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五味人生--从农民到企业家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万祥
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长篇自传纪实文学作品《五味人生》是朱万祥先生对自己60多年尘封记忆和逝去岁月的真实记录。该书以朱万祥人生奋斗历程、情感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解放前夕至现今开明盛世这一天翻地覆的历史时期中,景泰、中卫、天祝、古浪、白银等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情、风俗的方方面面,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了社会各阶层百姓的思想情感和生活面貌。

内容推荐

《五味人生》是朱万祥创作的一部长篇自传纪实文学作品。朱万祥先生是白银宏泰集团董事长,白银市政协常委,白银市工商联副会长,是甘肃省优秀企业家。他曾经是白银市景泰县喜泉镇兴泉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当过教师、副业队长,干过个体户,办过小型实体,创办了白银市首家股份制企业——景泰县宏泰有限责任公司,更创造了白银私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白银饭店”的传奇。他是一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当今时代的儒商。他不仅有自己硕大的实业,在实业报国之路摸爬滚打、建功立业,建树了丰碑,而且有敬天爱人,诚信经营的儒商之风,他的创造性思维点石成金,创造了民营企业的奇迹。他一贯奉行的“敬天爱人”的思想是他办企业的宗旨,是他回报亲人、回报父老乡亲、回报社会的处世原则。他以“扶贫济困、赈灾济贫、安老助孤、助学助教”为宗旨,真诚奉献社会,竭力造福桑梓。近几年,他先后安排了150多名下岗职工和500多名农民工在企业就业。他为受灾地区捐款捐物,为地方建设捐款,为当地五保户捐钱,还多次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并设立“万祥奖学金”。

《五味人生》是作者对近70年尘封记忆和逝去岁月的记录,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自强不息的心,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目录

序一

序二

我的童年

生命的开端

母亲

爹和娘

我的哥哥们

在小芦塘

少年的我

我要读书

走进学堂

勤工俭学

动荡的初中年代

鸿鹄满志

涉世之初

投身教育

成家立业

为稻粱谋

糊里糊涂闹革命

奔走江湖

独领风骚

苍黄岁月

飞来横祸

在景电工地

敢问路在何方

小手艺

副业新路

新的拓展

大发展

爹亲娘亲

创办实体

煞费苦心

购置设备

水电到位

开张大吉

质量保证

扩大生产

新的事业

温州考察

初建编织厂

权宜之计

再下江南

转制拓路

尝试股份制

劈山扩基

精诚团结

多种经营

坚守诚信

天道酬勤

扬鞭奋蹄

再建编织厂

谋绘宏图

腾飞基地

统一思想

完善战略

人企合一

全面创新

收购国企

寻找契机

白银饭店

柳暗花明

敬天爱人

第一读者感言

敬天爱人 宏泰永恒

让爱心永放光芒

我所认识的朱万祥

敬天爱人 草根英雄

附录一

朱氏宗脉索寻

附录二

执笔人简介

后记

试读章节

生命的开端

我的祖上,原系陕南紫阳朱氏分支派衍,别立小宗。明万历年间,因贸易商运,支脉朔迁,投寄宁夏中卫前所营落脚,继而转居中卫泉台子。人迁地变,我祖又由中卫迁至靖远三角城(又名三滩),裴坡寺一带,辛勤耕种,家道渐兴,枝叶又渐繁茂蔓延。丁繁族旺,种地为生。渐难承载,我祖支脉又迁至常生窑马缠嘴,拓荒整地,蓄养家畜,从此创出了基业。

常生窑虽然临近黄河,但是山峦丛立,沟壑纵横,可耕可灌的土地仍然有限,已经很难承载数倍增生的人口了。我奶奶的娘家人——罗家宗族,率先迁至有自流大水浇灌庄稼的锁罕堡。听说我的罗家几个外太爷,人都特别勤快厚道,四个儿子也都十分精明能干,他们迁到锁罕堡后不久,就置办了水浇地、旱沙地、漫水地,车马牛羊,还置办了骆驼队,所以他们的日子过得比较殷实,家道也很兴旺。

