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0)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耿立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让您领略当下散文的顶尖意趣,让您领略当下散文的自由精神,让您领略当下散文的思想盛宴!

《驴家族》、《母亲的红腰带》、《钝词民间(节选)》、《在亢奋中成》、《半岛手记》、《民间镜像》、《风住尘香花已尽》、《春归何处》、《献给张爱玲的一束郁金香》……

耿立选编的《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0)》精选2010年全国名家随笔佳作,最新最权威最完整的选本!

内容推荐

散文本质上是对人生困境的诉说和对合理生活的呼唤。尽管人与人的生存境遇千差万别,但人所面临的生存难题是相通的,人的快乐和忧伤是相通的,人的迷惘和探索的热望也是相通的,人需要诉说和倾听……

耿立选编的《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0)》选取了2010年度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散文,有对友人的怀念、对人生的感悟、对困境的忧虑、对于理性的追寻,对于道德本性的探究……

在《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0)》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生命的跃动,执着而倔强地用心灵之光照亮生活。

目录

序言

漂流者  孙郁

小神话  大解

同是蓝天插翅者  宁明

赶着马车去他乡  李新立

审判童年:保姆和幼儿园  蒋方舟

我知道黑夜的悲伤  夏榆

如铁的父亲  浇洁

土地的黄昏  耿翔

我的树  路也

黄美丽  桑格格

初伏  范晓波

乡间秘方  马召平

老屋  屈艺兵

家庭的忧伤  李晓君

基弗:博物志  林贤治

不忍逼视的细节  耿立

虎头山上的灵魂  乔忠延

黄土炒棋子(外二篇)  张石山

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柴静

春天是立住身子的  刘云

落红萧萧为哪般  迟子建

桥的翅膀——在巴黎首届中法文学论坛的演讲  铁凝

斜神龛里的项羽  王春鸣

王小妮:2009上课记  非常道

相亲·回门  高宝军

榆树的回忆  第广龙

站在树上看村庄  田鑫

枯草上的盐  周伟

磨坊目击记  张承志

骆驼之死  王族

乡村俗语  李汀

黄的蓝的黑的  陈启文

国界与自由  熊培云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黑白间  林渊液

最不可原谅的是无知  杨献平

中国册页  黑陶

乡村婆媳  吴佳骏

美国弟弟中国玉  商泽军

再见,原配的世界  王开岭

匿名者  塞壬

一块土地  贾平凹

我等不到了  余秋雨

想起老舍  董桥

乡村散板  许俊文

羊道:苏乎拉传奇  李娟

月光里的贼  刘亮程

后视镜中的风景  王爱华

故乡那片芦苇  韩传栋

花火绣(节选)  鲍尔吉·原野

驴家族  汤素兰

母亲的红腰带  李志国李志联

钝词民间(节选)  宋长征

在亢奋中成长  阮梅

半岛手记  盛文强

民间镜像  李家淳

风住尘香花已尽  野夫

春归何处  冯伟林

献给张爱玲的一束郁金香  聂茂

试读章节

审判童年:保姆和幼儿园◆蒋方舟

保姆

三国有个大官叫贾充,他的老婆姓郭。老婆生了个孩子,贾充给孩子找了个奶妈。

有一天,贾充从外面回来,一岁多的孩子在奶妈怀里抱着。看见爸爸,他高兴得手舞足蹯,贾充很高兴,也弯腰逗他。郭老婆回到家,就看到贾充整个人凑近奶妈袒露着的光洁乳房,而且不断发出夸张怪声的景象。郭氏很生气,就把奶妈给杀了。

奶妈被杀掉之后,贾充的儿子难过极了,哭了很久,再也不吃别人的奶,结果活活给饿死了。

如果把这件事登在当时的《三国都市报》上,恐怕会起个这样的标题:“由奶妈的奶引发的连环命案”。

奶妈的奶很神奇。贾充儿子之死,让所有人都有了充满怀疑的诧异——乳汁而已,真的美味至此?

