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村庄,背靠莽莽苍苍的群山,面对浩浩荡荡的大江,山河吞吐,气象万千;这里的村庄,与一江之隔的俄罗斯民居据岸相望,既见证了战争的惨烈,又沐浴着和平的绵长;这里的村庄,繁衍栖息着勤劳勇敢的东北各民族百姓,在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的辉映中演绎了一段段美丽的传奇;这里的村庄,多种文化元素于碰撞中吸引,在冲突中融合,山川灵秀,吐纳升沉,肝胆相照,胞族相依……
《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从北极漠河到东端抚远,从河网密布的赫哲渔村到烟囱林立的满族营子,一个个村庄见证了悠悠往事,一行行文字承载着历史变迁,在纪行中回溯历史,在采风中体验民俗,文化之旅扬帆开启,地域风情回肠荡气……
本书为《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系列丛书之一。该书用优美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东霍尔莫津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和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对掀起走进黑龙江、了解黑龙江、开发黑龙江的热潮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东霍尔莫津村位于黑龙江右岸,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隔江相望。她三面环山,一面傍水,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浩浩黑龙江滋养了肥沃的良田,滚滚麦浪、“三花五罗”成就了东霍尔莫津村“鱼米之乡”和“塞北小江南”的美名。本书作者将带您去感受这座少数民族村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在这里,达斡尔人的热情好客让您感受淳朴和友谊,萨布素将军的英勇抗俄事迹使您产生由衷的赞叹,霍尔莫津要塞会加深您对日本侵略者的认识,“关东三怪”使您更加真切、细微地领略东北风俗……
顺治年间英勇抗俄的达斡尔人
顺治年间,当沙俄殖民者侵入黑龙江的时候,英勇的达斡尔人为保卫家乡奋起抵抗。他们在霍尔莫津村及黑龙江沿岸地区自发地起来抗击波雅尔科夫及哈巴罗夫等俄国侵略军,并配合清军打击哈巴罗夫及斯捷潘诺夫等沙俄侵略军的斗争。
顺治年间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反击沙俄侵略者的斗争,主要是以氏族村寨为单位、在各部酋长或头人率领下进行的。最初是各自为战,此后逐渐走向各部联合作战。他们的作战方式灵活多样,既有据守城寨、抗击敌人,也有全体转移、坚壁清野以困厄敌人;既有设伏歼灭敌人,也有偷袭围攻敌人的寨堡。尽管黑龙江流域各族人民为保卫家园付出了重大牺牲,但也使沙俄侵略者损兵折将,惶惶不可终日。
1643年(崇德八年),波雅尔科夫率领132名俄国远征队员从雅库次克出发,翻越外兴安岭,侵人中国领土。波雅尔科夫一伙侵人中国精奇里江支流乌姆列堪河口一带,绑架达斡尔等族部落头目,强征实物税。俄国人的侵略行径遭到达斡尔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避开俄国人,拒绝给他们粮食,这使俄国侵略者陷入饥饿的困境。为了摆脱困境,波雅尔科夫派“五十人长”彼特罗夫率70人到西林木迪河口的达斡尔人莫尔迪奇村抢粮。彼特罗夫一伙到莫尔迪奇村,受到淳朴善良的达斡尔头领多西、科尔帕等人的欢迎。但俄国侵略者却将他们扣为人质,逼迫达斡尔人交出40桦皮筐燕麦、10头牲畜及3座帐篷。第二天,彼特罗夫要进入村寨,遭到达斡尔人拒绝。达斡尔酋长告诉俄国人:“寨里住着他们的很多人,迄今为止不知道有俄国人,如若与他们交战,一定会损失惨重。”彼特罗夫不听警告,率部向莫尔迪奇村发动武装进攻。
莫尔迪奇村之战,是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反抗沙俄侵略的第一次战斗。勇敢的达斡尔人给沙俄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前来抢粮的70名侵略者,不仅没有抢到粮食,反而损兵折将,有lO人被打死,50人身负重伤,大败而归。这次战斗的胜利,大大激发了达斡尔等族人民的反侵略斗志,大灭了沙俄侵略者的威风。
1644年(顺治元年)春季以后,当波雅尔科夫侵略军得到增援,沿精奇里江侵入黑龙江并沿江下航时,又遭到沿江达斡尔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侵略者所到之处,当地达斡尔等族居民便一齐出动进行阻击,不准敌人上岸,怒斥他们是“可恶的吃人恶魔”。正因为如此,波雅尔科夫一伙沿途提心吊胆,边侦察边前进,不敢轻易上岸活动。
在黑龙江下游地区各族人民的打击下,波雅尔科夫一伙侵略者处境极为艰难,既不敢在此停留,也不敢沿原路返回,只得于1645年(顺治二年)夏带着抢劫来的财物及人质由海路逃回俄国。经过黑龙江流域各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波雅尔科夫一伙沙俄侵略者损失惨重,有近80名侵略者在这次侵略活动中丧生。
1650年(顺治七年),以叶罗菲·哈巴罗夫为首的沙俄侵略者第二次侵略中国黑龙江地区。哈巴罗夫侵略军一进入黑龙江地区,便立刻遭到当地达斡尔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当俄军进入黑龙江沿岸达斡尔族首领拉夫凯辖区时,早有准备的拉夫凯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将附近城寨的居民、财物及牲畜等全部转移,使沙俄侵略军既抓不到人,也抢不到粮食和财物。哈巴罗夫侵略军侵人黑龙江四五个月的时间,见到的只是5座达斡尔人的空寨。
为了加强沙俄侵略军的力量,哈巴罗夫又回到雅库次克召集援兵。在此期间,留驻拉夫凯城的斯捷潘诺夫一伙俄军遭到了达斡尔人的围攻,被迫突围而走。1650年(顺治七年),为了抢劫粮食,这伙俄军开始进攻达斡尔头人阿尔巴西的雅克萨城,遭到达斡尔人的猛烈回击,有4名俄国人被打死。在达斡尔人的打击下,俄军被迫退到雅克萨城郊外,建造一个小寨堡,固守待援。当哈巴罗夫率援军赶来时,俄军再次向雅克萨发动进攻。阿尔巴西率领达斡尔人坚守城寨,英勇抗敌,战斗从中午持续到黄昏,使俄国人侵者20人受了箭伤。由于俄军拥有先进的火枪大炮,力量相差悬殊,阿尔巴西被迫弃城突围,许多达斡尔人为保卫家园而英勇牺牲。
尽管哈巴罗夫侵略军武器先进、装备精良、凶狠残暴、气焰嚣张,但英勇无畏的黑龙江达斡尔人民不为所屈,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1651年6月25日(顺治八年五月初八),哈巴罗夫率军侵入达斡尔族桂古达尔头人住地,遭到达斡尔人的强烈反抗。当地的达斡尔人联合起来,修筑了三座连在一起的城寨,抗击沙俄侵略军。当哈巴罗夫要求达斡尔人归顺沙皇、投降纳贡时,桂古达尔义正词严地告诉他:“我们向博格达皇帝沙姆沙汗(即顺治皇帝)纳贡,你们来向我们要什么实物税?等我们把最后一个孩子扔掉以后,再给你们纳税吧!”气急败坏的俄军以大炮及各种火器向城寨发动进攻,达斡尔人无所畏惧,万箭齐发,英勇还击。当城墙被攻破后,达斡尔人以大刀、长矛与俄军展开白刃战,有661名达斡尔人英勇牺牲。桂古达尔城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达斡尔人民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是可歌可泣的。
哈巴罗夫归国后,沙俄侵略军由斯捷潘诺夫率领。由于清朝政府采取迁移边民到内地使俄军抢掠不到粮食的坚壁清野政策,并不断增加黑龙江清军的人数,使沙俄侵略军陷入了困境。斯捷潘诺夫一伙在黑龙江流域上下流窜,像饿狼一样四处抢劫粮食。在清军及黑龙江各族人民的联合打击下,斯捷潘诺夫一伙侵略军逃到呼玛尔河一带,筑城盘踞。
