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临床医学卷3)(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临床医学卷3》。本卷主要介绍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医学有突出贡献的一些专家的事迹。本卷介绍的专家,他们经历过由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对比,有强烈的爱国心,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他们治学严谨,多数有较广的知识面,并在某一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填补了我国的空白。刘湘云、骆抗先等都是此类典范的实例,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内容推荐

医学编是《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医学是最古老的一门学科。

本书是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其目的是为中国著名科技专家立传,记载他们的生平及其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提供史实,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因此,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方可形成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它的编纂方针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可靠的材料、通俗生动的文字,准确简练地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科技专家,力求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的统一。主要读者对象为科技领导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

目录

刘湘云(1920~ )

张金哲(1920~ )

盛志勇(1920~ )

黄国俊(1920~ )

张丽珠(1921~ )

孙曾一(1922~ )

吴孟超(1922~ )

黄志强(1922~ )

葛宝丰(1922~ )

徐肇玥(1922~ )

刘玉清(1923~ )

李兆亭(1923~ )

胡亚美(1923~ )

王振义(1924~ )

叶干运(1924~ )

沈渔邮(1924~ )

陈灏珠(1924~ )

黎介寿(1924~ )

吴肇光(1925~ )

周殿元(1925~ )

丁训杰(1925~2000)

黎磊石(1926~ )

朱预(1927~ )

史轶蘩(1928~ )

沈自尹(1928~ )

孙燕(1929~ )

汤钊猷(1930~ )

郑振声(1930~ )

郭应禄(1930~ )

陆道培(1931~ )

骆抗先(1931~ )

朱晓东(1932~ )

李绍珍(1932~2001)

陈洪铎(1933~ )

王正国(1935~ )

试读章节

张金哲,1920年9月25日生于天津,1946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小儿科学专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1950年首先在国内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创建了小儿外科,成为我国小儿外科最早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研究和治疗了当时死亡率很高的“婴儿皮下坏疽”,使本病得到根本性的控制。与此同时,和麻醉专家谢荣教授合作首创肌肉注射硫喷妥钠基础麻醉方法,从而为我国各地小儿外科手术的推广打下了基础。20世纪50~60年代他致力于以创伤、感染、急腹症为主的小儿外科急症,在诊断与治疗方面有很多适合我国当时国情的创造,提高疗效,使平均死亡率低于当时国际报道。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小儿肛肠外科与胆道外科手术设计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例如被一些国际同道称为“张氏钳”的巨结肠根治手术、使不少无肛门手术避免开腹、直肠盲端“张氏膜”的松解,以及胆道再造手术防反流的“张氏瓣”等。

有代表性的个人技术的创造性发展与贡献的项目有:①肌肉注射硫喷妥钠基础麻醉加手术固定架开展小儿局麻手术。②急性肠套叠的痉挛学说与空气灌肠的灌肠器的改进。⑧非手术治疗胆道蛔虫症。④绞窄性肠梗阻抢救与治疗技术。⑤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腹症的研究。⑥环钳斜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张氏钳)。⑦外科性感染基础理论与抢救技术。⑧胆肠吻合防返流矩形瓣实验与临床研究(张氏瓣)。⑨直肠纤维外膜松解尾路肛门成型术(张氏膜)。⑩儿外科急症和门诊外科的建设与发展。

1980成立小儿外科学组任组长,1986成立小儿外科学会后为首任主任委员及《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主编。现为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名誉主委,《中华小儿外科杂志》顾问。

1951、1952年抗美援朝各立大功一次。1958年入党。同年获卫生部技术革命先锋金奖,1989年评为北京市劳模,1991年被评为全国突出贡献科普作家,1992年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首都精神文明奖章,为第7、8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国以来多次组织国内外大型学术活动,多次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为美国《小儿外科杂志及国际小儿外科杂志》海外顾问,太平洋小儿外科学会及亚洲小儿外科学会终身会员,罗马尼亚医学会荣誉会员。1986年至1998年连任亚洲小儿外科学会理事。他因此成为全国及国际小儿外科界联系的中心人物。2000年获英国皇家学会“Denis Browne金奖”。该奖被为国际小儿外科界视为“小儿外科诺贝尔奖”,全世界迄今共33人获此殊荣,从Robert E.GrOSS以下均为著名国际小儿外科大师,目前东方只有日本、印度各一人和我国的张金哲。

张金哲,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自幼喜爱观察事物演变。上学后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学龄时代战乱坎坷,锻炼了坚强奋斗的意志。几乎在军阀兵乱中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艰难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习,使他从小立下了刻苦学习以身报国的志愿。特别是从医之后,遇到我国著名现代儿科奠基人诸福棠教授及胸心外科奠基人吴英恺教授,他们的正直做人与严谨治学之道,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并以他的勤奋和创造,开始了和国家的发展有相同命运的医生道路。

张金哲出身于资本家家庭,经济虽然富余,在宁河县塞上村为首户,实为典型的腐败封建大家庭。父亲张象言因经营海滩制盐业而移住天津日本租界,他目睹日本人的横行霸道,又对封建大家庭不满,决心独立生活,立志学习科技,以便有一技之长献身报国。目标是航空工程,加强国力,后因视力未达标而改学医。燕京大学入学考试国文题目为“入学志愿”,他写了“不为良相宁为良医”一文获高分,并免读大一大二国文必修课。  儿时在家乡读过私塾,学过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及孟子。到天津后在法租界华商工会小学就读,中学先就读于河北省第一中学(原为天津官立中学堂,现为天津三中),该校有传统务实的校风,以学业为主。当时正是“9·18事变”日寇占领我国东北,后又侵入河北省并勾结军阀殷汝耕成立冀东双县自治,他的家乡宁河县也在其中,基于爱国仇日思想,在校他参加了抗日运动,游行、抵制日货、街头演讲。“七·七”事变时他正在保定参加中学生集中军训,全体学员自动整队参战,但被当地驻军缴械解散并遣回天津。原学校已关闭,后考入天津耀华中学,1938年毕业。