常生窑人多地少,大多数人家生活都比较艰难。我们朱家,由于诸多的原因,家道也逐渐衰落,已经到了无法维持生计的地步。所以,家父成基公,13岁就随我的祖父怀标太公,也迁至锁罕堡,投奔我奶奶的娘家——罗家来了。

1942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我就出生在锁罕堡(现叫兴泉),我的人生经历就是从这个小镇开始的。

罗家在锁罕堡可算是土地成垧,牛羊满圈,车马骆驼队俱有的大户人家了。我的祖父率家迁居锁罕堡后,主要是仰仗罗家的帮助,才得立住脚。我的祖父勤快厚道,农活杂务,干练精明,并且人穷志不短,辛苦操劳了几年后,就改造了荒滩,自己日夜忙碌,铺压了20多亩旱沙地,这就为我们一家在锁罕堡生息、住留、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以后,我的祖父携带我的父亲,除自耕自种自家的田地外,再忙里抽闲地打些短工,家里的日子也就渐渐过得下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的祖父于36岁的本命年上,难逃大劫,溘然与世长辞。实际上,他是含辛茹苦,长期辛劳,积劳成疾;再加上家道贫寒,缺医少药,过早地走完了人生之路。当时,在我们家里,祖父就是一片湛蓝晴朗的天,天塌下来了,我们的家顿时陷人一片黑暗。暗无天日的岁月何时才是个尽头呢?所幸的是,我的39岁的祖母,以妇道人少有的韧性和天赋,守寡持节,重新又支撑起了这个家庭的蓝天。祖母拉扯着父亲、叔父和三个姑姑,于艰难困顿之中重振家业,率领我们朱家继续挣扎向前。但是,苦难的家庭总是各有各的不幸——我的两个姑姑又先后生疾、夭折。肩负重担的祖母,在丧夫失女的沉重打击下,心里有多么大的痛苦呀!

祖母的眼泪哭干了,心血却不能流干呀——还有一家4口人呢!意志坚强的祖母,又一次擦干了泪痕,挺直了腰板,携儿领女,挣扎在人生坎坷崎岖的道路上。

我的父亲13岁就给舅舅家干活,叔父8岁也开始给舅舅家打杂,实际上就是混一口饭吃,祖母给舅舅家帮厨。就这样,依靠娘舅家,我们全家人都忙活了起来,一家4口人的性命才顾缠了下来。尽管Et子过得很艰辛,但人活下来了就是万福。我从奶奶、父亲、叔父的口中,都不止一次地听到过那许多辛酸的往事,我们也永远铭记娘舅家的救难之恩。

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家始终是我温暖而安全的港湾,而父亲则是港湾上的那片独特的风景。

父亲在18岁那年离开了娘舅家,从此独自支撑起了我们破碎而苦难的家庭。他赶着毛驴跑脚,披星戴月、马不停蹄,赚得微薄的收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后来,我从奶奶的口中得知:父亲一边跑脚,一边操持家务,渐渐地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就和本村王家姑娘(即王连科、王连升的亲姑姑)拜堂成亲,组成了一个有人烧火做饭、有人操持家务的家庭。父亲和王氏先母生有一个心爱的女儿,小名梅花。可是王氏先母英年早逝,我们多难的家庭又陷入了一个老幼难生的境地。后来,梅花姐姐在全家人的呵护下长大成人,许配给小芦塘的郝生魁为妻,生下5个姑娘、5个儿子——她就是郝虎、郝胜、爱娃等兄弟姐妹的亲娘。

日子再苦总是要过下去的。深受丧妻之苦的父亲,深知一家人的生存就指望着他,他又一次挺直了脊梁骨为着生活而奔忙不息。

母亲

父亲精神好了一些,就续弦本村付家的姑娘。这位贤惠能干的姑娘,就是我最尊敬、最怀念,也最留有遗憾的生身母亲。母亲生有我们兄妹6人,4男2女,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总还是热热火火的一个温馨的家。然而,就在我刚满5岁、小妹仅3个月大的时候,天降大祸——我的母亲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那一年,她才39岁,我的父亲也只有43岁。

