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教给你的实际上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绘制自己的世界,让孩子自己为自己撑起一片天。好的家庭教育应把教育无形化,孩子感觉不到教育的存在,而教育却已经渗入了孩子的骨髓。唯有此,才能铸造孩子强大的内心。
一本亲子共读的读物,让家长通过故事与孩子交流也是家庭教育的沟通要点之一。
教育的本根在家庭。家庭是每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每个孩子的心都是一颗非凡的生命“种子”。本书探索的是家长如何创造适合“种子”生长的土壤、湿度、温度,包括: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把精神的能量输送到孩子的内心深处,如何给孩子一个巨大的心灵成长空间……
有很多父母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要比自家的孩子聪明,不理解孩子为什么老达不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父母在指责孩子的同时,不知道是否反思过自身。
长期以来,我们的孩子不是在赏识中长大,而是指责声、训斥声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即使是在孩子获得成功时,我们父母仍然会说“有什么了不起的,人家可比你强多了!”
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教育方式——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就会发现我们的孩子也能成为最优秀的。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是孩子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相信每一个孩子能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很多不可能的事情也会变得有可能。
周婷婷就是一个“不可能”的典型。她是中国第一个少年聋人大学生,16岁就被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破格录取了。她从小就失去了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在父亲的耐心指导下,周婷婷6岁时,已认识了2000个汉字,还学会了看口型与人交流,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和正常人一样走进了校园;8岁时,周婷婷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10岁时,她与爸爸合作写出了12万字的童话故事《从哑女到神童》;1997年,她又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1998年,她还主演了取材于两个残疾姑娘的真实故事影片《不能没有你》。
我们都难以相信一个聋哑孩子能够和平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甚至做得更加出色,而周婷婷的确做到了。她的成功与她父亲采取的赏识一成功的教育模式(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是分不开的。父亲一直都相信女儿能够像正常的孩子那样,甚至能比正常的孩子做得更好。
反观我们身边,许多父母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成绩不够好。时间一长,在这些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孩子就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了。其实,如果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成功,首先就必须相信他是一个天才。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