1938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系(当时日本接管了北京大学,其他中国的大学全部关闭,只有燕京、辅仁和天津工商等外国人办的大学才有学上)。1941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同年12月日美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协和关闭。全体学生被强迫编人当时日本人控制的北大。他拒绝日寇的摆布,逃往上海。先人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困难;后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同德大学,后发现同德名下有地下的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学院已迁重庆),因而又转入地下上海医学院。还未容入学,汉奸汪精卫政府正式恢复“上海医学院”,于是正式转人该校至毕业。1946年国民党回上海,不承认“伪”上海医学院资格,当时他已在北京作医生工作,被迫参加甄审考试,直到1947年才拿到毕业证书。如此坎坷的大学经历,更激励了他强国奋进的思想。

1945年从上海回北京在当时的“中央医院”(1946年改为“中和医院”,现为“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作外科医生,1947年转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及总住院医师。1949解放后留用,为了维持稳定,他连续作了两年总住院医师。1950年任外科主治医师和外科讲师,同年8月正式开始了小儿外科专业。1951~1953年每年有半年时间参加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手术队。1955年受著名儿科专家诸福棠教授之邀,和与他亲密合作一生的潘少川一起调至新建的北京儿童医院一直工作至今。历任外科主任、副院长,及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教授。1986以后至今,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特级专家、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1997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17-P20

序言

医学编是《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医学是最古老的一门学科。它是与人类的健康繁衍有着密切的关系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医学不断地进步。本编就是要通过近现代有代表性的中国医学科学家的传略,记录这一时期中国医学的发展史。

中国传统医学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贡献,几千年来,各民族在广袤的国土上,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世代相传、繁荣生长,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学,而各民族医学之间交流融会,又使它们具有一定共性。中医一词常指其中影响较大的汉族医学。中医的理论体系早在公元前3世纪成书的《黄帝内经》就已奠定了基础,至汉末张仲景就总结出辨证论治的原则。其后,随着经验的积累,历代均有所发明,如隋巢元方等著《诸病源候论》对证候提出更系统的分类;唐孙思邈按临床需要归纳总结了迄唐的治疗方法;宋钱乙认为对儿童应侧重加强身体的抵抗力,而不宜使用作用过强之药物;南宋陈言对病因作了“三因”的归类;金元四大家则展开了学术争鸣的局面;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集中药学之大成;,陈实功对外科疾病采用内外结合,以清、托、补等方法进行治疗;清代王清任正人体解剖之误,唐容川则善调气活血,叶天士、吴鞠通勇创温病学派,对传染性疾病作了新的经验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大力兴办中医学校、医院、研究院,更推动了中医的发展:于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中,中医一枝独秀,深受国际上的重视。

现代医学兴于西方,源于古希腊、罗马医学和中世纪的阿拉伯医学,希波克拉底重临床观察和自然愈复力思想及其誓言中表达的医德准则一直影响至今。现代医学始于文艺复兴之后,经历了经验医学、实验医学,至19世纪后半叶方进入了科学医学。16世纪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学研究和17世纪哈维对循环机理的研究开拓了实验医学的先河。17至18世纪间,临床观察逐步深入,最后同病理解剖结合起来,把疾病与脏器的病变联系起来。19世纪,对身体正常与异常的指标进行了定量,如体温的测定标志了临床观察的新高度。实验病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发病过程开始有了动态的理解。细菌学的建立则是病因学上的空前成就,疫苗和免疫学也随之发展起来,为大规模防治疾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手段。麻醉和消毒灭菌方法的发展,解决了止痛和抗感染的问题,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流行病学研究和公共卫生运动的开展,对防治疾病有了新的突破,改善了新兴城市的面貌。20世纪以来,现代医学更有了全面的发展。微观方面,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了解已达到细胞和分子水平;宏观方面,则开始由全球生态系统着眼来探讨医学问题。医学工程的发展,为科研、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大量的设备和手段。磺胺药、抗生素、神经系统药物、抗癌药物、避孕药和利用基因工程产生的纯品激素与疫苗以及输血、输液、心肺功能支持等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也使许多重大手术得以施行。器官移植和人造器官则是20世纪的另一重大成就。临床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行为医学和环境医学的发展,使医学已成为当今最为活跃的生命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学工程为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许多问题显示了光明的前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反映了现代医学的全面观点。

现代医学传人我国主要是在1840年以后,因其来自西方,故又通称西医。百余年来,现代医学在我国迅速发展,从而与我国固有的中医形成了并存共荣的局面。早在清末民初,即有一些中医学者提出融汇两家之长的中西医汇通思潮。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基于中西医在学术上互相影响和相互渗透是发展医学的趋势的构想,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方针,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实践,已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一定的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中人传的专家大多活跃于20世纪中叶,这正是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西医结合逐步实现的时期。本编入传的专家都是学有专长、有所建树、在国内国际的知名人士。依照他们致力的学术领域,分别编入医学编的中医、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药学诸卷。其中有些专家身兼数长,活动的范围较广,在世者则尽可能尊重本人的意向,分编入卷,其余则按照他从事的主要学科分编。前后则以他们的出生年月为序。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工作上实事求是、医术上精益求精。他们的学识渊博、技艺精湛,尤其是他们的医德和风范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希望读者能从中吸取教益,为振兴中华作出自己的贡献。

吴阶平

1993年1月1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