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山情怀--中国石油新疆定点扶贫作品选
分类
作者 王志刚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志刚主编的《天山情怀》这部著作从不同视角真实生动反映了中国石油新疆扶贫的历史,书写了扶贫干部忠实履行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的业绩。特别是扶贫工作的负责同志和挂职扶贫干部以自己的切身经历饱含深情地记述了许多难忘的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中国石油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纪录。

内容推荐

由王志刚主编的《天山情怀》是一本集纪实、散文、诗词作品为一体的作品选。

这本《天山情怀》,收辑了中国石油领导和挂职扶贫干部、油田作者以及受援县干部的作品,与《责任》相比有了更广阔的抒写天地,尤其是对新疆定点扶贫那一片片土地的热爱与思念、希望与祝福。可以说,《天山情怀》的编辑出版是对《责任》的补充,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中国石油对贫困县的“三大责任”,了解石油人动真情、办实事的事迹和企地和谐的情怀。

目录

特稿

积极履行三大责任务实做好帮扶工作

——中国石油十年定点扶贫工作回顾

纪实篇

新疆万里行见闻录

石油人真情扶贫实录

稿边笔记

——《责任》编后感

为了大地的丰收

——中国石油新疆定点扶贫纪实

为了锡伯族“粮仓”更丰盈

——中国石油援助新疆察布查尔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纪实

边疆寒冬感受春的温暖

——中国石油扶贫新疆吉木乃县侧记

托起明天的希望

——中国石油对口援建尼勒克县纪实

共同的心愿

散文篇

融合之歌

地震中的白衣卫士

为责任而感动

拿什么打开心灵之门

最后的攻坚

石油情洒巴里坤

扶贫丝绸道奋进看木垒

走向塔里木河畔

大漠深处访柯坪

做好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选择

回顾与期望

一段难以忘记的人生往事

——我和阿不都·热合曼一家的生活经历

青春和理想在这里闪光

——记原察布查尔县挂职副县长褚晨耕

扶贫路上不知疲倦的骏马

——记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援县干部马保林

赴任吉木乃

马兰花丛映毡房

冬不拉

扶贫帮困关注民生

——新时期中国石油在托里县扶贫纪实

走进巴里坤的蒙古人家

在扶贫基地创出新生活

新疆情

我的扶贫岁月

多彩的哈萨克族习俗

美丽的托里

维护稳定促发展保障民生为民富

——在巴里坤县扶贫挂职工作期间的几点体会

两河流域孕育出的青河县

悠悠西部情草原唐布拉

塞外江南赛江南

吉木乃印象

恰勒什海乡印象

干渴的喀尔交

诗词篇

扶贫颂歌(组诗)

无限风光奔繁荣

风光在前(诗赋)

福海,我可爱的家乡

——一个从北京来到新疆福海的挂职干部的心里话

福海组歌

箭乡的歌声越唱越甜

扶贫之路友谊之桥

托里美

编后语

试读章节

石油情洒巴里坤

鲁全国

自清乾隆21年(1756年),从阿勒泰乃蛮部落和塔斯比克部落首批迁入哈密巴里坤的90余户哈萨克牧民算起,至民国24年(1935年)间,共有15个部落、4600余户、2万多哈萨克牧民迁入了巴里坤。这期间,受当政者的歧视压迫和土匪军阀的屠杀掠夺,大批饥饿无着的哈萨克牧民,不得不舍弃家园,冒险东迁甘肃、青海、西藏地区,过着穷困悲惨的生活。

新疆解放后。因为有了共产党厚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大批颠沛流离的哈萨克牧民陆续回到了巴里坤。人民政府尊重哈萨克牧民的意愿,得以回到天山深处,继续他们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翻身的哈萨克牧民渴望富裕,渴望实现祖祖辈辈的梦想——拥有自己成群的牛羊。一时间。辽阔的巴里坤草原,“毡房就像白莲花,牛羊好似珍珠撒”。

然而,谁知道好景难长,过度放牧使草场迅速退化:蝗虫泛滥,老鼠肆虐。旱灾、雪灾、风灾接踵而至。上百万亩草场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风吹绿草遍地花,草原就像绿色的海”的美丽景色定格在人们的回忆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吞噬着哈萨克的财富。许多曾拥有成百上千只牛羊的牧民沦为“生态难民”,成了最彻底的“无产阶级”。

