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奖得主麦克尤恩最受赞誉且争议最多之作,《水泥花园》其实很单纯,由“我”——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十五岁少年杰克,絮絮叨叨地讲述出来,只不过这个故事以世俗的眼光看来确有些耸人听闻。父母的相继离世,使四个孩子——朱莉、杰克、苏和汤姆在广阔的天地里如同囚徒,被困在水泥花园中,成为了孤岛上的幸存者。他们相依为命,在与世隔绝的世界里诠释着父亲、母亲、兄妹、儿女的常规伦理以及超越伦常、“惊世骇俗”却又合乎情理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水泥花园(麦克尤恩作品)(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伊恩·麦克尤恩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布克奖得主麦克尤恩最受赞誉且争议最多之作,《水泥花园》其实很单纯,由“我”——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十五岁少年杰克,絮絮叨叨地讲述出来,只不过这个故事以世俗的眼光看来确有些耸人听闻。父母的相继离世,使四个孩子——朱莉、杰克、苏和汤姆在广阔的天地里如同囚徒,被困在水泥花园中,成为了孤岛上的幸存者。他们相依为命,在与世隔绝的世界里诠释着父亲、母亲、兄妹、儿女的常规伦理以及超越伦常、“惊世骇俗”却又合乎情理的故事。 内容推荐 由伊恩·麦克尤恩编著的《水泥花园》其实是个很单纯的故事,由“我”——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十五岁少年杰克絮絮叨叨地讲述出来。 杰克和父母及姐姐弟弟妹妹共同生活在一幢荒岛般孤立、封闭的房子里,房子里有个不小的地窖,而房子的周围是一片荒野。父亲因心脏病突然离世,父亲死后不久,母亲也因某种不名病症慢慢枯萎,拖了几个月后在睡梦中死去。母亲临死前请杰克和姐姐朱莉共同掌管家,否则外人就会进来接管他们,家也会被人搬空。几个孩子为了不致被拆散,决定将母亲的遗体用水泥砌在地窖的一个大铁柜子里。 从此,作为家的这幢房子真正成为一个孤岛,父母的相继去世使四个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儿。在广阔的天地里,他们如同囚徒,困在水泥花园中,他们是无知的可怜孩子,却要联合起来捍卫“家”的完整性,抵御外来者的入侵。四个可怜的孩子的命运由此揭开序幕……《水泥花园》的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洞察和深挖使他笔下经常是“不洁”的题材具有了真正的人性深度。 试读章节 我父亲不是我杀的,可我有时觉得是我促他走上了不归路。而且他的死如果不是正巧赶上了我自己肉体成熟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它跟这此后的事态发展相比就好像算不了什么了。我跟老姐老妹在他死后那个礼拜曾谈起过他,救护车里的人把他卷在一条亮红色毯子里抬走时,苏当然掉过眼泪。他是个意志薄弱、脾气暴躁、有些强迫症的男人,脸跟手都黄不拉叽的。我之所以提到他死的这点小事儿,不过是想说说我跟老姐老妹是怎么弄到这么一大堆水泥的。 我十四岁那年的初夏,一辆卡车停在了我们家门口,当时我正坐在台阶上重温一本漫画书。司机还有另一个人朝我走过来,他们俩浑身蒙了层细小灰白的尘土,所以脸色看起来煞是恐怖。他们俩尖声吹着口哨,吹的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调调。