事实上,古代奶妈的乳汁的确千挑万选。

在《育婴家秘》里,公布了对乳母的要求和标准:“选乳母,一定要选肌肉丰肥、性格和平的,因为她们的乳汁浓厚、甘美、莹白、温和,对孩子有好处。如果病寒的,她们的乳汁也寒;病热的,她们的乳汁也热;病疮的,她们的乳汁有毒;爱吃东西的,她们的乳汁味道不纯;有点儿小淫荡的,她们的气味不清净。对孩子有什么好呢?所以一定要把孩子抱得沅沅的。”

另外,喂奶时,奶妈也有很多禁忌和规范。比如说,饮食里不准有韭、蒜、辣椒等食物,更不许吃烧酒。没有奶的时候不能硬挤出奶来喂,那时的奶太勉强太不情不愿;喷薄欲出的奶也不能喂,因为蓄了很长时间的奶比较脏,而且容易溅伤小孩儿……

《宝鉴》和《千金翼方》里规定,奶妈不能在开心的时候喂奶——“令儿癫狂生惊”;不能在生气的时候喂奶——“令儿面黄啼哭”;不能在妊娠的时候喂奶——“令儿脏冷腹泻”;不能在大劳之后喂奶——奶的攻击性和侵略性太强,“令儿成疳”;奶妈嘿咻之后喂奶……哼!奶妈难道还能嘿咻?

这样挑选出来的奶的确质量过硬,奶妈袒露的乳房上简直可以贴上质量认证书——“我们精选优质乳源,高品质、安全、易吸收,,引进国际流行的最新低温生物技术进行超滤浓缩、脱脂纯化,除去腥味和不利于儿童及体弱者吸收的酪蛋白……我们值得信赖!”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对乳母奶的素质提出了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但是,古代却很少有书提到对乳母品行的要求。

只有《礼记·内则》里稍微提了一句:“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姆。”

换言之,保姆不需要具备什么人品,只需要具备动物般的沉默,以及机器般的高效率就足够了。对奶妈,除了要求奶的好味儿,就没有其他职业规范了。

几千年来的早期教育,事无巨细,浩浩荡荡,天罗地网,添加了无数限制与要求。仿佛冥冥中有个巨人,以恐怖的麻木敬业地重复着为童年的班房焊上一条条铁条。然而,却在“保姆”这口儿上奇异地放松了警惕,大手一挥,让众多奶娘,低着头沉默地顺利通过。

现在一看,对奶娘轻敌,后果其实很惨烈。

在中国历史上有个时期,,奶娘们盛装华服,站在政治舞台的中央聚光区,而不仅仅袒露两只勤奋的奶子作为布景存在。

那是明代。皇家选奶,路人皆知,宛平大兴两个县年纪在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形容端正,第三胎生子仅满三个月的有夫之妇,全部在候选人的行列中。每个季度要选奶口四十名,叫做坐季奶口;蓄养在奶子府(现在叫做乃兹府)里,随时等候召唤。

宫廷里的孩子顺利降生之后,就在奶子府里会选,选出几个奶口试哺;比较之下,看孩子更喜欢哪个奶口,留下一个孩子最爱不释E的,其他的遣送回去.留下的最佳奶口,一辈子不得出宫。

问题就在于,皇子不只对一双好乳房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明朝出现过两个迷恋上“官方食材”的皇帝。

一个是明宪宗,他的乳娘叫做万贞儿,四岁就进宫当了宫女,宪宗出生之后就成了宪宗的贴身奶娘。问题是她贴得实在也太久一点儿了吧,宪宗十六岁即位的时候,她已经三十五岁了,老来升职,直接从奶妈升职成了贵妃。

万贵妃是那种无私地把生命奉献给后官角斗、一生勤勤恳恳无恶不作的女人。凡是宫廷戏里坏女人做过的事情她一样都没落下,颠倒黑白啦,恶人先告状撒娇啦,打压皇后啦,毒死嫔妃啦,杀宫女啦,强制别人堕掉龙种啦——阴险到无聊。

万贵妃五十八岁的时候终于死掉了,明宪宗刹那间无限哀伤决绝地说:

“万贯妃死了,我也活不长了。”

果然,一年之后,他因为思念过度而追随他的乳娘死去。

这样看来,他其实和本章开头那个因乳汁饥饿症死掉的一岁小孩儿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种恋乳母情结,作为家族病史还有遗传性。明熹宗朱由校对自己的乳母客氏,也有让人背地八卦不已的异常眷恋。

