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害怕孤独呢?很多人表示,是因为独处会让人感到寂寞。可见,寂寞在大众眼中是一种不受欢迎的状态。很多时候,这种对孤独的刻板印象是大众传媒人为制造的。人际关系常常被当作商品,社会上对社交与联系的过度推崇,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活得过于疲惫。
本书中探讨的孤独既不是对他人的无视,也不是对社会的拒绝,而是在积极融入社会的同时,充分享受令自己舒适自由的生活方式。孤独并不可怕,相反,它能给我们充分发展兴趣的空间,甚至可以成为艺术与创造的摇篮。也许每个人都该在生命中享有一些孤独的时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孤独的价值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森博嗣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人为什么会害怕孤独呢?很多人表示,是因为独处会让人感到寂寞。可见,寂寞在大众眼中是一种不受欢迎的状态。很多时候,这种对孤独的刻板印象是大众传媒人为制造的。人际关系常常被当作商品,社会上对社交与联系的过度推崇,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活得过于疲惫。 本书中探讨的孤独既不是对他人的无视,也不是对社会的拒绝,而是在积极融入社会的同时,充分享受令自己舒适自由的生活方式。孤独并不可怕,相反,它能给我们充分发展兴趣的空间,甚至可以成为艺术与创造的摇篮。也许每个人都该在生命中享有一些孤独的时刻。 作者简介 森博嗣(MORI Hiroshi),1957年12月7日出生于日本爱知县,日本小说家、推理作家和推理小说研究者。他在名古屋大学取得工学博士学位并担任助理教授,从事研究工作,在任教同时开始创作推理小说。1996年,他凭借《全部成为F》一书荣获第一届“梅菲斯特奖”,并以推理作家身份崭露头角。2005年3月他开始全职写作。 目录 第一章 为何孤独令人寂寞 孤独的定义 感到孤独的条件 为何感到孤独 孤独产生的条件 失去的是什么 我们为何看不起孤独 对他人认可的需要 通过做“好孩子”来反抗 制造孤独的是自己 霸凌的基础是伙伴意识 让自己获得认可的手段 “好孩子”也各不相同 饮酒的孤独 幻想破灭导致的孤独 第二章 为何不可以感到孤独 孤独的复杂原因 害怕孤独的理由 孤独的价值 被灌输的不安 铅字的虚构 为快乐做好准备 用正弦曲线思考 影响感情的是变化率 根源是生与死 为了让自己获得自由 缺乏思考才会感到孤独 制造廉价感动,培养消费群体 对孩子说的不负责任的漂亮话 对年轻人说的不负责任的漂亮话 如今感动已沦为商品 第三章 孤独是人类的必需品 越来越容易实现的独身生活 我几乎不与人见面的生活 对个人主义的相斥反应 凌驾于和平之上的个人主义 能让少数群体生存的社会 “饥饿精神” 是恐孤独派,还是爱孤独派 一切都源于个体的创想 孤独中的产物 学校这一集体 学校是个令人开心的地方吗 对快乐家庭氛围的幻想 人生如荡秋千 正因在爱中,才感到孤独 将孤独变为美的方法 为孤独节食 第四章 孤独中诞生的美 人类工作的变迁 侘寂的文化 发现美的意识 在成熟与洗练中诞生的美 从肉体到精神 聚集与联系的虚无 孤独与苦恼的价值 第五章 接纳孤独的方法 试试写诗 寻找逃生之路 孤独是奢侈的吗 试试做研究吧 做一些徒劳之事 唯有人类可到达的境界 孤独帮你获得自由 被纽带束缚着的现代人 无意识地寻求孤独 在心中描绘自由 后记 在丰裕的物质条件下 成人过程的推迟 人口过多 优质的孤独 孤独的试验 孤独可以使人变温柔 写在最后 序言 隐居还是孤独 我的责任编辑拜托我写 一下我现在的隐居生活, 于是我将由此展开的思考 汇集成册,写成了本书。 关于这个话题,我思考了 大约半年(当然,我并不 是一直在思考,充其量一 天想起这个问题一次罢了 )。 