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午夜来獾(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谈到小说与动物,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中国的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想起他的《聊斋志异》。如果再把眼界放远一点,还会想起杰克·伦敦,比如他的《荒野的呼唤》和《雪虎》。

说到蒲松龄,让我稍微有点儿自豪感,因为我也来自山东。今天的山东是一个省,它的面积包括了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和鲁国,还有其他国家的一部分。所以说蒲松龄不仅是今天“山东”概念中的老乡,而且他还是齐国人,我和他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同属于一个国家。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是一个最强盛的大国,国都临淄与今天的香港差不多,是一座极度繁华的商业都市。当年的临淄的确是一个不得了的地方,那里不但商业繁华,还有著名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相当于今天国内的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二者的相加,集中了天下最有名的学者,包括文学家。所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在说那个齐国的学术和人文,用以概括它的学术繁荣、学问风貌。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地方,后来产生了写动物的大手笔。原来这里有一个可以追溯的传统。

蒲松龄比春秋战国时期晚多了,他是明末清初的人。但是他对齐国文化的流脉显然是继承了很多。我们今天看蒲松龄的小说,其中写得最多的就是狐狸。他因狐狸而有名,他因动物而传世,他因为对动物惟妙惟肖的联想和讲述而变得不朽。他不光在中国,包括在西方,都很有名,被看作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是一位了不起的古典作家。

我大部分时间都在“齐国”生活。从时间上看,我跟蒲松龄相距遥远;但是从空间上看,我生活的地理位置离他并不太远,以今天的车程,也就是一个多小时的路。他书中描写的很多关于狐狸的传说,在我们那个地区有许多人耳熟能详,几乎每个上年纪的人都能讲出一大串。人们都知道,动物中最有代表性、最有智慧的就是狐狸。而且他们讲的故事中有很多是跟《聊斋志异》完全不一样的。但是那种讲述的技巧、趣味,我觉得一点也不亚于《聊斋志异》,只是没有记下来,没有形成那么完美简约的文字而已。

所以让我来看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就没有那种古典文学研究者的视角——他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很多微言大义,比如说常常被提到的“刺贪刺虐”,我就看不出太多。今天看,用狐狸作一种比喻,来作为他个人当年心性的宣泄,这当然会有一点;但我觉得主要的还不是这个。一个从齐国土地上出来的人,比如我,甚至可以忽略蒲松龄的文学技法,而更多地沉浸在民间传说中、那种自然地理的气氛里——是这样来阅读蒲松龄作品的。

我首先觉得蒲松龄的写作目的,有可能与后来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并不一样:他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把狐狸作为一种比喻来使用的,而是本来就采信、或者大部分相信这些狐狸的传说。就是说,他认为这些民间流传的故事是真实存在过的。

这就带来一个有趣的问题:小说与动物的关系。当一个作家相信了动物的奇能,听信了它们的故事,二者之间发生了这样奇怪的、致命的变化的时候,他的作品也就会是另一种风景了。这样的作品会具备特殊的感染人的魅力。也就是说,作家如果不仅是为了写动物这个题材、不是把动物作为一个道具去使用时,他的文学面貌就会为之一变。

对于蒲松龄,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是:他在那个地方生活了很久,对动物传说早已耳濡目染;或者他个人就经历过类似于小说所描写的那些情节、那些过程,所以才会那么满怀情感地、逼真地转述给我们听。他个人非常相信这些故事,相信狐狸有异能。

外祖母的故事

这里,我讲一件小时候记得很清楚的事情。当年,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一家是住在林子里的:动乱时期从远处搬到偏远的村落,再后来连这样的地方也不能待,就迁到一片远离村落的林子里。这种生活是非常孤独的。那是海边,是一片荒凉的原野,我们家的小茅屋四周全是丛林。我的童年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度过。