我站起身来忙把漫画书一藏。我看的要是老爸报纸的赛马版或是足球赛的战果就好了。 “水泥?”他们其中一位道。我把两手的拇指插到口袋里,将体重转移到一条腿上并略微把眼睛眯缝起来。我本想说几句扼要恰当的话,可又不能确定是否听对了他们的意思。我犹豫的时间显然太久了,因为说话的那位眼睛已经朝上溜去,两手搁在屁股上,视线穿过我盯着前门。门开了,我父亲咬着他的烟斗走了出来,屁股后头还别了块写字板。 “水泥。”那人又说了一遍,这次用的是降调。我父亲点点头。我把漫画书一卷塞进后裤袋里跟着这三个人朝卡车走去。我父亲踮起脚尖朝车的一侧看了看,把烟斗从嘴里取出来又点了点头。一直没言语的那位用手做了个猛砍的动作。一个挂钩一下子松开,卡车的一侧轰隆一声倒了下来。用纸袋紧紧包裹的水泥沿着卡车底部堆成高高的两垛。我父亲数了数,看了一眼他的写字板说:“十五袋。”那两个人嘟囔了一声。我喜欢这样的交谈方式。我也自言自语了一句:“十五袋。”那两个人每人扛了一袋水泥,我们再原路返回,这次是我领头,父亲跟在后头。绕到房子的一侧后,他用湿湿的烟斗柄指了指煤坑,那两个人把水泥袋扔到地窖里然后再回去继续搬,我父亲用写字板上绳头绑着的铅笔在板上做了个记号。他脚跟一颠一颠地等在原地,我则靠在围墙上。我当时还不知道水泥是干什么用的,可我不想显得一无所知因而被排斥在这一紧张的集体工作之外。我也数了数水泥袋,等全搬完了,父亲在送货单上签字时,我就紧挨着他站着,然后他一语未发进屋去了。 当晚我父母就针对那些水泥吵开了。我母亲原本是个不太言语的主儿,这次却暴怒,她想让父亲把这些玩意儿原样送回。我们当时刚吃过晚饭,我母亲说话的当口,我父亲却在用铅笔刀把他烟锅里的烟灰直接刮到他差不多根本没动过的晚饭上,他知道怎么利用他的烟斗来对付她。她正在讲我们如何穷得丁当响而汤姆马上就需要买上学穿的新衣裳。他重新把烟斗用牙咬住,就仿佛那是他身体的一个部件一样,然后打断她的话说把水泥袋送回去“门都没有”,并说这件事到此结束。因为亲眼看到了卡车、沉重的水泥袋还有运货过来的那两个人,我觉得他是对的。可他把那玩意儿从嘴里面取出来,拿着烟锅用黑黑的烟嘴指着母亲时看起来真是自以为是、蠢不可及。她更上火了,怒得话都讲不利索了。朱莉、苏和我于是脚底抹油溜到楼上朱莉的卧室而且关上了门。母亲高高低低的话音透过楼板跟了上来,话语却都失去了意义。 朱莉将一把椅子顶在门上的时候,苏躺在床上含着指节格格地傻笑。我们俩迅速地将苏脱个精光,在脱她的裤子时我俩的手碰到了一起。苏瘦骨伶仃的。皮肤紧贴着胸腔,而她两个坚硬的屁股蛋怪异地跟她的肩胛异常相似。两腿间长着淡淡的姜黄色的绒毛。游戏的规则是朱莉和我作为科学家检查一个来自外星际的样本。我们俩透过苏的裸体面对面交谈时故意带上点德语的发音。楼下传来母亲疲惫不堪、坚持不懈的低沉话音。朱莉眼睛下面的颧骨高高突起,所以她看起来很像是某种稀有的野生动物。在灯光之下,她的眼睛又黑又大。她嘴唇柔和的线条被两颗门齿破坏了,所以她笑的时候得特意噘一下嘴巴。我很想检查她的身体,可游戏规则不允许这样做。 “怎么样?”我们先是让苏侧躺然后再俯卧。我们用指甲抚摩着她的后背和大腿。我们用手电探察她的口腔和大腿之间,发现了那朵肉做的小花。 “这个您是怎么想的,医生先生?”朱莉润湿手指抚摩着它,苏瘦骨嶙峋的脊椎从头至尾起了一阵轻微的震颤。我密切注视着。我润湿了手指滑过朱莉的那个部位。P3-6 后记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称得上当今英国最优秀的作家,更称得上最另类的作家。从1975,年发表第一部小说集《最初的爱,最后的仪式》(First Love,LastRites)至2010年的新作《追日》(Solar),麦克尤恩穷三十余年的时间不断用他的作品重新定义着黑暗到底能有多么黑暗,不断地探索施一受虐狂、变态性爱以及超现实情节到底能走多远,他由此甚至得了个“恐怖伊恩”(Ian Macabre)的绰号。 