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大事,一日三餐,只有吃得科学,才能达到营养生命、保障健康的目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各类食物供应充足,但慢性病似乎也越来越频繁地找上了人们,食品安全问题更是让人们觉得“不知道吃什么、怎么吃”了。我国早有“药食同源”的科学判断,从饮食中获得健康是最安全、最经济的养生方法,因此,饮食的选择成了当下的热门话题。由王鹤滨编写的《解密饮食之道》从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讲起,然后告诉您从哪些食物、饮料中可以获得,以及这些食物怎么吃能够更美味、更滋补,让你既饱口福又获得健康。同时,书中还讲到一些饮食禁忌,让您避开这些饮食陷阱,让“好东西”获得“好效果”。
关于“吃”与“喝”,科学合理能治病,反之亦可致病。曾任毛泽东主席保健医生的王鹤滨大夫,集毕生所学和60多年的行医经验,在《解密饮食之道》一书中,为你解开“吃”与“喝”的秘密——只有根据食物的营养特点和功能,因人、因时、因地,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摄取食物,才能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第一营养是蛋白
有个患肾病的朋友入院治疗,病因是蛋白质摄入过少导致营养不良。他很苦恼,自从患肾病后,医生告诉他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因为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对肾脏造成负担。于是他就对蛋白质三个字变得敏感起来,凡是与蛋白质有关的东西,他都退避三舍。显然,这个朋友误解了医生的意思,限制蛋白质摄入,不是拒绝蛋白质摄入,一点蛋白质都不接触,难怪他会营养不良。
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是生命体发生、发展不可或缺的东西。在社会不断进步、健康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蛋白质的重要性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蛋白质对我们的身体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蛋白质是人体的建筑材料。人体的肌肉、骨骼、皮肤、头发、指甲等都是由蛋白质参与构成的,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认为是蛋白质与其他物质的有机组合。人的大脑细胞的增长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时期是胎儿3个月的时候;第二个时期是出生后到l岁,特别是0~6个月时是婴儿大脑细胞迅速增长的时期。1岁时大脑细胞增殖基本完成,其数量已达成人的90%。大脑发育的特点是一次性完成细胞增殖,所以l岁以前的儿童对蛋白质的摄人要求很高,因为它对儿童的智力发展非常重要。
蛋白质是人体所需营养素的运输团队。人体运行需要吸收营养,人体自身会根据内部器官的不同需要将营养运输到特定的地方,而蛋白质就是运输营养素的“工具”,只有依靠这些“工具”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的生命活动。
蛋白质是人体的能源库。人体就像一台机器,需要源源不断的能量来支持,然而能量的补充并不是源源不断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总是吃个不停。当我们需要能量的时候怎么办呢?这时体内的蛋白质会自动分解,为我们补充能量。
蛋白质是人体安全的“防火墙”。免疫系统是人体对抗外界有害因素和内部有害物质的第一支安全队,它们由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构成,其中免疫细胞包括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干扰素等,这些细胞和生理调节物质构成了人体内的“保安部队”,维护我们身体的安全,而且每7天需要更新一次。当蛋白质充足时,这支“部队”就很强大,一旦身体有需要,这支“部队”的数量数小时内可以成倍增加。
蛋白质是人体的“修复工”。人的身体由百兆亿个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最小单位,它们处于不停地衰老、死亡、新生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例如,年轻人的表皮细胞28天更新一次,而胃黏膜两三天就要全,部更新。如果一个人蛋白质的摄入、吸收、利用都很好,那么他的皮肤就富有光泽和弹性;反之,组织细胞受损后,包括外伤,如不能得到及时和高质量的修补,便会加速机体衰退。
蛋白质还参与生理功能的调节。在我们身体中,有一类物质叫做酶,有几千种,每一种只能参与身体中的一种化学反应。酶有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利用的作用。如果相应的酶充足,化学反应就会顺利、快捷地进行,我们就会精力充沛,不易生病;如果缺少酶,化学反应就会变慢或者被阻断。而这些酶就是由蛋白质构成的,所以蛋白质还具有调节体内各器官生理活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任何人都不能缺少蛋白质,所以在生命学中,蛋白质被看作是维持生命的第一物质。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疾病的确需要限制蛋白质的摄人,但是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可不要像前面那位患肾病的朋友那样,一味拒绝蛋白质。其实,只要我们对日常饮食进行合理安排,适当补充蛋白质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利而无害的。 蛋白质有个特点,就是从来不在体内储集,而是直接参与人体新陈代谢并维持机体正常功能,这就要求我们每天都要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这样才能够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一般来说,一个体重65千克、从事较轻劳动的成年男子,每天需要摄入75克左右蛋白质,这个量是根据现代科学饮食观点计算得出的,是能够保证日常生活中身体基础代谢的量。有朋友会觉得75克这个概念太抽象了,毕竟我们的厨房不是实验室,是不可能做到很精确的,那该怎么办呢?
