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经济体系已经在金融、环境、社会三个角度全面崩溃。然而当下的金融危机不可辩驳地显示经济体系本身也已经失败。花费数万亿美元试图将这个体系修复为原状,不仅极大地浪费时间和资源,而且将成为历史上滥用联邦政府信用最严重的一次政策失误。更明智的决策应当是承认失败,并开始着手自下而上地重新设计我们的经济体系,使之更符合21世纪的现实和机遇。
布什政府政策的着眼点在于搭救华尔街各大金融机构,虽然他们应当对今天的金融危机负主要责任。布什政府想象的是.如果政府能够补偿金融机构的损失、剥离其有毒资产,金融机构就会打开水龙头继续支持流动性。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专注于刺激经济,尤其是绿色产业——显然这是更有见地、更适当的政策举措。
然而仅仅向经济体系中注入新货币减轻通货紧缩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是从根本上重建整个经济体系。
政府为了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承诺将重金救援金融体系,2008年11月估计总金额约为7.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在此前一个月美国国会曾通过法案,批准价值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由美国财政部管理。这引发了美国全国上下对于华尔街缺乏监管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的激烈辩论。然而其他更大宗的政府资金,包括美联储承诺的4.5万亿美元却似乎逃开了公众的视野。对此,我会在第7章中详细说明。这场损失惨重的金融危机,只是经济体系与人类和自然环境失衡,并对后者带来严重危害的一个具体展示。
食品和能源价格飞涨,但工资却在下降;消费者负债和房产止赎的比率达到了历史新高;中产阶级正在萎缩;全球范围内悬殊的贫富差距仍在加剧,不同阶层的疏离撕裂了社会结构,诱发恐怖主义、种族屠杀以及其他暴力犯罪行为。
同时,过度消费也将地球生态系统推到崩溃的边缘,由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洪水、火灾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科学家们也广泛认为人类活动对此负有相当大的责任。我们还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和矿物燃料枯竭等环境问题。对于上述各种问题,一个只顾赚取金钱、无视社会和环境成本的失败经济体系难辞其咎。
我们面临的巨大经济挑战远远超过国会讨论或公司新闻稿中透露的那些,比起将来我们要面对的困难,信贷市场暂时的低潮显得很苍白。
即使是奥巴马政府承诺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也不能解决造成当前金融、社会、环境三重危机的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积极地讲,金融危机终于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经济体制并不完备,市场也并不是在缺乏监管时才会运行最佳。此时此刻我们正需要展开一场全国大讨论,追问我们为了创造一个能够长期有效地造福所有人的新经济体系应当做什么,以及能够做什么。
治标,更要治本
我在商学院读书时,学到了一条有效解决问题的基本规则,这条规则塑造了我大部分的职业生涯。教授曾再三告诫我们应当“观察全局”。有人只会治疗表面现象(治标),比如产品缺陷或雇员效率低下,然而这个症状来源于更深层次的原因;也有人会“向上游看,追本溯源,找到问题系统性的根源,修理整个系统从而彻底解决问题”(治本)。这是我在超过26年的教育经历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我离开学术界很多年之后,我的一位加拿大朋友和同事蒂姆·布罗德海德(Tim Brodhead)有一次谈起为什么百般努力都不能结束世界上的贫困,他的观察又让我想起了上学时学到的这一课:“(这些努力)都仅仅是在治疗贫困的症状,比如饥饿和疾病,送些食品、建些诊所了事。然而却不问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不劳而获就能生活富足,可是另外几十亿辛勤工作的人们却生活窘迫?”他言简意赅地这样总结道:“如果想纠正一个问题,却拿不出一套理论去探究问题的根本原因,那就不可避免地会治标不治本。”这也是商学院的教授们多年前向我反复灌输的思想。
我的教育背景使我认为这一规则只在商业企业中适用,而蒂姆的观察让我回想起到以前在非洲、亚洲、拉美从事发展专员的工作时也曾运用过这一规则。多年来我一直都在追问:顽固性的贫困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终于,我意识到贫困并不是人类唯一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于是我进一步地问道:为什么我们的经济体系会毁坏自然环境,让数十亿人陷于贫困,最终撕裂社会的结构呢?如果我们想要创造一个能够全面地造福所有人的生活的世界,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仅仅请求人们做正确的事并不能让我们达到目的,只要我们的文化和制度仍然在颂扬、鼓励和回馈破坏性的行为。我们应当完全抛弃那些破坏性的行为方式。更理智的做法应当是共同创造一种颂扬积极价值观的文化,催生一种鼓励和回馈积极行为的制度,进而使人们能够更乐于也更容易做正确的事。P11-14
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当前经济危机最重要的一《新经济的进程》。
——彼得·巴恩斯
终于等到了这本我们最卓越的经济思想家阐明当前经济危机解决方法的好书!
