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948生活在赖特身边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汪坦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关于那段历史,先生绝口不谈“苦难”,仍心存感恩,先生认为去鲤鱼洲“劳动改造”是自己一辈子一个很大的锻炼,让自己了解了中国。在本书中,你能读到汪坦先生在赖特处做农夫、做厨师的场景,谁能说这些与建筑无关呢?!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是以汪坦先生1948-1949年在赖特处求学期间的留美家书为主,距今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全书内容涉及建筑、哲学、音乐、为人为学等诸多范畴,从中能够看到汪坦先生眼中的赖特,以及老一代中国建筑先辈有血有肉、理想执著、渊博豁达、精彩鲜活的建筑人生。书中附有160余幅珍贵插图,大量出自汪坦先生之手。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到老一代中国建筑师在现代建筑大师门下是如何求学的,以及他们那时的所思、所想、所感、所为,从中能够窥得中国建筑成长历史的一斑。

目录

那段日子

泰里埃森散记

一、在船上(1948留美家书一)

 1.在船上(1948年1月)

 2.到香港(1948年1月)

 3.马尼拉(1948年2月)

 4.又一天(1948年2月9日)

 5.想家(1948年2月10日)

 6.星期日(1948年2月11日)

 7.过日本(1948年2月12日)

 8.风雨交加的日子(1948年2月13日)

 9.晕船(1948年2月14日)

 10.赤道日(1948年2月15日)

 11.风平浪静(1948年2月15日)

 12.孤独的威胁(1948年2月16日)

 13.抵岸的空气(1948年2月17日)

 14.快到了(1948年2月18日)

 15.旧金山的灯火(1948年2月19日)

二、在那边(1948留美家书二)

 1.第一印象(1948年2月)

 2.与音乐相呼的建筑(1948年3月)

 3.艺术的目的(1948年4月18日)

 4.本来的特性(1948年4月19日)

 5.近代建筑里的巴赫(1948年5月)

 6.苦干中(1948年5月)

 7.亮眼的审判官(1948年5月底)

 8.做农夫(1948年5月底)

 9.赖特的思想(1948年5月底或6月初)

 10.一家人(1948年5月底或6)1初)

 11.我偏爱的音乐厅(1948年6)13日)

 12.赖特生辰(1948年6月8日)

 13.我的人(1948年6月12日)

 14.自然的效果(1948年6月中)

 15.赖特的谈话(1948年6月)

 16.伟大的一定是单纯的(1948年6月)

 17.个性与个人主义(1948年6月底)

 18.人的本性(1948年6月底)/82

 19.八十岁的赖特(1948年7月5日)

 20.我总是我(1948年7月)

 21.斯宾诺莎(1948年7/8月)

 22.文化的相互了解(1948年8月初)

 23.善良的谎言(1948年8f1)

 24.注意感觉(1948年8月)

 25.学东西是一辈子的事(1948年9月)

 26.自觉的原则(1948年9月)

 27.说人(1948年9月)

 28.学的法门(1948年9月)

 29.建筑是生活的雕刻(1948年10月)

 30.请贤妻放心(1948年10月)

 31.圣经之翻译(1948年10月)

 32.建筑不能超越感觉(1948年10月)

 33.关于上帝(1948年11月)

 34.一个伟大的人是怎样的(1948年11月)

 35.善良与丑恶(1948年11月27日)

 36.音乐的欲望(194811:12月)

 37.后日去沙漠(1948年底)

 38.每个人都是漂泊者(1948年底)

 39.伟大的人永远是稀有的(1949年初)

 40.建筑与音乐同样伟大(1949年初)

 41.在路上(1949年初)

 42.抵亚利桑那(1949年初)

 43.可爱的国家(1949年初)

 44.明天上船回家(1949年1月)

 45.我的建筑将永远是平易近人的(1949年1月)

三、在这边(回国后对赖特的记述)

 1.汪坦先生的回忆

 2.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3.流水别墅

 4.给从事于建筑的青年(1931年)

