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宫闱秘事,永远都是老百姓最感兴趣的话题,宫闱秘事的核心内容就是皇帝的身世问题。喋血宫廷、血染王冠、抢班篡位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盛演不衰!皇权和皇位历来都是野心家追求的目标、阴谋家成长的摇篮……所以皇帝的身世也就多出了几分跌宕不平的神秘色彩。
《血凝》这本书写中国历史上几个身世或者执政生涯有疑团的帝王。通过他们,读者可能会发现当时社会的若干有趣现象,发现个人的身世对性格的形成乃至对历史的影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血凝(揭开中国帝王的身世疑团)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程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古到今,宫闱秘事,永远都是老百姓最感兴趣的话题,宫闱秘事的核心内容就是皇帝的身世问题。喋血宫廷、血染王冠、抢班篡位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盛演不衰!皇权和皇位历来都是野心家追求的目标、阴谋家成长的摇篮……所以皇帝的身世也就多出了几分跌宕不平的神秘色彩。 《血凝》这本书写中国历史上几个身世或者执政生涯有疑团的帝王。通过他们,读者可能会发现当时社会的若干有趣现象,发现个人的身世对性格的形成乃至对历史的影响。 内容推荐 帝王都因为政治原因而遭遇了身世之谜,包括其出身的困惑,还有在权力道路上的种种疑问。只有剪开了背后的政治丝线,我们才能还原一个真正的封建帝王。比如汉宣帝,如果不是霍光,他可能永远只是一个徒有皇室血统,却没有皇室权力的封建皇家贵族。又比如刘裕,如果不是拼尽全从千军万马中拼杀出来,成为南朝第一代开国君主,那么他可能永远也不会进入历史老人的眼睛,而且他缔造的历史神话也注定会成为一纸虚无缥缈的帝王梦。种种封建帝王成就之路,总是带着这样或那样的必然和偶然。 目录 第一章 生前身后多少事——赢政 第一节 获利多寡之辩 第二节 西秦质子和邯郸歌姬 第三节 这三年,秦国三君 第四节 其兴也勃也,其亡也乎也 第二章 赤帝之子——汉高祖刘邦 第一节 沛县的小干部——刘邦的出身 第二节 得道多助——战胜项羽之谜 第三节 红颜与太上皇——刘邦的家庭 第四节 执政与入葬 第三章 一步登天的草根童话——汉宣帝刘询 第一节 牢狱中的皇曾孙 第二节 一步登天的神话 第三节 被权臣搅和的婚姻 第四节 清除霍氏家族 第五节 童话的尾声 第四章 娘胎中的原罪——魏明帝曹睿 第一节 曹睿的母亲——甄宓 第二节 曹睿的父皇——曹丕 第三节 史籍中的曹睿身世之谜 第四节 曹睿的皇帝生涯 第五章 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 第一节 白痴的太子之位 第二节 司马炎、司马攸兄弟相争 第三节 贾南风与政治婚姻 第四节 贻害无穷的低智商 第五节 晋惠帝的家庭 第六章 士兵出身的皇帝——宋武帝刘裕 第一节 刘寄奴的贫困生活 第二节 从士兵到元帅 第三节 建立南朝第一国 第四节 刘裕的皇帝生涯 第七章 首位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 第一节 太原公子李世民 第二节 玄武门之变 第三节 李世民修史之疑 第四节 天可汗的盛誉 第八章 从养子到皇帝——周世宗柴荣 第一节 养子经商时期 第二节 迅速成为帝王 第三节 壮志未酬身先死 第九章 萦绕宋朝的两支血脉——宋太宗赵光义 第一节 当亲情遭遇政治 第二节 烛影斧声,千古之谜 第三节 至亲之死和赵光义的责任 第四节 在位作为 第十章 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 第一节 朱棣生母之谜 第二节 朱棣起兵造反之谜 第三节 靖难之役 第四节 紫禁城第一帝 第十一章 偏执的孝子——明世宗朱厚熜 第一节 大礼仪之争 第二节 不清不白的壬寅宫变 第三节 最后的代价 第十二章 凝视紫禁城的冤魂——明思宗朱由检 第一节 胆战心惊的即位 第二节 铲除魏忠贤之谜 第三节 朱由检的性格之谜 第四节 朱由检的后宫 第五节 为明朝悲壮地谢幕 第十三章 清朝第一帝——康熙皇帝 第一节 康熙与天花——即位之谜 第二节 康熙与鳌拜——夺权之谜 第三节 康熙与孝庄——祖孙之谜 第四节 康熙与苏麻喇姑——师徒之谜 第五节 帐殿夜警——易嗣之谜 第六节 开启康乾盛世 后记 试读章节 秦朝灭亡后,各地武装力量为了争夺权力,又一次战火四起。