十八岁的客氏,的确是经过奶子府的层层选拔,凭实力正规上岗的。明熹宗十六岁一即位,就把客氏封为“奉圣夫人”。《明史纪事本末》里记叙了客氏的排场:

客氏回家的时候,有十几个太监带着红玉跟着她。侍从的盛大,比皇帝还过分,灯炬簇拥,好像白天一样。客氏盛装打扮得像个仙女一样,乘着小车晃晃摇摇地由嘉德门经过月华门,到了乾清宫前面也不从车上下来。客氏回到家之后,就在家里搞一个小型的奶妈上朝仪式,管家女仆像文武百官一样,挨次叩头,“老祖太太千岁”之声,震天动地。

客氏能如此作威作福,不仅凭借着明熹宗对她的深情眷恋与放纵,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明熹宗从小到大,在她的悉心照料与培养下,情商和智力一直稳定地保持在八岁的水准。

明熹宗是个文盲,不认识什么字,写个诏书都有困难。他的兴趣是做木匠活,对此燃烧着学龄前男童一样旺盛而单纯的好奇心。

史书上记载,他用一年多的时间,几乎不眠不休地制造出一张木床——锯木、钉板、上漆都亲力亲为。这张床可以折叠,携带和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有精美的花纹,连当时的木匠见了都叹为观止.

明熹宗还善于用木材做小玩具,他做的小木人,无论男女老少都精致生动,憨态可掬。熹宗还派太监拿到市场上去出售,市人疯抢不已,常常脱销。明熹宗看到市场反馈兴高采烈,做得更带劲了。

不管当了多少年的一国之君,他始终是得意地跑到奶妈面前得瑟地邀功的“聪明的小宝贝”和“能干的小乖乖”。

然而,晚明李逊之的《三朝野记》里说,皇帝驾崩的时候(明熹宗是和魏忠贤划船的时候翻船,着凉而死的,我简直能想象皇帝在船上多动症发作活蹦乱跳的样子),客氏于五更,穿着丧服,赴梓官前,拿出一个小包,用黄色的龙袱包裹,里面全是先帝的胎发痘痂,以及剃发落齿指甲等,焚化痛哭而去。

我不知道这是史实,还是作者的艺术发挥。如果是作者创作,那我简直要对作者挖掘人性的功力以及情节能力表示由衷地佩服。  。

这个细节让我几乎怀疑客氏的绯闻——她的确对皇帝有刻骨铭心的真情,他们之间的确有着某种惊天动地、不足为外人道、更不可被外人质疑的情感。而这个场景也有种让人动容的力量,即使是以有点儿变态的方式。

明熹宗死后,继任的明思宗去抄客氏的家,发现她家里有八个怀孕的宫女。因为熹宗已经达到了“贪玩”战胜“性欲”的臻境,客氏比谁都清楚,皇帝到死可能都没有孩子,于是就令宫女和外面的野男人苟合怀孕后,伺机冒充是熹宗的骨肉。

明思宗知道之后很生气,把客氏捉到浣衣局活活打死,家属也全部处以斩刑。后来更规定,凡宫中的奶妈,到了皇子七岁的时候,一律放出宫外。

思宗啊,让我们说实话,您不觉得现在才做这个规定,迟钝得有点儿过分了吗?

P38-41

序言

2010散文阅读小札

散文需识见,散文也需阅历,散文需诗的清新,散文也要生活的烟火气世俗气。时间是散文的最内在的线,有时沧桑的刻痕对散文尤为可贵,“赋到沧桑句便工”,一下笔,无论故事,无论描摹,都是一种境界高格,有人说思想和语言银币的两面,互为皮毛,生死与共。

