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啸伯永啸--我的师父奚啸伯先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欧阳中石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奚师1977年12月10日过世,67岁。文化大革命开始是1966年,他才56岁。再往前推,推到1957年,他被划为“右派”,就再也没有回北京唱过戏,那时他才47岁。他的艺术生活最闪光的岁月应该是27岁到47岁之间,充其量不过20年,但他却攀上了京剧艺术的高峰之巅,被列入了四大须生之一,创立了“奚派”艺术,成为世人公认的“大家”。

本书是欧阳中石先生纪念恩师——京剧大师奚啸伯先生百年诞辰出版的文集。

内容推荐

本书是欧阳中石先生纪念恩师——京剧大师奚啸伯先生百年诞辰出版的文集,作为奚啸伯先生的亲传弟子,欧阳中石先生在书中记述了恩师对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的贡献,并深深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之情和感恩之意。

目录

前言

一、奚啸伯先生艺史漫录

 1.“啸伯”的由来

 2.与言菊朋先生

 3.“下海”的“族议”风波

 4.与余叔岩先生

 5.与杨小楼先生

 6.“奚小人儿”“剁门槛”

 7.“丸子”剧团

 8.鼎盛时期的阵营

 9.惊人的模仿力

 10.义重金兰

 11.印“对”

 12.痛失知音

 13.独身自好

 14.为艺术鞠躬尽瘁

 15.主动要求减工资

 16.最后的一面

 17.珍贵的绝笔

二、奚啸伯先生的艺术特色

 (一)奚啸伯先生的艺术特是怎样形成的?

 (二)如何欣赏奚啸伯先生的艺术特色

 1.表演上的“清新雅致”

 2.念白上的“清新雅致”

 3.唱腔上的“清新雅致”

三、奚啸伯先生艺术欣赏

 1.《二堂舍子》

 2.《法门寺》

 3.《空城计》

 4.《白帝城》

 5.《范进中举》

四、深深的怀念

附录一:四十年的艺术道路

 1.我是怎样爱上京剧的

 2.几张唱片

 3.正式学戏的开始

 4.“仓口”

 5.弃学就艺

 6.下海

 7.搭上了四大大名旦的班

 8.给梅先生挂二牌

 9.博采与融合

 10.新中国成立以后

附录二:《范进中举》汪曾祺编剧、奚啸伯改编.

后记

试读章节

9.惊人的模仿力

奚师有一个了不起的能力,就是模仿别人。这一点可能鲜为人知。因为他成角之后,便不轻易开玩笑了。我得天独厚,有幸在他为我说戏的时候,经常提出一些问题,他为了给我分析清楚,比较异同,便在谈到别人的艺术处理时,常常模仿别人的唱和表演,使我领略到他这种非凡的模仿能力。我没有见过的老先生,对他们的艺术无法印证;我见到过的,或从唱片中听过的,他都学得神形俱似。

他跟言先生学戏时,言先生正宗谭派。至于后来,言先生独辟蹊径之后,奚师也已自立门户了,但他对言派的规律却了如指掌。他给我说过一些言派戏的唱法,那真是地道得很。

言先生之女言慧珠说:“真正理解掌握我父亲东西的,还是师哥奚啸伯。”后来,毕英琦见到她时,她执意写信把英琦介绍给奚师。所以英琦来见奚师是持着言慧珠的手书来的。不过奚师极为谦逊,说自己是言先生早期的学生,有关言派所知甚少,真正言派戏还是少朋先生地道。其实,奚师学言派唱法是惟妙惟肖的。

他学余叔岩先生的唱腔,十八张半唱片中的“坑坎麻杂”,那真是精细人微。其他像时慧宝、王又宸、高庆奎、马连良诸先生的戏,他都可以学得神似。

最妙的是他学程砚秋先生的戏。他说程先生精于字音声律,唱得讲究,悠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他说:“余叔岩先生的《法场换子》中有陈德霖;杨宝森的《文昭关》中有王瑶卿;我的戏中怎么不能有程砚秋呢?细听奚师的《白帝城》、《法门寺》,都可明显地分析得出“程”的意思。

据说,《三击掌》这戏,悠和程先生一起研究过。他会一整出程派《三击掌》,程先生对他饰演王允的唱法也很熟悉。

他给我说《坐楼杀惜》时,是连旦角的盖口、身上一起说的,他的蓝本是小翠花。为了对戏,有时他来阎婆惜,我们边走边说,我常常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他学筱老板真是神声俱似。特别写休书时的几个身段,如“休妾就休妾”之后的身上、脸上、嘴里,真是活脱的“筱派”。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取得艺术上成功的因素之一——他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东西。