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平民出身的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一个令人疑惑的结局。那么多的六国贵族都输给了刘邦,尤其是贵族出身、能力出众、起点颇高的项羽也败给了刘邦。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呢? 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幸运似乎一直伴随着刘邦。刘邦在家乡起事后,参与了楚国阵营作战。当时楚国阵营决定对关中进行攻击,一举攻下秦朝的首都咸阳,大家挑选的主将就是刘邦。但是在黄河流域作战的项羽坚持要求自己出兵,于是楚国规定双方兵分两路,各自进攻,并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 项羽在黄河流域遭遇到了秦朝的主力。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与秦朝大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进行了决战。项羽以惊人的勇气,创造了战争奇迹,以绝对劣势的军队打败了秦军主力,秦朝残余部队最后都投降了项羽。 因为有项羽的掩护,刘邦在西进过程中几乎没有遭遇大的战斗,非常平稳。在攻下陈留后,刘邦的军队还获得了秦朝囤积的大量物资,壮大了力量。后来,刘邦选择秦军防守薄弱的武关进入关中,兵临咸阳城下。咸阳城内顿时发生了内乱,最后仓促即位的秦朝第三位皇帝子婴向刘邦的军队投降,秦朝就此灭亡。刘邦就此占领关中地区。 当然了,刘邦自身也具备取胜的诸多因素。他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自制、自强、与民为善。刘邦刚进入咸阳城的时候曾经一度飘飘然起来。他以“关中王”自居,流连于秦朝富丽堂皇的宫殿和百花争艳的后宫。刘邦还准备就此住下,享受胜利果实。樊哙就劝刘邦天下尚未平定,提醒刘邦不要忘了秦亡的前车之鉴,但是刘邦根本听不进去。这也难怪,刘邦本来就是好色贪玩之人,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条件,能不追求享乐吗? 后来谋士张良也来劝刘邦以事业为重。刘邦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将秦朝府库封存,率领军队撤退到了咸阳郊外的霸上。这个刘邦,能够在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中不动声色、秋毫无犯,可见他的自制力之强、志向之大。刘邦到达霸上之后,马上召集关中名士,和大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治一律废除。苦于秦末暴政的关中百姓欢呼雀跃,民心一下子就倒向了刘邦这边。据说,当时关中的百姓都唯恐刘邦不做关中王,离开他们。 尽管如此,刘邦的实力依然远远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项羽。项羽在打败章邯、收编秦朝军队后,气势汹汹地领兵四十多万直奔关中而来。到函谷关的时候,项羽吃惊地发现刘邦已经平定了关中,还派兵把守函谷关。盛怒之下,项羽立即领兵攻下了函谷关。项羽的军力远远超过刘邦,一场天下争夺战不可避免地在关中地区展开了。 项羽大军驻扎在了戏下(今陕西临潼东北戏水西岸)。刘邦阵营内部,有人在悬殊的实力对比面前向项羽投诚,还告密说刘邦有做关中王、收取秦朝天下的志向。于是,项羽决定起兵歼灭刘邦。这时,他的谋主范增劝他除掉刘邦,且要趁早。于是项羽开始整军备战,准备第二天就发起进攻。 这时的刘邦只有10万军队,士兵的战斗力也远远逊色于项羽的得胜之军。所以刘邦明白即将开始的战争意味着什么。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项羽的叔叔项伯改写了历史。项伯和张良是好朋友,他看到张良在敌方阵营中,即将成为刘邦的殉葬品,于心不忍,就连夜潜入刘邦营中找到张良,要他赶紧逃走。张良很忠心,立即将消息透露给了刘邦,并建议刘邦赶紧拉拢项伯,先解释自己没有和项羽争夺王位的野心。于是,刘邦设盛宴招待项伯,还和他约定为亲家。刘邦对项伯说:“我进入关中后,将吏民进行登记造册,把府库封存起来,就是等着项将军来的。我派兵把守函谷关,不是要阻止项将军人关,而是替项将军防守好关中地区,也防止外人侵占。我和将士们日夜都盼望将军你们能早点来,没有丝毫私心,怎么会有造反之心呢?”