而后他表示:“您现在的 生活与所谓的隐居生活还 是稍微有些区别吧?您这 种生活方式应该如何命名 呢?感觉像是对孤独的研 究?”我们并未面对面讨论 ,全部的交流都是通过邮 件进行的。 在讨论如何命名的那段 时间里,这种谈话格外专 业而高效。这样直白的表 达简明易懂,深得我心。 我比较喜欢这种方式。证 据是,我不由得思考了五 分钟,想着有没有什么合 适的名称可以用。但这次 思考并没有结果,究其原 因,我想也许是我对现在 的生活尚没有明确的认识 。 我并不认为我对孤独进 行过研究,也从未使用过“ 隐居”一词(虽然这个词我 有所耳闻)。我真的是在 过一种隐居生活吗? 有时,我会隐隐约约地 感受到自己正在隐居。例 如,我每天基本都是自由 的,无拘无束,可以一天 接一天地玩乐。我二三十 岁时当然也在拼命工作, 四十多岁时也还在不情不 愿地工作。而我从那种生 活中解放出来后,就无疑 是在隐居了。在那之后, 大约在五年前,我把家搬 到了很偏僻的地方,也不 公开住址,连编辑都不见 ,这毫无疑问是可以用“隐 遁”来形容的状态了。因此 ,我果然还是在隐遁,或 者说在过一种隐居生活。 举个例子,在两年半以 前,因为要与人会面而去 过一趟东京,自此以后我 就再也没有乘坐过电车这 种公共交通工具了。我向 来不会主动前往人群聚集 之地,然而以前即便我再 怎么喜欢独处,碍于世俗 的条条框框和因工作而不 得不社交的情况也不在少 数。而与这些“应该”和“不 得不”一刀两断的那一刻, 正是我现在这种生活的起 始。 我也许是个隐士 我之所以能这样生活, 是因为我有即使不与人见 面也不影响生活的基础条 件。所以,我明白,这并 不是能轻轻松松地向普通 人推荐说“感觉不错,你也 试试吧”的事。 虽然我也在年轻人中见 过对我现在这种生活满怀 憧憬的独特之人,但我走 到这一步已经花了几十年 ,而且我丝毫不认为现在 处于最佳状态,也不觉得 实现了我所追求的人生目 标。虽然(对我来说)现 在的生活环境感觉比以前 多多少少有所改善,但在 普通人中,能做出这种判 断的应该还是少数。我无 非就是赚了点儿小钱后搬 家到乡下享受生活罢了, 从旁人客观的角度看来, 也许像是隐士一般。 但是,我本就对社会和 旁人的看法不甚在意。我 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人生态度,也许一 半源于父母,另一半源于 从经历过的那些孤独中滋 长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选 择负责 进一步说,人们要做自 己喜欢做的事,成为自己 想要成为的人,沿着自己 选择的道路前进,这种观 念是根植于我内心的。虽 然有许多人满腹牢骚,但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任何人在任何遇到选择的 时刻,都会做出对自己有 利的选择。想偷懒就选择 偷懒,想浪费就选择浪费 ,所以,所有人都在按照 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人 生。我也是按照自己认为 不错的方式生活到现在, 我想其他人应该也一样, 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着。 当然,这世上也有非人 力可控的事态,比如突然 下起雨来淋湿了衣服,或 突然冲出个陌生人举着刀 扑来。遭遇意外灾害或事 故、疾病或伤害的人也不 在少数,更有甚者,一出 生身体就有缺陷。但是, 即使把这些上天注定的部 分纳入考虑,在人们能够 自行做出选择的范围里进 行选择,这些选择也都是 每个人的自由,也应该都 是由自己的意志决定的。 如果有人觉得自己的人 生并不如自己所愿,那是 因为他们期盼的是能够改 变命运的事物,他们追寻 的梦想并不存在于他们的 选项里。这就是我的解读 。如果能像我这样思考, 你就不会无端羡慕他人, 而是能够更加专注于研究 自己眼前能够选择的道路 。