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检验--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视角/博士文库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步丹璐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步丹璐博士的著作《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检验——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视角》,以企业会计准则的变革为背景,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对资产减值准则的各个细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了客观的结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借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分析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内容推荐

2000年底,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首次明确提出了“资产减值”的概念,并在原计提四项减值准备资产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的计提,由四项资产发展为八项资产;同时,把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纳入到财务报表体系中,作为资产负债表的第一附表。这个规定旨在提高企业资产质量,降低企业运作的潜在风险,使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地经营,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然而,这个初衷实现了么?

2006年新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主要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资产减值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等具体准则中。具体而言,取消了对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的转回,提出了减值迹象的要求,界定了资产组的定义,规范了资产减值计量标准的程序等。那么资产减值准则的这些修改,是否真实反映了资产质量,同时也降低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操纵空间呢?

同时,为了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也统一为四表一附注,即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附注。这意味着取消了我国之前财务报告体系中的所有附表,即取消了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那么,资产减值的披露方式的改变会不会改变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呢?

基于这样的背景,本书的研究旨在回答三个问题:

问题一:2006年的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的修改是否是因为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效果与其制定初衷相违背,即2001-2006年的资产减值信息的经济后果如何?

问题二:2007年的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如何?是否降低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是否提高了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问题三: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形式从资产负债表的附表到报表的附注,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从分项披露到目前的汇总披露,这样的改变是否会减少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

本书第一章到第三章在分析资产减值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阐述了资产减值的相关概念、确认和计量以及其他相关理论对资产减值实证研究模型设立的影响,如应计制、稳健性原则、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和盈余管理理论。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对问题一的解释,即分析2001—2006年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即在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下是否存在显著的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也就是说,2006年资产减值准则的出台是否是对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本身缺陷的弥补?

第四章,详细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现状及案例。首先,介绍了资产减值会计在国外及我国的演变;其次,比较并分析了新旧准则下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再次,由于只有2001-2006年有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的披露要求,因此,本章只能分析2001-2006年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的情况,即进行旧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本章还概括了2001-2006年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重大案例,并从案例方面反映旧准则的实施效果。

第五章,实证检验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由于新准则中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因而本章旨在检验资产组这个概念的意义。由于无形资产本身不独立带来未来现金流入,因而选择无形资产作为代表来进行研究。此外,由于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已产生了六年的数据,因此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了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在资产减值规定上给上市公司带来了盈余管理的空间。然而,并没有太多文献是关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基于无形资产的无固定形态的特征和比较抽象的价值评估程序,本章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旧准则下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这也是对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效果的另一个角度的检验。本章利用分布检验法,比较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前后的净利润,发现上市公司存在利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扭亏以及大清洗的情况。本章还分析了上市公司在2001-2006年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情况以及转回额大于当年净利润的公司情况。这些结果都说明了按照资产组计提资产减值要比旧准则更加客观。

第六章是对本书问题二的检验——新旧准则下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比较,即新准则是否达到了其减少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新准则下的资产减值信息是否比旧准则更有价值相关性。

本章把2001-2006年的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旧准则的样本,2007年的数据作为新准则的样本,通过对新准则的实施是否降低了盈余管理以及是否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来检验资产减值准则的具体实施效果。本章发现:在实施新准则后,即2007年的样本相对于2001-2006年的样本,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下降了;而2007年的样本中,资产减值与未来经营业绩的增长以及市场反应等变量的关系增强了,即实施新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降低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同时增加了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

第七章是对问题三的检验,即检验资产减值信息披露方式改变的经济后果。本章通过比较资产减值准备总额与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来分析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本身是否含有信息,取消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是否会减少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结果发现:一方面,以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为解释变量的模型比只以资产减值总额为解释变量的模型对公司未来经营情况和市场反应的解释能力大;另一方面,各项资产准备对公司未来经营情况以及市场反应的解释能力是不同的,即对未来的预测能力不同,预测的程度也不同。从而得出结论:取消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会使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降低。

第八章是本书的结论以及启示。

通过以上研究,本书的主要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首次分类研究了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问题。

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均没有要求提供资产减值准备的分类信息,只有中国2001-2006年才有这个特有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明细数据;因此,本书利用中国的特有数据,分别分析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旨在检验资产减值明细表是否比资产减值准备本身带来更多的信息含量。本书的研究结果将弥补国际会计研究中数据样本的一个空白,并为国际会计准则的改进提供有用的证据。