说完,刘邦请项伯替自己向项羽将军说情,消除误会。项伯轻信了刘邦,不仅答应充当刘邦的说客,还建议刘邦第二天早去项羽营帐亲自说明情况,当面赔礼。刘邦听了,也答应了。 当天夜里,返回己方军营的项伯对项羽转述了刘邦的话,认为刘邦为项羽扫除了人关的障碍,是有功之人,不应该猜疑他,更不能消灭他。同样缺乏思考的项羽也就轻信了,下令取消了第二天的进攻计划。 第二天一早,刘邦带了樊哙、张良和一百名精锐亲兵如约来到项羽军营请罪。项羽摆下宴席款待刘邦。在酒宴上,心有不甘的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趁机下手,项羽都不为所动;范增只好让项庄在席间借舞剑为名,趁机刺杀刘邦。结果被项伯、樊哙识破,没有成功。 惊吓之余,刘邦找了个机会离开宴席,溜回了大营。范增得到消息后,悔恨地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实力对比的真实写照。刘邦当时处于绝对劣势,而项羽的力量则大到足以操控天下政局的走向。但是不到四年时间,刘邦就由弱转强,消灭了项羽,夺取了天下。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刘邦赢得了多数人的支持,得道多助;而项羽则举止失措,渐失人心。 所谓的出身和实力虽然在改朝换代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人心。在秦朝之前的历史上,政治几乎被贵族所垄断,因此出身决定实力,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政治走向。但秦朝的统一和覆亡极大地打击了旧贵族,使普通人的政治力量增强。在这个过程中,谁能取得多数人的支持,谁就能夺取天下。刘邦的所作所为就赢得了多数人的支持。 鸿门宴之后,项羽在咸阳城大肆屠杀,投降的秦王子婴也被杀死。耗费了无数百姓心血的大宫殿阿房宫被项羽放火烧毁,大火经月不熄。火烧阿房宫后,项羽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共封了十九个诸侯王。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的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今陕西南郑)。项羽自己为西楚霸王,掌握富庶的东方之地,并控制了军队最高统帅权。项羽的分封此时代表的仍然只是少数旧贵族的利益,依然无法缓和阶级矛盾。 分封完后,项羽令各诸侯到各自的封国去就职。项羽只分配给刘邦三万军队。刘邦只好忍气吞声,前往南郑,等待时机。为了消除项羽对他的猜疑,也为了断绝其他王侯从汉中袭击,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将通向汉中的栈道全部烧毁。经过短暂的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乘项羽忙于与东方诸侯战争的时机,刘邦暗度陈仓,以迅猛之势从背后夺取了项羽的天下。 易中天先生在品读汉代风云人物的时候认为:“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而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关于胜利的原因,刘邦本人在称帝后曾颇为得意地进行了“经验总结”。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天下大定,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问大臣们:“朕为什么得到了天下?项氏又为什么失去了天下?”都武侯高起、信平侯王陵回答道:“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意思是说与项羽相比,刘邦用人不疑,赏罚分明。 刘邦听后,补充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他认为自己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众多人才的辅助,自己各尽其能,用好了这些人才。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刘邦对自己的“得道多助”、夺取天下的自赞。P30-33 序言 自然身世与政治身世 从古到今,宫闱秘事永远都是老百姓最感兴趣的话题。 宫闱秘事的核心内容就是皇帝的身世问题。