——约翰·珀金斯
戴维·科顿是第一个编织起新经济的详细路线图的思考者,他倡导的新经济会优先照顾人类、地球和社区。
——约翰·卡瓦纳
戴维·科顿与众不同地讲述了真相——为了地球,我们都应该倾听。
——马乔里·凯利
科顿准确地分析了华尔街的真正问题,并指出应该如何停止我们经济中的抢劫掠夺。
——爱德华·方斯洛
本书的作者戴维·科顿2009年1月底在PBS上接受访问,话题自然是这本《新经济的进程》,镜头中的科顿须发银白、面色红润,用沉着稳重的语调娓娓道来。这本书中的阐述也像作者讲话的语调一样沉着稳重,不可忽视。
自从脱离体制以来,科顿一直在积极地参与各种公民社会团体,也一直在坚定地对抗着由大公司主导的经济体系。他最为人熟知的著作,国际畅销书《当公司统治世界》就是对大公司的一次反对和怀疑,科顿的思想也因此成为反全球化运动中一个重要的声音。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跨国公司势力的扩张,一直以来,全球公民社会都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带着各种不同的诉求反对全球化。从1999年11月底,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WTO第三次部长级会议遭遇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全球化抗议(后被抗议者称为“西雅图之战”),到2009年在伦敦举行的G20金融峰会也同样遭遇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这期间几乎每次全球政经领导人的集会都会引起巨大的抗议声浪。
虽然混杂在这些抗议活动中展示的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和话语体系之中,但戴维·科顿的视野远比简单的抗议更为广阔和深刻。在《大转折》中他观察到人类在迄今为止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上一直受制于统治与被统治的秩序中,在《当公司统治世界》中他观察到跨国公司是如何凭借全球化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世界的。
当下的金融危机暴露出了华尔街严重的问题,人们纷纷开始就华尔街为何崩溃发表自己的观察和见解。此时戴维·科顿适时地延伸和拓展了自己的思想,眼光独到地在这本书中展示了自己对华尔街的深刻观察。即使是在民主国家,社会形态仍未能脱离帝国式的秩序,以华尔街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仍然延续着五千年来扼杀人类积极潜能的统治与被统治的秩序。
戴维·科顿不只对资本主义和人类社会进行了视野广阔而深刻的观察和反思,还指出未来前进的方向——以主街经济为主导、尊重人、社区和自然环境的新经济体系。
不管科顿的新经济蓝图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我们能在新经济的进程上走多远,他思想中的许多方面在现实世界中都已被广泛地认可和接受。不论是尊重社区关系还是享受简单生活,不论是保护环境、努力减少生态足迹还是推动现实财富的生产、满足实际生活需要,都已经有很大的公民社会力量正在身体力行。人们也会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只有各个城镇中的主街上的经济活动繁荣起来,现实财富才会真正丰富,一个人人都能受益的世界才能成为现实。
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跟随作者的思路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这场金融危机和这个世界的政治经济体系,的确是不寻常的体验。在这里需要感谢与我一同工作的张禄鑫、范紫彬、王萌、邵静娴,以及一直以来都给予我极大自由的父亲和母亲。
我写作《新经济的进程》是在2008年底,恰在华尔街崩溃拖垮全球经济之时。当时由乔治·布什领导的美国政府正要向华尔街金融机构注入数千亿美元的资金,以期维持其正常运转,虽然正是这些华尔街的金融机构造成了这场危机。我的初衷是让人们意识到更宏大的现实,金融体系的崩溃并不是一个健康的体系遭遇了暂时的故障,而是整个经济体系在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全面溃败而显露出的多重症状之一。经济体系的裂痕如此深重,需要以截然不同的前提和价值观对其进行根本的结构调整。然而对真正的替代方案进行实质的讨论,在美国除小圈子的前沿思想家之外并没有真正开始。
乔治·布什是美国历史上最不称职的总统,其领导的政府也一事无成。今天美国总统的权力已经移交至最有资格成为总统的巴拉克·奥巴马手中,在他的领导下美国政府有望能够切实有效地运转起来。虽然已经有了这些明显的改进,但也还远远不够。迄今为止,奥巴马政府对华尔街的贪婪做出的反应与上届政府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太大差别。
美国的政治体系仍然掌控在华尔街利益集团手中,他们唯恐失去权势,全然不顾对国家、对全人类乃至对整个地球造成的严重后果。他们肆无忌惮地通过欺诈、贿赂和煽动暴力等手段阻挠医疗体制改革、阻挠对气候变化采取措施、阻挠对华尔街金融机构实施监管法规和结构调整政策,因为这些都会影响其利润和高额奖金。