“华发已生,暮雾已沉,我好像等不到了。”读到余秋雨先生的这话头,内心也有了苍凉模样,他从两位祖父辈开笔,感情还是那样丰沛,但语调却是平实。和余秋雨先前的文字作比,《我等不到了》这书中多了故事,少了抒情,多了细节,少了原先夸饰颇大的概括性叙述,这书是在电脑流行时代的手工活,是余秋雨用笔一笔一画地写出,因此他将此举与当下的流行区隔,称为“纯手工写作之记忆文学”。“也许这个奇怪的名称能够引发读者的一种想象: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握笔支颐,想想,写写,涂涂,改改,抄抄,再把一页页手稿撕掉,又把一截截稿纸贴上……这种非常原始的‘纯手工写作’,与‘记忆’两字连在一起,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我等不到了》叙述了余氏家族的历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姨妈、叔叔、“我”以及妻子马兰,众多家族人物的影象在时间的河流里顺流而下,在近一个世纪历史苍茫中,奋斗挣扎沉浮;特别是“文革”中表哥益生和叔叔之死,好像是在回答有些人对余秋雨文革时代的参加写作组的另一种告白。“写下来才发现,真实,比文学还文学。”

而最触动我的是和书名一样的“我等不到了”那一节。余秋雨去了一趟安灵堂,与天堂的余家逝去的长辈们进行的心灵的对白。我想他与余颐贤先生的对话有着黄金的品质,是可以流布与世,千古不磨——

我说:“最美丽的月色,总是出自荒芜的山谷。”您说:“最厚重的文物,总是出自无字的旷野。”

我说:“最可笑的假话,总是振振有词。”您说:“最可耻的诬陷,总是彬彬有礼。”

我说:“最不洁的目光,总在监察道德。”您说:“最不通的文人,总在咬文嚼字。”

我说:“最勇猛的将士,总是柔声细语。”您说:“最无聊的书籍,总是艰涩难读。”

我说:“最兴奋的相晤,总是昔日敌手。”您说:“最愤恨的切割,总是早年好友。”

我说:“最动听的讲述,总是出自小人之口。”您说:“最纯粹的孤独,总是属于大师之门。”

我说:“最低俗的交情被日夜的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您说:“最典雅的友谊被矜持的水笔描画着,越描越淡。”

我说:“浑身瘢疤的人,老是企图脱下别人的衣衫。”您说:“已经枯萎的树,立即就能成为打人的棍棒。”

我说:“没有筋骨的藤,最想遮没自己依赖的高墙。”您说:“突然爆发的水,最想背叛自己凭借的河床。”

我说:“何惧交手,唯惧对峙之人突然倒地。”您说:“不怕围猎,只怕举弓之手竟是狼爪。”

我说:“何惧天坍,唯惧最后一刻还在寻根。”您说:“不怕地裂,只怕临终呼喊仍是谣言。”

我说:“太多的荒诞终于使天地失语。”您说:“无数的不测早已让山河冷颜。”

我说:“失语的天地尚须留一字日善。”您说:“冷颜的山河仍藏得一符日爱。”

我说:“地球有难余家后人不知大灾何时降临。”您说:“浮生已过余姓老夫未悟大道是否存在。”

我说:“万般皆空无喜无悲唯余秋山雨雾依稀。”您说:“千载如梭无生无灭只剩月夜鸟声凄迷。”

阴阳两界,生者与亡灵,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当下社会各阶层的人生在这样的对答中,如真如幻地展开了,这是心灵的碰撞,但我看作是余秋雨的抒解块垒,是他挣脱现实的桎梏的灵魂出窍,从死看生,向死而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余秋雨等不到了,等不到的是什么?在余秋雨的苍凉的语句下,这个人的心灵书未尝不可看作这民族的心灵史记。

北漂是一个新词,但这也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而孙郁的《漂流者》,也是讲“北漂”故事的。那是民国年间的北平的旧人旧事,如老照片,那是一群异乡人寻梦人和掘金者,历史上有传说未成名时的白居易初到长安,当时的文坛前辈贺知章看到“白居易”的名字,便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当他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后,连忙改口说:“有此好诗,在长安居住就容易了。”每当见到异地人到北京淘金时,还是忍不住想好心提醒一句“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北漂者是一群梦想者。韦素园、高长虹、石评梅……他们怀揣梦想到京城寻梦,到头却伤痛累累,心头滴血。作为周作人的四大弟子之一的沈启无,从模仿周二先生开始文字的拘谨,到被逐出师门漂流南京,文字的个性张扬,这里面给人的启示多多。最有个性是行为好像不合时宜的废名,抗战时废名回到了故乡黄梅山林间教书,抗战胜利后返北平途中他去南京老虎桥监狱探望老师周作人,并一直以敢于抚哭叛徒的吊客的姿态给周作人以照顾,而自己却在暮年的时候被迫离开北京漂泊到东北,文革中寂寞地辞世……孙郁的文字诗意,载有的是时间流逝后的人的想象与温情,那文字里就有了哀惋的美。