帝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群体,由于历史环境的制约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帝王宝座始终闪耀着炫目的光环。在此光环的笼罩下,帝王身世也变得云遮雾绕,充满了神秘色彩。特别是“为尊者言,为尊者讳”的历史评判准则,使正史所载的帝王身世和民间野史中的帝王本相,真假难辨。 中国古代史书的记录方式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按照纪传体的形式将与一个人有关的资料分散到不同的卷、章,甚至是不同的书籍中。而这些材料有的是经过选择、剪裁和编辑的,有的则因为分散在不同的卷、章中而没有对相互矛盾的地方进行校注。因此,后人很难对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产生完整、准确的印象。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越有疑难的地方,恢复它们原貌的难度也就越大。本书选择的这些帝王和其中的疑难点就属于这样的情况。 各个年代的史学家们对帝王们的身世更是讳莫如深,即使有记载也多半都是在野史之中,而且大多说法不一。这本书中呈现给读者的也不是最终结论或者权威结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作了必要的推理,或者总结了所有的可能性和说法,甚至是“从传说到传说”。 我们想告诉读者的是,帝王的身世不仅仅是他们的自然身世,还包括他们的政治身世。很多情况下,一个帝王的政治身世要比他们的自然身世重要得多。自然身世,从某些角度来看也是被政治迷雾所掩盖的。 在帝王自然身世传中,“狸猫换太子”是最著名的传说之一。《三侠五义》中用了好几个回目大肆渲染这件事。 清官包公在陈州放粮的时候审出了一件宫廷大案——“狸猫换太子案”,替宋仁宗找回了自己的生母。这是包公的重要政绩,也是一段政治佳话: 还在宋真宗的时候,宫中的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在后宫斗争中,生育儿子是最有力的武器,因此妒忌的刘妃就唯恐李妃生下个儿子来。当时,宋真宗恰好死了皇后,刘妃早就觊觎皇后的宝座了。她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接生婆尤氏等人进行了谋划。巧了,李妃还真生下一个儿子,但却在分娩时由于晕血而不省人事。刘妃就命人将一只狸猫剥去皮毛换走刚出生的皇子。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孩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林,陈林将孩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南清宫抚养。宋真宗看到李妃生下一只没皮的狸猫,以为宫中出了妖怪,震惊之余将李妃打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也生了一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随之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所生的太子夭折。刘后知道李妃生的儿子并未死时,为了掩盖儿子死亡的消息,将李妃的儿子接来假冒太子抚养。为了杜绝后患,刘后想置李妃于死地,于是她就在宋真宗面前进谗言。最后,宋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太监余忠、秦凤两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放了李妃,并送往陈州。李妃在陈州无以为靠,只得住破窑并靠乞食为生。包拯在陈州放粮访得真情,与李妃假认做母子,将她带回开封。李妃的儿子此时已经做了皇帝,就是宋仁宗。包拯乘进宫向宋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得以与亲生儿子宋仁宗相见,并道出了隐情。包公又设计让陈林供出真相。此时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惊厥而死。整个故事生动曲折,非常感人,一直是戏剧、影视创作者青睐的题材。 “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传说,而是根据正史记载逐渐演绎而成的。