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设计师系统的链式管理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高烽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科研管理实践为基础,提出了科研单位设计师系统的一种管理模式——链式管理,对落实“出成果出人才”的科研宗旨、强化科研系统的工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遵循管理科学的基本原则,分析了设计师系统管理工作中的岗位设置、任务确认、指标分解、计划落实、流程控制、质量管理、技术培训等重点环节,阐述了以岗位链为基础,强化任务链、指标链、计划链、程序链、资料链、编审链、规范链、质控链和培训链的管理模式。为完善科研管理体系,确保科研工作规范有序推进,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

设计师系统的链式管理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严慎细实的科研精神,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与操作性,有助于全过程掌控科研流程、全面落实科研质量管理、全方位提高科研人员技术素质。本书可作为科研单位的设计师和科研管理人员的实用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本书总结了设计师系统技术管理的一种模式——链式管理。通过设计师系统的岗位链,有序运行任务链、指标链、计划链、程序链、资料链、编审链、规范链、质控链和培训链。合理操控各种科研管理链条,可确保科研工作有序、规范地运行。

设计师系统的链式管理不仅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掌控科研过程的重要方法,更是出成果、出人才的重要措施。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科研管理的目的

1.2 链式管理的对象

1.3 链式管理的内涵

1.4 链式管理的依据

1.5 链式管理的特点

1.6 链式管理的用途

第2章 岗位链

2.1 链式岗位

2.2 按需设岗

2.3 量才定岗

2.4 有序管理

2.5 创建“学习型岗位链”

第3章 任务链

3.1 链式任务

3.2 任务书的分类

3.3 任务书的格式

第4章 指标链

4.1 链式指标

4.2 指标的配套性

4.3 指标的正确性

第5章 计划链

5.1 链式计划

5.2 计划的时效性

5.3 计划的配套性

5.4 计划的滚动性

第6章 程序链

6.1 链式程序

6.2 程序的阶段性

6.3 程序的派生性

6.4 程序的循环性

第7章 资料链

7.1 链式资料

7.2 资料配套表

7.3 资料的规范性

7.4 资料的正确性

7.5 资料的同步性

第8章 编审链

8.1 链式编审

8.2 编审的规范性

8.3 编审的有效性

第9章 规范链

9.1 链式规范

9.2 行文规范

9.3 规范的管理与编写

第10章 质控链

10.1 链式质控

10.2 循环式质控

10.3 规范化质控

10.4 评审质量控制

第11章 培训链

11.1 链式培训——“四五”训练法

11.2 “五个一”实习训练

11.3 “五定”岗位训练

11.4 “五不”专业训练

11.5 “五会”素质训练

附录A 行文标准

附录B 量与单位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设计计算是提高研制质量,降低研制风险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执行设计规范,实现低风险最优设计。

设计师对研制对象的物理概念与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产品的设计水平。物理概念不明,工作原理不清的设计师,很难给出准确的设计结果。有些设计师热衷于仿制,生搬硬套,随意移植,其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在建模验模的基础上进行仿真分析,是当前最常用的设计方法,也是设计师们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最优设计”是各级设计师追求的技术目标,最优设计技术受设计手段的制约。现代设计技术已进入网络化、全息化和虚拟化阶段,可以将研制对象的数字化虚拟样机置于数字化的虚拟环境中,通过网络化研制平台,运行“设计一仿真一制造一试验一评估”程序,全面考核设计质量。

“二全设计”包括“全参数设计”和“全元件设计”,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质量。例如,对一个中频放大器而言,“全参数设计”涉及工作频率、通带宽度、放大倍数、动态范围、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功率损耗等参数的分析与设计。“全元件设计”是对电路中的每一个元件进行分析与设计,如标称值、容差、耐压、额定功率、环境适应性等。“二全设计”原则不仅适用于分系统、组合和部件的电气设计,也适用于结构设计。

“十最设计”旨在实现最简方案、最简结构、最简电路、最少元件、最少连线、最小体积、最轻重量、最小功耗、最易调试和最易维修,其目的是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的潜在可靠性。