巴里坤,这个“古牧国”和享有新疆七大牧场美誉的天山明珠,成了国家级贫困县。

从1995年起,中国石油开始选派优秀干部到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挂职开展对口扶贫工作。至今,投入资金和物资已累计人民币3000多万元(不包括油田职工人道主义援助),解决农牧民在教育、安居、生态、科技、信息、医疗等最困难、最直接、最迫切的困难,兴建了“海子沿乡石油希望小学”、“黄土场牧民石油新村”、“萨尔乔克乡苏吉西村抗震安居”及农田喷灌、防渗渠等工程。还选拔县乡干部到北京石油干部管理学院学习深造,为8000余农牧民传授各类实用技术,组织2600余贫困农牧民外出务工,增强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造血功能”和信心。

对口扶贫工作浩繁艰巨。在这一工作中,与巴里坤草原一山之隔的吐哈油田功不可没!

转眼12年过去了,巴里坤草原怎么样了?

最近,记者深入牧区,听到了农牧民们说出的心窝话。

“都是托石油人的福啊!”

“要不是他们,我这条老命早就完了!”正与小女儿坐在热炕上做绣品的库拉吉大妈,用流利的汉话打开了话匣子。

雄鹰能飞过天山,

仗有一对坚强的翅膀;

骏马能日行千里,

依靠四只矫健的蹄掌;

“四十顶黑毡房”的人生活这样美满,

全凭伟大的共产党。

这首库拉吉大妈铭记在心的歌,讲述的是新疆解放初期。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巴里坤沿街流浪乞讨的40户哈萨克牧民来到距县城以西30多公里的苏吉草原,扎起40顶乌黑、破烂的毡房,结束了住无定所、饥寒交迫的乞讨生活的故事。如今,那40顶黑毡房,在党的阳光照耀下,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一个近700户人家的萨尔乔克乡。  “我这辈子住过黑毡房,也住过破土房,那个破土房因吃水问题不得不放弃。没有了房子,实在没办法,就在亲戚家的院子里搭了个草棚子,和小姑娘勉强生活。唉,真不是个滋味,受尽了磨难,吃尽了苦啊!”库拉吉大妈用手揉着眼睛说。

今年已72岁的库拉吉大妈,有8个孩子,丈夫2002年因白血病去世。大妈回忆,他们家最辉煌的时候有100多只羊。要给儿子娶媳妇,彩礼是很重的,这是哈萨克的习俗。库拉吉大妈就这样,随着子女一个个长大嫁娶,家也变得一贫如洗。没有了羊,失去了丈夫。库拉吉大妈没有了任何收入。小儿子离家外出找工作,一年多了杳无音信。只有小女儿古丽陪着患有高血压的她艰难度日。

就在库拉吉大妈濒临崩溃的时候,2005年,吐哈油田在萨尔乔克乡苏吉西村,投入226万元。建起了一片砖混结构的抗震安居住宅和一条全长15公里的防渗渠。库拉吉大妈也随着100多贫困户搬进了户均建筑面积52.5平方米,水、电设施齐全的石油抗震新居。

“哎哟。真没想到,我这条老命还能住上这样宽敞又明亮的大房子。说心窝窝话。都是托石油人的福啊!”满脸灿烂笑容的库拉吉大妈,已是热泪盈眶。

“日子过得好比亮堂堂的天山明月!”

坐落在距巴里坤县城西35公里的黄土场开发区,是中国石油1997年投入300万元建成的第一个通水、通电、通路的扶贫安居工程。如今的巴彦德石油牧民新村,定居着从天山深处迁来的149户人家。拥有耕地6100多亩。村里活动室、学校、卫生所一应俱全。

“12年前,我们是在石油人的帮助下从深山老林里走出来,迁到这里的。”儿孙满堂的70多岁老人卡伊禾记忆犹新。

说起搬迁,老人滔滔不绝:“那里的生活实在太苦了。一家几口人挤在一间四处漏风的破房子里,没电不说,连医院、学校都没有。人生病了没地方看,娃娃上学成了大问题。到了冬天。大雪封山,我们就与世隔绝了,几乎年年遭暴风雪袭击,无草可吃的牛羊一死就是一片啊!”卡伊禾老人说的那个地方,就是地处偏远山区的下涝坝乡。

如今,从传统牧业转向现代农牧业的卡伊禾老人一家4口,分的30多亩耕地绝大部分已退耕还林,享受政府的优惠补贴。余下的地种草养畜,育肥保墒,实现了以农养畜、以畜促农的良性循环。收入的逐年提高,让老人一家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大儿子在村里当会计,两个女儿务农、照料老人,三个孙子两个在上学。“退了休”的卡伊禾老人,整天由着性子“花”。看看电视、到村文化室转转、去林间田野蹈蹈、搂着小孙子在炕头上品茶,安享幸福的晚年。