其实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他是侍奉宋真宗刘德妃的宫女李氏所生。仁宗出生后,刘德妃将其视如己生,亲自抚养。《宋史·宋仁宗本纪》就明确记载:“母李宸妃也,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生。章献皇后无子,取为己子养之。”宋仁宗后来继承了皇位,刘德妃就成了皇太后,也就是章献太后。 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是杭州人,初入宫的时候是章献太后的侍女。李氏庄重寡言,宋真宗就让她做了司寝,也就是伺候皇帝睡觉的宫女,结果李氏有了身孕。一次,李氏跟随宋真宗临砌台,头上戴的玉钗突然坠地。宋真宗心想:如果玉钗完好,李氏怀的就是男孩。他让左右取来一看,玉钗果然无毁。李氏后来生下宋仁宗,被封为崇阳县君。李氏还生过一个女儿,没有长大就夭折了。李氏的遭遇并没有“狸猫换太子”中那么悲惨,而是在后宫中逐步升迁为才人、婉仪。其子宋仁宗即位后,李氏做了顺容,但被分派去守永定陵。 宋仁宗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刘妃就把这个侍女的儿子当做亲生儿子来抚养。宋仁宗即位后,李氏黯然隐藏在先朝妃嫔中,和其他人没有任何差别,而刘氏则成了太后。人们畏惧太后,都不敢告诉宋仁宗真相。所以终太后一世,宋仁宗都把刘氏当做生母,不知道自己是李氏的儿子。成为章献太后的刘氏对李氏也还不错,派人去杭州查访李家的亲属,擢升李氏的弟弟李用和当官,补三班奉职。 明道元年(1032年),李氏病重,被进位宸妃,不久就死了,终年46岁。章献太后想要用普通宫人的礼仪治丧,丞相吕夷简上奏说葬礼要从厚进行。刘太后召吕夷简过来质问:“死了一个宫人,你这么多话,为什么呢?”吕夷简回答:“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刘太后发怒了:“你是想离间我们母子吗?!”吕夷简从容地回答:“陛下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是丧礼宜从厚。”刘太后突然醒悟了——的确,李氏才是宋仁宗的生母,不能做得太过分。她缓和口气说:“李宸妃只是普通妃子,怎么办才好呢?”吕夷简请求用一品礼举行李氏葬礼,在洪福院出殡。吕夷简暗地里又对内都知罗崇勋说:“宸妃要用皇后衣服入殓,用水银实棺。以后出现什么情况,千万别说我吕夷简没有提醒过你啊。”罗崇勋脑瓜也灵活,改用皇后礼节办理了李氏葬礼。 章献太后刘氏死后,人们才告诉宋仁宗真相。燕王对宋仁宗说:“陛下是李宸妃所生,李妃死于非命。”(估计燕王是不熟悉情况,或者是想浑水摸鱼。)宋仁宗号恸顿毁,几天都不上朝。他下了道哀恸的诏书自责,追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壮懿。宋仁宗赶到洪福院去祭告生母,哭着打开生母的棺材看见生母遗容。因为吕夷简等人的细心,李妃当时还面色如生,穿着皇后冠服,躺在水银中。宋仁宗感叹说:“人(燕王)言怎么能完全相信啊!”起先,宋仁宗以为刘氏加害自己生母,所以曾一度派兵将国舅家看管起来。现在见生母备极哀荣,并没有受到谋害,所以又恢复了刘氏的优厚待遇。 李氏后被陪葬永定陵,庙日奉慈。又在景灵宫为她建神御殿,日广孝。庆历中,改李氏谥号为章懿,升祔太庙。李用和升迁为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显赫一时。宋仁宗将对生母的思念和愧疚都转移到了对李用和一家的眷顾上,多有赏赐,还将福康公主下嫁给李用和的儿子李玮。 详细地讲述了宋仁宗的自然身世后,我们会得到两点观感:一是像宋仁宗这样具有自然身世疑团的帝王不少,但是像他这么幸运能够知晓自己真实身世的人却少之又少。多数人的自然身世能够推出三四种,甚至更多的猜想。二是宋仁宗的自然身世之所以疑团重重,还因为他的身世与政治缠绕在了一起。其中既有宫廷政治,也有朝野上下的政治。一个人的自然身世是不能完全与政治割裂的,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从政治身世上考察,才能看明白,才能准确地去评价一个人。 本书中我们要更多地从政治身世出发去考察帝王。书中的这些帝王都因为政治原因而遭遇了身世之谜,包括其出身的困惑,还有在权力道路上的种种疑问。只有剪开了政治背后的丝线,我们才能还原一个真正的封建帝王。比如,汉宣帝如果不是霍光的主宰,甚至可以说是对历史的改写,其可能永远只是一个徒有皇室血统、却没有皇室权力的封建皇家贵族。