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不断增长的年龄,我们如何妥善安顿身心,迎接更充实、更健康、更愉悦的人生新阶段?
这本随笔小书由日本国民作家、教育家外山滋比古于九旬高龄写就,是他对自己知性人生的经验分享、致学智慧的宝贵结晶。作者借助日常生活的小情小景,悉心传授整理头脑、保养身体、丰富心灵等方面的技巧,希望启发不同年龄段的成年读者从容而体面地规划或度过人生后半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知性生活术(从容面对人生后半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外山滋比古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不断增长的年龄,我们如何妥善安顿身心,迎接更充实、更健康、更愉悦的人生新阶段? 这本随笔小书由日本国民作家、教育家外山滋比古于九旬高龄写就,是他对自己知性人生的经验分享、致学智慧的宝贵结晶。作者借助日常生活的小情小景,悉心传授整理头脑、保养身体、丰富心灵等方面的技巧,希望启发不同年龄段的成年读者从容而体面地规划或度过人生后半场。 作者简介 外山滋比古,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英语文学家、评论家、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会前总裁,曾获第46回日本放送协会放送文化奖。专攻英国文学、教科书、修辞学、编辑技术、思考、日语理论等领域。日本百万级畅销书作家,作品多次入选日本中学国文教科书,被大学入学考试试题引用。本书是作者经典代表作,此外作者还著有《阅读整理学》《忘却力》《知性力》等多部畅销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刺激头脑 写日记 立计划 用遗忘整理头脑 利用图书馆 读词典 记笔记 编辑生活 多问为什么 结交伙伴 第二章 善待身体 论“横” 锻炼脚力 大声说话 学会倾听 早起活动身体 趁饭前工作 感冒是百病之源 第三章 丰富心灵 认真对待生活 俳句和川柳乃头脑体操 写散文 多写信 坚持用钢笔 后记 序言 近代以来,知识一直是 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动力。 弗朗西斯·培根之“知识就是 力量”便是其预告。在尊重 知识的思潮下兴起的近代教 育中,学校在传授知识上自 然是不辞辛劳,却把生活忘 在了脑后,很少关注生活本 身的重要性。而一直以来, 人们对此竞习以为常,几乎 从未意识到其荒谬之处,实 在是不可思议。 学校要求学生以学习知 识为第一要务,以为只要能 学得知识便万事大吉了。这 种做法明显有失偏颇,可几 乎没有人会对其加以反思。 这样一来,学生不堪承受学 校压力的案例层出不穷,也 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说在小学阶段实施“ 生活缺失”的教育利弊孰大 尚有待商榷,那么在初高中 阶段若还采取这样的教育方 针,则无疑将弊病丛生。 既然人类自己无从觉察 轻视生活的危险,自然规律 只好亲自下场给我们一些教 训。这些年来,由不良生活 习惯引发的疾病与日俱增。 医学界对代谢综合征等疾病 也逐渐重视起来,开始呼吁 大众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政府甚至不惜用奖金去鼓励 人们多散步。 但就算到了这步田地, 普罗大众依然不曾对生活有 过任何深入的思考。他们不 明白习惯即是生活,生活习 惯才是至关重要的东西。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 这句英国谚语深解生活习惯 之深义:生活习惯可以给人 带来几近重生再造般的变化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 以帮助一个人超越先天禀赋 的限制,变得更加优秀。不 过近代以来我们却缺乏这样 的智慧。而且,使我领悟到 这一道理的竟然是一句古老 的谚语,细想之下更觉意味 深长。在近代以来的教育模 式下长大的人,单靠自己恐 怕很难领悟这一道理。 不良生活习惯致病的现 象愈演愈烈,其根源在于我 们具体的日常行为,换言之 ,在于我们以饮食和起居为 主的生理方面的生活习惯。 然而人除身体之外还有 心灵。如果把与身体相关的 生活习惯称为生理性生活习 惯的话,与心灵相关的生活 习惯即可谓是形而上的生活 习惯。“形而上”这个词可能 有些装腔作势,我更愿意称 其为“知”的生活习惯,即智 识或精神上的生活习惯。 现代社会充斥着海量的 信息,导致精神状态欠佳, 甚至精神障碍的现象在人类 社会频繁出现,因此单有健 康的生理性生活习惯是远远 不够的。