整体完美,追求的手段是通过了解世人在与我们最有关的一切问题上所曾有过的最好思想和言论……引导我们把真正的人类完美看成是为一种和谐的完美,发展我们人类的所有方面;而且看成是一种普遍的完美,发展我们社会的所有部分。 这是心理学的文化概念。它强调文化是人们借助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文学艺术中一切真、善、美的东西,陶冶心灵,追求社会完美与和谐的过程;二是另一个英国著名学者泰勒1871年在《文化的起源》中提出的人类学的文化定义。他说: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的定义第一次强调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和“文化是整个的生活方式”。 第四个时期是20世纪。20世纪初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学的文化概念: 文化是一个多义词,我们这里是在包容较广的社会学含义上使用它,即它是指人造物品、货物、技术过程、思想、习惯和价值观念,它们是一个民族的社会遗产。这文化包括所有习得的行为、智力知识、社会组织和语言、经济的、道德的或精神的价值系统。一种特定文化的基础是它的法律、 经济结构、巫术、宗教、艺术、知识和教育。 此一定义第一次强调价值观念和价值系统,是文化内涵的核心。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视野的拓展,人们进而在生物学乃至在整个宇宙的范围之内,探讨文化问题。例如,生物学的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不同物种的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项目”主持人、加拿大学者谢弗,则进而提出了宇宙学的文化概念:“文化一般是指物种,特殊地是指人类观察和感知世界,把自己组织起来,处理自身事务,提高和丰富生活,以及把自己安置在世界上的那种方式。” 由上可知,西方文化概念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拓展与深化的。据统计,1920年前只有数种不同的文化定义;但是到1956年,就已多达150余种,也集中说明了这一点。其中,如果说阿诺德的定义是对古代以来文化认识的集大成的话;那么泰勒的定义强调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和“整个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学家强调文化内涵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与价值系统,则更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的意义,构成了今人理解文化的现代基础。这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现代文化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至于其后新说迭起,尤其是生物学的、生态学的、宇宙学的概念的出现,固然反映了人们视野的开拓,但是文化的概念既囊括了物种与宇宙,实渐泛化了,以至于无从把握。 …… 编纂这部多卷本《中国文化通史》,目的正在于助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本书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发展规律,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当代社会科学的各种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因之,本书不仅写汉民族的文化,同时也重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及其特色,尤其注意突出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各民族间的文化互相渗透、交流与融合。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书将中国文化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去考察,既注意中外文化的交流、冲突与融合,也注意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避免民族虚无主义与民族虚骄情绪。 从目前已出版的有关文化史的著作看,编纂体例不一,其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重宏观把握,突出问题,以论说为主;一是重微观透视,突出部门文化,以描述为主。前者的优点是脉络清楚,简洁明快,论说有深度,但历史信息量小,失之抽象;后者的优点是具体翔实,便于查阅,但头绪纷繁,失之散漫。文化史究竟应当怎样编写,是一个不易解决的大问题。当年常乃德曾说:“有时具体记录所表现不出的内在精神,非有抽象的理论加以解释不可。故理想的文化史必多少带有史论的性质,不过不可空论太多,影响事实的真相罢了。”足见他已深感到了困惑。今天学术界的意见仍不统一。我们以为,编纂一部大型的文化通史著作,当有理论框架一以贯之。该书既要具有能帮助广大读者从中学得丰富的中国文化史知识的功能,又应是视野开阔,脉络清晰,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特点。为此,须将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问题论说与部门描述很好地结合起来。 总之,本书力图突出一个“通”字:从纵向上说,要求全书各卷之间脉络贯通,要于沿革流变之中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从横向上说,当避免写成部门文化的简单拼盘,要注重时代精神对文化现象的整合,注重诸文化部门的内在联系及其不平衡的发展。同时注意文化的层间、空间差异,以及二者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共分10卷,即: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两宋卷、辽西夏金元卷、明代卷、清前期卷、晚清卷、民国卷。各卷附有参考书目。 本书实行各卷主编负责制。编委会同仁通力合作,历时四年,备尝艰辛。但因中国文化通史的编纂工作本身难度甚大,加之主编来自京城内外不同的单位,作者为数较多,联系不便和学养有限等原因,著者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各卷水平仍难一致,全书与既定的目标,也存在着差距。我们敬祈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借鉴和吸收了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敢掠美,这里谨表谢意。 本总序是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完成的。 郑师渠 1999年8月初稿 2009年6月修改于北京师范大学 后记 本套丛书第1版出版于2000年,若再上溯到1995年项目正式起动,则距今已有15年之遥。15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正进入重要阶段。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愈益受到普遍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所谓现代化,首先就是人的现代化;而所谓人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道德文化素养的提升,所以,归根结底,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文化的现代化。也因是之故,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宏伟目标。报告不仅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而且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学术反映时代。明白了这一点,便不难理解,随着文化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持续升温,其时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关注对中国文化总体史的探究。这也正是本丛书当年创蒽的缘起。 本丛书的作者多是来自京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中青年学者。当年既没有什么科研经费,也没有什么津贴,大家的合作主要是出于共同的学术兴趣。整套丛书写作长达四年之久,尤其是最后一年,几乎每周末都需要开会讨论问题。但大家心态平和,似乎都乐此不疲。当然,说到底,这还要感谢当年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因为那时侯高校没有如今这样沉重的量化考核的压力,作者得以避免产生浮躁的心态和陷入急功近利的怪圈。当年参与本丛书编写的作者,今天多成了有成就的学者和各单位的学术骨干,大家有时聚首,说起来都很怀念那一段共事的时光。 由于种种原因,本丛书出版后没有为更多读者所熟知,也没有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找到我,认为这套“文化通史”依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向广大读者推介,希望能够将之再版。这一动议让我看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学术与市场双向的判断力,和助益学术的执着追求。所以,我当即表示欣然同意。 现在本丛书即将出版,我们想利用这个机会,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深表感谢。策划编辑饶涛、李雪洁同志为本丛书出版付出了很多的辛劳;硕士研究生明天、李艳凤、鞠慧卿同志为本丛书的图片选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申致谢意。 郑师渠 于北京师范大学 2009年5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