 5.1990年访美所想到的

四、附录

 1.汪坦先生生平

 2.马思琚先生的回忆

后记

试读章节

昨晚做梦“我已回到家里,你替我翻行李,说少一双黑皮鞋,我说在行李包纸盒内一直也没有动”。好像真的一样,我太想回家了!希望抵达wright赖特那里会好些。马尼拉东西比美国贵二倍,没有代你买什么,听说船上无税,口红Maxfactor口红品牌只卖一元美金,明天或者去看看。白西服裤已经在Manila穿过,只两天就脏得不得了,内衣裤自己洗了,晾在通风洞旁,很容易干,一切过得很上轨道,请你放心。让我向你说些泄气的话,以免相思之苦,可是你一定仍会信我不至于不苦干的,我的永远的情人!为了你我才肯努力学习,我并没有把Wright估得极高,也许短期间内我就放弃他的。

船上大部是贵国同胞,有近二十个女子是怀孕的,打算生美国公民。上次和你一起去听Piano concert钢琴音乐会那位胡周淑安的儿子胡伯亮也在这船上,去加拿大学音乐,他是改行了。船上的时间每晚拨快三十分钟,我很中意自已的新表,因为很像你手上戴的那只支,也很准,皮带是缝住的,不方便换,到了美国打算把你那条换上。

皮鞋也擦亮了,生活还算有规律,就是睡眠时间太多,将来不知肥成什么样子呢?船上的鬼佬都把妻子唤成Honey,听了总有些不顺耳,他们的一举一动实在太放肆了,有时竞同街上的狗差不多。

菲律宾马尼拉市面极繁荣,交通亦方便,Taxi出租汽车上有自动价格表,除了他绕远路外不能怎样欺侮你!对于华侨极坏,据说因为当地有钱的都是华侨,竞争不过只得以政治力量帮忙。房子木造的多,隔热不考究,还算美观,有些像日本和美国殖民地式的混合,治安极坏,菲律宾朋友劝我们不要夜间出游。他们自认为是喜欢音乐的民族,船上管乐及“吉他”等甚多,是比广东音乐近西洋俗乐的一种。有一位吹Oboe双簧管的技巧很不坏!女子的Figllre体形很好,穿着亦干净整齐,颜色夺目。

4.又一天(1948年2月9日)

一天又过去了。

你生育时候到上海去不要太局促,情愿多牺牲课,早些回家,坐头等车或卧车,无论如何不要省钱!我随便省下些就够贴补的了。为我担心着想,你浪费些我会心安些,亲爱的!

带给荪姐的茶叶,我在香港只发现一盒,已给了她,今日才又找出另一盒,也好,让我路上痛快饮一下(离Satl Francisco当有十日路程),沙丁鱼已吃去两盒(朋友共享),所有衣服都已洗清。太太!我逐渐“能干”了。回来以后或是你来同居以后,将尽力为你服务,是多么高兴啊!口红已买了两枝(也许会还买些)作为你生日的礼物,大概三月七日正是我抵达San Francisco(俗称Frisco)前两日,我梦里会同你一起的。

可能的话,寄你的照片给我。让我拥抱你!

今天读了些书,都是些关于“救中国”的意见,如何救贫,增加生产。我觉得齐哥说得极对:“增加生产还是一件容易的事,总有办法的,难的是整个的分配”。在不平衡的分配中将产生意料不到的恶果,这是非常中肯的。

有一个题目叫“人性和机器”,是值得发挥阐明的,我已经在过去的日记中略略说了些,以后有机会再把它好好组织一下。

关于建筑我打算也拟出几个Topics题目:

1.起源、对象—是社会工程,应该通过民族形式再至国际主义,这里的“民族形式”不是表面的,如屋顶的曲线……而是真正人民生活的反映;

2.建筑与绘画一感觉、素材与历史的联系;

3.美,建筑的美一统一、变化、比例、真、善;

4.结构和技巧一空间的控制,实验重于书本理论,科学的运用;

5.建筑师的政治、哲学和人生观;  6.都市的消灭;

7.结构学。P23-25

序言

那段日子

马思琚

与汪坦相遇,那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了。1944年抗日战争期间,我不愿意继续在日寇接管下的上海音专学习,便提前毕业,前往当时抗日后方的西安西北音乐学院任教。汪坦为了抗日,参军当了美国同盟军的翻译,在西安待命。我的朋友宗玮带他来学校听我演奏,还听我那仅有的破旧的手摇留声机里播放的贝多芬、勃拉姆斯交响乐等等唱片,他颇乐在其中。汪坦是十足的音乐爱好者,我们因音乐而相识。

1945年日本投降,汪坦复员回到昆明。我则去重庆青木关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我们彼此通信,说说对时局的看法,谈谈文艺、音乐等,他还为我讲解中国历史,介绍他所喜欢的诗词,翻译一些《诗经》等,涉及的范围很广,我很有兴趣,就把这些信件保存起来了。

