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科研管理实践为基础,提出了科研单位设计师系统的一种管理模式——链式管理,对落实“出成果出人才”的科研宗旨、强化科研系统的工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遵循管理科学的基本原则,分析了设计师系统管理工作中的岗位设置、任务确认、指标分解、计划落实、流程控制、质量管理、技术培训等重点环节,阐述了以岗位链为基础,强化任务链、指标链、计划链、程序链、资料链、编审链、规范链、质控链和培训链的管理模式。为完善科研管理体系,确保科研工作规范有序推进,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
设计师系统的链式管理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严慎细实的科研精神,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与操作性,有助于全过程掌控科研流程、全面落实科研质量管理、全方位提高科研人员技术素质。本书可作为科研单位的设计师和科研管理人员的实用参考文献。
本书总结了设计师系统技术管理的一种模式——链式管理。通过设计师系统的岗位链,有序运行任务链、指标链、计划链、程序链、资料链、编审链、规范链、质控链和培训链。合理操控各种科研管理链条,可确保科研工作有序、规范地运行。
设计师系统的链式管理不仅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掌控科研过程的重要方法,更是出成果、出人才的重要措施。
设计计算是提高研制质量,降低研制风险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执行设计规范,实现低风险最优设计。
设计师对研制对象的物理概念与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产品的设计水平。物理概念不明,工作原理不清的设计师,很难给出准确的设计结果。有些设计师热衷于仿制,生搬硬套,随意移植,其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在建模验模的基础上进行仿真分析,是当前最常用的设计方法,也是设计师们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最优设计”是各级设计师追求的技术目标,最优设计技术受设计手段的制约。现代设计技术已进入网络化、全息化和虚拟化阶段,可以将研制对象的数字化虚拟样机置于数字化的虚拟环境中,通过网络化研制平台,运行“设计一仿真一制造一试验一评估”程序,全面考核设计质量。
“二全设计”包括“全参数设计”和“全元件设计”,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质量。例如,对一个中频放大器而言,“全参数设计”涉及工作频率、通带宽度、放大倍数、动态范围、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功率损耗等参数的分析与设计。“全元件设计”是对电路中的每一个元件进行分析与设计,如标称值、容差、耐压、额定功率、环境适应性等。“二全设计”原则不仅适用于分系统、组合和部件的电气设计,也适用于结构设计。
“十最设计”旨在实现最简方案、最简结构、最简电路、最少元件、最少连线、最小体积、最轻重量、最小功耗、最易调试和最易维修,其目的是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的潜在可靠性。
“二全设计”和“十最设计”的水平取决于设计师的技术素质。不具备相关专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积累,是难以确保设计质量的。
设计师系统必须树立零差错设计的理念。每个设计师都应时刻铭记:“零差错”是质量意识的体现;“零差错”是设计水平的反映;“零差错”是最优设计的基础。
规范化设计、规范化校对和规范化审批是实现零差错设计的重要途径。不论简单容易,或者困难复杂的设计工作,都应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不因“简”而轻之,不因“难”而避之。
任何一项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相应的保障措施。应在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学习培训、加大问责力度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零差错设计是研制零缺陷产品的必要条件,设计的差错将导致产品的先天缺陷。在现代质量管理体系中,绝对不允许出现设计差错。就设计质量而言,零差错设计只不过是低层次的要求,最优设计才是设计师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调试排故是各级设计师的基本功。
调试排故能力反映了设计师对于调试对象和调试细则的熟悉程度。有些青年科技人员把调试排故能力差的原因归结到工作时间短、实践经验少等方面。其实不然,对于自己论证、设计的样机,按照自己编写的调试细则进行调试,理所当然地具有调试排故能力。当然,设计师还应熟悉相关测控设备和测试仪表的使用方法。对专用测控设备和测试仪表,更应熟悉其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
对于调试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现象,设计师必须分析故障机理,处理故障数据,给出故障模型,复现故障现象,明确排故途径,编写故障分析报告。
在首件样机的调试过程中,还要验证调试细则的合理性,提出改进措施,修改调试细则。
如果一篇科技资料能做到“遵循规范,编排合理,简明扼要,正确无误,行文流畅”,就是一篇合格的技术文件。 一些资料往往脱离规范,没有要点,且文理不通,错误较多。这类资料的编写者往往不具备自我校对和自我修改能力。我国工科院校的学生一进高校就远离“语文”,文学水平往往被固化在高中三年级水平上。提高科技人员的资料编写能力己成为科研单位的“老、大、难”问题。一些科研单位试图用“上大课”和“开讲座”的办法提高设计师们的写作水平,但收效甚微。
在研究部门或设计师系统中重点培养一个“循规蹈矩”、能编善写的“笔杆子”,成为该研究部门或设计师系统编写资料的“小专家”,指导其他科研人员编写科技资料,并对本系统的科技资料进行校对和审核,有助于提高全员写作水平。
科技论文不同于技术文件,前者注重创新性,后者注重纪实性。
创新性是科技论文的灵魂。科技论文的创新点反映在论文的题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和结论中。“无新不成文”,如果没有创新内容,就不应该东拼西凑地撮合,更不应该重复、模仿或抄袭他人的工作成果或现有科技文献。“无材可写”是水平问题,“抄袭挪用”是科研道德问题,千万要注意这些问题。
要熟悉科技论文的字符规则、编排规则和行文规则。不能将编写技术标准的规则盲目地用作科技论文的写作规则。例如科技论文的章节编排应采用“章节排序法”,而不应采用“章条排序法”。附录A中列出了行文规范,科技论文的作者必须仔细阅读并熟练运用这些规范中的基本规则。
此外,涉密科技论文必须作非密处理,否则不得公开发表。
P120-125
积四十多年科研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撰写了《设计师系统的链式管理》,以此献给青年科技人员。希望此书有助于培养设计师系统的“严慎细实”科研作风,实现“出成果出人才”的科研目标。
书稿以《设计师系统链式管理讲座》的PPT稿为基础,配注了相应的文字内容,构成连环画式的文稿。书稿中还插入了一些“注”与“例”,供参考。
书中涉及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管理”是指设计师系统的适用规范管理与科研质量管理,有别于科研单位的标准化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若书中内容与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等不一致时,请执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周如江所长、吴青书记、蔡昆常务副所长对本书的编著和出版作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明福研究员审阅了书稿。李书记和周所长分别为本书写了“序”。谨向他们致以真诚的感谢。
《制导与引信》杂志编辑部徐春夷同志校对了书稿,也向她表示谢意。
水平有限,书中若有不妥,敬请指正。
高烽
2010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