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李锦芬这个标杆人物,是一个由平凡走向卓越的典型;是一个达到了个人成功、团队成功、造福社会这三个层次的成功人物。
郑李锦芬女士用女性特有的热忱、坚忍、善良与付出,做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个经典传奇故事的前半段,通常是从挫折与艰辛开始的。在写作《郑李锦芬职场日志》的过程中,笔者吴垠一直被她身上那些不屈不挠的性格所表现出来的细节所打动,从郑李锦芬的话语和行为中感受到一股积极的力量。可以说,笔者自己是这本书的第一个受益者。在写作中,笔者也努力把这种启发和感动表达出来,让读者从中感受到郑李锦芬的成功之道,并学习她的成功经验。
郑李锦芬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她带领着安利中国团队在大中华区迅速崛起。从香港政务处行政主任到安利香港的一名普通职员,再到执掌安利大中华及东南亚区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她的职业生涯华丽无比。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婚姻幸福,家庭和睦,堪称事业与家庭平衡的楷模。
《郑李锦芬职场日志》分十二章,每月一个主题,从职业抉择、职业习惯、做事与做人、家庭与事业平衡等方面解读了郑李锦芬的职场经验及独特的柔性智慧。
笔者吴垠是这本《郑李锦芬职场日志》的第一个受益者。在写作中,笔者也努力把这种启发和感动表达出来,让读者从中感受到郑李锦芬的成功之道,并学习她的成功经验。
星期一
不熟也要做
我自己没有直销的经历。1979年,香港第一家安利店铺成立,我主要负责筹备新加入的营销人员的会议。我请人来示范作烹饪,然后自己洗餐具。
——2005年4月,郑李锦芬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不熟也要做,抉择是一种勇气。虽然郑李锦芬本身没有做过直销,甚至一度是直销的门外汉,但这不妨碍她勇敢地做出抉择。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意不熟不做”。对一个行业熟悉,创业成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好比股市,每天的走势是大不相同的,而同行业内的不同股票,也有其不同的运动规律所在。如果不弄清这里面的关系,贸然进去,可能就会正好遇到行业调整,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的股票不停地涨,而自己的股票就是不动,甚至下跌。
但事物往往是双面的,一方面获得了稳定,另一方面也会错失机会。人人都懂得持盈保泰、适可而止的道理。没有多少人愿意冒风险尝试新的机会。
与不熟不做相对应的是,不熟也要做,这背后支撑的理论基础就是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只要工夫深,强大的学习力足以快速地弥补差距,找到快速熟悉事物的诀窍。
行动指南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不对,努力白费。
熟与不熟,是相对的;做与不做,是绝对的。用心去做,成功也许就不远了。
星期二
眼光看得远一点
适应变化的能力。这是每一个管理团队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外面的条件可以很恶劣,但并不能直接导致一个企业的失败。变则通,通则利。在中国投资,我们的眼光一定要看得远一点儿,站得高一点儿。
——摘自2008年郑李锦芬在《经济观察报》论坛上的演讲
背景分析
从公司成立早期的退货风波,到遭遇1998年国务院传销禁令时的手足无措,再到2003年“非典”肆虐时的脱销现象,更到2005年中国直销业立法,安利(中国)实现战略转型……安利(中国)17年的历史几乎像是在坐过山车,遭遇了多次重大危机,不断大起大落。
在进入中国市场的这十几年中,安利一直紧紧跟随中国的变革步伐,在变革的中国大背景下,作出了一次又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抉择,同时也获得了智慧与勇气的肯定。
与此同时,郑李锦芬女士的远见与抉择所产生的卓越表现也得到了公司的肯定。20世纪80年代中期,比香港市场大五倍的台湾市场也开始由她接管。
看得见的是视线,看不见的是眼光。而眼光决定了一个人成功的高度与宽度。
成大事者总是有眼光的,他们的眼光辽阔且卓尔不凡,总是可以选择最佳的手段,达到最完善的结果,这往往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在成功之路上,你要想成大事,就要有眼光,而且要看得远!