其实大家不必为这个问题担心。现代饮食种类比较多,正常饮食就可以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如果身体蛋白质不足,可以适当增加肉类、豆制品等食品。判断我们是否缺乏蛋白质,可以依据一些简单直观的现象,比如说最近经常感冒,抵抗力有些差,很容易犯困,常常感觉到疲劳,身体某些部位发生浮肿等,都是缺乏蛋白质的表现。这个时候不必急着吃药,但是一定要注意饮食,可以调剂每天的主食和副食,酌情增加蛋白质的摄人量。一般来说,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以及孕妇、产妇和病人是需要补充蛋白质的重点对象。
P6-8
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很有道理,说明我们中国的古人很早就懂得“食”是人类至上的、赖以生存的、成长和传承的最根本的东西。没有“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所以中国人把“食”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现代人收入日渐增多,各类食物供应充足,这为我们的饮食养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但是,发达国家的营养学家们却强调高热量和高营养物质的摄人,导致其所在国家肥胖人口剧增和慢性病蔓延,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现实。为什么会这样呢?
民生大事,一日三餐,只有吃得科学,才能达到营养生命、保障健康的目的。什么是养生?所谓养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种种谬传——去深山古寺访求仙丹妙药;或者拜伏在所谓“大师”的门下,习练长生不老之术。其实,养生最重要的还是在“吃”上,只要我们根据食物的营养特点和性味功能,因人、因时、因地,合理选择和摄取食物,就能够保证身体的健康,达到养生的目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学实践,是神农尝百草,那他到底是先掌握了科学才“吃”,还是吃之后才使“吃”变得科学了呢?道理太简单了,他自然是先“吃”,感觉感觉、琢磨琢磨,然后才能够去想这是怎么回事。这正如哲学的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科学发生、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这个角度讲,“吃”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可以长寿,也可以损命。
饮食是人生最重要的活动,中国有“食色,性也”的名言,也有“药食同源”的科学判断。为了生命的延续和健康,饮食的选择成了21世纪的热门话题。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召开的国际心脏健康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健康四原则(或称健康的四大基石),也被人们誉为“健康的维多利亚宣言”。在“四原则”中,第一条便是合理膳食,可见膳食对健康的重要性。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是该国家、该地区人们能否健康长寿的决定性因素。我发现,一种食物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给该国家或该地区的人们带来幸福或苦难。
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末就发现,世界肥胖人口已超过了贫困人口。这是人们摄人高热量食品,而体力活动又不足造成的恶果。肥胖带来了恶重慢性病的多发,如骨质疏松症、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癌症等。
日本是世界上女性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冰岛是世界上男性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这与两个国家的国民摄人大量海产品有关。海产品中∞一3脂肪酸含量高,该物质有助于保持人们的心脑血管健康。北极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沾该物质的光,极少患心脑血管疾病。
法国人摄入的动物食品较多,尤其是乳制品比美国人还多,但法国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数量远较美国人低,这被称为“法国矛盾”。其实这与法国人喝红葡萄酒较普遍,而红葡萄皮中含有大量多酚类物质有关。
斐济是世界上著名的无癌国家,巴基斯坦的长寿区罕萨也少见癌症发生。这是因为斐济和罕萨的居民多吃杏的果实。杏所含的苦杏仁苷(或称维生素B17)能杀死癌细胞,同时还不伤害正常的细胞。
从以上种种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吃”固然重要,但少吃什么、不吃什么、吃什么、怎么个吃法,才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关键。对此,世界卫生组织向人们提出了系列性建议。新的营养观,新的饮食结构,将给人类带来新的健康水平和更长的寿命。
关于饮食,我深切感到,我国农民的饮食结构蕴藏着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如果吸取其中科学的部分,总结出合理的饮食食谱,相信健康会一直在我们身边。我们在追求生命长度的同时也要追求生命的质量,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说的,“给生命以时间,给时间以生命”,饮食的科学化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