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都说美国教育好
分类
作者 龙柒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天才来自“不拘一格”,差生都是“冤假错案”!

在中国,我们需要这样的孩子:他们也许脱掉袜子才能做对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但却能说得清某种小昆虫的前世今生;他们也许不会考试,但却很会生活;他们“迫于学”时是小恶魔,而“乐于学”时却是小天使……他们考验中国的家长,更考验中国的教育。

龙柒编著的《都说美国教育好》介绍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利。

内容推荐

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于是,有人说,美国的是教育,而中国的,则是教学……

中美教育的差别,不是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方式的差别,而是教育制度之别。教育的制度重于其他。尽管制度的尽善尽美不堪期待,但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改善却绝非那么知难行易……

《都说美国教育好》由龙柒编著。

《都说美国教育好》为大家讲述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好处。

目录

第一章 走近常青藤

什么是常青藤教育

常青藤的孩子们

精英教育从不让孩子自由发展

牢记教育中的天赋递减原则

教育分阶段,找到敏感期

美国精英教育宣扬平等与对话

导向积极,但不滥用惩罚

鼓励孩子的“出格”

繁琐压抑的纪律禁锢孩子的天分

对于孩子的乞求,要懂得拒绝

要花钱,自己挣,摒弃贵族教育

让孩子自己承担损害性后果

当孩子摔破了牛奶罐

唤起兴趣,摒弃填鸭式教育

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人生没有彩排

让孩子知道,他是与众不同的

培养能够自由表达的孩子

第二章 学习是一种能力

美国的“综合素质”标准

家长能教孩子什么

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

广泛阅读:实施“超前”教育的条件

每个孩子都可以是外语天才

基础教育多样化

少学习,多思考

作好孩子的计划书

观察能力,决定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

孩子怎样才肯学习

记忆力是智慧的助推器

让孩子拥有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章 每个孩子都是潜力无限的天才

星星之火点燃孩子的潜能

发现孩子的潜能

天才的失败来自父母的极度催逼

语言是潜能开发的基石

最早出现的音乐天赋

游戏教育在美国

时间应如何分配

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将记忆力与想象力融合培养

第四章 德才兼备才能成为人才

勇于剥去身上的泥土,才能露出金色的心

让孩子体谅别人的感受

乐观是以欢笑作为生命的止痛剂

爱心教育很重要

平凡也是一种幸福

学会珍惜

感恩的心,感谢花开

让孩子学会帮助其他人

自卑是心灵的钉子

鱼上岸之前,先不要吹嘘

吝啬的人是贫穷的

正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让孩子从小养成诚信的好习惯

第五章 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美国人开启的勇气教育

孩子的自我训导胜过家长的言传身教

孩子应该享有决策权

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让孩子成为“小小领袖”

正确认识自己是健康成长的关键

看清楚这个世界,拥有辨别能力

让孩子学会信任,但不会轻信任何人

让孩子为自己导航

孩子的独立户头:一元钱也要存进银行

每个孩子都要有个小账本

信心是行动的催化剂

让孩子一起分担家庭的困难,参与决策

会交朋友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和孩子一起学着做某事

独立思考是怎样养成的

帮助孩子走出失意的阴影

打好自己的牌

给孩子的三条忠告

苦难是一把双刃剑

什么让孩子网络成瘾

第六章 父母需要作出改变

要孩子听话就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吗

应试危机下,分数应高于一切吗

家长需要为孩子检查作业吗

孩子的特长不应盲目培养

不懂得倾听孩子的诉说

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作比

一遍又一遍地唠叨不休

溺爱,是一种严重的伤害

试读章节

唤起兴趣,摒弃填鸭式教育

美式教育好在哪里

美国教育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当孩子学习某一知识,首先应该唤起他们的兴趣,然后再适应其兴趣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

填鸭式教育是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现在在中国应用很广泛。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与之相对的是启发式教育。相对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方式当然是启发的好。在教育界有一句话:“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填鸭式教育前两项都占全了,就是没有“做”这一环节,而启发式教育就充分考虑到了做的重要性。

从局限性上来讲,填鸭式教育之弊就更多了。它只充分把老师和书本的思想灌输给了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

美国教育认为:灌输式教育就像给树浇水,只浇到树叶上,根本就没有浇及根部,树木是吸收不到水分的。在一股脑儿的知识灌输中,学生的感知功能因而丧失殆尽,所接收的只是大量抽象的原理与公式,完全没有真正理解。这种教育就好比全家人喂养一只宠物,大家争先恐后地喂它,只好将它的嘴撑开,像填鸭一样把食物一股脑儿送进它的嘴里。这样孩子既难受,又学不到任何有用的东西,只会成为死板的知识接收器。

他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是,首先唤起儿童的兴趣,然后再适应其兴趣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中国的教育更为习惯系统的知识教育。而美国的精英教育则不鼓励对儿童进行系统性的教育。他们从不事先告诉儿童哪是生物上的问题,哪是化学上的问题,也不会照本宣科,按照课本教给孩子基础知识。他们鼓励兴趣教育,比如,在散步中当孩子对某种动物或者植物有所注意时,就教给他相应的知识。当孩子后来阅读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书籍时,他对书上的内容并不感到生疏,而且会很容易理解。