行动指南
既要站得高,也要看得远。
星期三 大家必须要有主见
对待那些漫天乱飞的谣言,大家必须要有主见,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误信误传,一定要重事实、看真相;事实胜于雄辩,真相难以掩盖。
——郑李锦芬做客《安利时空》畅谈职场心态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何为主见?主见,是一个人历经独特的经历、经过独特的思考而形成的独特的见地。
“每当我无主见时,我就勇敢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乐意听从年龄比我大的人和有经验的人的建议”,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克里斯蒂安·扎尔姆如是说。一个人缺乏主见,主要源于遇到陌生事物缺乏经验而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候,解决问题有两个办法,第一,向其他懂行的人请教;第二,保持心态的平和,在多方考虑的情况下,听从自己内心的抉择,作出稳健的判断。
大家普遍认为,郑太是一个温和的人,但同时她又是一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人。作为行业的领导者,安利曾经受到过行业的质疑,也一直受到同行业的追赶,但近15年来,郑李锦芬一如既往带领着安利员工和营销领导人坚持主见,做行业的领跑人。
行动指南
若想获得成就,就要有主见和远见,只有懂得预见未来的人,才有可能成就未来。P13-15
古人为成功下的定义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这四个目标才算成功。而达到这四个目标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仁义礼智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向前发展,竞争无处不在。作为现代人,我们常常把工作列入人生最重要的优先序列。在职场中生存并发展,被我们列在个人生涯中很突出的位置,占据了个人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在职场上获得成功,抓住机遇脱颖而出,成为现代人工作的目的。而通过学习职场上成功修炼的法则,充实和壮大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则是达成目的的不二法门。成功的目的和取得成功的手段是相通的。在职场中,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
国学大师王国维对人生的成功有“三重境界”的绝妙定义。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三重境界”的概括,给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有触类旁通的绝妙启发。
成功不是一个平面的概念,而是多维的、多层次的概念。要获得职场上的成功,首先要有个体的努力。要拿出“独上高楼”的勇气和精神,去挑战自己,才能获得“望尽天涯路”的职场创造快感。其次,在个人通过奋斗达成目标、获得阶段性提高之后,要有一颗付出的心,去营造一个团队制胜的平台。纵然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苦付出,但最后必然获得团队成功的更大快乐。再次,在凝聚团队的力量之处,一个优秀的职场中人更要拥有博大的胸怀,拥有广阔的境界,以帮助他人、无私付出为己任,为他人分忧,为社会分忧。达到“蓦然回首,给社会以关怀”的成功,才可谓是到了成功的顶峰。
郑李锦芬这个标杆人物,是一个由平凡走向卓越的典型;是一个达到了个人成功、团队成功、造福社会这三个层次的成功人物。
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正由以制造业为重向以金融消费服务业为重转型。在这个转型的大时代中,一个平凡的行政秘书华丽转身,蜕变成为全球500强跨国公司的中国董事长、亚太区执行副总裁。
郑李锦芬获得了无数的荣誉,比如《福布斯》杂志评选的“25位知名美籍华人”,入选《福布斯》全球最具影响力女性百强榜,获得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中国十大营销人物、中国最佳人才管理奖、中华十大财智人物等奖项。