母亲的去世,使我们这个完整的小家塌了,倒了,散了。父亲失去了贤内助,骨架散了,精神也崩溃了,整天缩在炕头只是抽旱烟,思念着母亲,甚至幻想着母亲能够再生显世。因为母亲太能干了!太贤惠了!母亲给我的印象虽然不太深,但总还是有所记忆的。我从奶奶、父亲、大哥,还有邻居们日常的叙述中,搜寻、积累着母亲的温馨,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渐渐刻印在了我的心中。

我的母亲贤惠能干。父亲赶着毛驴常年跑脚在外,母亲事实上是我们家里里外外的一把手了。田地里的农活,家里的杂务,母亲处理得井井有条,尽管日子不够富裕,但一家人还是过得红红火火。母亲孝敬老人,在邻里间可以说是一个楷模。邻居都说她和我奶奶之间,哪里像一对婆媳,简直就是一对亲生母女。母亲去世后,奶奶日夜哭个不停,心灰意冷,精神恍惚得几乎有些呆痴了。她老人家常常自言自语地说:“我这辈子罪孽大呀!没福气享受好媳妇的伺候孝敬。媳妇活着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几次亲自摸摸我的炕热不热,问寒问暖;她宁可自己不吃也要给我端来热菜热饭,可现在她在哪里?天不怜人,咋就让她先我而去了呢?”

母亲是热心肠的人,亲友邻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都乐于热心帮忙。谁家要蒸馍馍,母亲就去给把握着放灰,不强不弱,恰到好处,蒸出的馍馍既好看又好吃;谁家要擀长面,母亲就主刀切面,切出的面又长又均匀;谁家要过红事,母亲就主勺调大茶,调出的大茶稀稠适中,色美味香;谁家如果住锅断顿了,只要母亲听到,就会主动送去米面接济。邻居家谁有个头疼脑热的,母亲总会登门探望,并力所能及地找医寻药。我们家有点啥好吃的,母亲都会给邻居端一点。母亲去世后,闫家姨娘、四舅母等老人每每遇见我就念叨着,我的母亲把谁家的事都能当作自家的事,总是热心热肠的,天底下再也没有这样好的人了。村上有个孤寡老人王三奶常说,我的母亲常常给她洗头洗脚,她的衣服几乎都是我的母亲给浆洗缝补。母亲去世时,王三奶哭得死去活来。她老人家痛苦哀号,呼天唤地,愿将自己的老命换回母亲这样的好人来。可是世事不公,苍天何曾有眼?善良的人们总是不能长寿,勤劳的家庭又为何总是多灾多难啊?

母亲去世时,懂事的大哥刚满13岁,已经读了两年小学,他悄悄地背回了书包,打算从此接下持家的担子。当时,我的二哥和三哥分别只有10岁和8岁,没有了娘,他们呆了、傻了,真正是变成草了。不懂事的我只有5岁,大妹妹也只有3岁,我们只是整天哭着要吃要喝。更让人揪心的是,3个多月大的小妹妹整天整夜地哭个不停,她要吃奶,她要妈妈的体温体味。可怜的小妹妹声嘶力竭的哭叫声,撕心裂肺,常常引得满屋子人都以泪洗面。