又比如刘裕,如果不是拼尽全力从于军万马中拼杀出来,成为南朝第一代开国君主,那么他可能永远也不会进入历史老人的眼睛,而且他缔造的历史神话也注定会成为一场虚无缥缈的帝王梦。种种封建帝王成就之路,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必然和偶然。 南朝宋的开国之君刘裕,他的帝王殿堂主要是由主观和客观因素堆砌的。从客观方面来讲,当时东晋王朝已经腐朽至极,完全丧失了制约地方,尤其是制约手握实权的军阀的能力。在野心勃勃的造反者面前,东晋的最后几代皇帝只能逆来顺受,毫无抵抗之力。而刘裕不仅拥有军队,而且代表着他所生长的那个阶层的利益。在东晋时期,门阀世族的力量已被大大削弱了,而刘裕所代表的寒门地主逐渐掌握了实权,他们自然期望出现一个寒门皇帝。从主观上说,东晋末期的乱政和动荡已经让普通百姓对司马家族丧失了信任。普朝皇帝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君临天下的道德基础。而刘裕作为事实上的主政者,他的功绩和能力有目共睹。再加上普通百姓对终日清谈、无所事事的世族大家的失望,人心已经倾向了刘裕一边。 回顾白痴司马衷太子之位的确立和巩固,我们会发现很多原因。正是许多原因的相互作用才造就了一个白痴皇帝。比如杨皇后对晋武帝的劝告,贾充及其党羽对司马衷的支持,太子妃贾南风的精明,皇孙愍怀太子司马通的聪慧等。但是晋武帝作为决策者本身构成了最大的原因,要为白痴皇帝的出现承担主要责任。晋武帝受主观意愿的影响,偏听偏信。一方面,他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度,即使看到了儿子的弱智,也下不了更换太子的决心,在后宫妃子的鼓动下,他从心理上巩固了司马衷的太子地位。另一方面,即使面临着更优秀的选择,司马炎也由于心理阴暗,排斥他人,只相信和自己一脉的继承者。 明朝皇帝的政治身世多有可看之处。1644年3月19日的早晨,崇祯皇帝朱由检踉踉跄跄地爬上紫禁城后的煤山,吊死在一棵槐树上,时年34岁。自此,明朝的历史大门正式关闭,中国迎来了古代最后一个王朝——清朝。但是关于朱由检的争议和猜测并没有随着王朝的更替而结束,这位明朝最后的皇帝是采取“兄终弟及”的方式即位的,他可能是明朝最勤政、最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却成了结局最悲哀的皇帝。所有这一切都使他带上了浓厚的疑问色彩。 朱由检和朱厚熄一样,都是在典型的贵族教育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具有传统贵族的所有缺点和优点:自负、冲动、不切实际等。第一,朱厚熄接受了系统的贵族教育,能力素养的确优秀。朱厚熄接受了朝廷的政治思想,熟悉政治操作,能够与文臣武将等不同身份的人应酬。第二,他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负,甚至有点刚愎自用。普通百姓、大小官员对朱厚熄的能力肯定都进行了实事求是和虚拟夸张的评价和称赞。朱厚熄在奉承和呵护中不断成长,自信于自己的能力,并树立了远大志向。在看到明朝的天下在发展成熟中逐渐出现停滞、衰败的迹象,血气方刚的朱厚熄产生了改革政治、复兴王朝的伟大志向。第三,朱厚熄并没有接触过实际情况。在大小贵族和官员的奉承中,在金碧辉煌的王宫中,朱厚熄并没有多少实际政治操作的经验。他对政治和国情的了解大部分是走马观花,鸟瞰实情。这本没有错,但是伟大的志向和自负的性格、虚幻轻浮的观察结合起来,反而对现实的政治造成了消极影响。扩展了说,贵族式的教育能够产生庸碌无为、安逸享乐的贵族(比如兴献王朱祐杬),也能产生自负妄为、不切实际的贵族(比如朱厚熄)。对于后一类人来说,贵族的出身和贵族式的教育反而害了他。朱厚熄就是以一个偏执的形象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的,再加上励精图治的心态,他们往往给王朝政治产生消极影响。朱由检的例子还特殊一点,独特的成长背景让他扩大了这些优缺点,还有多疑、急躁的个性。他仅凭改革祖宗朝政,扭转政治颓势的决心就对明朝内政和外交进行了伤筋动骨的改革。当改革不如意的时候,朱由检不是从王朝本身和自身出发总结经验教训,而是不断强化自己的思想意图,强力推翻障碍,推行改革发展。 总之,离开政治谈身世是谈不清楚的。我相信,读者们关心帝王身世的潜意识里更多的是在关心他们身后的政治风云。 至于书中这些帝王的身世之谜揭露得怎么样,还期待着读者们去细细品味。 后记 中国古代帝王的身世很有意思,表现为“三多现象”。第一“多”是对身世说不清楚的帝王多。古代许多帝王登基之前的经历谜团重重,恐怕除了他自己之外极少有人说得清楚。