若能在智识、精神 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心 灵便有了活力之源,人生也 能变得更加充实。“知”的生 活习惯能让人如脱胎换骨般 焕然一新。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它比字面意义上的生活 习惯对人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生 活习惯都无法掌控,那他距 患上代谢综合征也就不远了 。有意识地通过“知”的生活 对自我加以改造,是每个人 不可或缺的生存智慧。通过 养成良好的“知”的生活习惯 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也是 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只要 肯重视生活,一点一滴地改 善生活,我们就能不断改造 自我,甚至获得凌驾于禀赋 之上的能力。 可以说在当下这个年代 ,我们都生活在计算机的威 胁之中。面对计算机的挑战 ,单靠增长知识的话,我们 胜算渺茫;不过,若有良好 的“知”的生活习惯加持,便 无须忧心了。这本书便是此 类想法的合集,一本思考生 活的随笔。每个人的生活都 自有其独特性,无法模仿复 制,因此我也没有劝人效仿 的意思,只求能为读者提供 些许微不足道的参考案例, 如此便足矣。 导语 人生后半场,整装再出发! 日本智慧巨人、知识巨擘、国民教育家、百万级热销作家外山滋比古于92岁写就,从日常习惯入手,悉心传授从容规划、体面度过人生后半场的经验,越早读到越好。 亲切真诚,智慧有料,年轻人的知性生活实用参考。 精巧便携,排版舒朗,送给父母长辈的贴心手边书。 后记 我始终记得当磁带录音 机开始普及,我生平第一次 从录音机中听到自己声音时 的震撼。我第一个念头是, 那不是我的声音。但询问旁 人,则无一例外听到这样的 回答:那就是你,简直一模 一样。他们的回答又一次使 我惊讶万分。 有时我出席座谈会也会 遇到类似的情况,事后回放 会议记录,我会惊讶自己居 然会说出那样的话,瞬间羞 愧得无地自容,恨不能取消 重来一遍。本来引以为得意 的真知灼见,瞬间被打回原 形,真是令人深受打击。 平时我们总是自以为了 解自己,这种幻觉在“回放” 的时候往往被击得粉碎,甚 至会让人坠入自我厌恶的深 渊。或许,我们自以为了解 自己的想法,这本来就是一 种谬误。我们接受了某种程 度的教育,多少了解了某些 领域的事情,便觉得自己是 个人物了。但实际上,通过 教育得来的知识,都是些与 自我毫不相干、于日常生活 也毫无用处的东西,不过是 些常识的碎片而已,其作用 不过是让我们一股脑儿地把 它们塞进脑袋里,然后自感 安心罢了。人们很少会去自 问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而且即便意识到了这是一种 应当引以为戒的无知,但看 看身边的人都懵然不自知, 也就不免心安理得地随波逐 流、得过且过。 虽不了解自己,却能主 动去思考,这样的人算得上 是少数的“另类”。而这个世 上的大多数人都是明明对自 我一无所知,却自以为了解 自己,一生之中从未对自己 产生过任何怀疑,就这样“ 幸福”地走完一生。 如果能有机会听一听录 音机里自己的声音,看一看 摄像机拍下的自己作报告时 的形象,你我说不定便能通 过这些看似普通的契机,意 识到那个平时完全没有察觉 到的自我,生活也随之发生 改变。一个平时以多知多识 而自喜的人,如果能突然意 识到对自己竞一无所知,也 算是他人生中一个相当重大 的发现。这一发现虽然令人 难言愉快,却蕴含着开启新 知的力量。 一个人若能领悟到这一 点,则可以被视作站在了“ 知”的起点,此后的生活也 将进入“知的生活”的阶段。 以为只要读书就能获得智慧 ,不过是头脑简单者的“知 识信仰”。这样得来的知识 保质期有限,人一过中年, 它们就变得与垃圾无异,如 不及时清理舍弃,还会变成 自我进步的阻碍。清理大脑 垃圾最为可靠的良方就是忘 却,人们若能意识到这一点 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年老忘 事者不仅不应悲叹,反而可 以视之为每天都有崭新的发 现。如果能树立起年老不足 为惧的信念,人生就能变得 更加丰富多彩、趣味无穷。 我虽坚信前文所述便是“ 知的生活”,却从来没有强 加于他人的念头,亦从未有 过劝人效仿的想法。这本书 不过是一个顽固老人将自己 的心里话和盘托出罢了。这 些肤浅之言如能起到一块来 自他山的小石子的作用,于 笔者而言,就已是令人喜出 望外的了。 精彩页 写日记 虚荣心必不可少 我的一个年轻同乡曾向我诉说他的苦恼:大学毕业后在一个还不错的公司干了几年,莫名有种陷入瓶颈、丧失自信的感觉。他虽年轻,却言语老成,不时提及“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之类的词汇,看起来是个认真而正派的人。 