发表于1975年的小说《水泥花园》(The CemeniGnrden)是麦克尤恩最受赞誉,亦是受到最多评论关注和阐释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他的两部“小型杰作”之一(另一部是《只爱陌生人》)。而且在1993年由著名编剧、导演安德鲁·伯金(Andrew Birkin)搬上大银幕,荣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撇开加在这本薄薄的小说之上由阐释和再阐释构成的层层“水泥”,《水泥花园》其实是个很单纯的故事,由“我”——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杰克絮絮叨叨地讲述出来,只不过这个故事以世俗的眼光看来确有些耸人听闻。熟悉西方文学背景的读者会由此立刻联想起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I,因为它最不同寻常之处就在于由一个十几岁的男孩霍尔顿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而且用的纯是他那个年龄的词汇和“声口”——评论家特称之为“少年侃”。霍尔顿以成为一个“守望者”为理想,守望着麦田里一帮无忧无虑的小孩子自由玩耍,以此来对抗虚伪矫饰的成年人的世界,《麦田》亦由此成为一代代“拒绝成长”的叛逆年轻人的圣经。当霍尔顿明确地树立起孩子与成年人的壁垒,并坚持用“少年侃”来构筑属于自己的叙事时,他原本处于边缘的声音也就格外响亮、格外理直气壮起来。可《水泥花园》却并非如此,它无意于替一代青少年立言、张目,它的野心不在于此,它采用了类似《麦田》“少年侃”的叙事策略,却与后者有迥异的价值诉求。 “我”叫杰克,今年十五岁,姐姐朱莉大“我”两岁,妹妹苏小“我”两岁,弟弟汤姆的年龄无法确知,刚刚上小学,应该有五六岁左右。“我”的家是一幢挺大的房子,还有个不小的地窖,可周围原来的房子基本上都拆光了,成为一片荒野。故事基本上完全发生在这幢荒岛一样孤立、封闭的房子里。父亲犯心脏病前曾颇有雄心地规划了家里的小花园,犯病后自觉无力维持花园的整饬,遂突发奇想,想将花园用水泥铺平,由此与周遭的荒芜杂乱隔离开来。可刚刚铺出半条水泥小路,父亲就头朝下倒毙在新鲜的水泥上。“我”此时正沉溺于手淫中,并第一次真正射了精。这些情节让你想不去引申都不成:四周的荒野当然是荒芜的当代社会的象征,作为秩序象征的父亲在第一章就已死去,而儿子的成熟(第一次射精)刚好发生在父亲退位的同时。 在身为儿子的“我”的眼中,父亲的死根本就没什么大不了,在小说的第一段里他就说“我之所以提到他死的这点小事儿,不过是想说说我跟老姐老妹是怎么弄到这么一大堆水泥的”。由后文的蛛丝马迹判断,父亲在另外几个孩子(他公开跟小儿子汤姆争夺母亲的关爱)甚至母亲心目中也皆属可有可无(“我”曾和苏揣测母亲其实恨父亲)。 父亲死后,母亲也因为某种不知名的病症慢慢枯萎,拖了几个月后在睡梦中死去。不过母亲在死前做了两件大事:其一是为‘锇”的十五岁生日搞了个派对,尽管也就是围绕着母亲的病床喝点橙汁吃点蛋糕,“几乎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派对”;再就是母亲在自觉不久于人世时跟“我”说的一番话,她要“我”在她离开之后跟朱莉共同掌管这个家,否则外人就会进来接管他们,家也会被人搬空。正是后者使几个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不致被拆散,“我”和朱莉决定将母亲的遗体用水泥砌在地窖的_个大铁柜子里。 