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私语录——通心粉的孔洞之谜
原研哉大陆手本设计随笔集,设计的其实源于生活中细微处的发想,在私语的闪念间,追索设计的本来面目。
由原研哉编著的《设计私语录:通心粉的孔洞之谜》主要内容为表面张力的美学,消失的影像,雅致的苍蝇,通心粉的孔洞之谜,手掌式的装帧,“纸质信件”的优雅,木乃伊与废物利用,协和号与新干线,城市与浴场的未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设计私语录--通心粉的孔洞之谜 |
分类 | |
作者 | (日)原研哉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设计私语录——通心粉的孔洞之谜 原研哉大陆手本设计随笔集,设计的其实源于生活中细微处的发想,在私语的闪念间,追索设计的本来面目。 由原研哉编著的《设计私语录:通心粉的孔洞之谜》主要内容为表面张力的美学,消失的影像,雅致的苍蝇,通心粉的孔洞之谜,手掌式的装帧,“纸质信件”的优雅,木乃伊与废物利用,协和号与新干线,城市与浴场的未来…… 内容推荐 《设计私语录:通心粉的孔洞之谜》:作为享誉全球的设计大师,原研哉将日本的生活美学和设计理念带给了全球的读者,我们也许看到过大师精彩的设计作品以及以他的理念持续策划的一系列展览,并对其对设计的理解和呈现拍案叫绝。在《设计私语录:通心粉的孔洞之谜》中,原研哉为读者呈现的是设计的背后,他对生活的思考,设计来源于生活,那些短小的文章,闪念的随想,才是这位大师很多设计的起点。设计的私语,也许会带给读者更多对生活的感悟,对细节的追索。 目录 表面张力的美学 消失的影像 雅致的苍蝇 通心粉的孔洞之谜 手掌式的装帧 “纸质信件”的优雅 木乃伊与废物利用 协和号与新干线 城市与浴场的未来 “破损蘑菇”的实力 胶带纸传递的信息 伞的悲哀 时令料理的交响 使文字“鲜活”的规范 如果龙睁开眼睛 锯刺鲑的味道 亚马逊的剧场 撒哈拉的体验 记忆的设计 从沙拉酱的喷嘴说起 白色的气质 方形的理由 与心灵相通的布 学习日本 让肚子穿上衣服 后记 东京塔的光芒 试读章节 表面张力的美学 我到德国和瑞士等地旅行时,见到许多有计量刻度的啤酒杯和葡萄酒杯。当时不由得对这些刻度的作用感到诧异。后来终于明白,为了在售酒时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这些刻度正是用来检查容量的标记。确实,我有时买葡萄酒会感到似乎分量不够。反之,如果满满地斟来,就会对店家的大方感到愉悦。若是啤酒,如果泡沫的量太多的话,客人肯定也会感到不满。于是就有了这些计量刻度。 但这毕竟显得小气。关于这个话题,我想说说日本的斟酒方式。大众居酒屋出售日本酒时,会在酒杯下面垫一个碟子,不仅满满地斟上一杯,最后还总是要溢出来并充满下面的碟子。当然,放这个碟子绝不是为了防止无意间洒出来的酒,而是故意让酒溢出来的精心设计。 用木樽斟酒时也是如此,总是要倒到满满地溢出来为止。酒在桧木酒樽的宽厚边缘上,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而漂亮地微微隆起并摇晃着,等待着客人的第一口。作为客人,对于膨胀的光滑透明液体,总是尽量不让它溢出来而小心冀翼地将嘴凑上去。就是这人与即将溢出的酒的呼应,成就了日本酒的境界。相对于刻在玻璃杯上的生硬线条,这体现着日 本式的美学观。无论是葡萄酒还是酒保,将这些欧洲的习惯强加于人还是最近的事情。但是在日本,大众水准的斟酒方式由来已久。 说到表面张力,我想起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野口勇’雕塑《水石》。在黑色石块的中央雕凿出类似洗手盆的凹槽,底部有让水微弱渗溢出来的装置。巨大的石块表面研磨得十分平整,渗溢出石面的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最大限度地隆起,然后静静地沿着石块边缘流下。由于水总是从各个方向均匀地流下,因此石块始终处于潮湿状态。这是日本式的美,这个美术馆的细腻雕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表面张力与日本,野口勇与溢出的酒,必然地存在着某种共通性,但过分言说也许就显得多余了。 消失的影像 九百余幅照片的数据在一瞬间消失。