说这些年的变化,卡伊禾老人那可真是说不完道不尽。“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话这些好东西现在家里都有了,儿女们兜兜里揣的都是能走的电话,日子过得好比亮堂堂的天山明月!”喝着热气腾腾奶茶,老人捋着胡子津津乐道。

“多挣点钱再考虑要巴郎子。”

“都因为那里的环境十分恶劣,春夏风唠叨秋冬雪唠叨(唠叨:新疆话指非常厉害),吃水非常困难!”结婚不过4年的阿斯力汉道出前年与妻子奴尔孜牙从那个“唠叨”的巴里坤县最偏远的大红柳乡小熊沟迁到由县政府、吐哈油田出资新建的大河镇哈萨克牧民新村的缘由。

打小就喜欢读书的阿斯力汉,没想到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就在他在大红柳乡任代课老师的8年时间里,结识了毕业于新疆兵团师范,是国家正式教师的妻子奴尔孜牙。虽说都是在大红柳长大,但各家的兄妹,照他们的话形容“都能排成一个班”。小两口儿在他们当中因受教育程度最高,自然日子过得最好。

在阿斯力汉看来,花1万元买这样漂亮的经济住房。走出那个不适合人类居住、毫无发展机会的地方,打心眼儿里感到值!每户两间大屋子、一个硕大的独院及一间养牛的暖棚,加上政府分给每户18.8亩的耕地和一头奶牛,让小两口儿对未来的生活有了美好的憧憬。因为有文化,妻子奴尔孜牙当上了新村惟一一名学前班教师,给40多个娃娃教双语,有稳定的收入。阿斯力汉也在村民们的选举下进入新村的领导班子。

照他俩目前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状况,奴尔孜牙也该给家里添个娃娃了。可阿斯力汉乐呵呵地说:“急什么,晚熟的瓜儿才甜呢!”在哈萨克的传统观念里,除牛羊,谁家的娃娃养得越多谁家越富裕。而阿斯力汉和妻子在父辈身上看到的恰恰相反。“一个馒头分给两个巴郎子好,还是给一个好?”原来,发家致富奔小康,仅仅靠满足“富裕”肚子的生活现状并不是阿斯力汉小夫妻的终极目标,他俩对未来是充满了“野心”。停放在院子里的小货车揭开了阿斯力汉不急于要孩子的秘密。“趁我们年轻,把钱投到有用的地方,多跑点生意,多挣点钱再考虑要巴郎子。”阿斯力汉风趣地说。

“没钱,住不起啊!”

在穿越人烟稀少的下涝坝乡巴牙村山区的土路上,记者遇到一位会讲汉话的哈萨克牧羊老汉。提起石油,老汉兴致勃勃,说放羊时能经常看到许多油田的汽车从山里过往,听说三塘湖那边发现了石油,都说石油人住的都是电有、水有、暖气有的漂亮楼房。

老汉的家在下涝坝乡巴牙村,孤零零的土坯房摆在山坡下一条干涸的河床边。吃水要到很远的山沟里去挑,取暖做饭用的是拾来的干树枝和牛马粪。他说,他们村是个村民散居的自然村,有200多户人家,全是哈萨克族。村里也有人搬到100多公里外县城跟前定居的,这让老汉羡慕不已。问他怎么不搬过去住,老汉叹了口气:“当然想住啊,可我没钱,住不起呀!”边说,边捡起石头朝准备爬坡的头羊打去,只见几十只羊乖乖地立在山坡下。

“这是上面的规定,只要肯拿出1万块钱就能住。我的这些羊都卖了,住进去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用的电、水统统都要钱,我没羊了,我从哪儿弄钱去?要知道,我们都是牧民,不会种地也没有农具,往后的日子你说咋过嘛?”原来老汉是担心下山后的生活没有保障。

其实,当地政府为下山定居的哈萨克牧民做了妥善的安排,如:送地20亩,出租奶牛1头或羊10只,等来年生下小崽儿后归还种牛(或羊),幼畜归自己等优惠政策。但“房价过高”和担心日后的生活有“风险”仍是许多贫困牧民不敢下山的主因。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贫困农牧民出山定居,不仅仅对政策要加大宣传,更多的还要在以人为本、又好又快建设和谐家园上下功夫。截至2007年3月,巴里坤县仍有1057户4668人没有脱贫。这些人散居在偏远的牧业乡村,点多、面广、线长,生存环境恶劣。中国石油的巴里坤扶贫之路,任重道远!