1946年,我回到上海,不久,他也南迁苏州,在上海建筑事务所工作。这样,我们有更多的接触机会,相互进一步地了解。1947年初我们结婚,在南京安了二三十平方米的小窝,简陋而甜蜜。

1947年底,汪坦取得公费赴美留学名额。当时正是解放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人心惶惶,老家需要他补贴家用,我也正在怀孕期间,在这情况下离开,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感情上对他都是极大的考验。他的父亲却十分支持他,鼓励他道:“男儿志在四方,切勿作儿女情长之举……”。经我们反复的考虑,认为暂时的离别,但能取得一生难得的出国深造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将来能为祖国和人民多作贡献还是值得的。这样他便下了出国的决心。

1948年初,汪坦前往建筑大师赖特(FrankLloyd Wright)的学校泰里埃森(Taliesin)。这期间,他频频来信,除了倾诉思念之情和一些琐碎的家事之外,大多记录了他在泰里埃森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在这些信中,他还毫无顾忌地写下了他对建筑、哲学、文学、音乐、艺术、人生观,以及周围事物的看法。这些如同是他的自画像。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转眼1949年,汪坦回国了。不满一个星期,他的叔叔汪季琦问他是否愿意去东北解放区工作,并说那里是最艰苦的地方,我们立刻答应下来。行期匆匆,当时猜想是去在日本长期的蹂躏下和经过解放战争的废墟上工作,便把刚满七个月的女儿送去苏州老家,以便轻装无挂。我从来不善于做整理或收藏之类的事,不知怎的在这样忙乱的情况下,居然把汪坦写给我的信,包括1946年的,通通都带在了身边,可能是因为这些信件有使我感兴趣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信件经历了各项运动,包括“文化大革命”,几经周折。幸运的是,他们之中的部分又回到了我手中。

我和汪坦生活在一起有半个多世纪了。他忧国忧民、有理想、有责任感;他爱憎分明、感情丰富、讲道德;他知识丰富、兴趣广博;他看得远,想得深,我们有说不完的话题,有时有不同意见争执不下时,便作暂停,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见。有时我不免会提出些“外行、愚蠢”的问题,令他哭笑不得时,他便摇头不已“可被你考着了!”。我与他的这些差异却无碍于我们的感情,反而增添了一些色彩和乐趣。记得有学生问他:“你和师母结婚几十年了,还有那么多的话可说吗?”他哈哈大笑。

现在,经过风风雨雨的岁月,他写给我的信已残缺不全。他虽走了,我仍经常翻阅这些仅存的信件,当作他远行寄回来要我探索思考的音讯,让我回到1949年的时光。哦!这是“自我幻想的喜悦”,是“自我安抚”无望的梦想!我想念他!

在此,借出书之机,我想感谢汪坦的老友陈志华先生、罗征启先生的鼓励和支持;更要感谢汪坦的弟子吴耀东、陈伯冲、赖德霖等的鼓励和支持,并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做细致的反复编排和校对及出版的准备工作。我还要感谢郑彦辉女士也不辞辛苦地帮助整理这些书信。这体现了他们对汪坦深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我想汪坦如今仍能继续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和思考,即是他莫大的喜悦,也是我的愿望。我和汪坦在此再次深表热忱的感谢!

马思琚

于清华荷清苑

2006年秋

后记

汪坦先生自2001年12月20日仙逝,至今已近八年的时间,其实先生是与我们始终在一起的,不曾有半点儿的离开。这期间,有幸在师母马思琚先生处借读到汪坦先生六十年前的留美家书,如获至宝,扫描留存。之后便是在两台计算机屏幕前交互工作,将原稿打字成文。这一过程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因为能够从六十年前的篇篇信函中,感知到先生的心跳、温度和才情。随手拈来的一片小纸皆可成书,记不得日期是常有的事,闪光的思想随处可见,自然、坦荡、真诚、土生土长,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整理这些书信,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无限的温馨。