10.义重金兰

奚师在旧社会中度过了40年,他受旧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常和较好的朋友拜金兰,这是无可厚非的。我知道与奚师换帖、拜把子的朋友很多。但我只想谈谈我所知道的一“盟”,从中可以看到他和人拜把子绝非为利,而是重情义。

这一“盟”在济南。老大王少亭,老二张蔚青,老三奚师,老四江世玉,老五毛菊荪。毛菊荪年纪最小,自幼喜爱京剧,拉一手好胡琴,有一条好嗓子,主工铜锤,也能来点架子花的活儿,如《青风寨》的李逵、《下河东》的欧阳方等;他也能唱老生、小生,旦角戏能唱《宇宙锋》、《骂殿》;突出好的是小花脸方巾丑。毛菊荪与奚师的过从,纯粹是同好之雅,因为他排行老七,所以奚师称他为毛七弟,我则称之为七叔。毛七叔在济南,既不是高官显宦,也不是有钱有势,不能为奚师跑台口散多少张红票,只是在艺术上是个同道、知音,所以他们结为金兰。

奚师为了情义,是极肯付出代价的。毛七叔下海以后,在徐州演出时突然得了半身不遂之症。回到济南后,生活窘迫。老朋友正好集资兴办一个大同剧院,为了倚重毛七叔在京剧界的影响,想通过毛七叔邀请奚师担任经理,并希望在开幕时能请到著名演员前来襄助。当然最理想的对象是奚师。可是大同剧院规模不大,暂时还是席棚,若在这儿演出与奚师的声望极不相称,同团的演员也都认为在大同演出不妥。但是奚师以为这都是“一个头磕在了地下的弟兄”,怎么能置之不理,见难不救呢?他尽可能地说服许多怕影响剧团声誉而不愿演出的团员们,请求他们帮忙,并声明如果赔了,由他负担,大家才勉强答应了下来。

大同剧院的戏总算圆满地结束了。临行,他除把自己这次所得留给了盟弟之外,还把盟弟的女儿带走,代为抚养。从济南出发一路演一路走,走到了烟台,后来,因孩子想家,他无奈,才为孩子做了新衣服送了回去。不久,毛七叔故去了,那以后只要有便人去济南,他知道了,或多或少总要带点钱给七婶及孩子们。有时手头空乏,临时向别^暂借,以尽他的心意。

友情总是双方面的,毛七叔一家对奚师也是情真意切的。在十年动乱中,奚师被迫害,半身不遂。毛七婶一家一听到有人到石家庄去,马上准备了奚师以前喜欢吃的东西托人带去。奚师接到这些东西后,热泪夺眶而出,说:“七弟死后,难为了弟妹,孩子们又多又小,怎么过来着,我这个当哥哥的,尽力不够啊!现在他们还想着我,我心中又觉得亲热,又觉得惭愧啊!”

从这段交往上,我们可以看到奚师与朋友之间的真情与友谊。

P15-18

序言

奚师1977年12月10日过世,67岁。文化大革命开始是1966年,他才56岁。再往前推,推到1957年,他被划为“右派”,就再也没有回北京唱过戏,那时他才47岁。他的艺术生活最闪光的岁月应该是27岁到47岁之间,充其量不过20年,但他却攀上了京剧艺术的高峰之巅,被列入了四大须生之一,创立了“奚派”艺术,成为世人公认的“大家”。

我们必须承认:历史很公平,社会很公允。他有成绩,社会不会埋没他。他20年的辉煌,赢得了社会、历史的肯定,一直到现在——从1966年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他,人离开了,艺术却流传了下来。得到他艺术浇灌的我们那一代,不过十来人,而现在的再传第三代,又出现了多少?听说全国各地有许多“奚派”票友组织,而且第三代也开始收徒弟,真是愈来愈多,愈来愈庞大,应该说“奚派”的影响,弥来弥广了。奚师在地下,如果有灵,看到这种情况,—定会含笑的。

后记

今年是奚师啸伯先生一百周年冥诞的纪念之期日。由衷地感谢社会各方面人士,各地都曾不约而同地纪念了他老人家。北京、石家庄、天津、东北……甚至美国的波士顿……都举办了各种形式不同的纪念活动。我深深感到奚啸伯先生不只是奚家、奚门弟子的先生,而是整个社会的奚啸伯,我想如果泉下有知,老师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我作为一个亲受耳提面命教授过的学生,没有为师父作出过有意义的贡献,远不及其他师兄们都在各方面为老师尽了许多心力,所以我很惭愧;对于老师第三代的学生,也起不了有力的作用,让我也很内疚。

我从前写过一些关于老师的文章,名儿有心收集了一些,汇总在一起,作为对爷爷纪念的一束礼花,尽一份孝心,所以我也应当谢—谢她。

欧阳中石

2010年1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