P137-141

序言

从“八七”扶贫攻坚开始,中国石油就在新疆连续开展了17年定点扶贫工作,还在西藏、河南、重庆、青海、贵州、江西等省区(市)的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进行定点帮扶。特别是在新疆,中国石油把握国家级贫困县的自然、经济、人文特点和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切身需求及实际困难,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产业、科技和智力等开发式扶贫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定点扶贫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赞誉。

在新疆开发式扶贫工作中,中国石油有着光荣的历史。1983年10月,针对南疆三地州缺少工农业用油和农业生产缺化肥的情况,小平同志亲自批准在喀什地区建设泽普石化三项扶贫工程,并把这项造福南疆各族人民的历史重任托付给我们石油部门。由石油部投资5亿元,1986年5月开工建设,1990年9月正式投产的南疆三项工程(炼油厂、化肥厂、液化气厂),是当时新疆最大一项扶贫工程。它的建成投产,不仅结束了南疆三地州没有现代工业的历史,而且改变了工农业用油和化肥完全依靠外地运进的历史,使三地州城镇居民用上了液化气,极大地减少对野生植被的破坏,仅汽油、柴油、化肥运输费用一项,每年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节约财政补贴上亿元。在组织塔里木石油会战中,我们也一直把开发式扶贫贯穿始终。1989年会战一开始,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起制定了“依靠行业主力、依托社会基础、统筹规划、共同发展”的“二十字”方针。这个新型的油地关系同石油会战新体制、新技术、高水平、高效益“两新两高”的工作方针紧密结合,通过开放油田市场、支援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油地合作、对口扶贫等方式,使塔里木盆地周边五地州与石油勘探开发形成了大开发、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建成了继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独山子后新疆第四大石油石化基地,巴州州府库尔勒市也由过去的南疆边陲小镇变成了一座现代化都市,被评为全国十大魅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中国石油在新疆的定点扶贫工作有许多新的亮点和特点值得总结。“八七”扶贫攻坚开始以来,中国石油就着力对定点贫困县进行智力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对于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脱贫致富能力的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扶持和资助定点扶贫县实施了水利建设、低产农田改造、耕地与草场灌溉用水和人畜饮水以及城乡道路建设等工程,为农牧民安家乐业创造了条件。投资建设“石油新村”和移民定居工程。改进了居住环境。总之,经过中国石油和在疆所属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已有了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在稳定增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新疆定点扶贫工作,是关系到新疆发展和稳定的大事,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部署,正确把握新疆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新疆定点扶贫工作的自觉性、紧迫性、主动性。相信在新疆迎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中,中国石油的新疆扶贫工作一定会大有作为。

《天山情怀》这部著作从不同视角真实生动反映了中国石油新疆扶贫的历史,书写了扶贫干部忠实履行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的业绩。特别是扶贫工作的负责同志和挂职扶贫干部以自己的切身经历饱含深情地记述了许多难忘的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中国石油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纪录。

在此,特向石油战线的扶贫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一一年元月

后记

由《责任》编委会策划、组稿、编撰,由王志刚主编的《天山情怀》书稿的整理编辑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本集纪实、散文、诗词作品为一体的作品选,是因为编辑《责任》的意犹未尽。

中国石油对新疆定点贫困县应尽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在《责任》一书中有了详尽的记述。农牧民对摆脱贫困的期待,失学辍学的孩子们对上学的渴望,揪着我们的心。而石油扶贫挂职干部为了农牧民尽快住上新房,喝上卫生水,能看病、看得起病,为了孩子们都进现代化的新学校,四处奔波、日夜操劳,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更让我们感动。然而,由于《责任》文体必须统一,以致漏失了许多精彩的文稿。因此,再编辑一本书的想法油然而生。

这本《天山情怀》,收辑了中国石油领导和挂职扶贫干部、油田作者以及受援县干部的作品,与《责任》相比有了更广阔的抒写天地,尤其是对新疆定点扶贫那一片片土地的热爱与思念、希望与祝福。可以说,《天山情怀》的编辑出版是对《责任》的补充,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中国石油对贫困县的“三大责任”,了解石油人动真情、办实事的事迹和企地和谐的情怀。

在编辑工作中,得到了老领导的指导和支持,原石油部部长、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为本书作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原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克成同志将自己的日记整理成文,我们深受鼓舞和教育。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敬请读者谅解。

编者

2010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1: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