这样你最终就能意识到 ,无论别人怎么想,都是 无所谓的。 孤独就一定悲惨吗 关于这一点,你可能会 说,处于孤独的状态就意 味着会感受到孤独。我自 身的情况是否属于孤独, 我也不知道。也许孤独是 一种比我想象中更悲惨的 状况,而且每个人对孤独 的理解当然是不一样的。 只不过,因为我只能根 据我自己对孤独的体验来 思考这一问题,所以我仅 能从我自己的认识出发来 描写孤独。我在本书中想 表达的观点是,孤独并没 有那么悲惨。别说悲惨了 ,我甚至认为孤独有着无 法舍弃的价值。我会尽我 所能把这些内容写得通俗 易懂。我之所以要这样做 ,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或 者说青少年之中,有一些 人在为孤独所苦,不堪其 扰甚至濒临崩溃。但事实 是否如此,我没有做过调 查,我只是看到过一些相 关新闻。还有一些成年人 自杀的案例被解读为“孤独 所致”。在我认识的人中, 有十多位因自杀而亡,但 是不是因为孤独则不得而 知。如何 导语 下班后不去应酬,显得不合群。 年纪老大不小了,得找个人陪。 对孤独的抗拒,是否只因为“别人都这么做”? 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有多少真留给了自己? 一个人看电影,有人看的是寂寞,有人看的是自由。 日本推理大神退隐后的生活哲思,探索自我空间、不想“随大流”者的人生宣言。给你不被“七大姑八大姨”裹挟的理由,找到比“不做异类”更重要的人生追求。 全方位解构孤独的社会意义,拒绝把独处与寂寞画等号。以冷静明晰的笔触,探寻孤独概念的由来,深究孤独恐惧的根源,勘破大众传媒对孤独的妖魔化,正视与挖掘孤独时光的生产力。 后记 在丰裕的物质条件下 社会在随着时代发生变 化,人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这里出现改变的不是人 类的大脑结构,而是在人 类出生后输入大脑的数据 。 我时常会写文章讨论一 下年轻人最近的动向,有 些时候可能会稍微有些极 端。这是因为大多数时候 ,不采用极端的论调就无 法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 我写的并不是教科书,些 许夸张是为了获得更生动 有趣的效果,我希望我写 的这部分内容能被允许存 在。但是,我从来没有现 在的年轻人不该做什么的 想法。也就是说,我基本 不会去否定什么现象。相 反,我感觉现在的年轻人 比起我们那一代或我们之 前的那些代,总体上处于 更好的环境中,拥有更好 的状态,成长得更为茁壮 。 即便如此,在越来越发 达的社会中,有少数人还 是落后了。对这些人,我 希望尽我所能去拯救他们 ;而对那些生活质量算是 不错,但心中仍有一丝犹 疑与不安的人,我非常想 告诉他们,没那么糟糕。 确实,现在的年轻人从 小就在前所未有的富足社 会中成长,在周围人的爱 意与悉心呵护下长大。这 完全没有什么可指摘的。 虽然时常有人哀叹一个富 足的社会反而丧失了一些 东西,但正如变得富足是 因为“消灭了贫困”一样,我 想那不过是一种措辞而已 。 因为他们被悉心呵护着 ,所以当他们进入社会时 ,周围人的态度看起来似 乎就高高在上了。但他们 都还年轻,没做出什么成 就也是必然的。他们之所 以感觉周围人对自己的态 度高高在上,是因为在童 年没有体验过本该高高在 上的成年人的态度。而他 们之所以被批评为“不懂察 言观色”,是因为从小周围 的人就会一味纵容他们, 他们不过是在刚刚进入社 会时调转了角色而已。父 母就应该用高高在上的态 度对待孩子,孩子就应该 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这才 是正确的。如果认为这是 陈规旧俗,那么丢弃它也 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 被娇惯长大的孩子们进入 社会后,依然会上这样的 一课。