新疆边地阿勒泰的李娟的文字是近一二年让人惊异而养眼养心的不多之一,她的文字是没经过污染的,像萧红,干净有趣,人说是天籁。系列散文《羊道》在《文汇报》发表,篇篇都是那么令人欣喜,在《每天一次的激烈相会》中,写到羊群母子相会的场面,那真是惊心动魄,“头盖骨快要被掀开一般”。写小羊羔则是“柔软的小卷毛喜悦地膨胀着”,写它们的入睡是“沉入平安的睡眠中深深地、浓黏地成长”,小羊的叫声是“水淋淋的小嗓门”……人们说阿勒泰的李娟是萧红,我想这是在喧嚣的时代,人们对纯真的一种恋念罢了,从《山楂树之恋》的追求纯情,我们即可看出目前社会的心态。

王小妮2005年被海南大学文学院诗学中心聘为教授,王小妮说:“2005年,我第一次上课什么也没写,一个学期下来,有很多感触。第二年才零零星星地有所记录。四篇《上课记》放在一起看,会发现体例不同,没经过后期整理,我准备保持它的原生态。写《上课记》不是文学的概念,更多的是记录本身,更直接的来源于我曾经是个学生家长,连孩子穿错了校服都要被学校找过去责问。我深感‘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大约这是我会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原本心态。”

人们评价《上课记》系列“’以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深挚的人文关切,辨析和铭记命运的低语、人心的呢喃”。尽管她着力用心地将“那些‘90后’的片段人生,在她百感交集的书写中,承载着时代的巨大重量”。

纳博科夫曾经这样写给他的学生:“我愿意把我最后一滴眼泪,最后一个白血球都献给你。”他的学生则如是回应他:“他是我们的肾上腺素。”  《2009上课记》,我们选了关于考试作弊的文字,王小妮更多的是思考,更多思考的是,对现实中那么严重而广泛的作弊,最该承担责任的应该是谁?显然,这些孩子是这一链条的最弱者和最末端。

王小妮非常感慨如今的应试教学,有一次在下课的路上,她提醒几个走在大路中间的新生:快走人行道,车辆太多,不安全。那些大一新生直愣愣地看着她,反问:哪里是人行道?王小妮疑惑了:这难道不是5岁孩子就该掌握的常识吗?通过了严酷的高考却不知道人行道,他们从乡下进了城,诚惶诚恐,往往更焦虑、胆怯、急迫和脆弱。在今天这个社会缺少的不是精英,而是更多的普通的好人,是懂得常识的公民。

刘亮程是一个喜欢“游荡”的人,无论白日还是黑夜,那些西北乡村的犄角旮旯通过他独特而敏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细腻地记录下了,他的散文《月光里的贼》像是从长篇《凿空》里逸出的,如先前的文字一样,写的还是夜间里的各种声音,人的驴的狗的,他写了贼的夜间生活,但那些月、树,铁啊,木头啊,石子等等,都像有了呼吸似地蹦着跳着来出来了,还是那样的用富有暗示性和启发性的语言,抒写自己对乡村日常生活的独特体验,含蓄、深刻而又充满智慧。刘亮程说:一个能够安置了人的生和死、身体和灵魂的地方,才能称其为故乡。中国人共同的故乡是乡村,乡村既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生存居所。中国的乡村早已经消失了,它存在于诗经、楚辞、唐宋诗诃以及中国山水国画,中国人从那里走出自己的乡村伊甸园。乡村早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精神和宗教。

人类社会最初的国界是部落,后来是民族,是国家,今天是自由。从人类历史长河看,哪里有专制,哪里就充满黑暗;哪里有独裁,哪里就盛行暴虐;而哪里有自由,哪里的人民就富裕安康,哪里有自由,哪里的人民就幸福和谐。