图片内容不仅有我在波兰举办的招贴画展——也是我第一次国外个展的现场,还有在柏林拍摄的城市建设的生动景象,以及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记录,此外,还有难得的我和工作人员一起在瑞士温泉度假的照片等。大量珍贵且愉快的影像记录,瞬间化为乌有。如果用漫画该如何表现这个场面呢?也许是“哎呀——”,伴随着夸张的拟音词,脚在旋涡中滴溜溜地团团转,失去方向感的四下忙乱。 事情发生在自己家中观看影像之际,妻子摆弄着数码相机,突然,屏幕上出现一条黑道。以石器时代的感觉接触现代机械,这样的事情恐怕在所难免。我一把夺过相机,可是我的高科技感觉能力充其量也只相当于绳文人。其实,这时应该老老实实地把相机送到专门店去咨询。后来检查的结果正是单纯的机械故障。 我以自已不具备的知识绞尽脑汁,试验各种操作菜单的结果,迷路般地摸索到“格式化”。这是内存的初始化,也就是消除全部数据的操作。哦哦,正是这个!画面被黑道分割就是因为“格式化”,我贸然做出结论,并高兴地按下按钮。 这时,相机上又出现了“取消”和“执行”的选项,但我确信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踌躇,“真哕嗦”,我只顾将按钮使劲按下去。就在这一瞬间,我感到有些不对劲。虽然对机械感觉迟钝,但还是能觉察到相机开始进行某种不祥的处理。但为时晚矣!瑞士、阿尔卑斯山、世博会、柏林、波兰…全部朝着“无”的方向一去不返!既不是损坏或破坏,也不是烧毁,而是静静地,悄无声息地消失…… 当然,这是我的错。我按照相机的指示操作。但还是希望能够有如果按下按钮就会显示消除全部数据的警示,这样的关照或许能够体现信息界面设计的友好性吧。 不久的将来,当新干线的速度数倍于今天之际,我肯定在打瞌睡。于是,本来要去横滨,结果到了博多才睁开眼睛,“太快了新干线!”也许我还有这样的抱怨。P8-14 后记 东京塔的光芒 我是平面设计师。设计师的“师”字与其说是形容这方面能力优秀的专家,不如说是对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的称呼更贴切。如同从事园艺的人被称为“园艺师”。其实,我更喜欢“设计”的概念。这与园艺师向植物表示敬意是一样的感觉。因此,在设计的庭院里扫除、捡果实、整理的人被称为设计师。这个庭院里有一棵大树,攀上去就会觉得视野开阔。在这棵树上作点滴思考,我便想到将这些思考作为连载。于是以“攀上设计之树”为题,开始了这个连载随笔,在《日本经济新闻》上持续了半年。 但是,回首当下,设计师的日常工作较之在庭院里生活的比喻相去甚远,每天都要跟上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也就是说,我生活在不规则节奏的连续时间中。因此,将每周一次的连载视为对庭院的整理也许更合适。将设计的过程中积累在脑海里的种子播撒在这里,如同看着它发芽一般。我正是以这样的心情持续着连载,半年时间转眼过去,真是非常爽快。 此外,大家是否曾有深怀感触地眺望东京塔在傍晚时分亮灯景象的经历?由于工作关系,为了到建设中的市中心工地拍摄图片,我曾与摄影家一道进入施工现场。这是一个相当于东京室内棒球场八个比赛场地大小的开阔地,没有任何建筑痕迹,陨石飞落般地敞露着大地的肌理。无数的起重机吊臂林立,几乎相同数量的挖掘机正在开挖地面。恍惚间竟然不知自己身处何方。广阔工地被林立的起重机所包围,周围的建筑物淡化成陆地标志般的符号,但其中唯一例外的是东京塔。虽然在白天并没有特别的存在感,但日落之后亮起灯光的景象确实令人感动。建设中的未来城市还是巨大的黑色空地,沉浸在暗霭中,而那边是在温暖灯光的沐浴下静静地浮现出来的东京塔。仿佛是一出象征着东京城市变化的歌剧,真是久违的都市之美。 落成于1958年的东京塔和我同龄,今天,它与周围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相比显得有些土气,虽然近在身边却也渐有疏远的感觉。得益于照明设计,在意识到这毕竟是东京的象征之际,顿时感悟到镌刻着历史记忆的东京塔的寄语。 此情此景,让我想到这座塔是东京都市庭院里的生命之树。时常,我的灵魂会攀登上去,从那里眺望东京。东京,正朝着新的变化迅速发展。我也将再次向设计的前沿出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