顺治末年,在黑龙江地区各族人民及清军的围剿和打击下,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沙俄侵略者被基本肃清。顺治年间,黑龙江地区各族军民在沙俄侵略者面前,不屈不挠,英勇奋战,终于取得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使沙俄侵略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包括达斡尔在内的黑龙江各族人民在反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家领土主权方面的功绩是永垂青史的。
P9-11
黑龙江是中国最北部的界江,黑龙江省是中华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亘古以来众多先民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栖息繁衍,以博大的胸怀和独特的方式创造了黑龙江流域令世人惊叹的璀璨文明,为开发和守护这块热土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黑龙江流域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历史上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使黑龙江由中国的第三大内河变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界江。尽管这一地区很早就受到国外一些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关注,但直至目前,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基本限于边界、历史、民族、自然生态等领域,而对40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地区作整体的历史透视和文化形态梳理、对边界线地区基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状况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改革开放30余年来,黑龙江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系统地调查研究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环境等各个方面,不仅可以进一步充实、完善已有的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将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黑龙江省的历史与现实发展状况,为进一步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实现边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繁荣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此,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经过反复研讨准备,于2008年夏天正式启动了“大界江畔——沿黑龙江百村历史文化行纪”课题。具体分工是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厉声、于逢春教授起草《当代中国边疆(黑龙江)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调查大纲》与《当代中国边疆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入户调查问卷》,黑龙江大学段光达教授组织该校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老、中、青三代学术力量,进行本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学术调研与考察。
在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者们行走于中俄三千多公里界江地区,足迹上起洛古河口,下至抚远三角洲,选择沿黑龙江边界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100个行政村,以基层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切入点,在了解该地区基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一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总体设计,将调研重点放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宗教活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自然地理、人口状况、文化教育现状、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深入挖掘黑龙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还试图找出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对策和建议。
此次沿黑龙江100个行政村的调研是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系统调研。调研获得的资料主要包括新发现的各种原始资料,如各级各类政府文件、统计资料、访谈记录、民间书信、讲演稿、民间艺术作品、图片资料、影音资料等。这为对该地区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翔实且十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话力。学者们在调研中深入挖掘嘿龙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这不仅为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而且是弘扬黑土文化,发扬龙江精神,打造黑龙江的新形象、新特色,推动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根据调查研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而编写的《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编写者们用优美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调研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和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对掀起走进黑龙江、了解黑龙江、开发黑龙江的热潮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献给建国60周年庆典的贺礼。
最后,我代表“课题组”对大力支持本课题研究的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相关的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再次表示感谢!