就在本书杀青之际,传来了郑李锦芬女士光荣退休的消息。于无声之处听惊雷,对于很多热爱安利的人来说,这一消息突兀得让人接受不了,但事实上,这是必然的。任何一个职业经理人,都要经历搭建团队、创造业绩、营运事业、功成身退的职业路径。郑李锦芬女士花了34年时间,完成了职场生涯中的无数次跳跃,将一家公司由默默无闻推向顶峰,自己也成功通过了职场中的每一次考验,成为杰出职业女性的代表人物。
郑李锦芬是幸运的,她的职场成功经历颇具启发意义。平凡如你我的小人物,只要有了奋斗的精神,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也一定能迎来自己的职场春天。
即便是一棵小草,也同样可以做着树的梦。不论多么卑微、多么渺小,都要有一颗想开花的心,因为,人生不允许有太多遗憾和后悔。
辛勤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对中国市场的苦心经营,郑李锦芬女士也获得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巨大成功,这是成功的第一重境界——个体成功的突出体现。溯古望今,作为一个职场女性的杰出代表,郑李锦芬女士的职场影响力是国际化的、超越性的,也是可以复制的。 同样创造奇迹的另外一些优秀的女性,也有耀人的光环。然而,她们的起点却与郑李锦芬不同,她们往往起点都很高。长袖善舞的叶莺女士,曾经是美国新闻界的著名记者、公使衔商务参赞级别的外交官。她的成功一开始就光彩夺目,而她成为柯达华人全球副总裁,看上去似乎顺理成章,因为那仅仅是激情人生的另外一次跳跃。靳羽西创立了自己的化妆品帝国,她和叶莺一样有过当记者的经历,善于跳公关圆舞曲。她们身上所显现的记者、外交官、企业家三重身份的交叠,以及每一个身份背后显赫的背景,往往让敬仰她们的人感到高不可攀。
相比之下,郑李锦芬的起点则平凡很多。三十几年的职场奋斗之旅,郑李锦芬女士把她所有的青春、年华与智慧都同一个叫安利的公司捆绑在了一起。讷言敏行,做得比说得更多,她没有放弃最初的理想,更没有跳过槽。她将一个营业额只有几千元的保健品公司,像带孩子一样拉扯壮大,带领安利(中国)创立下“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中国营业额达到全球第一”的赫赫战功。
郑李锦芬女士用女性特有的热忱、坚忍、善良与付出,做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个经典传奇故事的前半段,通常是从挫折与艰辛开始的。在写作《郑李锦芬职场日志》的过程中,笔者一直被她身上那些不屈不挠的性格所表现出来的细节所打动,从郑李锦芬的话语和行为中感受到一股积极的力量。可以说,笔者自己是这本书的第一个受益者。在写作中,笔者也努力把这种启发和感动表达出来,让读者从中感受到郑李锦芬的成功之道,并学习她的成功经验。
在这个由男人写下规则、制定标准的商业环境里,要在这个依然以男性居多的经济界取得成功,女人需要凭借独特魅力才能大放异彩。竭尽全力使自己的一个又一个梦想变为现实,郑李锦芬成就了职场成功的三重境界,而她的成功可以给我们,特别是女性源源不断的职场启发。
郑李锦芬女士一直很清晰地规划着个人的职业旅程,从进入、建设到退出,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执行细则,她以过人的聪慧、坚毅的意志与不舍的付出,稳健地走好职场的每一步。可以想象的是,郑太已然踏上了另一角色的征途,在这场新的征途中,我们一定会看见神采奕奕的郑太,与她所珍爱的家人、粤剧还有安利,都默契地融为一体,创造出新的人生传奇。
本书以日志的方式梳理了郑李锦芬职场事务,时间比较仓促,资料多源于互联网,资料出处、时间或地点可能略有出入,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的力度还有待提高,但全部内容都以郑李锦芬女士的工作经历、社会活动为主,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郑李锦芬女士的成功之道做一些资料储备工作。
在笔者的心中,还有一个长线写作计划,那就是在与郑李锦芬所服务的安利公司的互动和沟通中,在资料进一步丰富、对人物进行多方采访的基础上,再对郑李锦芬及安利公司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到时候能写一本《郑李锦芬传》,与所有期待获得职场成功的人们分享笔者所知道的郑李锦芬。
我对一段往事一直耿耿于怀。约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吧,不,应该是过去了N年。涉世之初,不是单纯,而是简单。被一个公车上搭讪的人跟进,稀里糊涂地跑去听课,一场不拉下地听了近一年,居然只买了这哥们的一支牙膏。