比如这个皇帝在哪里出生、小时候被谁带大的、启蒙老师是谁、学习成绩怎么样、小时候有没有和人打过架、有没有早恋——如果有,那么早恋对象是谁?更有一些帝王,就连他们的亲生父母是谁,也说不清楚。 第二“多”是大小臣工、朝野上下对帝王身世指手画脚的多。社会上对高高在上的皇帝毕恭毕敬、诚惶诚恐,私底下对皇帝的身世和私生活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如果有皇帝身世成谜,那人们宁可冒着“大不敬”的罪过,也要多进行各种八卦和猜测并乐此不疲。也是,伴君如伴虎,大臣们整天过着高危险的紧张生活,议论帝王私事就成了难得的消遣方式。而老百姓们议论帝王身世更是纯粹图个乐,当然不排除有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奸党乱民以此来挑战皇权,散播谣言试图撼动皇帝的统治。 第三“多”是对自己身世讳莫如深,越有人说、越不让人说的帝王多。皇帝一登基后,他的私事就成了国家机密,不能随便记录议论,更不能随便给他们树碑立传了。朝廷中自然有专门的史官、衙门来记录皇帝的饮食起居,粉饰皇帝的英明神武,动不动还能整出个“十全老人”、“尧舜再世”、“祥瑞迭至”的好事来。天下臣民能够瞻仰皇帝的光辉形象就可以了,至于皇帝到底长了一副什么样子,恐怕除了少数能走上朝堂议事的大臣权贵外,天下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皇帝和朝廷很重视地方“父母官”的遴选,规定州县官员赴任前都要进皇宫“陛见”,也就是在台阶下面跪着,让皇帝看看就要去地方上耀武扬威的州官县令们到底长什么样子,顺便临场说几句勉励的话。可中国州县官员实在太多,皇帝又不能每天尽接见赴任官员,所以“陛见”很快就成了形式。官员进一下宫,皇帝挥挥手或者有时干脆让太监传个话,就算见过面了。多数官员干了一辈子,效忠了一辈子皇上,临了连皇上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别人问,大人您当年陛见的时候,可有瞻仰龙颜?这时候,官员们肯定会严肃恭敬地说,皇上雄姿英发、精神抖擞、龙声洪亮,真是万世难得的雄主!其实他们当时没有浑身发抖、没有吓趴在地上就不错了。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明,古代皇帝的形象是很神秘的,他们的身世是高度保密的。 现代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对事实过分的保密反而有害于对事实真相的认识。本来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因为过分地遮遮掩掩反而可能给人猜测,甚至诬陷的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帝王来说,身世经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能力素养和性格秉性。教育也好,天生禀赋也罢,都比不上身世和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深刻。我们能够看到秦始皇早年在赵国颠沛流离的生活对他忧郁封闭带有暴虐的心理形成有重大的关系。试想,一个不知道父亲是谁、连母亲都对他讳莫如深的孩子,每天过着逃亡生活,饥寒交迫,没有正常的人际交流,心理能健康吗?再比如,汉宣帝从小是在死牢中长大的,原本与皇位绝缘,后来因为多重巧合而做了皇帝。贫寒的身世让他混迹民间,多年游荡在关中广袤肥沃的土地上,深知百姓疾苦,同时也磨炼了他稳重、谨慎的性格。这和他日后开辟“昭宣中兴”也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考察帝王的身世对他们的性格形成和执政生涯的影响,进而从这个角度考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一个可行的切入点。 《血凝》这本书,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写中国历史上几个身世或者执政生涯有疑团的帝王。通过他们,读者可能会发现当时社会的若干有趣现象,发现个人的身世对性格的形成乃至对历史的影响。 本书的出版要感谢博文天下图书公司,感谢策划编辑李少辉的认真负责,感谢吉林出版集团责任编辑的辛勤劳动,感谢所有为本书的出版发行付出心血与汗水的人们。 谢谢大家。 张程 二○○九年九月三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