4个儿子未成人、小女儿还在襁褓中,母亲却撒手人寰,这样深重的灾难,降临到谁的家庭,都是莫大的苦难啊!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来照料、安慰、出谋划策。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出了一个将就的方案:把年迈的奶奶暂时从叔父家接过来,给全家人先长个精神。大伙儿一致开导、鼓励父亲:为了儿女,为了这个破碎的家,要振作起来,可不能垮下去。说归说,可做起来千难万难。一家七八口人,烟洞里要冒烟,饭锅里要下米。而且老的老、小的小,在那样的境况下,让父亲怎么振作起来呢?为了活命,父亲只能采取下策:二哥由远方的尕爷领到一条山他家去,给他们打杂放驴;三哥由村上好心的李国治爸爸领到他家去打杂,只有8岁的孩子,能干个啥呢?两个哥哥就这样被分领到别人家,勾灰、填炕,白天放驴,夜晚添草,再干些打扫院子提水倒灰的活儿,好歹他们算是有个混饭的地方了。小妹妹由本村好心的王爸、王婶抱去扶养,就算送给他们当女儿了。大哥就成了我们家里的小大人了,他挑起了家里主事儿的担子。我和大妹妹在家里那时还只能添乱、吃闲饭。大家希望这样的安排,或许还能顾活一条条命。这样的下策,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热乎乎的一个家,就这样生生地四分五散了,我们兄妹6人在人世间就成为地地道道的没娘娃了。天底下最苦的人,就是我们这样像根草一样的没娘的孩子。P1-5

序言

朱万祥先生的自传《五味人生》付梓问世了。他百般诚恳地要我为之作序,虽然自知浅薄,但盛情难却,也就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本书是他对近70年尘封记忆和逝去岁月的记录,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自强不息的心,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正是靠着这样一颗火热的、不屈不挠的心,他有了今天的成功。

朱万祥先生取得成功后,很多人都称赞他有“非凡的头脑”,有“点石成金的创造性思维”等等,而我则认为,他是靠勤劳、吃苦精神、好学探索等逐步积累走向成功的。当然,世界上有些人是靠“创造性思维”成功的,如比尔·盖茨。他对“创造性思维”曾经有过十分形象的描述:创造性思维犹如原子裂变,只需一盎司就会带来无以计数的商业效益。西方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就是对“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注解。据说上帝制造了一个怪结,称为“高尔丁”死结,并许下诺言:谁能揭开“高尔丁”死结,就将成为亚洲王。所有企图解开这个怪结的人都失败了,最后,轮到了亚历山大。他说,“我要创建自己的规则。”他抽出宝剑,一剑将“高尔丁”死结劈为两半,于是他成了亚洲王。这个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创造性思维”的真谛。朱万祥先生则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探索,从经验积累中走向成功的。他的成功印证了“天道酬勤”,印证了台湾首富王永庆的名言:“成功的秘诀无他,就是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也印证了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的名言:“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40岁以前的朱万祥先生完全是一个平凡的农民,多数人看不出来他会有今天。其实,在过去困难的年代里,他已经在知识、经验、吃苦精神等诸方面有了深厚的积累。遇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机遇,找到了发挥潜能的舞台后,他便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企业家。朱万祥先生的成长过程,使我想起了巴西的一种植物——火红花。火红花刚长出地面的时候,小得可怜,只有拇指那么大,长在地里几乎不被人发现。它从春天起就这么丁点儿大,生长了8个月后还是那么丁点儿大。但一进入10月,它就像被施了法术一样,一天扩展3米。十几天时间,它的枝叶便可把一亩地长满。再去看它,满眼的火红花,开得极为旺盛。只有研究人员知道,火红花在前8个月里都是在努力地伸长根部。它的根就像一棵大树那样壮,有30厘米粗,令人难以想像。而正是由于火红花的根已经在前8个月里长得如此强壮,才使它得以在十几天内爆发能量,长出一片耀眼的辉煌。

世上有许多所谓的奇迹,背后都有深深的根源,细加探究则不难发现,那奇迹中承载的代价,早已超出了常人的想像。朱万祥先生的多半生正是如此!