即使是那些局部的监管改革措施也受到华尔街的顽固抵抗。许多重要的经济学家和政府之外的权威都呼吁政府采取措施解散“大到不倒”(too big to fail)的华尔街金融机构。想要建立起一个负责任的金融体系,这显然是一个关键的步骤。然而政府内部并没有对其可能性做出什么表态。
《新经济的进程》能以中文出版我很高兴,因为中国最有希望在创造新经济的进程中成为领导世界的典范。中国无论在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的道路上都比其他国家取得了更长足的进展,同时还展示出一种一呼百应实现创造性构想的独到能力。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迅速超越美国,开始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GDP总量超越美国也指日可待。
在今天看来,资本主义的繁荣只能让少数人受益,却让多数人陷入绝望,还会给经济稳定、社会结构乃至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再者,与“有资本主义就一定有民主”的说法恰恰相反,当今的资本主义严重限制了可供公众选择的经济和政治选项,从根本上约束了个人自由。
三十多年来,美国一直在针对一种极端形式的资本主义在国内外推行一场社会工程试验,这种极端形式的资本主义称为新自由主义或市场教条主义。根据这种意识形态,世上并没有所谓的公共利益,只有私人利益的总和。而不受监管的市场最能表现私人利益。这种意识形态在实践中要求市场自由,免除政府的监管和社会责任的约束,将所有的资产移交至出价最高的私人竞标者手中,所有的回报都流向那些无所顾忌地追求贪欲的人们。
我们的经济体系中恰恰充满了鼓励和回馈残酷竞争、囤积居奇、奢侈消费的规则。自然界与此最为相似的对应物就是癌细胞。由于基因的缺陷,癌细胞只管寻求自身无限度的增长,全然不顾会给自己赖以生存的宿主机体带来何种后果。
这场不负责任的试验取得的成果在美国显示为金融体系崩溃、中产阶级规模缩小、工作人口平均工资水平增长停滞甚至下降,然而对冲基金经理却能轻松赚到几十亿美元,消费者信贷水平居高不下、制造业遭受重创、毫无意义的武装侵略和军事占领、大规模的贸易赤字、数万亿美元的华尔街金融救援乃至地球生态系统的加速崩溃。这场试验造成的后果也包括政治体制完全沦为了欲壑难填的华尔街的傀儡。
在健康的经济体系中,市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市场极端主义却并非如此。现在我们终于知道原来市场的确需要规则,政府也应当扮演同样关键的角色,资源共享时我们都能得到更多,先哲们的教诲也是正确的,我们的确应当互相关照,悉心考虑他人的需求。
《新经济的进程》主要面对的读者是期待了解经济危机的深层次根源,并期望采取措施的美国人。虽然中国的情况在许多方面与美国不尽相同,但中美两国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所以新经济的架构对中国可能也同样重要。
我希望美国人能够接受本书中阐明的要点,走上一条崭新的道路。然而正如我在上文中所述,现实并没有这么乐观。
世界等不及由美国来领导创造新经济的事业了。不论正确与否,美国人都对其创造和完善的有着深远影响的经济模式颇为自豪。美国迟早会改变,但当下需要由别人领导潮流。
作为世界上唯一有着悠久的连续文明史的国家,中国的独特地位恰恰适合肩负这个使命,中国不仅有机会,更有义务,领导全世界。中国当前面临的挑战是应当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游戏规则。希望中国读者能从这本《新经济的进程》所阐述的基本框架中有所收获。
戴维·科顿
美国华盛顿州班布里奇岛
今天我们面临着大萧条(1929—1933)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然而戴维·科顿却指出,应对当前危机的手段——包括注入万亿美元救援造成今天的危机的华尔街金融机构——根本不能触及经济体系失败的实质问题。最多只是在用绷带治疗癌症。科顿发现了这种失败的深层根源:华尔街的金融机构精熟于制造“财富”却不生产任何有实际价值的东西:这些都是影子财富。
在科顿看来,我们的希望不在华尔街,而在于由现实资源创造现实财富,满足现实需求的主街经济。他列出了若干议题推动实现新经济,基于本地、面向社区、旨在为所有人创造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仅仅关注与增加收入。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勇敢地做出一些富有想象力的转变,包括衡量经济运行的方式、金融体系的组织方式、甚至制造货币的方式。
本书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影子财富”的概念,这与我们中国人常讲的“纸上富贵”有异曲同工之处。以大规模信贷为基础、以金融杠杆为工具所创造出来的“影子财富”将正常的人际关系货币化、商品化。戴维·科顿还提出了与华尔街相对的“主街经济”的概念。在本书中,华尔街代表着大金融机构与受制于和服务于这些机构的企业;而主街所代指的是商业企业和劳动者所创造的真实产品和服务。借用这种对比,作者对当今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产业空心化进行了现实主义批判。