“二全设计”和“十最设计”的水平取决于设计师的技术素质。不具备相关专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积累,是难以确保设计质量的。

设计师系统必须树立零差错设计的理念。每个设计师都应时刻铭记:“零差错”是质量意识的体现;“零差错”是设计水平的反映;“零差错”是最优设计的基础。

规范化设计、规范化校对和规范化审批是实现零差错设计的重要途径。不论简单容易,或者困难复杂的设计工作,都应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不因“简”而轻之,不因“难”而避之。

任何一项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相应的保障措施。应在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学习培训、加大问责力度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零差错设计是研制零缺陷产品的必要条件,设计的差错将导致产品的先天缺陷。在现代质量管理体系中,绝对不允许出现设计差错。就设计质量而言,零差错设计只不过是低层次的要求,最优设计才是设计师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调试排故是各级设计师的基本功。

调试排故能力反映了设计师对于调试对象和调试细则的熟悉程度。有些青年科技人员把调试排故能力差的原因归结到工作时间短、实践经验少等方面。其实不然,对于自己论证、设计的样机,按照自己编写的调试细则进行调试,理所当然地具有调试排故能力。当然,设计师还应熟悉相关测控设备和测试仪表的使用方法。对专用测控设备和测试仪表,更应熟悉其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

对于调试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现象,设计师必须分析故障机理,处理故障数据,给出故障模型,复现故障现象,明确排故途径,编写故障分析报告。

在首件样机的调试过程中,还要验证调试细则的合理性,提出改进措施,修改调试细则。

如果一篇科技资料能做到“遵循规范,编排合理,简明扼要,正确无误,行文流畅”,就是一篇合格的技术文件。  一些资料往往脱离规范,没有要点,且文理不通,错误较多。这类资料的编写者往往不具备自我校对和自我修改能力。我国工科院校的学生一进高校就远离“语文”,文学水平往往被固化在高中三年级水平上。提高科技人员的资料编写能力己成为科研单位的“老、大、难”问题。一些科研单位试图用“上大课”和“开讲座”的办法提高设计师们的写作水平,但收效甚微。

在研究部门或设计师系统中重点培养一个“循规蹈矩”、能编善写的“笔杆子”,成为该研究部门或设计师系统编写资料的“小专家”,指导其他科研人员编写科技资料,并对本系统的科技资料进行校对和审核,有助于提高全员写作水平。

科技论文不同于技术文件,前者注重创新性,后者注重纪实性。

创新性是科技论文的灵魂。科技论文的创新点反映在论文的题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和结论中。“无新不成文”,如果没有创新内容,就不应该东拼西凑地撮合,更不应该重复、模仿或抄袭他人的工作成果或现有科技文献。“无材可写”是水平问题,“抄袭挪用”是科研道德问题,千万要注意这些问题。

要熟悉科技论文的字符规则、编排规则和行文规则。不能将编写技术标准的规则盲目地用作科技论文的写作规则。例如科技论文的章节编排应采用“章节排序法”,而不应采用“章条排序法”。附录A中列出了行文规范,科技论文的作者必须仔细阅读并熟练运用这些规范中的基本规则。

此外,涉密科技论文必须作非密处理,否则不得公开发表。

P120-125

序言

积四十多年科研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撰写了《设计师系统的链式管理》,以此献给青年科技人员。希望此书有助于培养设计师系统的“严慎细实”科研作风,实现“出成果出人才”的科研目标。

书稿以《设计师系统链式管理讲座》的PPT稿为基础,配注了相应的文字内容,构成连环画式的文稿。书稿中还插入了一些“注”与“例”,供参考。

书中涉及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管理”是指设计师系统的适用规范管理与科研质量管理,有别于科研单位的标准化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若书中内容与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等不一致时,请执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周如江所长、吴青书记、蔡昆常务副所长对本书的编著和出版作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明福研究员审阅了书稿。李书记和周所长分别为本书写了“序”。谨向他们致以真诚的感谢。

《制导与引信》杂志编辑部徐春夷同志校对了书稿,也向她表示谢意。

水平有限,书中若有不妥,敬请指正。

高烽

2010年12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