比起过去,现在人 们在社会中工作的时间更 长了,有的是时间学习和 成长。成人过程的推迟 归根结底,在已经步入 老龄化的现代社会里,相 对来说,人们普遍不如实 际年龄成熟。现在五十多 岁的人,从心理年龄上说 可能等同于几百年前二十 多岁的人。他们的父母还 十分硬朗,他们的祖辈甚 至可能还在世。而现在二 十多岁的年轻人,感觉就 像是那时十几岁的少年。 在江户时代,人们在那个 年纪就已经开始当学徒了 。 可以说现代人都处在最 好的年华,因为实际上大 家都返老还童了。这是件 好事。 到了三十岁仍旧孤身一 人,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 寂寞,但这件事如果发生 在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身 上,就显得很正常了。毕 竟,十二三岁还是天真烂 漫的年纪。我现在已经五 十六岁了,最近才终于觉 得自己是个成熟的人了。 虽说心理年龄比过去变 小是好事,但问题是,就 算你还只是个孩子,大量 的信息已经从社会灌进了 你的大脑。如果屏蔽这些 信息,我们可以悠闲地度 过更为漫长的一生。但是 在信息层面上与世隔绝, 在如今的社会中是仅次于 在绝食的前提下生存下去 的难事了。这是过去与现 在的巨大不同。 …… 我们不能直接对年轻人 说,你要成为享受孤独的 人。年轻人首先必须踏入 社会,了解社会。倘若突 然一下子就以孤独为目标 ,那么这样一来既无法谋 生,又会受到很多非难。 是的,非难是我一直能感 受到的旁人的态度。我希 望你可以没有焦虑、从容 不迫地奔向美好的孤独, 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缓 缓前进,而不是在条件不 允许的情况下轻率行动。 那是既危险也欠考虑的。 写在最后 总之,正如我在前文中 反复写到的,如果对孤独 避之不及,受损失的其实 是你自己。对孤独的反感 是大错特错的,孤独没有 那么糟糕。我希望你转变 思想,将其当作值得感谢 、有价值的东西。我也希 望会有一些人借此放下肩 上的包袱;而另一些人, 如果某一天你们感到了孤 独,我希望你们能稍稍想 起我写过的内容。仅此而 已。 正如前言中提过的,本 书是在幻冬舍的志仪保博 先生的建议下,于2014年 3月下旬执笔写就的。从创 意和概念的角度说,也许 本书并不是我想写的,甚 至我的作品中大约有95% 都不是我想写的;但是, 本书即便是出于一些外因 而写的,书中的内容也是 我自己的大脑思考的成果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 验。比起写小说,本书的 内容写起来要有趣十倍。 有多麻烦,就有多有趣。 因此,我也想感谢志仪保 博先生。 虽然我擅自谈论了关于 孤独的一些深奥话题,但 我其实也在写作过程中得 到了很多人的关照。毕竟 ,我很没用,体力也差, 不怎么擅长生存。我要特 别感谢那位始终没有辞掉 我妻子这一职位的人,我 非常感谢她。我之所以能 够任性地享受孤独,她的 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 友情也好,爱情也罢, 都是自己对他人产生的感 情,而不是期望他人给自 己恩惠的感情。如果你希 望从对方那里 精彩页 孤独的定义 我听说许多人都害怕孤独,而这种恐惧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尤为常见。我曾很多次遇到极力阐述这种观点的人或书。但在我实际见到并交流过的人中,为孤独所苦的人寥寥无几;即便有,程度也非常轻微。我不知道关于这个问题的整体、平均数据如何,但在我询问过的范围里,在被问到为什么孤独那么可怕的时候,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因为孤独时会感到寂寞。 “孤独是一种寂寞的感觉”似乎称得上一种普遍认知,而诸如“孤独是快乐的”“孤独是有趣的”等思考方向,即便存在,也并不常见。 假如要思考为什么孤独是寂寞的,在那之前,我们还需要给孤独本身大致下个定义。 人们会用孤独来描述什么样的状态呢?这或许也因人而异且差距很大。有的人会说,没有朋友的人会感到孤独;也有的人会说,和同伴在一起时会感到孤独。这两种感觉似乎完全是对立的,但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我认为后者更接近孤独的定义。也就是说,人们感受到孤独的时候,一定是因为存在着某个无法忽视的“他者”。 “没有朋友”这种描述也有很多含义。是从最初便没有任何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还是过去有朋友后来却失去了,这二者可是大不相同的。而朋友从有到无的这种情形,也分为朋友纷纷离世,仅留自己孤单一人,以及与朋友发生争执,朋友离自己而去等不同情况。 感到孤独的条件 如果一个人在出生后就没有见过其他人,在这种特殊境遇下,朋友不可能存在。如果根本不存在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那么就连“朋友”这个概念都无法认知。只要不接触书等媒介,“朋友”一词的含义都不会存在。让我们想象一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能感受到孤独吗? 恐怕那个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始终孤身一人的人(不排除有家人的情况),由于从来没有感受过拥有朋友的感觉,应该也不会对没有朋友的状况感到寂寞。如果有了解外界的机会(通过书或电视),那么这个人也许会对那种快乐的氛围感到憧憬。然而,那种憧憬完全是字面意义上的,仅仅意味着他/ 她不加分辨地接受了那些信息,得出了拥有朋友是一件极美好的事的结论。但这也不至于将自己的境遇与之对比,再得出自己的情形是多么悲惨的结论。就好比小时候读过绘本《月球旅行》后,我们不至于因为现在自己没能站在月球上而感到遗憾,只是会觉得能去月球旅行非常美好,拥有希望将来能站在月球上的梦想罢了。换言之,我认为,即使抱有某些希冀,觉得拥有朋友很好,朋友多似乎会很快乐等,也不会因为现在自己没有朋友而感到孤独或寂寞。 把朋友换成家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就算从出生起便没有父亲,也不会感到多么深重的孤独。(周围人的“一定很孤独吧”的嘘寒问暖反而更令人感到孤独。) 但是,我感觉母亲稍有不同。因为人类存在着本能,也怀有一种想要从一个类似母亲的人或物那里获得爱的自然欲求。这一点我也在人类以外的动物身上看到过,例如把第一眼见到的个体当作母亲的行为。基本上任何一种动物在年幼时,从外表看都是无害的,且长相看起来也较为可爱(即能使观者对幼崽的外表产生“可爱”的印象)。正如有“母性本能”一词,应该也有寻求母亲的本能(不知是否有术语)。哺乳动物因为需要从母亲那里获得乳汁,这种本能更接近生存本能。如果失去了母亲,那么所感觉到的可能不仅仅是“寂寞”或“悲伤”,而是看得见自己生命终点的“恐怖”了。 如上所述,稍作一番思考便可得知,人们感受到孤独或寂寞,并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同伴这种孤立事件,前提条件是在那之前对同伴的温暖和与朋友相交的乐趣等有所认识。更通俗地说,孤独体现的是与此前并不孤独的状态的落差。 因没有朋友而感到寂寞,是在了解与朋友一起度过的时光非常快乐后,在得知无法重温那些时光时产生的情绪。也许可以说孤独本身表达的就是那种变化。不过,我们似乎有必要把属于本能的东西排除在外。刚刚出生的婴儿因渴求母乳而哭闹,似乎也算孤独的一种,但和现在讨论的孤独截然不同,还是区分开为好。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