1948年先生去美国拜师赖特门下,时年32岁,那时赖特80岁。从本书60篇留美家书中你能感受到先生与赖特这对忘年师徒的缘分和心灵相通。其实,赖特也始终没有离开过汪坦先生,从本书的后续文字和汪坦先生的日常言谈中,能够感受到先生对赖特的一往情深。这种情感像血脉一样,在我们这些弟子们的身上依然延续着。在先生赴美求学的文字中,“出发”与“回归”是并存的,用心能体味出先生那种深厚的爱。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像赖特先生一样,汪坦先生亦是一位传道的师者。一日,先生手持一本书,问:“这是什么?”我答:“书”,先生用书敲了一下我的头,又问:“这是什么?”我愕然……先生自答日:“这时书就成了武器!”随之,先生又问我他坐着的是什么?答:“椅子”,先生随即站到椅子上去取书架高处的书,自答到:“这时椅子就变成了梯子!”这只是其中一则先生传道的小故事。讲台应该是先生最为钟情的人生舞台之一,是一小块属于他的清静的自主天地,先生在讲台上会忘我地手舞足蹈,会引领学生们跟随他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畅游,会从日本的数寄屋讲到黑格尔、汤因比、贝多芬、赖特……像天上的云,姿态万千,但却大象无形。此时的先生是幸福的,此时的学生是幸福的。

由于先生大量家书没有确切日期,排序是参照书信内容的接续关系进行的。关于“Frank Lloyd Wright”,汪坦先生曾有两种译名:“莱特”和“赖特”,本书统一为“赖特”。关于“Taliesin”,有“塔里埃森”和“泰里埃森”两种译名,本书采用先生所译“泰里埃森”。1948年留美家书中的注释和翻译是由马思琚先生、汪镇美老师、汪镇平老师和吴耀东共同完成的。本书中的许多照片是汪坦先生1990年重访美国时亲自拍摄或由陪同的女婿萧燕先生代为拍摄的,照片之独特角度源自先生内心的真情实感。本书1948年留美家书的小标题,是编者依据家书原文加上的,标题内容出自汪坦先生书信中的原话,这些话是独特的“汪坦式”的。六十年过去了,这些话与我们熟知的汪坦先生没有丝毫偏差,他就是他,一位传道的恩师,启发弟子们始终沿着有机的原则自觉地自然生长。先生始终是在“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让他的追随者们重归清静的人的本性。先生的内心是清净的,每次与先生交谈,总是会冲洗掉心灵的浮尘,重归清凉。

当我留恋在汪坦先生多彩人生的氛围中时,曾疑问过“文革”十余年先生历史的“空白”,也许那是一代人的“空白”,少有叙及,也许也不愿过多面对,彼此都陷入到一种心照不宣的集体健忘状态。近日欣喜地看到陈志华先生的一篇记叙文章陈志华.老头儿.万象杂态,2009(4):120-129.,将那段时期的先生生动地再现在我的眼前,他还是他。关于那段历史,先生绝口不谈“苦难”,仍心存感恩,先生认为去鲤鱼洲“劳动改造”是自己一辈子一个很大的锻炼,让自己了解了中国。在本书中,你能读到汪坦先生在赖特处做农夫、做厨师的场景,谁能说这些与建筑无关呢?!

编辑、整理、出版汪坦先生的相关著述,凝聚着太多人的心血。与师母马思琚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触和无数次交谈,充满了先生各种温馨的话题和故事。师母生于1920年4月25日,今年已近90岁高龄,童心依旧,弹琴、教学生、开家庭音乐会、读书、上网、开博客……从马先生身上你会发现,人生还可以如此精彩,魅力永驻。汪坦先生女儿汪镇美和汪镇平老师在美国对周仪先先生和邵芳女士的寻访和追忆,为本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感人的第一手资料。陈志华先生、左川先生、杨永生先生、师兄赖德霖先生和陈伯冲先生对本书倾注了同样的感情和关心,伯冲兄亦曾将先生的留美书信全文打印后电邮给我,两相对照,解决了不少字迹辨识的谜团。《万象》杂志的王瑞智先生以其出版人独特的敏感性,觉察到汪坦先生1948留美家书的价值,欣然自2009年3月起在《万象》杂志全文连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陆新之先生和徐冉女士的辛勤工作使得本书以应有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最初看到这些书信的时候是2006年,至今已三年有余。编辑整理本书,像是感悟之旅,感动之旅,感恩之旅,旅程是温馨幸福的。在我内心中,这一旅程没有终点站。爱心会让人的生命如此平静,如此浩瀚,如此丰富,这样的人生境界不值得向往吗?!这是先生带给我的启示。

吴耀东

2009年4月于清华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6: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