自由之下皆同胞,自由的天地皆祖国。封闭、排外、狭隘、浅薄、道德败坏的专制独裁,才是人类真正的共同的敌人与敌国。

熊培云的《国界与自由》是一篇演讲,这文字对一些所谓的爱国者有醒脑的功效,熊培云有篇同名的文章,他写到:在过去,为了自由人们筑起了国界,同样为了自由又想方设法从一个国家逃到另一个国家。而现在,随着欧盟的建设和对国家意义的再认识,欧洲国家渐渐褪去了它画地为牢或各自为阵的本性。他在一个叫埃和芒斯村的东边的那条窄窄的界河,看到现在没有了卫兵,只剩下潺潺流水。只需轻身一跃,人们便可以从一个国家跳到另一个国家。

那一刻,熊培云想:国界这人造之物,既为人类的自由而生,也将为人类的自由而死。

在散文写作中,董桥以过来人说:不论中文不论英文,文词清淡可读最是关键。然后是说故事的本领。他年轻的时候认定文章须学、须识、须情。到了岁数大了,渐渐看出“故事”才是文章的命脉。有了学问有了见识有了真情,没有说故事的本领文章活不下去。

2010年是抗战胜利65周年,这是我们民族的一场惨胜。血泪成河,尸骨如山,寸土寸血,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播发《停战诏书》,公布无条件投降。原子弹轰炸以及苏军对满洲的出兵终于迫使日本投降。晚6时许,日本投降的消息经重庆电台传出,这一夜,茶馆供给免费茶,酒馆供给免费酒。卖西瓜的把像太阳旗般的半截红瓤瓜,操刀狠狠地切成一片片,免费招待路人,散文《不忍逼视的细节》写了一个震撼人心的细节:八百名被日军围困在绝壁之上的“陕西冷娃”,跪天跪地跪爹娘,然后高吼秦腔,扑向滚滚黄河。那都是十六到十八岁的新兵,是些娃娃,吃锅盔喝冷水的娃娃。

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读到王开岭《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我的心揪紧,我的故乡在哪里?现在许多人们成了一个个没有故土可回,没有老家可思的身和心的孤独的浪子。他们也许还活在老家,但老家的水井没有了,土墙没有了,知了没有了,地平线没有了。有的是一个一个水泥钢筋组成的方块,是狭之笼里的心,这样的心无法安顿,那原来的地不是故地!那个方块并非家!!故地消失了,故地死了!死在脚手架下!人们只能手捧白菊花在老照片、在回忆里凭吊——故乡!

“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这里的毁容的“故乡”,已经不单纯是物质的、具体的、特指的童年生长地,它同时还是毁掉着一种生活样式:故乡的沦陷,已经不仅仅是农村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沦陷了,更是一种温情的生活样式、行为准则、伦理道义、生存价值的沦陷了。假如我们听任这样的沦陷继续下去,那么,最后的农村包围城市,又是什么样子,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谁知道沦陷的故乡发酵出什么?

夏榆的《我知道黑夜的悲伤》一如他早先的文字,还是悲悯入骨悲悯如故;林渊液的《黑白间》感悟艺术与人生,知黑守白,返璞归真。耿翔的《土地的黄昏》写农人、草木和牲口的眼神步态、声光音响,如在目前,但绝非现代牧歌;范晓波的《初伏》写了少年对性事的懵懂,真实的让人心跳;《落红萧萧为哪般》是迟子建追问女性命运的珠玑文字。为哪般?为哪般?萧红满腹遗憾地陨落了,让每一个关注她的人心痛不已;为哪般?她让男子爱慕不已,可却偏偏遇人不淑,她弱小的身心怎能承受得起?汤素兰的《驴家族》是一篇童话,是一篇用荒诞的情节来表达悲壮的善良与沉重的亲情与爱的童话。

散文,是一种审美的文体,更是一种实用的文体,她记录着百姓的喜怒哀乐,可以世俗,也可以精神。她的质地是离世俗近,她的内心却和精神为友。散文写作一直是怎样面对现实,怎样面对心灵的写作。写什么?如何写?“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我说这应该移到我们的散文写作,这个丰饶的转型的时代,散文应该怎样作为,才配得上这个时代?

耿立

2010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1: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