要想唤起孩子的兴趣,要搞清外界输入的哪些信息可以使孩子们产生兴趣,或者说产生兴奋及喻快的感觉,哪些信息又可以使人抑郁或者感到厌烦。有意识地输入前者,排斥后者,则是培养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则。具体说来:

1.新鲜的刺激比重复的刺激更容易使人兴奋

在一切学习活动中,初学者往往是从模仿开始,就像是小孩子学走路。由于入门是一个飞跃,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最初模仿的东西都是新鲜的,自然有一番情趣。但是,如果模仿性的学习持续太久,那么兴趣就要衰减。

所以,在学习时,要不断提出新问题,或者不断显露出问题的某个新方面。这会使自己受到新鲜的刺激,从而使兴趣油然而生。

2.生动形象的东西比平淡、抽象的有趣

当遇到平淡无味而又必须学习的东西时,如果把它们与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相结合,则能提高学习的兴趣。现在,一些中小学校在对孩子们教外语时从唱外语歌、听外语唱片开始,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记外语单词本来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事,但它一旦与音乐相结合,就显得非常轻松,能给人以愉快、舒畅的感觉。

3.节奏感强的东西比单调的东西有趣

哈佛的一些教授在给学生上阅读课的时候,经常会给一些文章谱上节奏感极强的曲子,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真实的东西比遥远的东西有趣

哈佛的学生为了练习外语口语,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外语演讲比赛、外语科技报告会,或者把课文编成短剧进行排练,建立模拟小商店,几个人分别充当顾客和售货员等等,在创设的环境中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当学生自己步入“逼真”的环境之中时,他们就会不再视学习为苦事了。

5.学习内容的难度与孩子的知识水平相适应

其实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原有知识水平高的人看太浅而易懂的书,因为学不到多少新的信息,也就不会感兴趣;相反,原有知识水平低的人去看太难的书,因为过分吃力、紧张,就容易过早感到疲倦,亦很难激起兴趣。所以当孩子们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什么是他们可以接受的度。

6.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当孩子要学的科目很多或者他们想学习什么知识难以决定时,指导孩子们从他们最需要的地方下手,这样他们的兴趣很快就会被培养起来。

从最需要的地方下手,之所以有助于兴趣培养,一是因为目标明确而且近在咫尺,注意力容易集中;二是因为它见效快,当看到自己已经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每个学习者都会兴趣倍增。

中国的父母无疑是关爱孩子的,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把对孩子的教育任务更多地扔给了学校。然而,学校的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收效甚微。不仅如此,学校还常常给学生布置很多相当死板而且缺乏趣味的家庭作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无疑仅仅扮演着监工的角色,更加助长孩子的厌学心理。

既然如此,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们何不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将自己真正地放到一个兴趣启蒙者的位置上去呢?在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习变成一种快乐,让它填充在生活的每一分钟,孩子便自然而然地能够摆脱填鸭式教育施与他们幼小心灵的不利影响。

P58-60

序言

“中国妈妈”惹谁了

中国人热衷于为教育买单,这是今日中国可喜的进步与发展。

但一手策动此事的“中国妈妈”们却并未因此获得应有的回报与赞美——在西方,她们甚至成了某种讽刺现象的代名词和贬义语。

“中国妈妈”永远是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自己心中的目标,于是,孩子就像私有财产那样,被随意设计、摆布,毫无独立性:“中国妈妈”企图心强,好攀比,往往把自己的命运与孩子的未来死死绑定,俨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很多美国孩子都认为华裔家庭的同学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要妈妈做主,于是妈妈就像一只老母鸡,而华裔同学就是小鸡,总要靠老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中国孩子很烦恼。

“中国妈妈”惹谁了?!为什么含辛茹苦、殚精竭虑、牺牲一切之后,换来的不仅是孩子的“烦恼”,自身的无奈,甚至还有全世界的议论纷纷?!事实上,“中国妈妈”现象折射的,恰恰是中国式教育的最深刻的痛。

但凡有孩子的中国人,但凡对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现状略有了解的人,谁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成长链遭遇到了最难堪的一环,毕业即失业。求学越来越早、成家越来越晚、毕业找不到工作……

与其说是教育问题,毋宁说是社会问题。

因为,每一项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背后,都有中国家长的“教育成功学”在作祟。中国人的成长链属实面临着教育和社会的双重风险。

有人甚至干脆认为,中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也许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而只能称为“教学”、“教书”、“教考”。

当然,本书无意去非议或指责任何现状,我们只是希望介绍一些值得借鉴的信息、经验和案例,举心为灯,奉与那些企图尝试挑战和改变教育观念的父母们。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中国当下,做一个家长确实很难。但无论如何,孩子成长的最大危害即在于家长教育观念的不稳定和不统一。其实,任何一种教育理念总有很多合理的因素,而只要发挥好这些合理因素就总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美国教育是教会孩子生活,中国教育是教会孩子竞争。“中国妈妈”绝非完全不好,“美国妈妈”也绝非尽如人意,问题的关键在于——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中国妈妈”,且行且完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