厉声
二00九年九月十日
黑龙江是中国的第三大河,也是世界十大河流之一,其流域面积约184万平方公里。黑龙江流域文明的起源与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基本同步,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黑龙江流域文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仅对中华文化,而且对整个东北亚地区,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始终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探究,不仅有着学术上的广阔空间和前景,而且有着日益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尽管近代以来,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变动剧烈,黑龙江由中国的内河变成中俄两国的界江,但无论怎样界定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时空范围和内涵,黑龙江沿岸的历史文化都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的重点和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原因,以及这里自然条件的艰苦和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自身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内学者对长达3200多公里、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界江沿岸的历史文化研究并不系统和充分。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巨大成就,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特别是2000年刘东辉同志《研究黑龙江流域文明弘扬黑龙江流域文明》一文的发表,标志着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掀起了新的高潮。然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边界、历史、民族、宗教、自然地理和生态等单项问题,少有对3200多公里长的边界地区的历史演进给予整体透视和文化形态的系统梳理,也缺乏对边界地区基层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典型研究,这不能不说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的一个缺憾。
从2007年冬天开始,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厉声主任的建议和策划,我们在黑龙江沿边界地区选择100个左右村屯,开展了大规模、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在考察当地基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同时,还注意了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民族关系、宗教活动、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自然地理、人口状况、教育现状、社会稳定等多方面情况,最终形成完整的系列调研报告,在建国60周年庆典来临之际奉献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厉声教授曾会同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其他领导和研究人员,几次来黑龙江与我们反复商谈、设计调研方案,并确定了调研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廓清历史原貌,梳理文化形态,查找现实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新的发展理论,以推动黑龙江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努力实现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有机统一。此后,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教师和研究生陆续奔赴江边,在实地考察寻访、收集整理资料、客观研究总结等过程中付出了诸多艰辛。
在丛书付梓之际,我最想说的就是感谢:
感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厉声教授,他在提出了开展百村调研的建议后,又多次亲赴黑龙江,对调研考察方案的设计等多方面工作给予了具体而精心的指导;
感谢我们的老校长、省委宣传部衣俊卿部长和现任黑龙江大学校长张政文教授,他们对调研工作的肯定、关注与支持使调研课题被列为2008年黑龙江省社科基金规划重点项目;
感谢调研地区的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村屯那些质朴的乡亲们,他们的热情帮助和积极配合使调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感谢天津绿洲燃气公司总经理陈亚明先生,这位20年前从黑龙江大学毕业的成功企业家的慨然相助,使调研考察的工作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感谢黑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李小娟女士和副总编辑刘剑刚先生,他们对边疆文化建设事业的忠诚与执著使得本丛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繁复的编校工作,如期出版问世;
最后要感谢参与调研考察工作的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和研究生们。两年来,他们在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克服了重重困难,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利用寒暑假和黄金周假期奔走于从洛古河口到抚远三角洲长达3200多公里的黑龙江右岸。他们在考察调研中表现出来的对边疆文化事业的热爱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可歌可泣。
我们的调研工作仅仅是开始,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也存在不少缺憾和不足,但我和课题组的同仁们会努力坚持下去。我们坚信对边疆地区历史沿革进行切近考察和客观的概述,将以雄辩的历史回声构筑21世纪文化戍边的新长城;对边疆地区文化形态的透视和梳理将描绘出黑龙江边一幅意蕴独特的北方少数民族风情画卷;对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详尽记录和对今昔对比巨大变化的具体展现就是歌颂改革开放在黑龙江地区伟大实践的光辉史诗。
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悠远、宏大、深邃,永远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段光达
记于国庆60周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