祝愿他的儿女能悟到这本书的“真谛”,将他的事业发扬光大;但愿有志于成就事业的年轻一代,也能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2008年6月

后记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转瞬又是一个梨花盛开、蜂蝶嬉戏的阳春时节。再过几个月,就是我66岁的生日了。按古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我依然憧憬“夕阳无限好”。

青少年时期,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激励和感染着我们那一代人,尤其是其中阐述生命意义的那句话,“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始终是我的座右铭。今已年近古稀,我对自己的一生也作了一番审理,其中确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我觉得自己已经努力做到了问心无愧。

人生在世,要有志向、有追求,更要有奉献,我觉得这就是人的精气神之所在。回想我的人生,幼小丧母,流浪挣命;少年求学,力图上进;涉世遭陷,矢志不渝;创办企业,励精图治,从不为逆境险途和命运不济而屈服。今天事业有了些成就,儿女成器,家庭融融,我感到欣慰,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满足,总想着要再做点事。于是,我就想到了要把我这一生的坎坷经历、思想感悟,回忆、整理出来,给儿孙们留点精神财富,以免留下雁过无声的遗憾。

2006年秋天,我开始着手于回忆整理,有时间就写上一些,一点一点地积累。但是,从文字功底、内容构思到布局谋篇等方面,我都因水平有限难于驾驭,遂请我的老同学王建国老师出手相助。王老师是中学高级教师,又是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世纪教科文研究会会员,在文字表达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我每写一部分,他就帮忙整理一部分,这样断断续续耗时一年多,总算使我的回忆整理有了眉目。现在正式出版出来,我不敢说向社会发行,只图给儿孙们留个念想,给亲朋好友、公司员工以及同学老乡,留个文字礼物。在此,特向我的老同学王建国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

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我这一生,感悟最深的是与人为善善自保,学会包容容乃大。因此,我写此书的目的,重点是教育子女和公司的员工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与人为善、尊老爱幼、和睦兄弟、诚信为人,深刻领悟我们公司“敬天爱人”的宗旨,使之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人活在世,要懂得知恩图报,对与自己有过过节的人,不要耿耿于怀,宽容于人,也是宽容自己。对我们有恩有助的人,一定要记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的企业能发展到今天,最大的恩人是共产党、是各级政府和人民,因此,回报社会,反哺人民是我们这些创办企业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要求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写此书,亦要求我的儿女们能感悟先贤,认识自我,懂得“勤能补拙,俭以养德”,努力把自己养成德行良好的社会成员。“成大事业者,必有大德也。”

本书取名《悠悠我心》是借鉴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名句,以彰示我对在我生命里给过我帮助和爱的所有人的不忘。也是对我个人奋斗历程的一个回顾。用感激激励自己,我才得以在每一步奋斗之路上不离不弃,也才得以有今天略可示人的成绩。

本书的手稿得以日臻完善,还幸赖于西北民族大学的郝天魁教授审阅了部分草稿,景泰二中的年轻语文教师蒋宜慧女士,也不止一次地审阅并校正了一些字词句章。另有原甘肃省律师协会的会长朱万润和靖远县委宣传部的林志国先生,对此书给予了指导、帮助和支持。我特别想感谢我的表弟卢有治,现任甘肃省国资委副主任的他,在百忙之中还抽空认真审阅了本书,并写了序。这些帮助都为本书的付梓问世,润了色彩、增了光辉,在此我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我的小老乡、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崔明教授的鼎力相助,他前不久刚刚出任兰州大学出版社社长,且对我的事业发展曾多有点拨和鼓励,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恍。

我的儿女们期望着此书顺利完成、早日出版,所以,不仅对我在精神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而且在各个方面为我和王建国先生切磋此书提供了方便,我要感谢孩子们的爱和支持。

兰州大学出版社的张宏发、施援平编辑对此书的最后定稿付出了很多,他们有感于我书中悠悠满载的奋斗精神,认为这种精神是每一个人成就理想所必需的根基,遂不辞辛苦逐字修改,希望这样的劳动能够对更多的人领悟这一精神有所帮助。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

洋洋洒洒,书写人生,匆匆忙忙,必有疏漏。倘若本书的文字遗漏了哪一片爱心,那仅仅是我的遗憾,您的帮助确曾滋润过一片心田。需要说明的是,六十多年的人生之路,我的这一小结式的回忆与思考,局限一定不少。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08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3: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