那时候林子里经常出现一些背枪打猎的人。他们带一个帆布大口袋,口袋的一角往往被红色染透,那是动物的血。我出于好奇,有时跟上他们走出很远。回来以后,家里的大人就说:一定不能伤害动物,特别是狐狸,不能打一猎人在我们这一带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有一天外祖母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她说有一个猎人,这个猎人就住得离我们不远,她甚至说得出他的名字、多大年纪。她说他经常到海边这片林子里来打猎,有一次遇到一只狐狸,当举起枪的时候,那只狐狸马上变成了他的舅父,他就把枪放下了;可是刚放下,对面的舅父再次变成了狐狸,还做出一些很怪异的动作引逗他,他只好把枪端起来——当他正在瞄准的时候,这只狐狸重新变成了他的舅父。就这样反反复复三四次之后,他终于认定这是一只老狐狸的把戏,就把扳机扣响了。随着轰隆一声,事情也就结束了——待烟雾消散之后他走过去,见猎物趴在地上,翻过来一看,真的是他的舅父!多么恐怖啊。他大惊失色,哭着,可又不太相信,仍然觉得这有可能是狐狸演化的。他扔了枪。一口气跑到舅父家。舅母一看他慌慌张张跑来了,问有什么事。他只急急地问舅父在不在家。舅母答:你舅父到海边砍柴去了。他立刻给舅母跪下了。

我那时太小,从未想过外祖母讲的是一个传说,而认定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这让我感到恐怖。P14-17

目录

前言

一辑

 午夜来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

 小说与动物——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

 穿越理性的筛子——在香港电台的访谈

 谈自然写作——在香港青年写作协会的演讲

 大自然,城市和文学——在香港中央图书馆的演讲

 潮流、媒体与我们——在香港电台的演讲

二辑

 写作是一场远行——在香港三联书店的演讲

 阅读是一种珍惜——在香港浸会大学分校的演讲

 心史与人的坚持——在香港作联的演讲

 地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在香港浸会大学“文学空间”座谈会上的发言

 更清新的面孔——与香港中学生的聚谈

 好书的归宿——在赠书典礼暨新书发布会上的答辞

 在文学的绿地上——在香港浸会大学欢迎茶会上的答辞

三辑

 人和山川大地——与钟玲对话

 现代人其实无处可逃——答香港《文汇报》

 时间里的神秘蕴含——答香港《读书好》

 终将迎来品质上的判断——答《凤凰读书网》

 大地负载之物——答香港《新领域》

 一个家族的百年史——答香港《亚州周刊》

附录:狮子山下鸣尺八

序言

2010年对我来说算是比较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因为写了二十多年的长卷《你在高原》得以交稿,也就想换一下工作节奏。以前有许多外出的计划被耽搁了,正可以在这段时间里补上。结果自春天开始,我先后去了香港浸会大学、半岛东部高校、三亚海口、武汉黄石、美国哈佛、陕西延安,并多次往返于济南北京……行程几万里,交流无数,也从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教益。

3月至5月,近三个月的时间,我受邀至香港浸会大学任驻校作家,在文学院主讲“小说坊”。

在香港这三个月,由浸会大学和相关单位安排,共有十余次演讲和座谈;再加上去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合起整理成这本小书。

我在港期间受到了校方、特别是文学院的热情接待,得到许多新老朋友的帮助,这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工作。所有的授课和演讲都由文学院细心录制,于是才使我的口头表达有机会变成这些文字。

文章即便经过案头经营也还是谬误难免——可想而知,我的这些现场快言稚语会有多少错误。但我仍愿将其当成一种交流的途径,期待着批评和指正。

深深地感谢所有给予襄助的朋友。

作者

2011年2月16日

内容推荐

《午夜来獾》是著名作家张炜香港、美国(哈佛大学)的最新演讲录,全书收了他关于人与动物,以及多种领域的认识、理解和深刻的思考,鲜活的语感与沉思的诗意并存,锐利的洞察与理性的清澈俱在。《午夜来獾》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如果你没读是一种遗憾和损失。

编辑推荐

张炜,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已出版作品一千余万字,在海内外出版单行本二百余部,译成英、德、日、法、韩等多种文字。作品曾入选 “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经典”、“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十作家十作品”,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金石堂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中国畅销书奖”、“中国最美的书奖”、“好书奖”等各种奖项数十种。

《午夜来獾》收了他关于人与动物,以及多种领域的认识、理解和深刻的思考,鲜活的语感与沉思的诗意并存,锐利的洞察与理性的清澈俱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