第二,研究了披露方式和信息含量的关系。

一般很少有研究从披露方式这个角度来分析信息含量的问题,而本书通过比较研究资产减值准备总额本身和资产减值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来分析披露方式与信息含量的关系。本书以2001-2006年的上市公司公布的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为数据基础,研究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是否显著大于资产减值准备总额本身,以及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明细对未来的预测能力是否不同,来说明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是有信息含量的,验证了国际会计准则并不一定都比我国会计准则更有信息含量,从而为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提供一些政策依据。

第三,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因子分析。

本书在操纵性应计制和非操纵性应计制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资产减值准备的定义,首次将实际的资产减值分解为正常的和超常的两个部分。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因子分析,使实证检验更加透彻、结果更加准确。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 创新与不足

1.3.1 本书的创新

1.3.2 本书的不足

2 资产减值的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1.1 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含量

2.1.2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动机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2.1 资产减值准备与信息含量

2.2.2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盈余管理动机

2.2.3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方法与时间

3 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分析

 3.1 资产减值的相关概念

3.1.1 资产

3.1.2 资产减值

3.1.3 资产减值准备

 3.2 资产减值的会计问题

3.2.1 资产减值的确认

3.2.2 资产减值的计量

3.2.3 资产减值的记录和报告

 3.3 资产减值的其他相关理论分析

3.3.1 资产减值和应计制

3.3.2 资产减值和会计稳健性

3.3.3 资产减值与信息披露

3.3.4 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

4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现状及案例分析

 4.1 资产减值会计的演变

4.1.1 资产减值会计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4.1.2 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4.2 新旧准则下资产减值相关规定的比较与分析

4.2.1 新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等新的概念

4.2.2 资产减值准则的适用范围更加明确

4.2.3 新准则在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上更加明确

4.2.4 新准则下可收回金额的可操作性更强

4.2.5 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作出了限制性规定

4.2.6 新准则改变了对商誉的处理方法

4.2.7 新准则明确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4.2.8 新准则取消了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4.3 旧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描述性分析

4.3.1 我国上市公司中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明细的公司数

4.3.2 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占资产减值准备总额比的描述性分析

4.3.3 2001-2006年不同年度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计提或转回额的比较与分析

4.3.4 资产减值准备与净利润的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4.4 资产减值的典型案例分析

4.4.1 资产减值的各种利用方式

4.4.2 同样的资产,不同的计提方式

4.4.3 结论

5 旧准则下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检验——以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为例

 5.1 引言

 5.2 无形资产减值的主观性与“资产组”概念

5.2.1 无形资产无公开有效市场

5.2.2 无形资产的计量方法收益现值法具有主观性

5.2.3 无形资产通常不能独立创造现金流

 5.3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规定

 5.4 研究假设和数据描述

5.4.1 研究假设

5.4.2 数据描述

 5.5 实证结果

5.5.1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扭亏为盈

5.5.2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大清洗

5.5.3 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汇总情况

5.5.4 转回额占当年净利润的比例大于100%的公司情况

 5.6 结论

6 新暇准则下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检验

 6.1 引言

 6.2 文献综述

6.2.1 资产减值的计提动机

6.2.2 资产减值与公司经营业绩

6.2.3 资产减值与股票回报率

6.2.4 资产减值相关规定的实施效果检验

 6.3 假设的建立

 6.4 研究设计

6.4.1 资产减值与经济因素

6.4.2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

6.4.3 资产减值与公司经营业绩

6.4.4 资产减值与股票回报率

 6.5 实证结果

6.5.1 描述性统计

6.5.2 资产减值与经济因素的关系检验

6.5.3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检验

6.5.4 资产减值和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关系

6.5.5 资产减值和股票回报率的关系

 6.6 结论

7 资产减值信息披露方式改变的经济后果检验

 7.1 引言

 7.2 研究综述

 7.3 假设的建立

7.3.1 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是否显著高于资产减值准备总额

7.3.2 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明细的信息含量是否显著不同

 7.4 研究设计

7.4.1 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是否显著高于资产减值准备总额本身的信息含量

7.4.2 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明细的信息含量是否显著不同

 7.5 实证结果

7.5.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7.5.2 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和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关系

7.5.3 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与市场回报率的关系

7.5.4 Ohlson模型的检验

 7.6 结论

8 结论与启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旧准则下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关系

8.1.2 新准则下的资产减值更有信息含量

8.1.3 取消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降低了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

 8.2 启示

8.2.1 资产组的引入

8.2.2 资产减值的计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2.3 资产减值的披露还是应保留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4: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