至此,作为家的这幢房子真正成为一个孤岛,父母的相继去世使四个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儿,与所谓正常社会完全隔离开来。倒是颇有点像霍尔顿理想中的麦田了。可实际的情况既没有成为理想的乌托邦,也没沦落到戈尔丁《蝇王》中那个人性之恶全面膨胀的孤岛。“我”正经历着成长之痛:长了满脸的粉刺的“我”自暴自弃之下不再洗澡洗手换衣服,沉溺于手淫中不能自拔。朱莉在母亲病中即已部分担负起母亲的职责,在母亲死后只得负起全责。苏则靠读书排遣时光,靠写日记倾吐心声。汤姆因为生得弱小,在学校受人欺负,在母亲去世前就想变个女生,母亲死后更是干脆想缩回到母亲的怀抱,做个奶娃娃——新任母亲当然就是朱莉。朱莉原本是个很“酷”的女孩子,都不怎么理人的,可在情势的发展之下逐渐成为一个负责、合格的母亲形象。这时,虽父母双亡,可这个家又暂时恢复了脆弱的平衡,朱莉是母亲,“我”虽“太自我中心”(苏的记录),不过至少在用水泥埋葬母亲的标志性事件中担当起了父亲的职责。 而就在此时,孤岛上出现了一个闯入者—一朱莉的男朋友德里克,内在的暂时平衡因此被打破;而且,用水泥砌在铁柜子里的母亲的尸体开始散发出腐烂的臭气。内外交困之下,四个孤儿的处境更加艰难,窗外是创了纪录的酷热,可那个地窖——人的内心的隐喻,却让我们感觉阴寒刺骨,四个孤儿只能相互偎依在一起取暖:_朱莉将地窖里的婴儿床搬到自己卧室的床边,汤姆正式成为襁褓中的婴儿;在闯入者德里克的压力下,朱莉反而转向“我”,并由此将整本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我”和姐姐朱莉真正合二为一,真正成为父与母。这当然是“乱伦”,可“伦”是什么?是伦常,是社会规范,而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又哪来的伦常,哪来的社会规范?高潮、高峰之后自然是退潮和断崖,这温暖的一瞬之后紧接着的就是警灯闪烁,透过窗帘刺进来。那个伦常、那个社会开始大举反攻了,这个孤岛也终于马上就要被彻底淹没。 这四个可怜的孩子就这么被抛掷在孤岛之上,他们为了不至于离散,犯下“惊世骇俗”的“罪行”,在这个广大的世界甚至茫茫的宇宙中(请注意书中亨特船长的插曲以及“我”为假托的狗起的名字:“科斯莫”[cosmo——cosrnos]——“宇宙”)他们只能用自己的体温相互取暖。还要提醒读者的是,这个故事的叙述者只是个十五岁的男孩子,他只能按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来讲述他面对以及认识的世界,没有一丝多愁善感,他没有一句伤痛之语,他就这么絮絮叨叨地把他知道的一切讲述出来,有很多东西他根本就不明白,也没想去弄明白(比如母亲到底得的什么病)。可正是这种平淡和“原生态”才更衬托出骨子里的悲哀。他正是小说大师亨利·詹姆斯所谓的“不可靠(或不完全)的叙述者”,他只能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讲述,读者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掘故事的真相,如此比照之下的效果才会愈发强烈和刻骨铭心。 “恐怖伊恩”从来不惮于发掘骇人听闻的黑暗中心,从不忌讳所谓的变态和禁忌,但他当然不是一个廉价的恐怖批发商,他的文字简洁而且优雅,他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洞察和深挖使他笔下经常是“不洁”的题材具有了真正的人性深度。 冯涛 2010年11月修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