于是我问他:“你平时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吗?” 年轻人似乎有些不好意思。 “那个……实在是没怎么写过。曾经有好多次想坚持写来着,但总是没多久就放弃了,都怪我意志太薄弱。” “不能坚持写日记,不一定就是意志薄弱。但可以肯定的是,假如你一门心思认定是这样,说不定你就真的会变得意志薄弱。依我看,这样的想法还是不要为妙。坚持记日记向来都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任谁都是如此,但不能就此便丢掉了写日记的虚荣心。” “虚荣心?” “自古以来,写日记的大多是精英阶层,只有文化人才会去写日记。在古代,写日记的一般都是贵族文人,现代人通过写日记去效仿那样的文化生活——这么做自然是出于虚荣心,但绝非坏事。尤其是在人年轻的时候,为虚荣而完善自我、发奋图强的情况并不少见,绝对不容小觑。” 这段谈话之后,我回顾起了自己写日记的经历。 样式不变 大概是因为生于文化贫瘠之地,我周围向来没有人会去写日记。我最初知道“日记”这个词,还是因为它是暑假作业中的一项。7月28日(星期五),晴。29日(星期六),阴。至于几点起床的,那天又做了什么,因为是隔了好久才想起来补写的日记,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了。想不起来,却又不敢胡编乱造,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便扔在一边不去管它了。直到快开学了,那一栏栏的空白已变得触目惊心,良心也随之麻木起来,我才胡乱应付一番将它们填完了事。其他孩子是否像我一样应付差事,我不得而知,但如此这般炮制出来的日记总是让我心生厌恶。班主任也无暇去一篇篇细读——即便有时间,他们也没有这般的教育热情。他们只会拿起刻有“已阅”字样的圆圆的小印章,啪地按上去——此外再无任何批改痕迹。 对我而言,写日记虽算不上无聊,但至多也就是众多可有可无的事项之一而已。之后,战争爆发,我应征入伍,战争结束后历经波折上了大学,又费心费力地当上老师,日子就这样没滋没味地一天天过去。 我教书的地方虽是名校,但工作却毫无乐趣可言。与我在学生时代曾做过兼职教师的学校相比,虽然这里的学生素质高了很多,但教育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却已然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生活一直这样继续下去,一切都将无法挽救。我开始不安起来,最后终于下定决心,道明去意。忘了是校长还是主任曾嫌恶地对我说道:“在如此优秀的名校工作,却轻率地提出辞职,以后的简历上也会留下污点。”俗不可耐的老家伙,趾高气扬什么,我一路这样想着。回到家里,我生出了把这样的想法记录下来的念头,便找出一直写得断断续续的日记,将这些无聊的想法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从那时起,我开始真正写起了日记。回想起来,那已经是差不多六七十年前的事情了。从那时起的每一天我都留有墨迹,无一日空白。 最初的几年里,我每年都会买新的日记本。年末时,从堆积如山的日记本中取出一册,拿在手里仔细品读,也堪称一件赏心乐事。不过,自我陶醉也会让人觉得无聊,来自心底的“这就满足了吗?”的声音却出乎意料地清晰。这样的念头也是写日记的乐趣之一。 我记得是在昭和三十三年(1958年)的时候,博文馆将我编号N0.2的日记买走了。我不知道他们为何对这本日记如此感兴趣,但对打破了他们的出价纪录却颇为得意。我讨厌没有价值的日记——当时冒出的这个念头,我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 博文馆不仅是日记出版方面最为优秀的出版社,对写日记的人的想法也洞若观火。年复一年,他们做的日记本样式没有丝毫变化。甚至连书匣、装帧都没怎么变——当然每年会与之前有所区别,但核心的部分从来不曾改变。毕竟是一年到头三百六十五天打照面的日记本,稍一用便散架的话,委实令人扫兴。写日记如同埋头跑马拉松——准备不足的话,便随时可能中途掉队。 匣子也必须结实,无论被如何粗暴地对待都能完好无损,这样才能让人安心。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虽每天要取用日记本多次,却并没有专门装日记本的匣子。把十年、十五年的日记一本一本地摆在面前时,我会莫名感怀,感觉它们熠熠生辉,同时也会不由得想,这就是我的人生全集啊!如今,我的日记已经超过了五十本,书架已然放不下了,我便只好将其中一部分移到他处。此前一直念兹在兹的如需紧急转移该如何是好的担忧,也渐渐被放下了。 P9-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