那时,很年轻,有着宏伟梦想,却屡屡遭遇挫败。俗语说得好,晚上想起千条路,白天依旧卖豆腐。回想那一年,工作变幻,爱情凋零,唯一能坚持下来的,就是傻傻地坐在人群里面,眼睁睁地看着台上的人嘴唇翻动,讲述梦想、坚持、相信、收获等等。尽管听得云里雾里,还是保持对新生事物的关注。
别人将安利当成了最佳的事业拓展平台,而我将安利当成了疗伤的最佳场地,仿佛栖身于这个蜗牛壳,能够获得超脱俗世的宁静一样。下班后,整日和这一帮子安利人腻在一起,见的人很多,听的故事不少,但遗憾的是,既没做好一个忠实的消费者,也没有学会规划好自己的职场未来。
终于有一天,疗伤过后的我,眼见爱情如雨打风吹去,于是灰溜溜地拖着箱子回到重庆,继续我的记者生涯。接下来的这一年,比之前的那一年更难。人最害怕的是熟悉的环境被打破,而比这更难的是,当你确定生活已经变得很无序,之后还要重新回到原点,在每一个挥汗如雨的码字时刻,你都要大笑几声,感叹“其乐无穷”,其实,这都是给自己壮胆的。
我要纠正两个观点,尽管这些观点,多年以来,如爬山虎的藤蔓一样,枝枝蔓蔓,占据着我身边绝大多数死党和亲朋好友的心房,成为他们判断本人行为模式的主要论据,但我还是要说,其实,吴垠同学的内心本质和他们想象的压根不一样,吴垠同学的“横空出世”根本就是被外界环境所逼迫出来的结果。观点之一:“吴垠同学是因为勤奋,而获得了**报社的年度优秀员工,她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因为多人看到她在办公室里加班,通宵不寐,甚至睡在办公室。”事实上,事情的真相是,我根本无家可归。因为年少轻狂的偏执,和家人吵翻后,寄居在姑姑家里,害怕姑姑担心,只得扯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给她说参加一个电脑培训班,为期三个月,而我培训I的地方,叫做《**报》,距离她家只有10分钟的步行路程。
上班上了不到两个月,带我进单位来的老记者因为有了新的平台而离职,我就像做直销的人丢了推荐人,没有了帮助,也借不了力,在事业的道路上横冲直闯,根本没有方向。入职的第二个月,一篇文章都没有做出来,工作量严重不足。
等到第三个月,临近月底的时候,我那文质彬彬、理性务实的部门领导对我说,估计马上转正是不行了,还要再观察一个月,看写稿情况,以定后效。我很佩服我当时的决断,这种决断放在现在的我身上,已经少了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就在那年的2月28日,进入“观察期”的我心一横,对姑姑微微笑,挥挥手,说三个月的“电脑培训”结束了,我先回去家里了。
这么多年以后,每当想起那天晚上,我依旧还有要流泪的冲动。华灯初上,雾气袅袅,而我一个人,抱着一大堆书,拖着两个行李箱,跌跌撞撞地走着。孤独的,身无分文的我,先要把行李搞到办公室里面去暂存。看过电影《好奇害死猫》的观众都知道,山城美丽无比,尤以爬坡上坎的梯形道路著称。但是,那些梯型的坡坡坎坎,你在电影里面看到的是景致,而只有当你真实地走在这片道路之上时,你才知道什么是人生。
和电影的情节完全迥异的是,刘嘉玲的风情万种,她的背影在一阶一阶的台阶上显得特别曼妙可人,而同为女性的我,就在那个晚上,职场与生活皆为惨淡的我,却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是有着一种无可言说的狼狈和窘迫。
我把视线范围内的石阶,约计分为近20段,每段以十步台阶为标准,深呼一口气,先扛一个箱子下一段路,放下这个箱子,然后返回来爬坡,再把另外一个箱子搬下去。就在这深呼吸,重喘气的当口,身边走来一群棒棒(重庆特色,搬运力工的方言),无比殷勤地对我说:“小妹,这么多东西,你搬得起啊?十块钱,帮你搬下去撒。”“也,这妹儿还得行也。”如负千钧,气喘吁吁,连搭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我一个人,上坡下坡,倒腾箱子,在一片哄笑声中,居然把两个箱子都搬到了目的地。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我寄居在办公室,给世人留下了努力加班的印象,有了“劳模”的“错觉,”。
观点之二:吴垠同学处事为人相当之“矿”,脑壳是晕的,什么都没想,矿西西,完全没心没肺地活着。重庆话管这叫“矿”,似乎与广东话“大头虾”有一点神似。事实上,不是我“矿”,而是世事都是自然地发生,那样的出人意料,匪夷所思,令我不知所措。
经历了前文提及的梯坎大搬运之后,我在办公室里面挤了大概一个星期,白天上班,晚上把凳子拼在一起,凳子虽然很硬,但依旧可以入睡。接下来的这个月中,找房子,租房子,月底又通过了试用期,最后签下了工作协议。记得签合同那天,居然是4月1日,但我在心底对自己说,只要努力,愚人节也可以过得如同儿童节一样欢乐。拿着合同上到集团行政总部的18楼,盖完大红的单位印章,用工合同终于尘埃落定,暂时站住了脚跟。
忽然间,我觉得相当之委屈,在那几个月中一直被压抑着的卑微、不安、沮丧与愤懑,汹涌袭来,于是下到17楼,具体哪个部门忘记了,在女厕所里面,我放声痛哭。连续哭了近半个小时,把旁边的女同志惊醒了,我捏着纸巾,擦着肿胀的眼睛出来,看见她诧异的眼神,慌忙摇着手中的合同佯装解释,“这篇文章写得真感人……”
还好,没有冲到11楼,在办公室旁边的女厕所里又哭又嚎,被同事看见,“矿”名就更为远扬了。与前文提及的孤身搬行李箱的豪迈行为相较,女厕所的嚎哭举动一直被我刻意隐去,几乎没有对任何人提起过。
但在我心底,永远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就在那命运不定的三个月内,我每天在办公室里面加班到深夜,站在窗台向外远眺,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汽笛声声,浪奔不息,想要奋斗,绝不甘心,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改变命运的豪情油然而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得的快乐和充实感,至今让我甚为怀念。
而我的自信心,也正是在那几个月之中,默然提升,甚至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自信心,支撑我一路前行。别人的冷眼,讥讪的话语,每每遇见挫折,我都用一种最强大的自信心,排山倒海地去抗击。好比眼睫毛翻向眼睛内部,扎得眼仁疼痛无比,但那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想办法把眼睫毛理顺就成,实在控制不了,就把眼睫毛拔掉,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挡眼睛往外看的强劲动力。
又过了很多年,我在职场中生长,像一棵狗尾巴草一样,卑微、倔强,但永不服输。由于职业的关系,我采访了很多的直销人,也用文字记录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点点滴滴。去听他们的演讲,特别是安利人的演讲,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无论我走过哪个城市,每每听见他们的职场分享,我都会想起那些一个人待在办公室里的难眠的深夜。
同样,由于职业的关系,我走过很多城市,采访了更多的企业高层管理者,梳理他们职场成长的脉络时,我的脑海中依然会浮现两江丽景的那扇临窗的窗户,那扑面而来的江风,那被风掠过,呼啦啦作响的窗帘。百变的城市,不变的安利。眼见那么多人,狂热地迷恋这个叫安利的公司,以及推崇一个叫做郑李锦芬的职业经理人,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我应该记录点什么,写点什么文字。于是,在一个又一个闲暇的午后,我泡上一杯咖啡,开始写字。
每每检索到郑李锦芬女士的素材,我的心中都有一份亲切与一份感动,郑李锦芬女士由一位小秘书,成长为一个跨国公司的总裁,她的职场画像不是单薄的,而是立体的,多维的,励志却又感性的。没有剑拔弩张的杀伤力,更多的是百炼成钢的坚忍。
窃以为,踩着成功者的脚印,目光深邃,坚定行进,才会行进得更为踏实。
于是,在整理郑李锦芬女士的职场素材之后,有了这本《郑李锦芬职场日志》。
希望她的职场履历,可以成为上至跨国公司高管,下至普通如你我的平凡人,想要在职场上有所斩获的行动指南。
感谢林军,在和你的沟通之后,我树立了写作《中国直销史》的一个长线计划;感谢我的姑姑,和你相依为命的那几个月中,你对我的关怀令我终生难忘;感谢我的先生,你总是不厌其烦地,像打蚊帐里面的蚊子一样,揪出我文稿中的错别字。感谢王留全,你虽然不催我的稿子,但总是令我每天都处于为之奋斗的紧迫感之中;感谢岑峰,你严谨的态度和模块化的写作技巧,给了我很多启迪;感谢华夏,你用心地帮我换脑筋,给我寻找触类旁通的事例;感谢我的表弟,当这本书稿还只是雏形时,你就已经是第一个热心负责的读者了;最后,要深深地感谢,那些和我同时战斗,现在还一直战斗在直销行业报道第一线的老同事们,与你们不间断的交流中,我坚定了研究和观察直销行业的信心。
吴垠
2010年7月
书于善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